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常性原则
中国有句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就是说经常运动的物体是不易毁坏的。人体也是如此。身体锻炼中学习任何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多次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反复练习才能逐步熟练和完善。如果只练习几次,间隔时间较长,就会感到生疏。
人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是通过肌肉活动进行多次反复强化来实现的。身体锻炼就是对肌体给予良性刺激的过程,让机体的肌肉、关节等各组织、器官、系统始终在运动中得到不断的强化,这样机体才能在每次锻炼中都能得到一定负荷的刺激和产生良好效果的积累,这才是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根本原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增强体质和保持健康的效果的。因此,只靠一两次锻炼是不可能取得身体锻炼的实效性的。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持之以恒,人的形态结构和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及运动技术才能日趋完善,才能更好地增强体质。这也是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而不是一劳永逸。古人用“闻鸡起舞”、“舒展筋骨”来督促自己进行经常性的身体锻炼。只要做到经常的锻炼并持之以恒,就会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3.循序渐进原则
在强调身体锻炼要保持经常性的原则以外,还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由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生理负荷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使身体由弱变强,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必须逐渐适应、提高。因此,参加身体锻炼要注重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身体素质的状况、体质的强弱,注重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科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才能避免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运动量的安排,应随着锻炼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是锻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运动量加大,不应是直线上升,应该是按照“提高-适应-再提高-再适应”的规律有节奏地上升,逐步提高对机体的要求,让机体一点一点适应外来的负荷和刺激,使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的储备达到较高的水平。运动量怎样才算合适的呢?由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身体素质、运动基本能力、心理基础不同,运动量的大小也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宜。也可以这样衡量:每天锻炼后,第二天早晨的脉搏每分钟的次数比原来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说明运动量大了,应该适当地减少。运动量掌握合适时,第二天感到精神振奋、头脑清爽、体力充沛,没有厌恶锻炼的感觉。如果锻炼后出现精神委靡、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工作和学习都感到无精打采,甚至有头晕的感觉,这就是运动量过大造成人体产生过度疲劳的结果,应该降低运动量或暂时停止身体锻炼。
正确的练习方法,应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由简到繁,逐渐全面;由小到大,逐渐加量;如果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只能事与愿违,损害身体。
4.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要有恰当的生理负荷的刺激。所谓适量的“量”是相对的、变化的。绝不是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运用一个模式的“量”来锻炼,而是应该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进行。只有在恰当的运动负荷的刺激下,才能逐步提高自身承受外来刺激的能力,并能很好地引起机体的良性反应。所以,适量就是超量负荷的补充。每个时期,人体的生理机能都有相对的负荷极限,锻炼的量力求控制在极限范围内。锻炼的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刺激的强度,弱的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从而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而过强的刺激可能损害健康。适宜的强度决定于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的超量补偿,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便容易产生疲劳。适度的锻炼效果明显,但过度的锻炼,则造成机体亏损,不仅达不到锻炼效果,相反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从而损害健康。
因此,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要注重量力而行,“量力”就是要注重自我的感觉。“而行”就是要遵循客观标准和自身的生理机能的状态。这样就是要求大家把自我的感觉与生理测定相结合,才能做到量力而行。并根据年龄特征、学校的场地与器材情况、气候条件、劳动强度、睡眠、营养、兴趣爱好等综合因素统筹考虑,锻炼中还必须考虑安排必要的休息。
5.因人而异原则
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素质、职业、专业、体质、锻炼的基础、季节特点、传统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等,因此,在运动中也不能强求一律。应综合考虑来决定行之有效的项目、方法、内容、负荷量、次数等。就性别来说,男同学往往喜欢参加一些激烈的运动,如长跑、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女同学虽也参加上述激烈的运动,但更喜欢多参加一些柔和的韵律性强的运动,像健身操、羽毛球、慢跑、太极拳、游泳等。就年龄上来说,年轻人需要参加一些运动量大的活动,项目可以多选择一些;老年人则需要参加一些轻微的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应该选择少一些,且不易参加激烈的和过量的运动;有病之人就不适合参加激烈的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因为人们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体质和健康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适应能力也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和方法上,不可千篇一律,就像看病开方,必须对症下药。
安排锻炼内容和运动负荷时,必须从自己的体质情况和营养卫生条件出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质好的学生,可以安排运动强度大、时间较长的锻炼项目,如长跑、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质差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中等的运动量、持续时间较短的项目,如慢跑、羽毛球、太极拳等。人体对营养的汲取和支付要达到平衡,不要造成“能量超出”使身体受到损害。所以,身体锻炼要因人而异,负荷恰当,才能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四、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锻炼是按照客观规律,去完成追求的目标。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是在身体锻炼的实践中,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及科学锻炼的原则而提炼出来的。它是贯彻身体锻炼原则、达到身体锻炼目的的桥梁。
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很多,这里重点介绍重复锻炼法、间歇锻炼法、循环锻炼法、变换锻炼法、综合锻炼法等。
1.重复锻炼法
重复锻炼法就是对身体或某一个动作,按照一定的负荷要求进行反复锻炼的方法。学习新的动作应该用此方法。重复锻炼法有利于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并在重复刺激机体的过程中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重复锻炼法要合理掌握重复的次数和时间,使其达到锻炼负荷的有效价值阈。因为过量负荷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但如果锻炼负荷不够,则锻炼效果不佳。
2.间歇锻炼法
间歇锻炼法是指在重复锻炼之间作短暂的间歇,然后再进行锻炼的方法。它是为了更省力地完成最大锻炼的负荷,以取得最好的锻炼效果。
间歇锻炼法是根据人体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20160次/分是最理想的幅度,在这个幅度内,心室充盈、身体处于最大氧摄取量和最大心输出量。
间歇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及锻炼负荷来决定。锻炼水平较差,负荷相对较大,则间歇时间应长些;锻炼水平较高,负荷相对较小,间歇时间宜短些。间歇时不要使脉搏低于120次/分。当负荷反应指标低于有效价值阈时,应缩短间歇时间。在高于有效价值阈时,应适当延长间歇时间。间歇时间一般在4590秒为宜。
间歇时不要作静止的休息,而应该边活动边休息。如慢速走或跑,放松手脚,做一些伸展运动,屈伸腰腿,因为这些轻微的活动能使肌肉对血管起按摩作用,帮助血液回流和排出体内代谢时所产生的废物。所以,在间歇时一定要作积极的休息,而不要进行消极的休息。
3.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用简单易行的运动动作组成固定不变的锻炼“程序”,按照“程序”来进行锻炼的一种方法。这对发展和提高身体机能如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都有显著的效果。它是按照“程序”设立若干个“锻炼站”,并在各“站”规定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锻炼者按顺序进行往复锻炼的一种方法。
循环锻炼法,各“站”动作的安排应以符合人体生理卫生要求和自己的身体情况为原则。如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要分开,激烈的跳、跑与静力憋气的锻炼要错开。循环锻炼由于内容多样、方法多变、要求灵活,身体各部位交替进行,有利于提高锻炼兴趣。
4.变换锻炼法
变换锻炼法是指采取变换要求、变换条件、变换环境,以激发锻炼兴趣,提高锻炼效果的一种方法。
变换要求:改变练习的速度、时间、频率以及动作的重新组合,可以有效地调节生理负荷,使机体逐步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变换条件:对初学者来说,应该采取一些辅助性练习,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动作。对于锻炼有素者,应该加大难度,提高动作的复杂程度,使其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达到增加趣味和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变换环境:在练习中要时常改变锻炼场所周围的环境。可改田径场上的长跑为越野跑;改两人随便打羽毛球为到运动场上打羽毛球;改游泳池的游泳到大海或江河游泳等。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对大脑皮层不断产生新的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引起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锻炼的效果,使精神、体格与陶冶情操有机结合起来。
5.综合锻炼法
综合锻炼法是根据锻炼目的、任务的需要,将上述各种锻炼法结合利用,以便更灵活地调节锻炼负荷、休息时间,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的方法。各锻炼方法的组合运用,要因人、因时、因任务而异。如应用重复锻炼法,已掌握某种动作,而又感到有些厌倦时,则可采用重复锻炼法与变换锻炼法组合成综合锻炼法。当掌握某些动作之后,又想进一步提高机体能力时,可采用重复锻炼法与间歇锻炼法组合成综合锻炼法等。
总之,综合锻炼法变化多端、组合多样,能适应不同性别、年龄、身体情况、锻炼水平的不同需要,是较为理想的锻炼方法之一,是一种很适合大学生锻炼需要又能达到锻炼效果的良好的锻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