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已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综观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不难发现,它们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条件之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管理水平都比较高。瑞典发展研究院对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研究排名显示:资源并不丰富,科技也不十分发达的小国——新加坡令人惊讶地跃居了第二名,超过经济大国日本和欧洲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奇迹?瑞典发展研究院经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新加坡政府对经济的高超的管理,推动了该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它再一次证明:管理是现代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了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都需要管理,它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体现了在任何社会制度中管理的共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为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需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调整生产关系的管理工作,它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故称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管理所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管理体现着各统治阶级的意志,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思想、管理目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体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共性,这种属性与意识形态相关,表明不能直接照搬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下的管理模式,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任何管理都是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管理,都要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他们总是某一阶级的成员,是某一阶级利益的代表,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与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
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的权力是基于财产的权力的。管理过程也就是权力的应用过程。
在人类社会初期,一切权力都基于暴力,这是混沌、无秩序的结果。在国家建立起来之后,人们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权力都来源于财产的权力。政治经济学已经证明,哪一个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哪一个阶级就是社会的统治者、管理者。管理的权力就为这个阶级服务。
生产关系是一个抽象的表述,它必须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来体现。开展这些活动,都离不开管理,所以说管理也是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监督劳动”
这种管理活动是同生产关系直接联系的,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决定的,是维护社会生产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管理要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维护所有者的利益,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从而表现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并随着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是管理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表现出管理不同的个性。
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表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管理的性质,决定着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方式、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决定着管理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管理;国家管理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服务。
管理的二重性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技术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管理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本单位实际,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管理可以移植但不能复制。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管理的特性。因为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是与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紧密结合的。我们在研究、掌握管理原理和规律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
2、管理的科学性所谓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着其自身运动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有其固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问题,验证推理,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办法,使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同时人们又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衡量这些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特别是在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先驱——泰勒,于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提出泰勒制,使管理由经验变成科学并创建管理学以后,管理更不再是一种纯凭经验的管理,管理活动有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承认管理具有科学性是基于:
(1)管理具有系统性。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存在和表现的,是有其活动的客观规律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已经成了一整套反映管理过程客观律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以及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管理者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释管理工作中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并根据其运行规律,预测未来的变化。
(2)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像其他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一样,是可以通过课堂传授,或阅读而掌握的知识,并且是可以用来指导管理实践的。早在管理理论形成的初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亨利。法约尔就指出: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办各类管理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在管理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
(3)作为研究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学说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学科,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管理学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在近代,管理学的发展完善性还体现在能够系统地兼收并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哲学、经济学等。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有鲜明的科学性,但同时管理也有鲜明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主要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也就是说,尽管管理有其自身的理论、原理、方法、原则、制度,但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因时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结合,针对不同特点的管理对象及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包括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确定有效的管理内容等。从管理的发展进程来看,尽管管理学在20世纪初正式成为了一门科学,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大体统一的框架,但管理学并没有也绝不可能解决管理中的一切问题,管理的实践性与艺术性越发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了。因此,美国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尽管管理学很重要,我们要学习管理学,但你不能指望通过学习管理学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管理也体现其艺术性的一面。这是因为:
(1)管理是一门艺术。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以人为核心的。而人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最显着的是管理活动中表现的每个人不同的个性风格。由于管理者是在一定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管理活动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既要考虑具体情景的特点,又要考虑执行者的个性特点,绝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管理理论和原则。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现代管理理念,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以达到管理有效协调的目的。
(2)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掌握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管理技能的能力。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个人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活动相结合,实现有效的管理。
(3)管理的艺术性还体现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不仅有确定的因素,还有非确定的因素;不仅有相对稳定的因素,还有突发性、偶然性的因素。这种影响因素的复杂多变,就决定了进行管理不仅要制定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原则,运用能解决规律性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发挥的艺术。如果不考虑具体情景,生搬硬套管理理论和原则,就不会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4)管理的艺术性还表明,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管理理论,能熟记管理和原理与原则是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的,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在实践中应用管理理论,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实践创造和发展管理理论。正如人们把文学、音乐和绘画创作叫做艺术一样。如果作家、音乐家和画家不懂得有关理论或者只懂得有关理论而没有创造性是绝对不会有较高的造诣,并能在实践的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
应该明确的是,管理的艺术性正是管理的魅力之所在,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两种属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不同的是,管理理论研究的是管理活动中普遍的、必然的规律性,而管理艺术研究的是在具体情景中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和随机性。所以,管理理论和管理艺术都是管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它能使管理者把握管理的本质,从而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而管理的艺术性则进一步体现出了管理的科学性,它使管理科学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各种场合得到灵活运用,充满生机和活力。
4、管理的综合性与不确定性
管理的综合性是指管理活动是异常复杂的,作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管理不仅在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而且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的动态平衡。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要借助的知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如企业的一名经理,他不仅要处理大量的生产、财务、营销问题,还要涉及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问题,因此他既要熟悉数学、工艺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知识,更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同样,机关、学校、医院、研究所、部队等的各项管理活动也有类似情况。管理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作为管理者仅掌握某些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者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对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应付自如。
管理的不确定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地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或手段。管理的不确定性源自管理环境的动态性、管理对象的多样化。由于具体的管理工作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在某种场合下适用的管理方法或手段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场合,对某个组织适用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组织,同样的投入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产出。
5、管理的技术性
所谓管理的技术性是指管理本身具有一系列技术工具和技术方法,可以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问题。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技术现象出现的。当组织面临着处理人与资源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配置劳动力、缩减工作时间或提高组织效率、降低成本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时,管理科学中的技术工具、技术方法(如决策中的决策树法、计划制定中的滚动计划法、环境分析中的SWOT分析法等)常常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管理的技术性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管理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方法,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管理的作用。
在谈到管理的性质时,有一点还必须明确,即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也就是说,从内容上看,组织中所有的活动可分两类,一类是管理活动,一类是作业活动,所谓活动是指具体生产、加工或制造等活动,而管理活动是为作业活动有效进行,提供服务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管理活动主要由管理人员承担,而作业活动主要由操作人员承担。
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分内工作”,管理者一般不亲自从事具体的作业工作,而是把它委托操作人员去干,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等工作,但对于兼有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双重身份的“双肩挑”人员来说,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都要从事,但应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管理活动上。
二、管理的特征
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管理学属于边缘科学。管理学有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例如,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行政事务部门管理……既然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学就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自从有人群居以来,便存在管理这一类活动,这类活动不同于文化活动、科学活动和教育活动等,它有自己的特征:
(一)管理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