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脂肪含量将鱼、肉、家禽等分为三类:低脂、半高脂、高脂。
鱼类一般比肉类含脂肪少,它含有的脂肪里有一种对健康更为有利的脂酸成分。丰富的脂酸使鱼成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食品。鱼是一种将美味、易消化以及高营养价值结合起来的食品。由于它容易进食,所以很受孩子们以及一些有牙病的老年人的欢迎。
禁忌之地
1.忌拒吃肥肉
现在有些人一点肥肉都不吃,以为食了肥肉会损害健康。年轻女性为了避免肥胖,保持苗条身材,不食肥肉;中、老年人害怕得高血压病、脑卒中、冠心病,对肥肉更是一点也不敢沾。其实,这些看法和做法未免失之偏颇。
营养学家提出的少吃高脂肪食物,强调的是“少吃”,而并不是“不吃”。一般认为,成人对脂肪、蛋白质、糖类需要的比例大体应为0.8∶1∶7.5。
肥肉并不是多余之物,它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1)脂肪是人体重要“燃料”之一,每克脂肪在人体内能产生37.7千焦(9千卡)热能,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需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保持精力充沛,体力劳动者所需要的脂肪量还要增加一倍以上。
(2)人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必须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吸收,缺乏脂肪,这类维生素也会相应不足。
鱼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其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适合人体需要,因此,是人类摄入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3)肥肉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成年人每日必须自胃肠吸收0.5克左右的胆固醇,才能满足合成细胞膜、性激素、皮质激素和胆酸的需要,才能维持免疫细胞的稳定性和白细胞的活力。
(4)油脂中的磷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脑磷脂更是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在神经功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有人还称脂肪有健脑的功效。
(5)脂肪尚有保持体态丰满、使皮肤光滑润泽、头发乌黑油亮的作用。
日本专家指出,血中胆固醇过低,可能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美国科学家指出,在婴儿期和童年期,若长期胆固醇摄入不足,日后的智力将受到影响。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5克/升的老年妇女,死亡率较对照人群约增加4倍,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也见升高。由此可见,禁食肥肉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
2.忌烹食活鱼
鱼肉中脂肪含量较少,而且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人体吸收率可达95%,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烹食活鱼,成为不少人的爱好。人们所以爱烹食活鱼,主要是认为活鱼肉比较鲜嫩。但是,从营养价值与食用味道而论,活着的鱼或刚死掉的鱼,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时间。
由于鱼体内活性物质的存在,鱼肉质同其他动物肉质一样,死后体内组织仍继续进行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僵硬、自溶、腐败等阶段。处在僵硬状态的鱼,鱼肉组织中的蛋白质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吃起来较硬,营养不易被人体吸收。当鱼开始软化、进入自溶阶段时,鱼体内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渐渐分解为易被人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此时,鱼肉松软,易于消化,味道最为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最高。
经合理冷冻的鲜鱼,一般都处在自溶阶段,其营养价值与口感味道都比鲜鱼要好。因此,用活鱼烹制菜肴并不是最好的食鱼方法。
3.食肉禁忌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磷、钙等;鱼的肝脏中则含有大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D。
据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膳食可引起易激动、紧张或其他情绪变化,进而又渴求富含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零食,因此不利于饮食控制。每日摄入1400千卡热量的高碳水化合物及低蛋白膳食,食用7周后较少有对食物渴求,总的情绪较好,体重明显减轻。由此看来,吃肉量要控制,忌吃过高蛋白膳食。
4.忌食反复冷冻的鱼
鱼从低温的冷冻状态到冰点以上的解冻状态,其细胞膜已被严重破坏,如再进行冷冻,已不能起保鲜作用。不仅如此,经专家分析研究,反复冷冻的鱼肉中,还会产生一种可怕的致癌物质,冷冻的次数越多,生成致癌物质的浓度越高。所以说,反复冷冻的鱼不能吃。
5.忌食用生鱼粥、生鱼片
生鱼粥,就是把生鱼切成薄片,加入佐料,再浇上滚开的米粥;生鱼片,就是把生鱼切成薄片,再拌上调料。这两种食品的滋味都很鲜美,但生鱼体内存有许多种寄生虫,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华支睾吸虫的幼虫。
鱼肉肌纤维很短,水分含量较高,因此肉质细嫩,比畜禽的肉更易吸收。
如果人吃了带有这种幼虫的生鱼粥或生鱼片,幼虫就会跟着进入人体,由肠道逆行而上至胆管,然后寄生在胆管中,从而使胆囊发炎,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硬化,有些人还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疼痛、腹泻、肝肿大、浮肿、面黄肌瘦、疲乏无力、体力衰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6.忌食用高温油炸的咸肉
咸肉含硝,油炸油煎后,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基砒咯烷。因此食用咸鱼、咸肉、香肠、火腿等食品时,忌煎炸。正确的食用方法是,把咸肉、香肠、火腿等食品煮熟蒸透,使亚硝胺随水蒸汽挥发。同时,烧制成熏食物时最好加些米醋,因醋有分解亚硝酸盐的作用,而且能杀菌。
7.忌食烧焦的鱼和肉
有些家庭在烹调鱼和肉时,由于火候掌握不当,致使鱼和肉被烧焦,为了避免浪费,便挑些不太焦的凑和吃掉,殊不知这是很危险的。因为鱼和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烹调时不慎烧焦,其中的高分子蛋白质就分裂变为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经过组合,可形成引起人“致突变”的化学物质。
海鱼的肝油和体油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有被称为DHA(俗称脑黄金)的成分,是大脑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提高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十分重要。
人吃了这种烧焦的鱼和肉,就会产生遗传上的毒害,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另外,鱼和肉里的脂肪呈不完全烧焦状态,能产生大量的3,4-苯并芘。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其毒性超过黄曲霉素等致癌物。因此,烧焦的鱼和肉,千万不能再食用。
8.忌偏食猪肉
在我国城乡,都有着偏食猪肉的习惯。特别是广大农村,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吃猪肉,极少食用牛、羊肉及家禽肉。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条件限制,不少农村很少养牛、羊和家禽,另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猪肉香”、“牛羊肉有异味”,因此便嗜食猪肉。
但是,岂不知偏食猪肉是有弊端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肉类食品中,猪肉含脂肪量较高,即使是瘦猪肉,其脂肪含量也高达30%,比牛、羊肉高17倍,比家禽肉高14倍,比兔肉要高70多倍。猪肉虽然“香”,可以解馋,但却易使人罹患高血脂症、动脉硬化、肥胖等症。
9.吃瘦肉禁忌
河鱼中的鲫鱼由于生长期长,肉质松软,营养价值高,适合老年人、儿童和孕妇食用。
有些人认为吃肥肉会发胖,吃瘦肉既不会发胖又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就大吃瘦肉。事实上,多吃瘦肉未必就好。据有关资料报道,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较高,蛋氨酸在某种酶的催化下可变为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过多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会直接损害动物内皮细胞,形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因此,吃瘦肉要适量,并非多多益善。另外,大量吃瘦肉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肝肾功能不好者更应注意适量进食瘦肉。
10.吃狗肉禁忌
狗肉,又称“香肉”。广东流传有“狗肉滚几滚,神仙站不稳”的谚语;我国北方也有“要吃走兽,猪肉狗肉”的说法。这些谚语说明,狗肉是一种味道醇厚、芳香四溢、营养价值很高、颇受人们青睐的肉食。然而,狗肉却是忌盲目多吃的。这是因为:
吃海鱼最好熟吃,生食会因异尖线虫感染引发剧烈腹痛和过敏;吃淡水鱼则要看其是不是从被污染的水里打捞上来的,被污染的鱼含有毒素,对健康会造成危害。
(1)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病,食用了狂犬肉或带有狂犬病毒的狗肉(健康狗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就容易患狂犬病。而目前,狂犬肉和正常狗肉尚无法区别。因此,若食用狗肉,一定要食用健康狗肉和经高温煮熟透的狗肉(狂犬病毒可在100℃以上的高温中杀死)。
(2)狗肉性热,易“发热动火”,因此,夏天忌吃狗肉,患感冒、发热的病人忌吃狗肉,健康人也忌过多吃狗肉。
11.食用熏烤食物禁忌
烤鸭、烤鸡、烤羊肉、烤红薯、火腿、熏鱼等熏烤食物,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是家庭餐桌和宴会酒席上的佳肴,很多人喜欢食用。但是,从养生保健角度看,这些食品是忌多吃、忌经常食用的。
因为经过熏烤的鱼、肉及烤煳、烧焦的米面中,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多环芳香烃。这种化合物中含有致癌物质,它是在食物熏烤、焦煳过程中产生的,温度越高,产生得越多。
熏烤食物还会在胃中产生亚硝酸胺。它是由仲胺和亚硝酸盐在人的胃中酸性条件下形成的。
肉经过熬后,肉中的含氮化合物就会溶到汤中,有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仲胺的来源很多,食物中蛋白质熏烤受热分解可产生仲胺,而亚硝酸盐则是食物中的“常客”。
那么,是否偶尔吃些熏烤食物就会引起癌症呢?当然不是。因为癌症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熏烤加工的方式如何,同时吃的其他食物是什么,个人的健康状况怎样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熏烤食物吃得多了容易致癌。因此,熏烤食物忌多吃、经常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致癌物质在食物中的含量,与熏烤的方法、时间和燃料有关。因此,在熏烤食品时应该注意:防止食品与炭火直接接触,熏烤温度不可过高,时间忌太长;最好用电烤或用优质无烟煤烤,而不要用木材或烟煤熏烤;在食用熏烤食品时最好吃些绿色蔬菜和水果,以减少熏烤食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