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意义很是相近,它们都是指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认识。教育思想通常是指较深层次的认识,是经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稳定的思想体系。教育思想通常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功能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教育发展观等等,而这些方面的思想认识往往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开的。现在各大学讨论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于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教育发展观方面。
(一)教育价值观的发展
所谓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与教育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并非教育本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传递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并为社会提供服务。
从18世纪开始,以工业化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复制范式”就进入大学并逐渐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复制范式”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认识方式,这种方式使“复制的精确程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首次成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根本标准,进而成为人类价值观念的基本准则。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的价值评价也运用到这种标准,使得“复制”的效率和精确程度成为衡量教育或学校的最高法则。诚然,这种“复制范式”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确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它已成为阻碍大学前进的一个关键因素。时下许多大学在考虑如何运用现代技术问题,殊不知,在承袭工业化时代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所制订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不可避免地标上了工业化时代的印记,显然,我们不能再将“复制范式”作为现代大学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外部因素,而且已成为了生产力的内部因素,就像国家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所讲的“工业经济中衡量生产力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要素,把知识技术看做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列”。这就意味着部分知识本身就能增殖,而不必转化为劳动力或生产工具。以传递和创造知识、科技为主要责任的高等教育不仅在经济上具有服务性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所以,从教育功能的价值判断的方面而言,应当把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发展。
(二)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所谓教育质量观,指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从理论来说,它所依据的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等,其实,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与人才观密切联系的。因为人才观的不同,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能差异特别大。传统的教育质量观的主要质量标准是看知识的多寡及深浅,这也几乎是惟一的标准。当进入了网络时代,这种教育质量观就很不适宜。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走进教育过程,不但是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而且还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因而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面对着扑面而来的信息社会,培养大学生使之适应“数字化生存”势必是当务之急。就像鲁洁教授在《网络社会·人·教育》一文中所说的,这种人才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主动把握网络中的各种符号,能在网络上进行符号交流和创造,从而成为网络时代的主体,而不是失落主体性的电脑奴隶。在这个层次上,教育质量的评价显然不能以学生“复制”了多少知识来衡量,但也不能单纯把学生所获得的某种能力加以指标化而成为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应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大学应该将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科技与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
网络技术,无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诸多便捷。同样,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产品和网络生存的普遍化使高等教育发展和竞争有了一次刷新的机会。就像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言“以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为借鉴,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遗传工程、激光、微型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时代。”
从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背景这个方面来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不多是处于同一起点上,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讲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所以,现代高校应把多媒体网络作为发展的立足点,高校必须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校园网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教师、学生是否都上网了,不单单是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得好不好的问题,更应提高一个认识层次,把网络看做是学校在新世纪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它应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然而,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着眼点并非说投资多少万元添加硬件、软件,而后就自然表明大学已现代化了。其实按工业自动法则,人类的技术进步不会有极限的,一种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其它更多技术的出现。当前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自动化,它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从其本质上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能使大学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不在于它能提高传统教学的效率和范围,而在于它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探求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信息传递自动化的趋势只能是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并不需要的人才。
教育乃百年大计,高等教育更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可是,目前却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一提到成绩就有一长串的数字:增加了多少专业、多少学生,添加了多少校舍、设备等等,而对于教学质量如何,怎样去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却是支支吾吾。这是非常有害的高教发展观,它把“本”与“末”倒置了。当然数量增长,追求规模效益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效益来看,从国家发展来看,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于1993年颁布,其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是增长了,但质量方面却是今不如昔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教规模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但教育质量问题更凸显出来了。低劣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浪费国家和个人的财力、物力,也有悖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不管有什么借口,也不管困难有多大,决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而追求短暂的高等教育浮华,必须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教发展观。实际上多媒体网络技术也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现在都能自觉地从网上汲取知识,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明证。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并非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式继承,也就是弃其不适,取其精华。
三、教学走向
信息社会中,到处充斥着的是“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的态势,在虚拟网络上,知识具有了非线性、多结局且迅速更新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导致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使其仅仅成为对客观世界的描述、解释或假设。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权威性和垄断性,人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校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所以,在多媒体网络技术领域中,教学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任务,以记忆知识量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的旧功利主义观念,把教学焦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以学生获取信息、创造知识为衡量尺度,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所能包容的信息量和可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任何教材、教师甚至于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学生只有具备了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去利用信息。所以,教学目标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和理解信息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创造新思想和新知识的能力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