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罗布泊盐湖是由不同的三块地区组成的一个大盐湖。由北到南分别是罗北凹地、耳轮区和罗布泊新湖地区。石盐盐壳则主要分布在罗北凹地和耳轮区,总面积近7000平方千米,已远远超过了察尔汗盐湖的5856平方千米面积。
虽然目前总贮量尚未探明,但已测得盐湖中的钾含量达10克/升,这与目前正在大规模开发的察尔汗盐湖中的钾含量浓度相当。
“天上”的湖
纳木湖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1940平方公里,仅次于青海湖,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湖处在海拔4718米的高原上,因此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咸水湖。它比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南美的的的喀喀湖还要高900多米。当地藏族人民称它为“纳木错”,蒙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
“天海”。世界上有的湖虽比纳木湖还要高,但面积很小。
纳木湖在拉萨市的北面,由周围高山的雪水汇集而居。湖边牧草丰美,全年都可以放牧。湖水清澈见底,盛产肥美的细鳞鱼、无鳞鱼。
神奇的“阴阳湖”
在90年代出版的全国地图上,新疆、青海和西藏交界的地方有个无名蓝点,这个蓝点标记着一个世界内陆罕见的“阴阳湖”。它西部为咸水,东部为淡水,西湖死气沉沉,东湖鸟禽翩翩,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个高山湖泊的形状恰似一条肥大的鲸鱼,头向东尾朝西,它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寒无人区。80年代中期,经过卫星拍摄和地质工作者的实地调查,这个湖才被发现。我国地质测绘人员将其命名为鲸鱼湖。湖水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海拔为4700米,水深2至10米。湖水碧蓝,湖水之上,白云翻滚,蓝天清澈。湖南边,雪山巍峨,冰川连绵;湖北面,河流纵横,草原坦荡。
湖东段有一条沙堤纵穿湖中,将湖内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堤中段有一缺口,宽约20米,深度仅能没脚背,两湖之水借此相通。
东湖是湖的入水口,大量的冰川融水由此进入,因而水质较淡,同时在夏天其水温也接近冰点。因水冷,其中不生长任何鱼类,只有盐蛆、乳虫等浮游生物集群活动,引来成千上万只棕头鸥和各种雁鸭在此觅食度夏,繁衍生殖。除了乌类以外,棕熊也常常蹒跚到湖边捞浮虫吃。动物学家认为这里的乳虫极具水产养殖方面的开发价值。
常年的蒸发使没有出水口的西湖湖水矿化度日益升高,目前每升水已含64克矿物质,几近饱和。西湖里没有任何水生动物,也没有鸟禽光临,一片死寂,与东湖的“莺歌燕舞”形成强烈反差。
越旱水越涨的池
在我国广西扶绥具东门乡板包村与上思县交界处的群山峻岭中,有一座山峰,顶部有一个似火山口的圆型水潭。当地人称它印天池。水面面积只有十亩左右,池边水清透澈,池中水色深蓝,望不见底。
印天池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雨季来到之时,池里水位就下降,雨量越多,水位下降得越低。每当旱季来到以后,池里水位就往上涨,天越旱,水位上涨越高。对此反常现象,自古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有志于揭谜者来其境进行考察,可是,终未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有人认为,印天池下面和周围的地壳是一种类似于海绵的物质构成的。这种“海绵”物质具有“湿胀干缩”的性质。雨季时,地壳受湿,被水浸透,大大地“膨胀”,使池水大量地渗入地下,而且雨量越大,渗得也越厉害。旱季时,地壳因失水而收缩,因此把原先渗入的地下水又重新“挤”入池中,干得越厉害,“海绵”收缩得越紧密,“挤”入池中的水也就越多。
缅甸五音泉
缅甸西部的缅阴山中有五道涧泉,直通到山下的游览景点,被称作“五音泉”。
如果站在“五音泉”底下,附近150米距离内都可听到泉水流下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犹如乐师演奏的动听乐声。五道涧泉流下的声音都不一样,非常奇妙。
那么,“五音泉”怎么会构成音乐声呢?原来,这“五音泉”流下的五道涧泉,都是从山岩的暗道中流溢,由于这种山岩的岩石犹如镂空了的管道,而且凸凹斜整不一,使流泉一路受到阻挡,于是流下的泉水打在阻碍的岩石内壁上,因为轻重快慢不同,声音也就有脆闷爽沉,抑扬顿挫的不同。“五音泉”的五处流泉,因为石岩的内部结构不一样,使“五音泉”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有的粗犷,有的细嫩,有的沉闷,有的清脆,仿佛“五音泉”就是五副不同的乐器。
奇特六味泉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大兴安岭西南端的山脚下,有一处罕露矿泉。泉池方圆15平方米,有六个泉眼喷珠吐玉,分别流涌出苦、辣、酸、甜、涩、咸六种不同味道的泉水,被称为“六味神泉”。经国家和自治区两级的专家技术评审鉴定,认定它是含锂、锶、偏硅酸复合型的特种优质矿泉水。
陕西发现奇泉
在陕西省合阳县东王乡.近年发现一处稀世珍泉,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沐浴。该泉水面约3亩余,状似梨形。泉深约90余米,有大小泉眼40多个,最大的泉眼有半亩多。距水面1米以下,泉眼沙浆势如鼎沸。人入水自然悬浮水面,泉涌沙动,如绸拂身,人在水中行走,身轻而不沉不倒。直立水中,使劲下沉而不没其颈。沐浴者流连忘返。老百姓称其为“沙浪浴”。
此泉年平均水温24℃,隆冬雾气腾空,夏日晶莹如镜。溢水顺渠浇田,灌畦常年葱绿。用此水浇灌的农作物年年丰产。水文勘探资料表明,此水含有丰富的偏硅酸、钙、碘、硒等微量元素,是天然优质矿泉水。
千年“圣井”
在浙江省瑞安市西部海拔748.6米的圣井山山巅上,有一座全部用石料垒成的圣井石殿,殿内有口千余年历史的神奇古井——圣井。此井“深广不盈尺”,且无论提汲多少,其水位始终不变。井水清冽甘甜,终年不盈不涸。圣井,又名青龙泉井,位于石井圣殿所奉祀的许真君神座前。民间流传这井挖掘于西晋元康(公元291—300)年间。但见井两旁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名山涌泉称圣,胜水潜潭日井。而令人们困惑不解的是:这座高山之巅古井的水源究竟从何处而来?又为何常年不盈,也不干涸?恐怕这是大自然留给世人的一个难解之谜。
形成彩虹的瀑布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当首推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之间的赞比西河上。赞比西河下游是一系列曲折深邃的峡谷,就在这峡谷的尽头,一道宽阔高大的峭壁把赞比西河拦腰斩断,河水顺着崖壁跌落而下,形成了落差108米、宽度达1800米的举世闻名的大瀑布。
站在瀑布对面的山崖上,可以清晰地观赏到一幅极其壮丽的景色:滔滔河水咆哮着坠入深渊,犹如在茫茫的九霄高挂起一片巨大的水幕。奔腾直泻的洪流猛烈冲击谷底,激起迷蒙的水雾,被风吹扬到几百米的高空,汇成巨大白色柱状烟云,远在数公里以外就能看到它在浮动;水涛声如雷霆滚过山谷,方圆几十里都能听见。
“莫西奥图尼亚”意思就是:声若雷鸣的雨雾。
分成支流的瀑布
南美洲堪称大瀑布的故乡,伊瓜苏瀑布被称为“南美第一奇观!”
伊瓜苏河是南美第二大河巴拉那河的一条支流。根据当地印第安人的语言,伊瓜苏即为“洪水”之意。当伊瓜苏河距河口只有23公里时,它突然从巴拉那高原的峭壁上一跃而下,形成又一个举世闻名的瀑布奇观。伊瓜苏瀑布的外形是一个巨大的半圆,总宽度达4000米,约4倍于尼亚加拉瀑布。由于所流经的峭壁上分布着许多石岛岩礁,整个瀑布被分隔成275个大小不等的瀑布,它们的落差都在60—82米之间。瀑布上方有一个格兰特岛,它把伊瓜苏河一分为二,两股滚滚洪流随即在下层的坚硬岩床上重新相汇,然后翻腾呼啸着坠入一道狭窄的深渊,深渊内激液翻腾,吼声震天,于是得了一个“魔鬼咽喉”的名字。由于波浪相互撞击,在深渊的上空腾起一片水雾,最高时能升到160米的空中,当阳光照射时,水雾四周映现出一条条缤纷夺目的彩虹。
伊瓜苏瀑布也有消失的时候,但奇怪的是并非缺水断流,而恰恰是洪水太大时。1905年,巴拉那河发生了旷古罕见的大水,水位猛涨了40多米,致使伊瓜苏河水无法注入而不得不向外漫流,河道两侧顿时成为一片汪洋,伊瓜苏瀑布就这样消失在茫茫的大水之中。
不断后退的瀑布
号称“天下奇景”的尼亚加拉瀑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上。尼亚加拉瀑布以其令人神往的壮丽景色和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着众多游人。
尼亚加拉瀑布的外形十分独特。它的中间有一个小石岛,由于岛的存在,瀑布被分成两部分:东边在美国境内,叫做阿美利加瀑布,宽305米,落差51米;西边在加拿大内,宽793米,落差49米,因呈弧形,故称马蹄瀑布。整个尼亚加拉河的河水,流经马蹄瀑布的占95%,流经阿美加瀑布的只占5%。尼亚加拉的落差和宽度都不算突出,但它的优点却是水量大而稳定的。据计算,全年流过的水量平均每秒钟高达6740方万米,要超过莫西奥尼亚瀑布的45倍,这么多的河水从50米的空中直泻而下,真有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尤其是马蹄瀑布的顶部,河水从三面奔来,陡然坠落深渊,飞扬起一片白色的水雾,同时发出巨雷般的轰响。
古代印第安人,对这惊心动魄的景象极为崇敬,就给瀑布取名“尼亚加拉”,意思是“雷神之水”。
瀑布的跌落处,由于水流的冲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潭,其最大深度达55米,被人称为“旋涡池”。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量不仅特大,而且特别稳定;但历史上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1848年3月31日,尼亚加拉瀑布突然消失了。马蹄瀑布也只剩下几条涓涓细流。人们跑上断水的河床,急于了解个究竟。原来是上游河道被浮冰阻塞,出现了一条巨大的冰坝,河水被拦腰截断。
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天,当天傍晚,由于阳光的热量和上游来水的压力,冰坝开始破裂。第二天早晨,河水依旧狂泻而下,瀑布的气势似乎比原先更为雄伟。像这类水量十分充足的瀑布断流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比较常见的是瀑布崖壁的崩坍,单是大规模的崩坍每隔几年或十几年就发生一次,在尼亚加拉瀑布问世的一万多年期间,它已后退了12公里。有人估计,如果再后退八九公里,尼亚加拉瀑布就要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