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袋鼠,有一条长达1.3米粗壮尾巴,它在跳跃时,尾巴象“秤杆”一样,保持着身体的平衡,而在落地时,这只尾巴与两只后肢一起,支持身体;在休息时,尾巴加上后肢,三点成一面,使身体稳固。
响尾蛇的尾巴末端有角质环,这种角质环中间是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膜隔成两个环状空泡,这就形成了空气振动器,当尾巴晃动时,空泡发出“嘎啦嘎啦”声音来引诱动物或吓唬敌人。尾巴是音响器。
尾巴能当武器,针鼹也是一个例子。针鼹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它的外貌很象刺猬,浑身长满了长短不一的针状棘刺,所以叫“针鼹”。它身上的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体上,但尖端锐利并且长有倒钩。如果遇有敌人,针鼹就会背向敌人,用尾巴打击对方。更为奇妙的是,这时棘刺就会脱离针鼹的身体,刺入敌人的体内,尖端上的倒钩就牢牢地钩住了对方的皮肉,即使把棘刺拔出来,也够它受的了。
在节肢动物中也有用尾巴作武器的例子。如大家熟悉的胡蜂、蝎子,它的尾巴上有螫刺,内有毒腺,使人望而生畏,刺了会感到剧痛。
壁虎是一种无毒的、对人类有益的动物。主要以蚊、蝇、蛾为食。
壁虎有两个特殊本领。一是其前、后肢的指、趾上,有一皮瓣,能吸附在墙壁上和屋檐下面爬行,不会滑下来。二是壁虎的尾巴很容易断,只要碰到敌害袭击,尾巴就可能断掉。由于刚断的尾巴里的各种细胞还暂时保持正常,特别是神经细胞,仍然调节肌肉使尾巴继续作各种扭动。虽不能作定向运动,但是可以用来迷惑各种会伤害壁虎的动物,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凶猛异常的非洲鳄的尾巴,是一个强有力的“捕食器”。
平时,非洲鳄静静地躺在河边,一动也不动,待猎物靠近它时,便一跃而起,甩动尾巴,把猎物扫入水中,然后美美地饱餐一顿。
啄木鸟的尾巴坚硬有力,能牢固地支撑着啄木鸟停留在垂直的树干上,任其啄虫取食。还能帮助啄木鸟沿着直立的树干向上攀登时保持身体平衡。
松鼠的尾巴又大又蓬松,像一把“降落伞”。当松鼠从高处往下跳时,能减低降落的速度,使松鼠轻盈安全着地。睡觉时又可当被子盖在身上取暖。
南非卡拉哈沙漠地带的地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生活在那里的非洲黄鼠,在烈日高温下寻觅食物时,常常背对太阳,竖起大尾巴当阳伞遮住身子。这种黄鼠依靠尾巴下的阴影,可使体温平均下降6摄氏度。正是这样,才使它适应沙漠地区炎热的生活环境。
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食蚁兽的尾巴,遇到雨天或烈日照射时,竖起来可当伞用,晚上又可当毛毯铺在地上来睡觉。
老虎的尾巴象一条钢鞭,是战斗的武器。在同其他动物搏斗时,常挥动尾巴,把敌手抽得懵头转向,无可奈何。
鸟的尾巴上丛生着长而宽的羽毛,展开时好像一把扇子,能灵活转动。飞行时能改变航向,平衡身体,调整速度和控制升降。
人们常称它为“万能的舵”。
牛和马的尾巴,象一把刷子,昼夜不停地左右晃动,用以驱赶蚊、蝇。当与敌手争斗时,又把尾巴竖起,用以壮胆助威,恐吓对方。
家犬的尾巴能表露喜、怒、哀、乐的情绪。看到主人时,竖起尾巴,不断摇摆,以示高兴和向主人献殷勤;如挨打或见到陌生人时,便低下尾巴高声狂吠,以示愤怒和“抗议”。
藏羚用尾巴报信
在青藏高原,新疆、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高山草甸或荒漠地带,生活着一种世界稀有的珍奇哺乳动物,它就是藏羚。
藏羚居住的地方海拔4000-50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了适应环境,藏羚身上的毛特别密,可以抵御严寒;它们的鼻腔特别宽大,能吸入足够的氧气。
藏羚喜欢集体生活,有集体御敌的习性,能够有效地逃避天敌。它们经常结成五六只的小群,有时也会结成几百只的浩浩荡荡的大群。行动的时候,它们十分小心,总有一名“哨兵”
使用的报警信号器十分有趣。平安无事时候,它的小尾巴就自然下垂;如果听见什么异常响动,或瞧见什么可疑的现象,就摆动小尾巴,或者将小尾巴伸展开与身体平行。同伴们望见这个信号,便提高了警惕,翘首举目,观察周围的环境,作好相应的准备。万一遇上猛兽入侵,哨兵便立刻将小尾巴竖起来,直挺挺地立着,脖颈也挺得直直的。这是十万火急的信号,告诉同伴们赶快逃跑,哨兵自己也迅速逃跑。
藏羚的背部长有棕褐色的毛,这种颜色与荒漠、戈壁的环境色调极其相似,是极好保护色。
蜥蜴—“残体自卫”
夏天,人们在窗户上常见到“四脚蛇”。传说那家伙咬人,有毒,而且还能当蛇的医生。一条蛇给人打伤或打死了,只要它在伤口上撒一泡尿,蛇就会起死回生,去寻找害它的人算帐。其实,这是冤枉它了。
四脚蛇是蜥蜴的一种,学名叫“草蜥”。蜥蜴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类,怕冷又怕热,属冷血动物。它四肢发达,五个趾头上都长有爪子;舌头跟蛇的一样,用来当鼻子使,打探空气里的气味。
草蜥大的不过20厘米,颈子长,尾巴长,腹鳞白色,背深绿色有黑色颗粒,那是退化了的背鳞。草蜥没有明显的耳朵,但能听到声音,一对大眼睛霍霍闪光。它满口细牙,喜吃昆虫,没有毒牙,也从不咬人;遇到蛇便没命地逃跑,更不会给它当医生;如受到攻击,立即丢掉尾巴逃命,过一段时间,自会再长出一条新尾巴来。这叫“残体自卫”。
蜥蜴的模样怕人,尤其出在云南、广东亚热带地方的“巨蜥”,看了着实令人头皮发麻。巨蜥从头到尾可达2米,尾巴像条鞭子。它也没毒牙,但毒蛇斗不过它,常被它活生生吃了。
有毒牙的巨蜥,出在印尼科莫多岛,叫科莫多龙,身长2.5米,重80多千克。
世界上最大的蜥蜴,产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长5.4米,能吞吃比自身大的动物。
沙漠里也有蜥蜴,它长1.5米,白天钻进沙里躲太阳,傍晚出来用皮肤吸收空气里的水气,以供身体需要。它鼻孔里有块特殊肌肉,如同一道门儿似的,可防流沙进入;还能流出清水鼻涕,把混进来的砂子冲洗出去。它的腹鳞很光滑,在沙丘上连爬带滑,行走如飞,专捉跳鼠及其它虫子吃,饿急了也对自家人不客气——大蜥蜴吃小蜥蜴。实在没吃的,就躲在沙窝里静静呆着,饿上一年半载也不会死。
蜥蜴靠卵繁殖后代,它们把蛋埋在沙里,请太阳代劳孵化。出了壳的小东西,自谋生路,得不到父母一点儿关照。有时竟被饿急了的大蜥蜴一口吃掉。
蜥蜴不爱活动,行动缓慢,进食较少。虽然长相丑陋,却很温顺,从不咬人,特别是小的蜥蜴,很受一些人的喜爱,把它作为宠物,养在家中。
交嘴雀有张怪嘴巴
交嘴雀的名字缘于它嘴巴的特征,它的嘴巴实在特殊,上下嘴壳不是相合在一块,而是左右交叉着。它为啥会生出这么一个怪模怪样的嘴巴呢?动物学家研究它的食性,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交嘴雀以松子为食,不吃昆虫。松子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作为食物是很理想的。但是松子外皮坚硬,取出壳内的松仁非常困难。人吃松子都十分费劲,何况一只小鸟呢?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它赋予交嘴雀一张奇特的嘴巴。它像一把剪刀,左右交合又类似铁钳,能够顺利地咬裂果壳,取食壳中的松仁。
交嘴雀繁殖在冬季,这又是一个奇特之处。对绝大多数的鸟类动物来说,春天才是求偶的季节,为什么交嘴雀要选在冬天呢?这还是食物决定的。
因为交嘴雀的口粮是松子。不仅成年鸟儿,就连它的雏鸟也吃松子。松子在秋冬才能成熟,冬天里才能吃到更多的松子。为了儿女不受饥饿之苦,做母亲的宁肯选择寒冬腊月来生育。
这是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一个惊人表现。
在北方瑞雪纷飞的严冬,交嘴雀们喜结良缘。它们筑巢下蛋,哺育雏鸟。古老的松林一片寂静,唯有交嘴雀的家充满生机和温馨。
地下储粮专家——星鸦
星鸦是一种非常勤劳的小鸟,它没有美丽的羽毛、悦耳的歌声,但它有特殊的储备过冬粮的本领。
提起星鸦储粮,需首先从它的运粮工具说起。在星鸦的舌头下面,生有一个叫“舌下囊”的“口袋”。星鸦到野外一旦找到散落在地下的松籽,便一颗一颗地啄食吞下,装入“舌下囊”。然后飞到预先选好的储粮地点,埋入其中。星鸦对储粮地点的条件要求很严格,总是选择朝南、冬季积雪不会太厚的山坡。
星鸦的储粮方式有些与众不同,采取的方式是“穴储”。它先用爪子挖松土壤,然后埋下四五颗松籽,接下来用土盖上土穴,最后用草根、枯叶、细枝儿堆积在土穴上面,作为伪装。
当它离开土穴之前,还要选择一块小石子压在上面,作为记号,以便日后启用这座“地下粮库”。星鸦储粮时仔细、认真,而且做得相当巧妙,它动作十分敏捷,每贮存一穴粮食,仅仅用20秒就能完成,工作效率可真高!
初秋开始,勤快的星鸦,便着手忙于储粮工作。它每天到处奔波,不遗作力地寻找粮源,采集种子,然后运输到贮存地点。一天往返数次,直到初冬。它每年大约能够储藏3万颗松籽,它们分别被埋藏在几千个地下粮库里。
星鸦建筑这么多粮仓,它会不会记不住呢?不用担心,星鸦天生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冬季缺乏食物时,它就会凭着自己的记忆,逐个去掘开土穴,找到食物。因为它在埋粮的当时,已经用小石子作下了记号。若小石子被移动了位置,星鸦可就毫无办法了。
“借巢孵卵”的鸟
绝大多数的鸟类都具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本能,这为后代的繁殖和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也有极少数的鸟不会筑巢、孵卵和育雏,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原来,它们采用了一种既奇特又省事的方法——“借巢孵卵”,把自己的卵寄放在其它鸟的巢中,让别的鸟代为孵卵和育雏。
杜鹃是人们常见的“借巢孵卵”的鸟。杜鹃产的卵无论在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方面都能与所借的主卵相似。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苇莺卵上有许多斑纹,而且大苇莺很会识别自己的卵,一旦发现巢内有一个卵不像自己的,便会毫不客气地将这枚卵抛出巢外。但雌杜鹃却能产出以假乱真的卵,让大苇莺识别不出来,结果,大苇莺只好替杜鹃孵卵了。
非洲的响蜜鴷(liè)也是采取“借巢孵卵”的办法繁殖后代,而且其幼雏对待“义亲”子女的手段很残忍。它会穷凶极恶地杀死它的巢伴,以确保自己的独吞“义亲”带回的食物。响蜜鴷的雏鸟孵化后,喙端生有一对能残杀巢伴的尖钩,本能驱使它用尖钩将该巢的“合法幼主”刺死。有意思的是在它刺死巢伴篡夺地位后,这一双利钩就会自动脱落。与大多数“借巢孵卵”的鸟一样,响蜜鴷在巢主的一个巢中,一般只产一个卵。如果在一个巢中多产一枚的话,就会导致“兄弟”间的相互残杀。
“借巢孵卵”的繁殖方式,是寄生生活的一种——巢寄生。这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孵卵、育雏习性的鸟类所形成的繁衍后代的独特方式。
鸟类辨向新发现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已发现鸟类的长途飞行中是以电磁场定向的。然而最近科学家又发现,鸟类还具有另外几种帮助辨向的“特异功能”。就是说,它们常依靠各种感觉提供信息的综合作用来辨别方向,而并不单单依赖地磁场。
美国鸟类学家艾布尔博士证实,一种叫撒哈拉山雀的喉鸟竟利用日光的偏振来校正地磁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