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这就是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正确理解这一本质特征的含义。
(一)创新的内涵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新颖”。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也就是说既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推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从“新颖”的程度和价值来讲,包括社会化创新和个体化创新两大类:社会化创新是指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特殊人物的创新,这类创新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考察的,具有社会价值。个体化创新是指人人皆有的相对自己或自己所处的群体而言是新颖的,相对于整个社会则可能并不是新颖的,它具有个体价值。中小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后者,这种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再创,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再次发现是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再次发现别人已经总结出的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新规律。重新组合是指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知识,也可以是把一种综合知识分解成几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组合起来。
(二)创新性人才的特征
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也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创新的精神。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强烈的成就欲望等等。二是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创新人格。主要包括独立性、批判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迷于创新的情感,以及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
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把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可以明确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也可以明确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以及现代教育的关系。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教育是由接受式教育发展而来的,是面向学生未来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是对传统教育范式的根本变革。与素质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与现代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教育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
二、创新教育是传授继承和发展创新相统一的教育
教育的一个功能是继承,也就是说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把人类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发展创新,即教育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与成功,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从本质上讲,通过学习和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实现人的发展,是教育更为本质的特征。过去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继承功能,忽视甚至淡化了教育的发展功能。今天,创新教育追求的就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即继承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通过继承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教育功能的复归,也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如何正确的理解创新教育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的观点?第一,必须明确,创新教育不是对传授知识的否定,而是对传授知识功能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所强调的传授知识,是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用的“活”的知识,传授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传授能够应用、能够创新的知识。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授知识的否定,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创新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再创,更关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获取新知识。第二,必须明确创新教育不是对抓基础的否定,而是对“基础”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所强调的基础,不仅仅是获取“双基”,更重要的是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的人格品质。这些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的文化修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人未来生活、发展的基础,是人创新的源泉。第三,必须明确创新教育使教育的发展创新功能更加突出。培养能力、塑造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育的重点在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上。
三、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一)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的辨证思考
全面发展教育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立足于所有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它立足于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做到均衡发展,更不是要平均发展,它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充其量只能使学生个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发展潜能、方向、速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了理想中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不是要我们的教育去实现“标准一样”、素质都非常全面的“全才”,而应当在现实的教育条件下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和最大限度的发挥。
创新性人才的人格特征是独特的个性,人如果没有了独特性,也就没有创造性。创新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相统一的教育。它所追求的全面发展是在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是在培养基本素质的同时,更要突出个性化教育,保护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个性鲜明的创新性人才。
(二)突出教育个性化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就是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其中就包括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突出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这应当是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呢?这是推行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第一,建立“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育机制。“下要保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合格的基本素质。“上不封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辨证地看待“两极分化”现象。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要杜绝“两极分化”现象,解决后进问题。把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在确保基本素质合格的前提下,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要鼓励“两极分化”“多极分化”。现在我们的教育大多是“齐步走”的教育成分多了一些(教学内容一样、学习时间一样、要求一样)。一边是吃不饱的学生,只能在无聊等待或是过多地去追求无意义的“全面”。另一边是受不了的学生,只能被动应付或是以牺牲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去应付那高难度的“全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冒尖,要鼓励学生能长成大树的绝不当小草,能拿金牌的绝不拿银牌。在学校、在区里、在国家、在国际上多拿一些金牌。要鼓励多出一点偏才、怪才、天才。在起点高一些的素质平台上,“两极分化”或是“多极分化”是否越多越好呢?与此相对应的,“统一的”“齐步走”的东西是否需要少一点,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东西应该需要多一点呢?
第二,要建立“教育超市”机制,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所谓“教育超市”就是用“超市”的经营模式来建立创新教育的模式,为使学生充分突出主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张扬个性,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弹性、丰富的教育环境。这既是创新教育的内在需求,又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依托。而要建立“教育超市”机制,就是要使课程的设置多一点选择性与实践性;使教学的内容多一点现实性与时代性;使教学的时间多一点弹性;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评价多一点多元性;学习者的学习多一点自主性与能动性。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能力与创造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创造型教师应具有以下特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能在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积极灵活的运用,对新问题富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在个性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身边的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育的艺术性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驾驭教材能力很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有很强的敏感性;凭直觉进行教学,想象力足够丰富,不被规划或既定的程序限制。在班级管理与学生管理方面,把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氛围作为创造型教师进行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