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泌阳县的白云山麓,地势险要,人烟稀少。300年前,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在闯王李自成的率领下,曾在这里活动过。
前不久,一个保存完好的起义军营垒故址在白云山东侧的城顶山山顶被发现。
遗址占地800余亩,四周环以3米多高的寨墙,绵延4.5公里;巨石砌制而成的寨墙上面,炮台、望台犹存;寨内有12眼水井,井水几乎与井口持平,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北寨门外,是挂旗山。从挂旗山山脚下到山顶,平坦的山坡足足有五里长,据说这个山坡名叫“跑马岭”。挂旗山山顶有三个巨大的岩石,岩石上还留有当年闯王部队插旗的石臼。岩石东面50米处,有一更大的岩石,叫擂鼓台,当年闯王的部队曾在此擂鼓练兵、迎敌。
山下十余里处,有个桃花庄,是当年闯王的女兵驻扎的地方。山下西南四公里的羊进冲村,是当年闯王屯驻众兵的前营;村西有一条河名叫十八道弯,当年弯弯都有闯王的兵将把守。桃花庄与羊进冲村名,就是沿袭当年旧称。
据《泌阳县志》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先后三次到过泌阳,当他来到海拔637米的城顶山山顶,看到这座山易守难攻,山顶平坦,有300亩可耕地,又有12处泉水,方圆20多里没有人烟,便在此筑寨屯兵。在这里,农民军曾与明军有过几次小规模的交锋。
长城有多长
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但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
据记载,长城超过一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个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一个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新疆,东到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二万多里,另一个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的长城,如果把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
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长城。我们一般所说的长城就是指的明长城,说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
中国历史上谁“焚书”最多
一提起焚书,人们往往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然而,秦代的焚书并不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帝即位后,遵奉乃父乃祖遗训,继续大兴文字狱,同时,又处处煞费苦心,通过各种手段来夸耀文治,显示自己尚文好古,以博取美名。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1773年—1782年),他组织了以纪昀为总纂官的著名文人学者共360人,历时十年,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共收书3457种,79070卷,装订成36275册,抄写人员达1500余人,除底本外共抄出正本七份,分别藏于北京、热河、盛京(今沈阳)、杭州、扬州等地,至今仍有三部得以完整保留。《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乾隆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在编书的头一年,他曾两次提出:编写《四库全书》时,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毁弃、删改的原则是什么?编书的第二年八月,他在给军机大臣的谕旨中明确指出:凡“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应乘以机会查办一番,尽行销毁,以杜绝、遏止邪言,正人心而厚风俗。”因此,在编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明朝野史及明人有关奏议文集,只要内容稍有嫌疑而对清廷不利者,也一概焚毁勿论。更有甚者,一些并不“诋毁本朝”,甚至与政治毫无干系的著述,如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等也遭到毁版的厄运。至于那些被删改的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
据统计,在编书的十年之中,仅浙江一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禁书达71万卷之多。可见,乾隆焚书之甚也堪称空前绝后,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河南卫辉发现冯玉祥施政碑
不久前,在河南卫辉市火车站拓宽道路施工中挖出一通较为完好的石碑。
经确认该碑为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当年的施政碑,并运至博物馆妥为存放。
该碑高160、宽67、厚21厘米,碑座已散落无存。碑石正文有9行101字:无标点,无年款。字迹残缺漫漶不清,但仍可辨认释读。碑文是:“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碑文左下侧题刻“冯玉祥”三字。经考证,该碑是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时刊石晓喻其施政纲领而刻置的。
盘古?炎?黄与三皇五帝盘古、炎、黄与三皇五帝,都是我国史前时期古史传说中的重要人物。
关于三皇,有六种说法:(一)天皇、地皇、人皇;(二)天皇、地皇、泰皇,(三)伏羲、神农、女娲;(四)伏羲、神农、融,(五)燧人、伏羲、神农;(六)伏羲、神农、黄帝。
关于五帝,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太昊,即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另一种说法是,黄帝,颛项、帝喾、尧、舜。
以上有关三皇与五帝的说法中,提到的神农,就是炎帝。这就是说,炎、黄都是三皇五帝中的人,只有盘古是个例外,盘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他是我们的祖先出于对自然界的成囵惶惑不解而想象出来的神人。这就如同西方古代的人们,由于对人类的出现不解而创造出亚当和复娃一样。象亚当、夏娃这样创造人类的神人,我国古炎、黄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不象盘古纯属神话人物,而是神话和史实相杂糅的人物。炎帝,号神农氏,还有一个号叫烈山民,距今约四、五千年。从他的名号为炎、烈山、神农分析,他们大约是我国远古放火烧山荒箱耕火种这种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发明者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传说神农尝百草,因此他又可能是我国草药发明的代表。炎帝,姓姜,在姜水,即今陕西宝鸡市南清姜水流域,是黄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先民中羌人的始租。炎帝的后裔主要有四支,他们是活动于湖北省西北一带的烈山氏部族,河南颖水、嵩山一带的四岳部族和山西汾水流域的沈、姒,薄蓐、黄等部族。此外,陕、甘、青、藏的氐羌或羌若也都可能是炎帝族的后裔。
黄帝号有三个:熊氏,轩辕氏,缙云氏,他是我国北方先民想象中的始祖。年代稍后于炎帝。这个部落后来南下到达黄河流域,发展为二十五宗,十二姓。这表明:以炎帝为想象祖先的我国远古西北一些氏族部落和以黄帝为想象祖先的我国远古北方一些氏族部落中的一部分,后来融合成为华夏族,因而炎帝和黄帝就被奉为华夏族的始祖。我们中华民族又是以华夏族为主体构成的,因而我们中华儿女在追溯租源时往往自称为炎黄子孙。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一场精彩笔战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同年5月7日,蒋介石在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做了《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的演讲,全面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把他自己的封建法西斯主义思想披上了三民主义的外衣,并且要用这种假三民主义来溶化共产党。这篇文章标志着蒋介石封建法西斯主义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1939年6月,毛泽东在《反投降纲领》中指出,我党应实行“用真三民主义对抗假三民主义,争取中间性的三民主义”的政策。他还说,国民党“发表了许多不但反对共产主义,而且也是反对真三民主义的‘分歧错杂的思想’,亦即假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的思想,应加以严正的批驳!”由于国共合作之初,共产党曾郑重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所以,当时共产党内部一些人也产生了疑问:实行三民主义,还要不要共产主义?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否变了?为了回答党内外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反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起的反共浪潮,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文章从论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入手,亮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新民主主义,并且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依据,深入批驳了蒋介石的反共理论。文章正确区别了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揭露了蒋介石的伪三民主义,解释了共产党人信奉三民主义的基本依据,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处于胜利的前夜,战后中国的去向问题急迫地摆在国共两党面前。3月,蒋介石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全面表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治观点和对内对外政策,恶毒咒骂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扬言要在两年内解决共产党。这书一出版,国民党大肆吹捧是什么“思想的明灯”,“今后努力的指针”。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致的开幕词,赫然以“两个中国之命运”为题,其中说道:“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这本书就是《论联合政府》。《论联合政府》是对蒋介石鼓吹的“中国之命运”那个黑暗中国的彻底批判和对我党所追求的光明中国的系统论述。
这部著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战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一来一往的政治争论,反映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体系的尖锐对立与斗争,代表着引导中国之命运的两种强大政治力量的严重较量。他们的争论发生在共产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国民党的法西斯理论也文教、艺术书的脚步书,传播了知识和文明,它本身的发展,也是文明进步的记录。
古代有个传说,那时候的人想把语言留住,可是既没有文字、更没有书,他们就对着一个空瓶子讲话,讲完后马上把瓶塞紧,想不让声音跑掉。今天来看,这个传说有些可笑,但是却反映了古人记录语言和思想的强烈愿望。
要有书,先得有纸,在纸没有发明前,人们是怎样“编书”的呢?在我国,人们早先把文字刻在乌龟壳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在古埃及,他们把字写在一种名叫纸草的植物上,这种纸草是尼罗河三角洲出产的一种水生植物,人们在纸草上写字,把它卷成卷,再用细绳扎起来,就成了“书”。
用甲骨和纸草编成的书,还算轻的。我国在商代以后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这叫做“铭文”。这种“书”搬起来可不容易!大约在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有把文字刻在石头上的习惯。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存放着十个大石鼓,每个象普通圆桌那么大,每个石鼓上都刻有一首四言诗,记叙了秦王游山打猎的情形,这就是著名的石鼓文。
其实,刻在甲骨、青铜、石头上的,严格地说,只能是一种文字的直接记载方法,真正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书籍的,就要数“竹简”了。我国有句成语“学富五车”,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惠施的人,出门旅行总要带五大车书。其实这五车书,全是大捆大捆的竹简,按字数计算,只相当于现在初中生的七、八本书!竹子毕竟还是太笨重,过了一千年左右,人们开始在一种绸子上写字,这就是“帛书”。帛书轻是轻了,可是太昂贵。在汉代,一匹宽二尺二寸,长四十尺的绸子,相当于七百二十斤大米的代价呢!
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终于为书籍的大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在我国的造纸术还没有传到世界各国之前,欧洲人是用羊皮当纸写字的,钉在一起就叫“羊皮书”。
直到我国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以后又发展成活字印刷,书在这时才真正插上翅膀飞翔起来!现在,我国书的印刷,也还是从这种古代的基本方法演变过来的。
随着书籍越来越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位科学家作了一个统计,象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物理评论》的篇幅,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5年的速度增长的话,到二十一世纪这个杂志的重量就要超过地球的重量。那么,有没有简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微型的知识库,在针尖那么大小的硅片上,可以装入一部二十四卷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国外已经有人办起了手提式微型图书馆,一只皮箱可以容纳十万到三十万册图书资料。
可以想象,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无论到哪里,都可以随意读到各种书籍,因为图书馆的浩瀚藏书就在你的身边。
摘自《古今中外》风靡世界的八大华夏古籍《三字经》第一部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10月向世界各国发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研究东方伦理思想的必修课,宗教界人士对它也有浓厚的兴趣。《菜根谭》被日本人奉为集儒、道、佛教精神思想为一体的经典佳作。《红楼梦》有日、英、法、德、意、荷兰、罗马尼亚等种译文,不少国家对《红楼梦》的研究和探讨日益深入。以《三国志》为题材的漫画在日本备受青睐。日本人认为,仔细阅读《三国》,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孙子兵法》被世界各国的企业家视为指导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的重要准则。《周易》17世纪传入欧洲,著名的计算机二进制就是根据《周易》发明的。《唐诗》近年风靡世界。西方研究唐诗的专著目前已逾百种。
中国历史文化书四十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国人应该读一读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四十种书,以便得到基本常识:
《诗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水浒》、《红楼梦》、《鲁迅杂感选集》(以上十种为文学方面著作)。
《左传》、《史记》、《史通》、《徐霞客游记》、《廿二史札记》、《帝王春秋》(以上六种为史学方面著作)。
《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论衡》、《金刚经》(或《六祖坛经》)、《化书》、《李氏焚书》(或《续焚书》)、《明夷待访录》、《读四书大全说》、《四存编》(或《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太平天国文选》、《天演论》、《清代学术概论》、《孙中山选集》、《五四运动文选》(以上二十种为哲学思想方面专著)。
《梦溪笔谈》、《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以上四种为科学方面著作)。
摘自《古今中外》我国的第一部书第一部词典是《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