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会相信,世上能够堪称无敌的人是弱者。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在强者的世界里,他们互相侵害、消耗,他们得到的多,失去的更多;而弱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失去的少,得到的却更多。谈起生存能力,唯有弱者才堪称“无敌”!
只有弱者才无敌人
弱者并非真的软弱,而是懂得示弱,以退为进。正是这些被强者们鄙视的人群,却能够很顺利地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弱者与强者
大家都听说过达尔文的进化论,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适者就一定是强者吗?
我看不然,恐龙何其强大,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之久,无任何生物能与其抗衡,结果却落得种族灭绝的下场。反而是弱小的蜥蜴能生存至今,不为其小其弱,乃是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凶悍,它可以随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
可是要做到适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蜥蜴变色那是本能,而人在职场中、生活中要能如鱼得水,立于不败之地,要做的也是适应。适应不是一味逞强装能、炫耀才技,真正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弱者。
弱者知道自己处境艰难,生存不易,成功难得,所以他会抱残守缺。正如兵家鼻祖孙武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善用兵者隐其形,有而示之以无。”示人以弱,方能不招人妒忌,化解各方敌意于无形之中,才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弱者不弱,在于能示人以弱。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里就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即“弱者生存”。例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天下至弱,遇石石穿,遇火火灭,看似柔弱不堪,实则至刚至强。
示弱之道
示弱之道,在于藏、让、忍。善藏者会隐藏自己的目的和感情,展示给别人的是自己的不堪、无奈和不知所措,将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外表的无能透露给他人。
正如明朝大臣徐阶(1503~1584),他入阁后没有像杨继盛那样直接弹劾大奸臣严嵩,因为他知道在当时严嵩正获皇帝宠信,所以一旦出手,就一定要让严嵩没有翻身的机会,否则不但达不成目的,反而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选择了“藏”,隐藏自己的真心和目的,假意侍奉严嵩,即使同为宰辅,17年间也从未违背过严嵩的意思,并将自己的孙女嫁与严嵩的孙子,忍辱负重,藏忠示奸,终将严嵩扳倒,成为一代名臣。
善于谦让的人,就是会不争的人。如老子所说: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是典型的“居后不争”的态度,意在让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应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抱定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提到“忍”字,不免让人想起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韩信。当年的“弱”草民韩信忍了当年的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后统率千军万马、决定楚汉相争胜负的齐王韩信。然而西汉建立之后,作为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又是因为太过锋芒毕露,不知收敛,最终落得个死于女人之手的下场。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告诉我们,能忍一辈子的人才是大赢家,就如汉初时的另外一名大将张良,他功成名就后就退隐山林,身后荣耀令人钦羡。
“弱者”方能无敌
借用孔圣人的一句话,就是“弱者无敌”。无敌的手段不一定是非要把自己变成强者,而是要学会如何将自己置于生存弱势的位置,尽可能适应环境变化,采取适当“示弱”的办法,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示弱”过,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为了保存实力,向吴国称臣乞和,给吴王夫差吸疮以示弱。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示弱”过,他命令齐国军队逐日减少灶的数量,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通过这种方式示弱,以麻痹魏国军队。汉朝的刘邦皇帝也“示弱”过,在鸿门宴上,他为了活命,借机从宴席上尿遁。最终他们都成功了,这也足以说明“示弱”是一种斗争的策略,是将弱势扭转为强势的有效手段。
所以说“弱”并不可怕,正是因为他们的弱,才没有招来别人的妒忌,才没有被无处不在的敌意包围。事实上最可怕的是外强中干、狐假虎威,就像墙根下的灌丛和苔藓,门前的树木成材之后都被砍光了,而它们却都还在,因为它们“无用”,不招风,它们与世无争,所以活得很好!
“陌生人的敌意”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心理原因面对陌生人时,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怀疑、敌对的心理情绪,这种对陌生人的敌意是阻挠我们与他人正常交往的一道篱墙。如何拆掉这道篱墙,将是我们的必修课。
对陌生人的防御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小孩,即使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当他们面对身边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时,总会流露出不自然的情绪,或许刚刚他(她)还在笑,但看到陌生人后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并且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换一种情形,如果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先主动对孩子说一些甜蜜的话,甚至拿出美食、玩具,就能化解孩子对陌生人的敌意,孩子会很亲热地和陌生人相处。
人们对陌生人的防御心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而增加的。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谙世事的孩子尚且有如此敌意,可想而知成人更是如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对陌生人的敌意可是引致攻击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所以当我们和人相处,尤其是在和陌生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先让对方化解对你的敌意。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当企业危机发生时,公众往往会对企业产生一种被称之为“陌生人的敌意”的怀疑与警惕心理。公众借某一服务事故的发生,透视提供服务的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继而产生重大的不信任感,很典型的事件就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所引发的“陌生人的敌意”。三鹿奶粉事件是“陌生人的敌意”引发的公众、一群人对一个集团、另外一群人的攻击和冲突。
同样,当我们和周围人相处时,尤其是初次相处时,如果不注意化解“陌生人的敌意”,也是很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的。要知道人都是需要有安全感的,而陌生人之间的相处会大大降低其中的安全感,使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存在不信任、恐惧、防范等心理,而这就很容易产生攻击和冲突。
化解敌意有门道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化解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敌意”,使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朝着更亲密的方向发展呢?
俗话说,欲消其果,必先知其因。“陌生人的敌意”之所以会引发对方的攻击与冲突,主要是因为当对方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很容易产生三种心理情绪:焦虑、怀疑、敌对。所以要化解“陌生人的敌意”,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化解焦虑感
和陌生人相处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感,这是面对陌生人时每个人都会产生的情绪躁动,但是这种焦虑感却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相处。要化解对方的焦虑感,可以试着向对方多谈一点自己的情况,给对方充足的关于你的信息,这样就会慢慢让对方放下心中的顾虑,放心地和你交谈。
二、化解怀疑感
每个人在和别人交往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他为什么要和我交往啊?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啊?这是人自我保护意识的自然反应,所以要想和一个陌生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要学会化解对方的疑虑,让对方信任你。要知道心存怀疑的关心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三、化解敌对感
因为焦虑,因为心存怀疑,对方就会很自然地对陌生人产生敌对感。记得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当初他从北京调到武汉分公司做经理那会儿,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很轻易地招来别人的非议,甚至他给下属下达的命令,相比较于其他经理,每次执行时都不会一帆风顺。因为不熟悉,因为害怕被新来的他炒鱿鱼,因为怀疑他的能力,公司的同事们总是对他有敌对情绪。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但他明白背地里大家都拿他当公敌。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当时朋友很费了一番脑筋。
其实要化解陌生人的敌对情绪并不难,首先就是先了解什么是对方期望的,为什么对你有敌意,然后有针对性地尽量按对方的意愿行事。其次,要以坦诚的态度化解对方的敌对感,要把自己的想法尽快透露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没有在隐瞒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对自己有明确定位,何必怕外界的风吹草动有谁会不重视自己的自尊心呢?从古至今,多少人不惜用生命和鲜血来捍卫自尊,这诚然可歌可泣,但是自尊真的脆弱到不容许受些许伤害吗?或许有时我们过于看重自尊,反而丢失了一些更宝贵的东西。
过于在乎的自尊
记得一群朋友曾经疯狂地迷上了美剧《老友记》,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瑞秋问大家,如果要在性、食物、恐龙之间选择一样,你会选择什么?贪吃的莫妮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食物,而当问到痴迷恐龙研究的罗斯时,他几乎是疯狂地脱口而出——选择恐龙。
看完这段,大家笑过之后,朋友突然问我们,如果把自尊、生命、自强,甚至是房子、车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去选择,你会选择什么呢?还记得当时我们正在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忙着面对接下来马上就要进入我们生活中的一系列难题。当大家听完朋友的这个问题,刚刚还沉浸在搞笑剧情中的我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时之间,大家开始感叹生活的不易,最后有人义愤填膺地说了一句:“其实有时候自尊就是一文不值的垃圾!”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冷静下来的我不会再那么激动地大声宣告尊严一文不值,因为我对自尊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还记得当我们激动地宣告自己的结论的时候,朋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同学,家里太穷了,高中毕业那会儿父亲又因病去世,所以那年他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最后也不得不放弃了。就这样,他早早地走入了社会。工作两年后,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这时的他又幸运地考取了公务员。走上公务员岗位的他因为觉得自己学历远远不如身边的其他人,又没有背景支持,所以工作特别努力。单位里大小事务,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对领导尊重有加,对任何同事都真诚以待。就这样,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年底的时候竟然得到了单位的最高分红。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这竟然引起了流言,有的说是因为他拍领导的马屁,有的说他肯定是用了各种手段巴结上司,有的说他根本就是靠出卖尊严换取金钱……
虽然这笔高额的分红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压力,但是他却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他是个好面子的人,要知道高中那会儿为了不让大家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他宁愿选择隐瞒家里所有的不幸,也不愿接受贫困补助。要知道工作中即使再苦再累,他也从没在同事面前表现出一丝痛苦。在所有人看来,他都是一个“光鲜”的人。就这样,为了摆脱这种流言飞语,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毅然放弃了那笔分红,放弃了这份别人打破头想要得到的工作。
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而无论他真实与否,抛却了曾经的激动和义愤填膺,重新解读这个故事,我不禁感慨:自尊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吗?
不,自尊没你想的那么脆弱。只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又何必怕外界的“风吹草动”。不知道朋友的那个同学是真的太在乎自己的尊严,还是根本从心里有对家庭、对自己身份的自卑,而选择用那么“傻”的方式去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自尊与自卑
有人曾经告诉过我这样一句话:只有极度自卑的人,才会极度自尊。今天想起来好像真的很有意思,如果不是自卑,又为什么在乎外界的那些“风吹草动”呢?真正的自尊永远不是别人一两句讥诮、讽刺、流言就能夺走的。只有那些好面子、太过虚荣的人才会将自尊当做装点自己的易破碎的水晶小心地供养起来。
自古人人皆言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如此对待自尊呢?自尊没我们想的那么脆弱,只要我们觉得无愧于心,只要我们认定了我们自己的目标,只要我们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又何惧那些“伤人自尊的言谈”呢?
外界的侮辱也好,中伤也罢,只要我们认定了自己所要坚持的就可以了。如果为了一时的面子和虚荣心而冲动行事,不但不能挽回所谓的自尊,怕是还会失去更多吧。
避免恶性竞争
好勇斗狠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赢,然后不管他是赢是输,最后他还是输了,因为他为了最后的结果付出了远超过本应付出的代价。一时的快感只会令人后悔不已。
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竞争这个词谁都不陌生,现代社会到处充满竞争。在学校,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相互竞争;在公司,员工为了升职相互竞争;在商场,商人为了利润相互竞争;在国际社会,国家为了利益相互竞争。
诚然,竞争能促人奋进,带给胜利者一定的利益与荣耀,但是谁都无法否认,竞争中总有失败的一方,失败者拥有的就是不屑与屈辱了。这样的结局不是人人所乐见的了,更有甚者,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2010年11月,360与腾讯QQ之间展开了一场网络世界大战。先是腾讯公司发布了“举世震惊”的《致QQ用户的一封信》,让用户在QQ和360之间二选一。接着,360开始发动反攻,先是抛出马化腾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新闻,又利用扣扣保镖技术“劫持”了腾讯2000万用户。腾讯总裁马化腾开始回招,360掌门人周鸿祎也不甘示弱,就这样你来我往,各不相让。所幸最后国家工信部介入,3Q大战才暂灭战火。但是双方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股票暴跌,用户流失,两家公司的行为更是引起了网络公众的强烈不满,其竞争的恶果在短期内难以消除。360公司与腾讯QQ自食恶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竞争是好斗的内核,如果不是想一家独大,利用恶性竞争的手段打击异己,两大网络公司又何至于此呢?由此可见,利用竞争的手段,尤其是恶性竞争来获取胜利的果实,得到的结果却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那么要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了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
超越竞争,实现共赢
在商业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竞争对手,明智的商人都应该避免与竞争对手正面竞争,要以宽容为本,以合作为本。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竞争是不得已的手段,高明的人都会选择计谋,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嗅觉要灵,估计要准。一有机会就要紧紧抓住,绝不放过”,这是刘鸿生为自己定下的原则。在经商方面,刘鸿生不放过任何机会,却也出手谨慎,不盲目冲动。1930年,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的美丽牌火柴十分畅销,而当时的华成烟草公司生产的美丽牌香烟正在大力做推销。得知这个消息后,刘鸿生主动与华成公司联系,提出把华成公司美丽牌香烟上印有“美丽”字样的美女图案的商标,翻印在大中华公司出品的火柴盒上做广告,苦于无法打开市场的华成公司欣然同意。结果,刘鸿生不仅从华成公司拿到了一笔广告费,而且他的美丽牌火柴更加畅销了。
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搭乘“阿波罗11”号飞往月球执行登月任务。7月21日,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踏上月球表面,同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讲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人们都知道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奥尔德林是由外空返回地球的第一人。
据说登月成功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问奥尔德林:“这次登月是由阿姆斯特朗先踏上月球的,他成为登月的第一人,你不觉得遗憾吗?”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奥尔德林的回答非常机智,只听他不卑不亢地说:“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的时候是我先出太空舱的,因此我是由别的星球进入地球的第一人。”奥尔德林的回答为他赢得了现场最热烈的掌声。
明智之士是不会让眼前的蝇头小利蒙蔽双眼,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来谋财获利。超越竞争,在竞争之外采用合作共赢的方式,才是明智之士的作为。
坚守你的立场,无论如何都不改变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让你在逆势中坚挺,在困境中勇往直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令你内心无比强大的伟大力量。
不含敌意的坚决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命途多舛,先是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后又因反对将新法完全废除而左迁惠州,一生在政治上左右飘零,不得重用。后遇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
任何一个略懂政治的读书人都知道,要想青云直上,就不能随心而为,得罪统治者。而苏东坡却恰恰相反,变法派当权时反对新法的全面实施,守旧派执政时又强力反对全面革除新法,结果为各方所不容。不是因为苏东坡不懂权势,只是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福利之心,所以他很坚决,是一种不含任何敌意的坚决,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美国心理学大师科胡特常用的一个术语,用平常的话可以解释为,无论你怎么做,我对你都不会产生敌意,因为我有自己的立场。
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痛苦是别人导致的,如果这个人改变了,自己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还有一个看起来似乎比较表面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很难做到对别人说“不”。别人,尤其是重要的亲人、朋友将他们的某些东西强加给我们,我们虽然感到不舒服,但是却难以拒绝。
当我们难以拒绝别人的时候,就会出现矛盾。一方面,如果你接受了亲人、朋友的这些东西,你会难受;另一方面,如果你拒绝,你会觉得内疚,或担心对方不高兴,甚至离你而去。
解决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就要有一个立场原则,这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也可以说是“温和而坚定”。
如何做到
要想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首先要做到心中无敌意。
别人向你投射敌意之所以会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你的心中本来就埋藏着很多敌意。如果你心中彻底没有了敌意,那么敌意的投射就会彻底无效。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泉水自己不会干枯,泥土就不能塞住它。”如果你的心中没有敌意,外人又怎么能激起你的敌意。正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之”。
其次,要善于控制敌意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被严重压制的情绪都是一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旦被触动,我们就会失控。但假若这些盲点被觉察了,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起个体严重的情绪反应,从而做到“此心不动”。
一位年近百岁的心理学家过生日时,他的学生们问他,你做了这么多努力,现在是不是已经没有情结了。他回答说:“哦,不是,只是我对自己的情结有了更好的了解,所以不再轻易被它们左右了。”
最后,要坚决,就如秋风扫落叶势不可当。
明确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物所惑,要有文天祥被俘不屈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也要有唐僧师徒不畏艰难求取真经的毅力。总之,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人无立场,就如树无根、船无舵,就会迷失方向、丢失自我,成为在墙头摇摆不定的芦苇草。
“不含敌意的坚决”就像奔向大海的水流,对山川森林花草,对世间万物均无敌意,有的是滋润大地哺育众生的慈爱之念,有的是流向东方回归大海的坚定之心,所以它永远是成功者,不管春秋交替、日月变换。
得到的肯定越多,越能为自己争取主动权我们得到他人越多的“是”,我们就越能为自己的意见争取主动权。推销商品也好,其他一切需要他人信服的事也罢,这一法则都很有效。
精明的地产商弗利西根
优秀的推销员都掌握着一个百试不爽的法则:获得肯定回答的艺术。也就是得到的肯定越多,越能为自己的意见争取主动权。
著名地产商弗利西根曾经说过:“我们得到他人越多的‘是’,我们就越能为自己的意见争取主动权。推销商品也好,其他一切需要他人信服的事也罢,这一法则都很有效。初步了解他人的需求是这一方法的目的。”
弗利西根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次,弗利西根想买下几块地皮,但几位业主的报价远远超出了弗利西根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弗利西根并没有放弃,在那些业主第一次开价时,他没有进行还价,而是非常爽快地接受了他们开的价。
有人问弗利西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他并不表态,仍去购买土地的定买权,直到买到了八位业主的土地。接下来,他把八位业主请到了他在芝加哥的信托公司。他对这些人说:“你们的开价太离谱了。”同时他又提醒他们,“也许这是出售地产的唯一一次机会了。”同时,弗利西根又告诉他们,公司方面能提供这些土地支付的总价目,希望由他们自己去分配。于是弗利西根几乎没有任何麻烦,没耽误一点时间,就办妥了一件十分难办的事情。
在预定之时,他用一个标定的价格让那八位业主自动出售了自己的地产。弗利西根成功了,因为他抱定一个原则:尽量以让他们应允为原则,避免他们提出反对意见。先接近他们,然后讲明形势和利害关系,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事实确实如此,只有接近目标,一点一点地得到对方的谅解和同情,再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对方,进而影响他、改变他,最终获得主动权,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人说“是”,或心里这么想时,我们就已经接近他了。因为我们非常了解他的需求,因此他也会同样关注我们。但是,当对方说“不是”,或者心里有拒绝之意时,事情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的问话看似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时,就相当于我们并不关心他想要什么,他肯定会生气,因为人的“自尊心”都源于此。因此,如果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得不到对方一个“是”的回应,我们最好想方设法不让对方说出“不是”这个词。
让对方尽量多说“是”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对方尽量多说“是”呢?
一是要学会设问的艺术,引导对方多说话。设问,是原本没有疑问而自提自问,即明知故问。但明知故问不是瞎问,要问那些让对方感兴趣的、引以为豪的,比如他辉煌的业绩、成功的经验,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他最感兴趣的问题等。设问是了解对方心理的一大利器,也是接近那些难以接近的人的最好办法。通过巧妙的设问,让对方多谈论自己。要知道人们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是高兴的、投入的,只要对方高兴了,便容易与你形成互动。
二是要寻找共同点,引导对方同意自己的见解,得到“是”的回答。《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当时秦攻赵,赵国危急,齐国坚持必须以赵威王的小儿子长安君为质,才出兵相救。但是掌权的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同意齐国的要求,朝中大臣死谏,得到的回答却是“敢有以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而触龙高明在见面并没有说长安君的事,而是和赵太后拉起了家常,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再谈真正对孩子的爱的问题。显然触龙在找自己和赵太后的共同点,一是同为老人,关心饮食起居;二是同为人父母,关爱孩子,这样便把话题转移到了如何关爱孩子上,得出了关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将来思考的结论。最终,触龙成功地说服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所以说世上没有说不动的人,只有不会说的人。要想在商场上、职场上做个成功人士,就必须掌握说话的主动权,尽可能地引领对方走向自己设定的目标,尽可能地得到“是”的回答。
无论多亲密,也要给对方私人空间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一句著名的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连古人都感慨人与人如能像初次见面那样保留神秘,保留距离,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人生境界。可见亲密和毫不保留,也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神奇的刺猬效应
刺猬身上布满尖刺,这是刺猬遇到危急情况时保护自身安全的法宝,而著名的“刺猬效应”也是从此尖刺而来。
据说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相爱的刺猬要相依取暖。开始的时候,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于是它们拉开距离,可是离得太远,又不能御寒。后来,它们调整姿势,找到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不会扎伤对方。
心理学上,刺猬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每个人都需要周围有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人们“割据”了一定的“领域”。任何人企图闯入这个“领域”都会引起主人的不满甚至是憎恶之情。哪怕是情若夫妻、亲若父母儿女,在生活中都应该为对方保留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私人空间。
要保有安全的心理距离
有个男孩是个情种,曾经深爱着一个女孩,苦苦追求四年才得到女孩的芳心。确立男女朋友关系以后,男孩对心爱的女孩的关心体贴,真可谓是无微不至,女孩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他都会想方设法为她办到。有一次,男孩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接到她的电话后,立马放下酒杯,冲向黑色的夜幕。原来女孩想吃果冻,但是外面又黑又冷,她不敢自己出去买。当时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们会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却不想在短短五个月后便听到了他们分手的消息。女孩说出了分手的原因,原来每次女孩和朋友聚会时,男孩总是不断发短信或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结束,甚至跑到聚会上,弄得女孩很没有面子。女孩觉得和他在一起没有一点儿个人空间,自己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正是这种窒息感让她选择了分手。由此可见,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做到:爱她,就要给她充分的自由;爱她,就要让她保留属于自己的空间;爱她,就要让双方留有适当的距离。
情场如此,职场也不例外。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体力行刺猬理论,尤其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给予关爱,但是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就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也可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善用刺猬效应
有效利用刺猬效应,不仅利人,而且利己。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一定要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留给对方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即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如夫妻之间,也应该给彼此保留一些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不愿意、不主动告诉你的事,不追问他人的秘密等。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还要有容纳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正如俗语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所谓距离产生美,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掌握“距离”的分寸,做到“密者疏之,疏者密之”,不可太近也不可太远,否则就会出现“距离有了,美没了”的尴尬局面。
保持适当的沉默,你的影响力将胜过千军万马有一种东西,它比狂呼乱吼更具力量,更具说服力,那就是沉默,它比正面冲击的力量大上千百倍。
适当保持沉默
俗语说沉默是金,可见沉默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只要能适当运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保持适当的沉默,是一种正确的处世方式,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金诀,更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法宝。
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一定能做到无微不至。那些唠唠叨叨、啰啰唆唆的领导会使周围的人异常紧张,下属会以为领导不相信他们,对他们的决断思考能力还存有怀疑。久而久之,这个领导便会成为下属们厌烦的对象与不愿意靠近的人。
沉默是一种心理战,人怕的不是你多说话,担心的却是你不说话。你的少言甚至不言,都会让对方觉得你掌握了一切,你已胸有成竹,因此不必多言。
香港有一个经营服装加工业的老板,在做了这一行多年之后想转业。他原来从美国购进了一批服装加工机器,经过几年使用后,扣除磨损费,应该还值100万港元。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出售这批机器的底线是一定不能低于100万港元的价格。有一个买主在谈判的时候,针对这些机器存在的各种问题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这让老板十分恼火。但是他在刚要发作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定下的100万港元的底价,于是又冷静下来,一言不发,看着那个人继续滔滔不绝地讲。结果到了最后,那个人也说累了,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这个机器我最多能够给你150万元,再多的话,我可真是不要了。”于是这个老板很顺利地比计划多赚了整整50万港元。
正确理解沉默
保持适当的沉默,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在蓄势,在逼对方摊牌,等待后发制人的机会。就像拉紧弓弦的羽箭,拉动的过程一言不发,等蓄势已成,便是摧枯拉朽的力量。楚庄王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在三年的沉默中,表面上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实际上却在观察,在积蓄力量,在明辨忠奸,果然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使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之邦,他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保持适当的沉默并非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在提醒对方,冷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无声的战场上,越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越是会被周围的人判定为事端的挑起者。
保持适当的沉默并不是对搬弄是非者的纵容,在一定程度上,它制止了是非的蔓延。企业中,有些人最爱做的就是向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导打小报告,汇报某某今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分析得头头是道。一旦领导对此发生了兴趣,进而刨根问底,这些人会立刻觉得自己的第二职业得到了领导的承认与赏识,便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企业的人际关系也被搅得一塌糊涂。所以企业领导要做的就是保持适当的沉默,这样才会让他们觉得特别无趣,是在白费唇舌。之后,是非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源头。
保持适当的沉默,在争执的双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奋、精疲力竭之后再发表意见。因为头脑发热时的人只想向外发散热量,根本不会去接受别人的劝解之言。沉默使矛盾冲突趋于缓和,当人们争辩得不可开交时,看到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位静静的旁观者,他们也许会后悔于那丑态百出的激烈交锋。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讲的是想做一个好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有怀疑和不懂的地方则保留,等着请教他人,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这样处世就少后悔,行为上就不会存在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慎言就是要求我们保持适当的沉默,多问多看,谨慎决断,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引领自己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