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发展性教育评价,就是指既以教育的发展为评价对象,又以教育的发展作为目标的评价。发展性教育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评价来说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发展性教育评价永恒的目标是追求,而不是最好,就像今天不是最好,但得保证明天比今天好。因此过去要求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到现在这种要求不符合现实发展。现在要求教师必须是知识的小溪,要在流动中自我否定,自我创新,自我提高,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追求做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评价注重的是评价对象的目前的现实表现,尤其重视培养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评价者要对对象的过去、现在作全方面的了解,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能,努力要使评价对象实现“增值”。
二、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发展性教育评价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如教师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要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以内为主体,重视校长在评价中的地位作用。自主性特征就体现在这种重视教师、校长、学生地位方面。
2.诊断性。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发展性教育评价就起到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
3.激励性。发展性教育评价强调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教师、领导心情更为舒畅,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激励。与以往的建立、完善规范过程的鉴定性评价相比,发展性教育评价则超越规范,是超越式评价。
构建发展性教育评价
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以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着眼点,从而规范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采用一定评价方法达到统一目标,注重校际间横向比较,旨在促进缩小校际差距。这种评价,在加强监督行政力度;规范办学行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差距;培养干部、提高师资水平、发现举荐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其中在政府推动,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全局中,学校实施这个本质性关键性的环节越来越突出,以校为本,自主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中,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阶段已经出现在面前,这个大好局面明确地对教育督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地反映在呼唤一种新的办学水平评价模式,也可以说是对教育督导的一个新的挑战。对原有的评价模式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三个:一是无论是督政还是督学基本上不分层次,不分类别,不按性质,都用一个标准衡量,这样的评价指标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现有的办学“硬件”、干部和师资条件、社区的文化素质水平等客观因素较少顾及,这种缺乏针对性的评估,必然会影响评估的有效性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逐步地不被校长欢迎,再不改变,就将阻碍发展;二是以往三年一轮的综合评价,分等定级的模式也已经跟不上学校的发展现实。“三年评一次,一次评三年”,同一轮中开头评价的学校与最后评价的学校时差三年的等级确实难以作横向比较;三是在学校自主发展中,教育“警察式”的督学已经日见其局限性。即使也强调既“督”又“导”,毕竟按照指标要求以督为主,而导是为了让学校导入指标要求的规定中来,与大一统的计划模式的教育行政管理相一致。再不改变,势必阻碍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督导部门三个层面都已经明显感受到教育督导工作要快步前进,必须具有对素质教育的导向性。而发展性教育评价正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办学水平评价的新模式。
二、发展性学校评价
发展性学校评价指的是以学校发展作为评价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作为目标的评价。它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发展目标定位
这是指预先设想的教育结果,如学校制定的三年或五年的发展规划,它使得学校的管理更规范,更有方向和自觉性。分析学校的发展规划,重点是目标定位。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是第一的,关键看定位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如南京大学化学系是全国84个理科基地之一,这个系的一位教授在评价自己的四个学生时,认为他们都是第一。别人莫名其妙,他解释道:“这四个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发散性、开拓性方面各为第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如同奥运会,之所以设立了三百多块金牌,是因为各种项目各具特色。可见,目标定位一定要发现自己的最主要的特点,然后去突出它、发展它。
(1)学校目标定位要考虑:A.特色。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B.程度。就是要明确学校发展到哪里,如想得到第一,有区、局、市、省、全国第一,想得到哪个范围的,这指程度。C.时间。这是指年限,需要三年、五年、七年等等,要适当。
(2)如何对学校的目标定位进行评价呢?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A.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B.符合学校的客观基础,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学校进行分析、定位;C.符合办学的客观条件,要从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去分析。不仅要考虑校内,还要考虑校外。如生源、师资队伍、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等等。D.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根据教育管理规律来分析,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要与教育观、质量观、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所谓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取决于客体的有用性。学校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种:A.知识本位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坚信知识是理性之源,是为善之本。学校教育就必须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之上。相信一个阶段的学习是下一个阶段学习作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小学为中学做准备,大学为另一个研究阶段做准备。教学质量通过升学率的高低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B.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19世纪初费希特提出:“振兴德意志,首先要振兴教育”。科教兴国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教育把爱国主义作为号召,以德育为核心。“良师兴国”,教育质量取决于要满足社会,满足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无疑会导致教育的短视,因为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C.学生本位的价值观。它重视教育培养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英国罗素提出教育要把培养人的活力、勇气、敏感、智慧为目标)马克思把它加以完善,提出全面发展观:“教育要让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里没有把人当作工具来对待是其可取之处。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它会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也有不足之处。
现代教育把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不只是从学科出发,也不只是从知识出发,而是学科特点和知识要兼顾。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某一学科是二流教师,一流教师是教人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
2.学校发展的潜力
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教师素质与结构。A.教师的个体素质情况,是否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要求。B.教师队伍群体结构。年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学科结构(课程决定的);学源结构(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性别结构(男、女比例)。C.教师队伍要充满创新精神。要把创造交给教师。教育是一份充满智慧的工作,教师在事业中升华生命的潜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实现价值的场所只能是学校、学生、课堂。通过教师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只有教师的创造才会有素质教育的成功。D.教师的特长。学校特色的表现体现之一是教师的特长。
(2)校园文化氛围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浓关系到教师的创业精神。校园文化改变着每个教师、学生。关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评定,着眼于两点:A.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崇尚一流。其外在表现看校风。(校风有三,即管理者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校风是客观存在的,校训是一种主观追求)。B.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舍、场地、环境、设施等。评价分三层:一层为净化,表现为干净整洁,包括教职工学生的语言、心灵、行为;二层为美化,表现为舒适、美丽的教学生活环境;三层为文明化,表现为学校教育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学校的整体设计应该不仅仅是美,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3)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争取。目前不少学校实施的把科学家请进校园,把高科技引进学校的做法非常好,可以内争凝聚力,外争知名度,这是学校的办学策略。那么如何评价这一点呢?A.看物力支持;B.看财力支持;C.看人力支持(主要指校外基地);D.智力支持(最高支持),现在流行的借脑工程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发挥。
(4)办学条件。要做到高效实用,设备的使用率要在60%或70%以上。
(5)教育科研。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教育科研是学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己价值的最有效途径。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呢?一条标准,即源于教改,促进教改。课题要来源于教育改革的实际,同时要促进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的是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不能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看是否对教改起促进作用。
3.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