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看不过去,于是屡次上奏弹劾宰相陈执中。他认为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决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而且他还指出,即使是“女使本有过犯,自当送官断遭,岂宜肆匹夫之暴,失大臣之体,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果为他人所杀,自当擒付所司,以正典刑,岂宜不恤人言,公为之庇”。赵抃奏请仁宗治陈执中的罪,不要轻视大宋的律法。
可是仁宗根本听不进赵抃的话,所以赵抃虽然多次弹劾陈执中却均不起作用。因此,此事落得个不了了之。
固执的赵抃没有因此而放弃弹劾这个不学无术、坏事做尽的宰相。时隔八个月之后,他经过周密调查,拟出了陈执中的八大罪状:不学无术,错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善良,狠腹任情,家声狼藉。在他论奏陈执中的这八条罪状中,每一条拿出来都够罢免陈的官职,然而仁宗仍然不为所动。
赵抃毫不气馁,前前后后上书二十余次,终于使得仁宗醒悟,革去陈执中的宰相之职。
以德抱怨的人,虽然不一定会拥有高官厚禄,但却会得到世人的尊重。
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帝即喜怒不恒,不复依准科律”,朝中有一些偏险小人“性爱深文,每随牙奏狱,能承顺意旨”,推波助澜,以求名逐利。但是官拜大理少卿而又守法公正的赵绰,非常看不惯这些官员们趋炎附势的嘴脸。自然,他成为这些奸佞小人的眼中钉。
当时的大理掌固,名叫来旷,虽说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杂役,但却对政治气候非常敏感,很会迎合文帝用法苛严的心理。
有一次,来旷写了一封“言大理官司恩宽”的奏疏给文帝。文帝非常高兴,认为他是一个忠直体国的臣子,于是便恩准他在早朝时列于五品大臣的行列中参见。
刚尝到一点甜头的来旷,当然不会因此满足。为了谋求高官厚禄,他诬奏大理少卿赵绰滥免囚徒。文帝看了奏章后非常愤怒,指派亲信使臣推问核验。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此事,而是来旷为了谋求官职而用欺诈的手段来蒙骗皇上。文帝大怒,要将来旷立即斩首。
可是这时候,赵绰却劝阻文帝不要乱杀来旷,因为来旷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文帝非常不悦,拂袖而去。
赵绰因此事几次三番地要觐见皇上,但都遭拒见。
于是,赵绰谎称“臣更不理旷,自有他事未及奏闻”,文帝这才肯见。
赵绰见文帝仍然怒气未消,就拜了又拜,口称:“微臣罪该万死。”
文帝见状觉得莫名其妙,问赵绰到底怎么回事。
赵绰继续说道:“臣为大理少卿,却连自己的属下都没有教育好,才使得他触犯了陛下。还有,臣根本就没有别的事情求见皇上,却假称有事,这种种罪过加起来还不够罪该万死吗?”
文帝听了赵绰一再自责的陈奏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将先前的怒气消了许多,脸色也温和了许多。
独孤皇后当时恰巧也在座,见状趁机对文帝说道:“难得你有如此忠贞坦荡的臣子。”
文帝点头,不但没有治赐赵绰的罪,还赐酒给。来旷因此也被免除了死刑,按律法流放到广州。
赵绰的诚挚正直,赢得了文帝的敬重。从此后他经常被“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
文帝经常开玩笑地对赵绰说:“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
赵绰虽然后来一直没有升迁,但是相信对于“真挚正直,以德报怨”的他来说,有没有高官厚禄并不重要。
诚心和气 愉色婉言
【原文】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释义】
家庭最好要有一种真诚的信仰,生活应该遵守正确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真诚、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愉快温婉可以使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比静坐省察自我身心要强上万倍。
【解读】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只要损害一方,另一方也将衰亡。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春秋时,晋国重臣智伯瑶联合魏、韩两大家族,率军将赵军围困在晋阳。为迫使赵军投降,他决晋水堤岸水淹晋阳。城内军民困于水淹,在树上悬锅支灶,生活、作战都十分困难。
赵襄子急得团团转,却一筹莫展,忙找众人商量对策,家臣张孟谈讲道:“事态发展到燃眉之急,非收拾不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破坏三家的联合。臣去魏、韩伺机策反,合力图晋。”
张孟谈出城见韩、魏两个诸侯。见面后,他并没有直接劝说两个诸侯放弃攻赵,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你们听到过‘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嘴唇在牙齿的外面,牙齿在嘴唇的里面,两者互相依存而发挥作用。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固然还在,可是得不到嘴唇保护,消亡也是迟早的事。现在晋国智伯瑶率领两位伐赵,如果赵国真的被智伯瑶攻取,他的领土欲望更会膨胀,魏、韩两家也必然遭殃。如今天两君不图良策,大祸很快殃及魏、韩。”
两个诸侯听听颇有道理,又怕事情不好办,便说道:“智伯瑶暴戾而寡情少义,万一我们的计划被泄漏出去,把事情弄糟糕了怎么办?”
张孟谈说:“这件事同意或不同意出于两位君主之口,到我为止,其他的人和智伯瑶怎么会知道?何况,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关系三家的利害得失和日后存亡,生死成败捆在一起,谁不愿促成和参与此事?”
至此,魏、韩君主决定倒戈反晋,赵国危机顺利解除。
中国文化以“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如“贵和谐,尚中道”。“和”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为“和气”;在治家中体现为“和睦”。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没有和谐,就不能和衷共济,即使家庭再兴旺也终归会走向败落。
曾国藩就非常重视“和”,他曾经说过“家和则百福生”。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作为长子,曾国藩非常关心诸弟,经常问候、勉励或劝诫兄弟。在勉励弟弟重视孝悌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觉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兼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兼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认为,亲人之间应当和气、坦诚、忍让,在相互关怀帮助、相互砥砺的基础上,大家才可以不断走向完善,相互协调,家业兴旺。他常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因此,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百忙之中,曾国藩总不忘记写信教导诸弟踏踏实实做人,督促他们读书学习,要重视孝友耕读,绵延世泽。曾国藩对四个弟弟爱护备至,他一生花在四个弟弟身上的工夫心血,并不比用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的少。无论学问、人品、军事、性情、养生、治家等,事无巨细,皆有所涉及。可谓为诸弟殚精竭虑,瞻前顾后,唯恐诸弟有失,有负先人。弟弟们也对他非常尊敬,对他的教导也铭记于心,兄弟间关爱互助。
曾国藩在孝顺父母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尽管他自己不能回家亲自照顾父母,但经常写信问候,经常给家中寄去银两,以资接济。曾国藩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孝敬父母,不仅仅要停留在饮食供奉上,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
曾国藩孝敬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兄弟们照顾有加,这些都给他的子女起到了垂范的作用。曾国藩教子“爱之以其道”。亲人之间坦诚相待,相互帮助,“和气致祥,自有可昌盛之理”。
慎重交友 由浅入深
【原文】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释义】
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己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不和他说话。
【解读】
交友一定要慎重,不可滥交,有些人因交友不慎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某法制报以《一个企业家的毁灭》为题刊载了这样个故事:一位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的一间豪华房间,煞有介事的递过来一支香烟。他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他感到异样,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他当时十分气愤,转身就离去,但初次吸毒的体验却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再吸一次。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过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瘾君子。公司业务没心思过问,妻子也不去关心,他只是不断地动用己的积蓄,花费巨资用来购买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两年时间,这位经理就花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妻子多次规劝,他也曾多次痛下决心戒毒,两次进戒毒所,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失望之余弃他而去。这位经理昔日风光不再,自己感到万念俱灰。一个月末的一天,他登上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二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颇有前途的企业领导人,就因为交友不慎,被骗吸毒,最后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交朋友还是有大学问的,尤其是走向社会以后,各种不同的人聚在一起,没有想象的那样单纯。所以一定要慎而又慎,冷眼观看,确定人品后方可深交。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似的。
的确有“一见如故”情形的发生,这是很难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去掉“试探”过程,直接上升到“交心”的层次。可依据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人性丛林里,人会呈现出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在过去令他无法想象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如果“一见如故”只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可能暴露了自己,给人以可乘之机。
当然,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如果遇到这种人,就更应该保持距离、时刻警惕。
遇故要愈新 待朽当愈隆
【原文】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释义】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时,情意要特别真诚与热情,气氛要特别热烈;处理某种隐秘事情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时,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解读】
禅语“一期一会”,讲述的是君子清纯的心情。“一期”指一生,“一会”即会面一次。今日之会不再,这一世一度的相晤是多么珍贵啊!送友也好,道别也好,晤面也好,禅者对友人都抱着这番清纯之心。
的确,交友需要一颗“清纯”的心,尤其是老朋友,更要真诚相待。苏东坡怀抱清纯之心,坦诚对待昔日陷害过自己的旧友,终于换回了朋友的真心。
章敦是苏东坡年轻时候的一个朋友,后来做上了宰相,执掌大权。他把持政局时,把苏东坡发配岭南,后又贬至海南。
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章敦却因失势而被放逐到岭南的雷州半岛。苏东坡听到这个消息,在写给章敦的信中说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叹。这么大年纪还得浪迹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并安慰章敦把过去的事忘掉,多想想将来。
苏东坡如此大度,章敦自是羞愧不已,一家人都对苏东坡心存感激。
中国有句古语:“金钱易得,知己难求”。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位知己,那也是此生无憾了。
汤姆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其好友彼得暗中做手脚导致他损失了几十万美元。尽管汤姆把彼得告进了牢房,但他还觉得不够。几年过去了,他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彼得被保释出来之后,觉得对不起汤姆,几次打电话向汤姆道歉。汤姆一听是彼得的声音,就立刻将电话挂断。
汤姆的妻子知道后,多次劝他放弃前嫌,更何况彼得是个电脑专家,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
汤姆经过深思,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然而,每次拿起电话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
两个多月过去了,汤姆总是处于这种矛盾中,既觉得应该原谅彼得,又感到不能。后来,他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会妨碍你与彼得的关系,也会妨碍你与他人的交往,必须积极地清除它。”回到家后,汤姆终于鼓起勇气,给彼得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彼得明天可以到办公室见他。
第二天他们见面后谈得很顺利,汤姆决定再次聘用彼得。他对彼得说:“我相信你不会再辜负我。”
从此,彼得全力与汤姆合作。在彼得的得力帮助下,汤姆取得了许多成就。
严格律己 宽心待人
【原文】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释义】
当别人犯错误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谅解他,像他没有犯过错误一样对待他,如此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走上正路;对待自己,要以一颗“刻薄”的心,没有犯错误也要适时地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自己的品德才会更进一步。
【解读】
“严格律己,宽心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富翁年事已高,于是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谁能做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二儿子自信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