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同人类与有害昆虫的战争一样,在人与细菌的竞争中,在对致病细菌的战争中,我们做不到消灭传染疾病细菌或病毒,但要努力控制对人的危害,在不断的前进和后退中寻求一种平衡,通过各种途径,保护人体健康。
人对自然的对策
大自然的平衡可以由自然界进行自我调节。同样,生态平衡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加以调节。但是,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对策,人类有人类的对策,这两种对策常常是矛盾的。
怎么说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对策”?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说:“生态系统发展的原理,对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即力图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结构的最大支持;而人类的目的则是‘最大生产量’,即力图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两者是常常发生矛盾的。”
自然界生态演化,不断地向最稳定的群落——顶极群落发展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演替的初期,植物很少,生物生产力很低。随着河流不断地向湖内输送养料和泥沙,生物数量增加,浮游植物和有根植物出现,开始有较高的生产力。接着,植物大量生长,并露出水面,有机物质残体在湖底堆积。这些堆积形成泥炭层,湖水变浅,湖岸植物带向湖心推进,演进成暂时性池塘和草原。最后,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枫树、榉树等高大的乔木,进入它的顶极群落阶段。在这种发展中,生态系统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生物种的数量增加,总的生产量或生物量增加,以及总生物量与总生产量成高比值状态,并要求这种状态获得保护。
但是,人类活动是为从自然界中取得尽可能高的产量,如谷物、油料、纤维、水果蔬菜、肉蛋奶、木材,等等,随着需要的增加,不断地加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人类生活不仅需要足够的食物和纤维,还需要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碳平衡、水平衡和气候均衡等等,还需要在保护良好的自然景观情况下的娱乐和审美需要,等等。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实施对自然界的对策,人类活动的主要努力是取得食物、纤维等的最高的产量,但又误以为这些需要是自然界能确保的,地球有限的供给能力总是能保持氧平衡、碳平衡、水平衡,以及种种营养物质循环,使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受损害。
事实表明,在全球人口数量不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施人类的上述对策,还可以维持全球性平衡。但是在世界人口增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人类为了获得最高的产量,大举向自然进攻,向荒野进攻,土地,森林,河流,湖泊,海岸带,沼泽地……使自然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这迫使我们作出调整。虽然人类力图从自然界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是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必需的。但是,要把这种努力限制在一定的界限内,以不致造成生态破坏。
上面说的生态系统的策略是从总体上说的。其实,每个物种的生存,都有其相应的对策。例如植物,为了能长期地生存在山坡上,它发展出发达的根茎叶系统,以及极高的繁殖率。
植物发达的根系,是为了深扎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一株黑冬麦,根的总长达80公里。有的植物的根有600至1200公里,总面积超过它的茎和叶的总面积的100多倍。根须的尖端可分泌化学物质,使之能穿透石块,扎入深土层。
植物粗壮的茎枝,使它能固着在大地上,树枝向各个方向伸展,而且分枝的排列非常科学,这种排列能使所有的叶片总是处于获得阳光的十分良好的位置上。树皮的韧皮部分发育许多管状细胞,它上下连接成筛管,成为输导有机物质的通道;树皮里白色木质部分,分布运输水分的导管,起着输送水分和养料以及贮存养料的作用。
繁茂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为了便于接受阳光,植物有大量叶片,如一株中等大小的桦树有20万个叶片,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而且,叶片具有向光性,叶片互不遮盖,便于平均地接受阳光。沙生植物还发育了特殊的叶片,既反射强烈的阳光,又减少水分蒸发。
植物美丽鲜艳的花朵,是吸引昆虫传粉的信号,它含营养丰富的花蜜,有丰富蛋白质的花粉,都是为了吸引昆虫从而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靠风传播的花粉的植物,能产生大量花粉,它的种子籽粒分量轻,表面光滑,适宜风吹播。初春,白杨开花时,是先开花后长叶,这时没有密集的叶片,便于花粉传播,提高受粉率。
所有这些对策:保持植物的生存,以及它的高增长率,强大的扩散率和繁殖率,都是为了保证它生存的成功。
动物的结构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更为精巧,如它们的摄食和营养,它们的生殖与防卫,它们的生理结构特征,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拿动物舌头来说,例如猫舌上长肉刺,为的是便于把骨头上的残余肉渣全部剥下来,并可以用来梳理身上的毛;鸟的舌头附有角质外壳,啄木鸟的长舌又直又细,长有倒钩,长度几乎等于身长,可以伸到远处捉到昆虫;蛇的舌头还兼做听觉器,它一伸一展时是在探听四周的动静;青蛙的舌,舌根在嘴边,舌尖向喉侧生长,当遇到昆虫时,能迅速翻出其上的粘液,快速把昆虫粘住卷到嘴里;长颈鹿的舌头有60厘米长,增加了它吃树上叶片的高度;狗的舌头在天热时伸出体外,起着散发体热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对策,所有的物种的生存对策,都以获得最大的保护为目标。它们的生存表示它的对策的成功。认识这种对策的生态基础,是我们科学地对待生态平衡的第一步。
生物的危害
种庄稼,就会有害虫吃庄稼,防治害虫常用的办法就是喷洒农药。的确农药很见效,显著地减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但在同时,它又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危害。首先是造成环境污染。如使用农药D.D.T,它在土壤中可以残留10~15年之久,还可以通过空气、水以及各种动、植物向全球扩散,目前已知北极的鲸、南极的企鹅和太平洋的鸟类等,在它们的体内都发现了D.D.T杀虫剂。其次是总使用一种农药杀虫,虫对农药就会增生抗药性,如我们常用D.D.T毒杀苍蝇,经过30代后,苍蝇对D.D.T的抗药性增加30倍,因而杀虫效果不断下降。再有,用农药杀害虫,同时益虫也被杀掉。
因此,像D.D.T、六六六等杀虫剂已禁止使用了。
不用农药怎么防治害虫呢?我们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生物的方法,这叫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304年,《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已经有利用惊蚁防治柑桔叶甲虫的记载。生物防治方法是多方面的,例如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什么叫天敌呢?一种动物(甲)被另一种动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亡时,动物乙就是动物甲的天敌。大草岭是棉蚜的天敌,成虫一生平均捕食棉蚜2200个左右,每天可吃棉蚜约260个,俗称花大姐的七星瓢虫,每天平均吃棉蚜100个左右。
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赤眼蜂的身体极小,大约0.36~09毫米,是世界广泛利用的一种寄生蜂。每一雌蜂产卵10余枚,它的卵产在玉米螟、蔗螟和松毛虫等主要害虫的卵中,每个卵里产卵一枚,赤眼蜂的卵约经过10天左右便孵化出幼虫来。寄生蜂种类很多如姬蜂、小茧蜂、金小蜂、卵蜂、细蜂等都能防治害虫。
另外,利用蜘蛛或脊椎动物中的鱼、蛙、蟾赊、鸟等也能防治害虫。
总之,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安全无毒,不会污染环境,天敌资源丰富,便于发掘利用。防止农业害虫不能单采用药物,最好配合生物防治和其他各种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美国的行动
1996年夏初,美国夏威夷行政长官贴出通缉布告,称“不论是死的还是活的”都不要放过。一群群“捉拿罪犯”的志愿者已经组成和开始行动,警报声响彻整个州。他们捉拿的不是抢劫犯,也不是偷牛贼,而是一种被称为“绿色癌症”的植物。
这不是第一次了。10年前,美国人把葛藤这种植物称为“绿色恶魔”,就曾对这种“绿魔”宣战。
葛藤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在博览会上介绍葛藤,宣传说,葛藤中的液汁可以做糖浆,又可提炼葛粉,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病、酒醉、发烧和感冒。花儿可供蜜蜂采蜜,枝叶作饲料可喂养牛羊,纤维可用于编结和造纸,焚烧后的气味还可以驱蚊。它几乎每一部分都有用处,而且,它有强有力的根,是控制表土流失的植物。这使美国人大开眼界。
1930年,美国从日本引进葛藤,首先是为了控制水土流失而在南部种植。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即使在冬天,葛藤的枝条也不会被冻死。它一到春天迅速生长,枝条长15至30米,隔不远结一个瘤结并长出根扎入地下,又从这里长出枝条。50年代中期,就生长为7千万枝葛藤。它对防止土壤流失、肥沃土壤、饲养牲畜、美化山坡等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严冬来阻止葛藤生长,没有天敌抑制,它的枝条一天长30厘米,一枝葛藤的主根就达300多磅重,能长出四、五十个主根。它根叶繁茂,很快排挤了其他植物。80年代初,在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及邻近各州,已覆盖700万英亩土地。在它占据的土地上,其他植物干枯死亡,葛藤成为无法收拾的怪物。农场主不仅不再种植它,而且要费很大力气把它连根铲除。
在亚拉巴马州,栽种葛藤成为非法。美国南部各州发起向葛藤开战运动,我们没有看到这场战斗中谁胜谁负的后续报道,估计人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让我们看看夏威夷人捉拿“绿魔”的情况吧,MiconiaCalvescen在园圃里是妖媚动人的植物。它的茎叶是深绿色的,根部是紫色的,有巨大的叶片。
它精美好看的造型,成为一个具有招徕力的观赏“明星”。
这种植物是在巴西丛林中同其他植物竞争中进化出来的,在灌木丛中可以长到15米高。60年代,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进夏威夷,现在已在大约1万英亩天然森林中的36个地方出现。面积最大的在毛伊岛,达5000英亩。
这种植物生长很快,5年内达到成熟期。它结出的果实很小,每个果实里有数百粒种子,鸟儿吃了它的果实不被消化,会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种植物在夏威夷没有天敌,在夏威夷热带自然保护区,它已失去控制,成片地消灭和取代本地土生土长的天然森林。它的90厘米长的心形叶片,形成稠密的树荫,又遮挡了土生土长的低矮植物所需的阳光,毁灭了森林地带集水区的地被植物,这些地被植物是保持夏威夷人赖以生存的水的重要因素。而且,植物的这些变化,导致这个岛上土生土长的鸟类和许多独特动物的灭绝。
这种植物在夏威夷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威胁。科学家迄今还没有找到同它作斗争的成功的生物手段,官府只好发出“通缉”令,劝告居民摧毁在他们家庭园子里发现的这种植物。志愿者分队在与森林毗连的郊区,形成扇形攻势,向这种“绿色癌症”进攻。这种进攻能获胜吗?
人们有意或无意引进某一个物种,让这个物种占据新的生态位。但是,引入地如没有控制它的因素,它的过量繁殖会使人们陷入困境。这种事例是非常多的,不仅有植物,也有动物。
1984年秋天,科学家们新疆作科学考察,在博斯腾湖看到了类似的景象。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中焉耆盆地的中央,海拔1048米。它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水面积980平方公里,湖汉沼泽地400平方公里。天山雪峰的冰川积雪融化后,雪水通过开都河、清水河、黄水河和乌什塔拉河注入湖中。美丽的孔雀河又从此发源,滋润着库尔勒绿洲,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于大沙漠之中。
博斯腾湖以美丽和富饶著称于世。考察时,科学家们想目睹一下盛产在这里的大头鱼和尖嘴鱼。据说它们肉嫩味美,小则几公斤,大则10公斤。但是,科学家们大失所望,渔民们捕捞上来的没有一条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鱼,清一色是称为“五道黑”的鱼(身上有五个黑白相间的条纹,就像斑马的条纹一样)。科学家们感到诧异,便问当地渔民,为什么只有这种鱼。渔民说:
这种鱼味道鲜美,是从外地引进的,但是它是凶猛鱼类,是吃鱼的鱼,现在土生土长的鱼都给它吃光了,于是便只剩下这种鱼了。
再如,中美洲引进獴去消灭老鼠,酿成灾难,又是一个典型事例。
中美洲牙买加和古巴等地盛产甘蔗,但是蔗田受老鼠严重危害。为了消灭老鼠保护蔗田,1872年引进肉食性哺乳动物——獴。开始的时候,獴繁殖很快,并大显身手,在10多年内,几乎把老鼠消灭光了。但是,它在消灭老鼠的同时,破坏了岛上的动物区系的平衡。因为消灭老鼠后胃口越来越大,开始捕食岛上其他野生动物,后来偷袭家畜家禽,甚至向猪、牛、羊发起攻击。而且,后来的进展产生了人们事先料想不到的事情。
当然不可能消灭所有的老鼠,幸存的老鼠为了逃避獴的攻击,选择了树栖生活的适应。獴没有能力攻击树上的老鼠。别的吃老鼠的动物又被獴吃掉,从而完全解除了对老鼠的控制。这样,有了新的本领的老鼠反而更大量地繁殖起来,使蔗田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类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有人把引进生物种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生态学错误”。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引进一种植物,反而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消灭老鼠引进獴,反而使老鼠更多。这是一种生态失误,生态学告诉我们,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特定的位置,起着特殊的作用。经过长期演化,生态系统的各种物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生态平衡。这时,如果引进外来物种,引进的物种在原来的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结果是两种情况:一是它不能生存而被排挤;二是由于没有控制因素而使种群大爆发。但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中能量关系平衡,一些物种大爆发,必然使另一些物种消失,而造成生态失调。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不可引进新的物种。上面说的是引进物种失败的事例,同样,也有引进物种成功的事例。这种事例也是很多的。
引进物种成功或者失败,取决于这种引进是否符合生态规律,以便让引进的物种,既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位置,有符合它的生存条件,又有制约它的因素,从而形成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稳定关系,即生态平衡的状态。这是我们在引进物种时所必须注意的。
中国“除四害”运动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场著名的“除四害”运动。从城市到农村,全民总动员,采用人海战术,向“四害”——苍蝇、蚊虫、老鼠、麻雀宣战。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