2.行文流畅
若报纸是一个面的话,那么广播就是一条线,因此,广播新闻的行文应该开门见山,环环紧扣,使人听了很容易就听懂了。根据这一要求,报纸上提问式、描述式、引语式导语和不便于听的怪导语、延续性导语以及插叙、倒叙等手法,都不适宜在广播中使用。
3.表现粗放
广播新闻除少数情况外,多数比报纸上的新闻表现得粗放一些。比如某些事件的详细过程,某些详细的数字,某些详细的经验,某些详尽的分析和论证等,都可比报纸简略些。这主要不是为了节省字数,而是为了便于听,便于记。
4.篇幅短小
一次新闻广播,只能一条条按顺序收听,不能中途进行选择,而多数听众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到更多的消息,因此,篇幅短小便成为广播新闻的又一特征。
5.迅速及时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绕地球七圈半,因此,广播的传播速度比当今任何一种新闻工具都快。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广播通讯员,都必须时刻注意广播的这一长处,努力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广播新闻如果落于报纸之后,那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适当重复
广播不留痕迹,不便查找,因此必须有适当的重复。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整个广播节目的重复。适合各方面听众不同时间的需要。二是部分内容的重复。比如,为报道某个事物的背景材料,如果时间不是相隔较久,报纸上不宜重复使用。与之相比,广播就很有优势,相隔几月、几周甚至几天后仍可重复。广播没有时间回忆,每一件事都要讲完整,过去用过的某些材料,只要需要,复用一下是有益的。当然,复用时可以一次比一次简略。三是部分词语的重复。比如报道某个工厂,报纸上出现一次厂名即可,广播中则应多出现几次,以便让大家听得清,记得住。
二、广播新闻的语言应具备哪些特点
广播,是传统三大传播媒介之一。通过广播报道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新闻的最大区别是语言的不同。因此,为报刊读者写的东西不能原封不动地拿到广播中来,必须经过文字加工,使它由适合于看变成适合于听。根据这一原则,广播新闻的语言除了同样需要准确、朴实、简洁、通俗以外,还应强调或补充说明如下几点:
1.通俗口语
报纸上的新闻要求通俗,但不一定要求口语,广播则要求两者兼而有之。也可以说,广播新闻语言要求通俗到口语化的程度,这是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因此,当提笔写广播稿的时候,应该注意多使用口语。
2.简洁明快
广播一瞬即逝,没有充分的思索时间,更不能停下来反复研究,因此它的语言一定要干净利索,简洁明确,一听就懂。不可以在一句话中堆砌很多概念和词语,倒装句等有碍于听的句法句式,是应该避免出现的。
3.生动优美
为了便于听,广播的语言还要求多样的句式、形象的比喻和音律的协调。汉语的音乐感很强,写广播稿时,应该充分地运用好这个条件。
(第三节)常见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类型的写作
一、广播新闻
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本站消息:新都中学人口教育教师吴天海今天在他的办公室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告诉本站记者:联合国官员和专家对新都中学五年多来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赞赏。人口教育是贯彻“计划生产”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
早在七十年代初,周总理就倡导在中学生中进行人口教育。1980年3月,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签订的中学人口教育项目协定,新都中学被列为全国十所试点中学之一。五年多来,这所中学已经有1200多名高中学生系统接受了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学生写的5份专论被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处。1984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教育顾问沙尔马博士来新都中学视察,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对你们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赞赏。”
去年10月16日。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全面审评新都中学人口教育工作后,一致表示满意。当审评小组成员海迪·斯温德尔斯女士听了几位学生用英语汇报学习人口教育知识的体会后,高兴地说:“我要把你们写的心得带回纽约,让我的女儿拿到学校去念,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们。”
今年3月,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审评小组在给联合国的审评报告中写到:
“政府官员、教员和学生的高度主动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师和学生将人口教育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村庄,例如,劝说他们的亲属遵循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华代表孔雷风委托他的夫人访问新都中学后,称赞这个学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向新都中学学习。”
二、电视新闻
《中国之路》解说词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三、网络新闻
日本“3·11”地震及海啸灾害已造成约1.54万人死亡东京2011年6月11日电日本警察厅11日公布数据显示,日本“3·11”地震及海啸灾害迄今已造成约1.54万人死亡,八千多人失踪,仍有9万多灾民居住在避难所。
日本警察厅说,截至6月10日,这次地震及海啸灾害已造成15405人死亡,8095人失踪。虽然地震和海啸已过去3个月,但计划建设的5.25万户临时住房目前仅完成约2.83万户,由于临时住房数量不足、地点不利于通勤等原因,仍有9万多名灾民居住于避难所。
在民生方面,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等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在宫城、岩手和福岛等县,除遭海啸摧毁的部分沿海地区城镇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电力和燃气供应已基本恢复,但仍有约5.79万户家庭停水。
此外,由于灾区渔业、农业和制造业企业受损严重,仅在上述3县就有约4万灾民正在寻找工作,但在3县范围内面向灾民的就业岗位仅有约4300个,远不能满足大批失业灾民的求职需要。在《朝日新闻》针对三县基层市町村行政首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七成受访行政首长认为,“确保和创造就业机会”应作为当前灾后重建的最优先课题。
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及海啸,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在灾情最为严重时,日本曾有约46.8万人在避难所居住,800余万户家庭停电,230余万户家庭停水,约12万人因灾失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