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自然界中,没有比人类的手更为灵巧的工具了,它不仅可以绘画、弹琴,更能雕刻出精美的塑像,还能操作最高难度的手术。手能实现的动作太多了,灵活的手指和手腕以及手臂,可以完成大脑所发布的任何指令,不管是抓还是打,抑或是握与划,都不在话下。而当人们打手势的时候,手还可以讲话!这样一个灵活多用的身体组成部分,对于非语言行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表达渠道了。
手臂丈量情绪幅度
手臂和腿脚一样,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肢体,它们共同负担起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职责。在这方面,手臂比腿脚的责任更为重大,它不仅负责防守,还要同时负担起反击的责任。这种天生的职能让手臂和腿脚一样,培养了快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反射速度,从而显得更为诚实和敏捷。与表情的欺骗性不同,手臂可以表达可靠的非语言行为,通过对手臂与手的观察,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
手臂伸展幅度
因其独特的构造,手臂的活动范围显然要比腿脚更为宽阔一些,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手臂可以自由挥舞,占据身体周围的全部空间。而人们每一次伸展自己的手臂,也不会按照固定的模式,总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伸展幅度。同样是一个打招呼的伸展动作,羞涩的人会轻轻抬起手臂,摆一摆手腕,晃动自己的手;而豪爽的人则会伸展开来,将对方大力地拥入怀抱。更为激烈的是那些久别重逢的恋人与老友,当他们在机场或者车站远远看到时,会将手臂挥舞出最大范围的幅度,用以引起别人注意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情绪。
小孩子和大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保持着人类最原始的各种心态,开心时候的大笑,难过时候的大哭,都是毫不掩饰的。当成人因为各类社会规则而不断桎梏自己的心灵与双手的时候,孩子却总是勇于做出各类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
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手臂动作,会发现他们的手臂似乎时刻都处于待命状态,总是半悬在空中,似乎随时都要伸手去抓周围的东西,或者是推动任何引起他好奇的事物。这种手臂状态反映出孩子内心之中对世界的好奇,手臂就是他们感受世界的触觉来源。
手臂的幅度和我们情绪之间有如此紧密的关系,以至于人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通过长期的观察,非语言行为研究者对手臂幅度做出了划分。那些受到某些因素限制而不能完全舒展的手臂被认为是拘束型手臂,而那些似乎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自由挥舞,甚至连地球重力似乎都无法控制它的手臂,则被认为是活力四射型手臂。这种划分对应的是情绪的不同层级,没有一个严格的刻度可以作为划分的标准,大多数人的手臂幅度在这两类之间游走。
超越重力的手臂
手臂的动作和地球重力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而人体身处地球重力的影响,在无意识的放松状态之下,人的肢体总是会顺从重力的方向。当人悲伤或情绪低落的时候,重力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当一个人情绪高昂的时候,不管是手、脚还是下巴,都会出现与重力相背离的行为。这种与重力对抗的非语言行为,也被认定为愉悦情绪的指向标,不管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这类动作,都可以判定此人正处于非常舒适的状态之中。
快乐的时候,我们的手臂似乎不受重力的束缚。观察那些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演讲者,他们在台上挥舞手臂显得轻松自如,动作也充满了肯定。大幅度的手臂动作会在快乐、自信的人身上不断出现,就好像动物总是在昭示自己的领地一样,人类保持着远古社会的一些生活习性,扩展开来的手臂让他觉得自己的领地获得了保护。
而那些身处不舒适环境之中的人,
因大脑感受到强烈的压力信号,他们总是下意识地压制自己的手臂动作,缩小手臂的活动范围,就好像稍微加大动作幅度就会引来灾难一样。
手臂情绪的传染
作为肢体对于大脑边缘系统信号的直接反应,手臂动作反射速度非常迅速。手臂的肌肉因长期的劳作和大量精密动作的训练而非常智能,它们可以毫无难度地反射各类动作,就算某些生疏的动作,也可以通过大脑印象提示实现。在表达情绪方面,手臂可谓是仅次于表情的利器,它们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而且非常富有感染力。
球场上的球迷一向都被认为是最疯狂的人,当他们观看比赛的时候,情绪就好像潮水一样不受控制。在球员射门的时候,球迷们会举起手臂、紧握拳头、凝神屏气,好似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打扰到球员一样。
当球被射入,所有的人都会大力挥舞自己的手臂,伴之以尖叫和呐喊。那高高举过头顶的手臂便是他们情绪的最好说明。而如果此时裁判忽然判进球无效,球迷们会默默地放下自己的手臂,肩膀失去力量的同时,手也顿时没有了生气。
群体性狂欢之中,手臂的动作最常出现,不仅因为手臂出现的愉悦动作可以刺激我们本身,也能感染到身边其他的人。一个挥舞手臂表达情绪的人出现时,他周围的人也会很快跟上。看球赛和演唱会的时候,这种群体性受感染事件非常常见。当歌星站在舞台上,总是喜欢说“伸出你们的手”,这个号召也是因为挥舞的手臂更有利于带动大家的气氛,让所有人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手臂是一个人的生存战略的体现
情绪高昂的人手臂总是向上高举的,而情绪低落的人却很少出现这个动作,与之相伴的多为手臂的禁锢。在大脑对周围环境做出分析之后,手臂通常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大脑判定目前有威胁因素存在,手臂往往会处于备战状态。
情绪焦虑的手臂
在大脑正遭遇负面情绪袭击的时候,手臂便会形成禁锢。将原本伸出去的手臂收回,并保持一个不变的姿态,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认定的手臂禁锢形态,这一形态说明主人感受到来自环境的威胁,目前情绪焦虑不安。那些受到伤害的小孩,以及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而缺乏安全感的女性,通常都会出现手臂的收回和禁锢。
在一个公园草地上,一群小孩子在追逐一个皮球,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但因为小朋友年龄和体质的不同,有一些小朋友总是可以得到玩球的机会,而有一些则只能在边上看着。身体比较弱小的孩子有时还会遭遇到来自强壮小孩子的袭击,运动过程中不小心的碰撞也会让他们跌倒在地上。
此时,观察草地边上小孩子的父母,便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手臂的禁锢动作。但看到自己的小孩被别的小孩推倒在地,或者总是抢不到球时,母亲们总是会显得非常焦虑。她们很想上去帮忙,或扶起小孩子,但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她们明白此时要靠孩子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才能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于是,理智和母性之间的斗争让母亲处于非常不安的状态之中,她们因为担心而将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也有人两手相握放在腹部,似乎想要用一只手的力量抚慰另一只手,或者让一只手来抑制另一只手想要冲上去抱起孩子的冲动。
焦虑状态下的手臂出现交叉是一种生存战略的体现,这也可以映射到远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中,他们通过手臂的交叉来控制、抚慰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冷静,以便应对周围的变化。
愤怒者的手臂语言
当人们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层级,便会出现对立和愤怒,处于这样的情绪之中,很难有人会刻意去保持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因此也会更真实地流露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观察那些争吵中的人,有一些人的手臂会出现外伸,不管是指向对方还是推搡对方,都算是手臂的攻击动作。而有一部分人的手臂却会出现回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想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更因为他们的教养和习性还在起作用,让他们保持理智,进行手臂的自制。
手臂的自制行为常出于人类对自身的保护,对方的愤怒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也许还会受到更多的威胁。因此,将手臂收回反映出内心的不舒适,这种情绪从反面刺激消极状态的爆发。
在其他负面而非愤怒状态下,手臂的自制行为可以看做是对自身的安慰。通过限制自己手臂的动作,让大脑感觉到它并没有远离自己,比如胃疼的时候将手收回并放在胃部,便是一种明显的自我疗伤和安慰。
冻结的手臂
当大脑在非常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手臂会出现冻结情形。它尽量缩小自己的行动范围,甚至放弃行动,以便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减少动作的行为有时就像企图要隐形或者消失一样,他们在逃避任何可能引起的关注,如果可以将自己的手臂藏起来,对手臂冻结者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
教育学者们在对受虐儿童进行研究时发现,在那些受到父母或者别人虐待的儿童身上,常常会出现明显的手臂冻结行为。这种现象不是偶尔的动作,而是出于人类的本能。那些受到虐待的孩子,总是企图逃离让他们不安的环境,他们慌乱的眼神足以说明他们的恐惧。而要避免虐待,就要避免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逃离伤害。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越多,就越易受到虐待,这种经验的积累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孩童的好动天性,将自己的手臂禁锢起来。
对手臂的冻结是人类大脑边缘系统所做出的自我调整,同样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天性。在生活之中,强大的人总是显得非常张扬,而弱小者则会冻结自己的手臂。当人们总是以“缩手缩脚”来评价自己的孩子时,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做出了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一个孩子可以完全地释放自己的手臂,在空中自由地摆动双臂,才是他精神健康的最佳表现。
看手臂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领地”
所有的动物都有维护自己领地的本能,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在领地之内的权威,有时候甚至要为此付出生命。在人类社会之中,领地的争夺意识依旧存在,虽然现代社会的融合让人们可以共享很多资源,但在潜意识里,维护自己的领地是安全感、权威感的一种表现。手臂在领地维护的过程中,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通过它,可以告诉周围的人与自己保持距离。
双手背后的拒绝
将自己的双手放在身体的后面,形成一种背手动作,这个姿态常常出现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在所有人的脑海里肯定会出现很多具象的人物。他们也许是某位领导,也可能是某个年纪偏大的人。很少有人看到年轻人做这个动作,因为大家都觉得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权威性,不是年轻人可以做到的。
背手动作之所以频频出现在领导人的身上,是因为它所传递的首要含义:地位。拥有较高地位的人,往往会不经意间做出背手动作,用以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其次,背手还可以给人以拒绝的态度。当人们伸展双臂时,就连孩童都会感受到这是一种欢迎,当他们面对做出这个动作的父母,就会迅速地扑进他们的怀抱。而当手背到身后时,相当于双手被藏了起来,人们失去了欢迎的依据,自然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对方在说:“不要靠近我!”
在博物馆里或者画展中,人们都非常安静地观察各类艺术品。仔细观察那些参观者,他们的一个常见动作就是背手。当他们来到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前仔细观察,全神贯注让他们脱离了周围世界的喧哗,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与这件艺术品似的。此时,他的手会无意识地慢慢放到身后,形成背手姿态。
人们常常会认为背手动作是一种思考的表现,这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错误,因为它通常会和思考一起出现。但其实这个动作并不是思考的直接表现,而是为了思考而想要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与独立的空间,告诉周围的人:不要打扰我!
触手的重要意义
当一个人背手的时候,带给周围的人什么样的感受?经过调查,研究者发现很多人认为背手者通常会显得比较冷漠。这种动作的出现伴随着拒绝意味,它所拒绝的是人们的靠近,这本身就是一种让被拒绝者失望的事情。手与手臂的接触代表着安慰和接纳,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这种意义被拒绝,人们就会觉得非常沮丧。
当一个小孩子向自己的母亲跑过去,希望可以得到母亲的拥抱时,他的内心之中充满了对于和母亲肢体接触的渴望。这种接触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开心,但如果母亲在此时忽然将自己的手放到背后,看看孩子的表情,你就会发现他眼神中的失落简直无法遮掩,因为他内心之中感到非常孤独。
和孩子一样,动物也会对于拒绝接触表现出失望。驯兽师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发现当面对一条狗的时候,将双手背起来,会传递冷漠的信息,就像告诉小狗:我不愿意抚摸你。小狗的双眼里会顿时失去神采,显得非常委屈。
事实上,与周围的人发生肢体接触不仅对于被接触者有重要意义,对接触者而言意义也是同样的。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小孩子从小就接受到来自父母的肢体接触,他们会很快获得心理安慰,变得平静,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成为一个开朗的人。而在看望病人的时候,如果病人此时处于伤痛之中,肢体接触也会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安慰,通过抚摸他们的手背甚至可以对恢复有所帮助。
不仅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需要肢体接触,就连人类是否可以长命百岁都会和肢体有关系。频繁的身体接触所带来的益处数不胜数,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安慰。养宠物的人都喜欢轻轻抚摸它的毛,而医生发现,抚摸宠物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率会慢慢降下来。
维护自己的领地
手臂可以无限制地舒展,这一特性成为人类维护自己领地的重要武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领地维护动作总是悄悄冒出来。观察那些会议中的人、坐在椅子上的人,都可以发现他们无意中显露出来的领地维护动作。
在地铁上,拥挤的人流使人们不得不忍受与陌生人的近距离接触,这种被迫的接触会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而此时,手臂的领地维护动作会特别突出,人们会在不经意间将手臂横过来,挡在自己的身体前面;或者,将双手环抱在自己的胸前或者腹部,这同样可以起到领地维护的作用。
除了那些不得不靠近的环境,在不拥挤的状态下,或者在办公室里,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制造空间以便与他人保持距离,但领地维护动作依旧会出现。看看那些将手臂放在桌子上的人,他们其实也是在维护自己的领地。
捍卫自己的领地,警告他人与自己保持距离,手臂在履行这一动作时,和国家之间争夺领土的意义不同,手臂这样的行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心理安慰。观察那些自信的人,他们最易出现手臂领地的维护动作,不管是手放在椅背上,做出一副轻松的姿态,还是将手放在别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宣示着:“我是老大,这里我说了算!”
心理或者地位处于劣势的人,很少出现领地维护动作,他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的手臂收起来,尽量不去占据更多的地盘。这是他们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导致的,而同时,这种动作也会导致他们的自信心更加萎缩。那些获得一定地位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扩展自己的领地,椅子、桌子,甚至走在路上,他们都会占据最大的面积与最好的位置;而当他们遇到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这种维护动作就会悄悄收敛起来。如果在职场里你只是一个新鲜人,观察别人的领地维护动作,你就可以快速判断对方的地位和心态了。
拥抱:最炙热的情感表达
在非语言行为之中,拥抱所包含的热情度可以排在前三名之内了。它是人们之间表达关怀的最直接方式,当两个人拥抱在一起,他们会通过身体接触而感受到对方的真诚,从而在心理上更为接近,让彼此都受到抚慰。
最佳示好行为
想要让另外一个人接受你的好感,表达你对别人的热情,最佳的方式就是拥抱。一个微笑所能传递的信息固然非常丰富,但真正近身的接触,会令彼此都进入对方的领地之中,从而更加互相信任,促进情感的增长。情侣之间最易出现拥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或提升彼此的信任度。近身拥抱让他们有一种占据对方的心理暗示,如同一个动物来到另外一个动物的领地,而且受到接纳,它会认为这里也成了自己的领地。
虽然善意的拥抱有着很好的情绪表达效果,但因文化和教育的不同,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人对于拥抱的态度各不相同。在拉丁美洲,这里的人们以热情著称,互相之间的搂抱动作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男性之间的拥抱还会出现胸部互相贴近,并将手臂一直搂到对方背部的动作,更为热情的人在拥抱的同时,还会伸手拍打一下对方的肩部或者背部,表示好感。
中国人一向以含蓄著称,中国文化也一直在倡导彼此之间的尊重,要求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中国人对于拥抱非常陌生,也很少发生类似的行为。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拥抱,当它真正来到你的生活之中,你会发现它能产生的魔力超出想象。
拥抱也可能是侵犯
对类似中国人这样含蓄的亚洲国家人而言,拥抱的含义有时并非是正面的。它会被认定是一种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因此常常被拒绝。如何对拥抱的性质进行界定,从而在发生拥抱的时候避免引起对方反感,需要每一个执行拥抱的人谨慎面对。
在一个亚洲国家的酒吧里,有人带了一个欧洲的旅行者来喝酒,他被介绍给了在座的一些人。虽然这群人以亚洲人为主,但大家还是顺从了这位欧洲旅行者的习惯,一一与他拥抱,并表达出最大的善意来。但是,当这位旅行者与一位女士拥抱的时候,却引起了女士男友的不满,他将正在拥抱的两个人一把拉开,并愤怒地带着自己的女友离开酒吧,丢下尴尬的众人不知所措地看着彼此,而这位旅行者也感到异常难堪。
不愉快的拥抱往往会出现在异性或者不同文化者之间,这种误会的形成和个人习惯、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过长的拥抱时间、过于贴近的身体,在某些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亚洲人出于礼貌的拥抱都会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手臂更不会用力搂抱对方;而某些热情洋溢的国家的人却不在意这一点,他们不仅会发生搂抱,甚至还会在耳畔发出轻吻的声音,也许他们认为这是礼仪,而别人却认为这是冒犯。
叉腰:身体捍卫权威的宣言
在手臂非语言动作中,双手叉腰也是极为常见的。当人们出现这种行为时,便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一种权威性的姿态。在某些场合之中,双手叉腰也被认为是对自己领地的一种捍卫动作,因为叉腰的动作无形中将人体所占据的空间面积扩大了。通过扩展自己的身体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达到恐吓别人的目的,吓退那些进攻者,这是动物界常见的行为,人类出现的双手叉腰行为在本质上似乎与之有相同之处。
捍卫权威的宣言
出现双手叉腰动作的人,似乎有固定的人群,仔细观察生活中会做出这一动作的人,我们会发现警察或者军人会占据很大一部分。他们的职业特性要求这些人不断彰显自己的权威感,以便让别人服从。这种初衷让叉腰动作的出现显得顺理成章,而这一动作也非常有力地说明了他们的权威。
在一次有商人参与的宴会上,一位心理学家见到了一个企业家。他显得非常有威严,而且在手中没有拿酒杯的时候,便会习惯性地出现叉腰动作。于是,心理学家笑着问:“你在生意场上一定有一些困扰,觉得自己不太受别人欢迎吧?”
企业家很诧异,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心理学家说:“因为我观察你半天,发现你很喜欢出现双手叉腰的动作。在做生意的人之间,出现这个动作对于合作的促成非常不利,久而久之,别人都会离你越来越远了。不过我知道这不是你的本意,你只是习惯这样而已。所以,我猜你肯定曾经是一名军人!”
企业家更加诧异了,深感佩服地说:“您说得非常对,我曾经参军,退伍后留下了很多的军人习惯。看来要想在生意场上获得机遇,以后不能随便叉腰了。”
将双手叉在腰间,这个动作让我们的态度显得非常强硬。对于维护自己的权威而言,这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威慑到周围人对你的观感,从而在心理上起到敬畏作用。但是对于日常生活而言,频繁地出现这一动作,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只有将强硬的态度变得软化,让我们的非语言行为更加柔和,才能帮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
叉腰的好处
除了那些具备非常高的地位,并且有很强权威感的人,普通人出现叉腰行为时,基本不会发生什么好事。就算是警察,如果他们不改变这个行为习惯,在做便衣的时候也会很容易暴露自己。叉腰让人们显得有些盛气凌人,让别人望而生畏。但在需要掌握主动的时候,这种动作反而对我们是有益的。
女性身处社会之中,往往会有一些不安全感,这种感觉有时候来自于自身,有时候来自于环境。当着装暴露或者身边有陌生人存在的时候,女性都会感到紧张。而职场之中常常会出现女职员因为性别的缘故被认定为是软弱的,就算她们能力很强,也会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输给男同事。如何增强自己的气场,让自己显得值得信任呢?女职员们一直都在探索。
在会议室里开会时,女主管的讲话往往被认为没有威慑力,如果此时她出现双手叉腰的动作,同事们会瞬间感觉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有能力驾驭这一切。这一动作的辅助作用非常明显,有效地树立起女性的自信心,也让周围的人顿时改变了自己传统的眼光。
当别人出现双手叉腰的骄傲态度时,女性完全可以效仿,以同样的叉腰动作来宣示:这个地盘我也有份儿,我并不怕你!
拇指朝前的叉腰
普通意义的叉腰行为是指手臂弯曲,双手放在腰间,四指朝前,大拇指朝后。这种行为让人感觉脊椎受到了支持,肩、背也会挺直起来,整个人显得充满了生气。而某些时候,人们也会做出拇指朝前的叉腰动作,这一动作虽然和拇指朝后的动作区别不大,却给人以很微妙的变化。朝前的拇指似乎不能给脊椎以太多的支撑,人也不会显得过分挺直。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拇指的方向发生改变,手肘的指向也发生了变化。
不同的肢体语言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变化,拇指朝前的叉腰动作与内心之中的权威感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反而与我们的好奇心有很大的关系。观察那些对某件事物感到非常好奇的人,他们在思索或研究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的非语言行为。而当自己所好奇的事物一时得不到答案,这个动作就会更加明显。
有时候,人们因为未知而感到恐惧,好奇也会演变成担心,那么叉腰的双手拇指会慢慢朝外侧转移,这表示心理压力已经在逐渐增多。这一动作反映出人们想要增强自身控制力的心理变化,但拇指的位置未能发生更大的变化,依旧保持着叉腰的位置则说明所面对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揭晓。
与叉腰类似的手臂语言
叉腰的手臂动作一般出现在人们站姿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的人很难做出叉腰行为。而当人们保持着坐姿的时候,一种含义类似于叉腰的手臂动作就会出现:抱头。
将双手伸到脑后,手指交叉在一起枕在后脑,形成一个扶住后脑勺的动作,便是抱头。与抱头同时出现的还会有身体向后稍微倾斜,微微靠在椅背上。
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一位文化名人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询问,他们彼此交换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随后,主持人问及这位文化名人最近出版的著作,并且将网络上对这本书的质疑提了出来,请他做出回应。此时,这位文化名人身体微微后倾,并且将双手放在脑后出现抱头动作,然后才缓缓地开始说话。
这一行为说明这位名人感觉这个问题是对自己的侵犯,他想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证明这些问题都在他的解决范围之内,而这一范围是他的领地。
抱头的动作和叉腰类似,都在于扩张我们身体在空间之中的面积,似乎是想让自己看上去更庞大。通过这一行为,我们的空间“领地”被扩展,在心理上让人感觉自己是一个强大的、有威慑力的个体。
抱头的行为还表示出自己对状况有所控制,当前的一切都处于他的掌控之中。而和其他掌控力宣言一样,抱头动作也会根据所面对的人不同而选择性出现。注意一下办公室里的副总在会议上的表现,当他在会议室里开会的时候,抱头动作会出现;但当总经理忽然进来的时候,副总的抱头动作就会瞬间消失。因为他知道,这个领地已经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