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很多“80后”抱怨自己成为“孩奴”的情况,是有些自作多情了。孩子的吃、穿、教育、娱乐,本来就应该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量力而行,父母又怎么会沦为“孩奴”呢?这里面,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有些为人父母的“80后”,既不懂得照顾孩子,又不愿意学,干脆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导致开销不断增加。
其实,倘若“80后”在升级为父母前,肯主动去补习一下相关知识,尽力克服自己身上的懒惰、怕麻烦等毛病,找到家庭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点,在教育以及发展方向上都作了充分准备,那么孩子出生了,即使当了“孩奴”也会是快乐的。
只要你有一副承担责任的肩膀,相信任何事都可以解决;走出“孩奴”误区,消除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跟孩子“并肩作战”,一同成长!
6 节奴:春节成“春劫”
本节关键词:春劫,红包,散财童子
“节奴”是指因春节等重大节日的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面对节日里的巨大花销,年轻的“80后”叫苦不迭地称自己在被“房奴”、“卡奴”、“孩奴”等众“奴”缠身后,又扣上了新一代“节奴”的帽子。节前忙着采购礼物给亲戚朋友,费尽周折买回家的票,接着马不停蹄地到处拜年,串不完的亲戚、数不清的酒宴,多则花去数万元,少则也有上千元,还折腾得筋疲力尽。
在京城工作的朱丹阳刚刚毕业不久,还没转正,只是拿着微薄的见习工资,除去每月的房租和各种日常开销,是典型的“月光族”。
过年回家,母亲说:“今年你参加工作,要开始给亲戚朋友的小孩压岁钱了。”边说边给她列举了几个千万不要遗漏的晚辈。朱丹阳表面上点头答应着,但心里却暗自嘀咕:“真没办法,都是人情。早知道这样,今年就不回来过年了。”结果,晚辈的压岁钱和两位同学的婚宴礼金,让她的这个春节过得捉襟见肘,好容易攒下的几千块钱又付诸东流了。
“80后”们对如今过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成本真不低”、“啥都不差,就差钱”。我们小时候也收红包,可收到的最多也不过是一开头的两位数,可现在哪儿有低于两百的?赶上关系比较近,喊你舅舅或姨的,不得包个五百、一千的吗?春节回家串门,少说也要出个四五千,想想还真是有点儿害怕。
曾经处于“收红包阶级”的“80后”俨然成了“散财童子”,以至于有不少进城打工的“80后”,都将返乡的时间推迟到了孩子开学之后,以错开春运的高峰为由,成功躲避年年“井喷”的红包。
在武汉从事新闻工作的高正两口子均为1981年出生,虽已工作将近七年,但由于去年买房装修,存折上的数字几乎是“零”。在新房过的第一个春节,小两口决定把双方的父母都接到武汉一起过。
新房里过新年当然要喜气洋洋。为表孝心,高正给双方父母各一个两千元的红包;给四位老人各买一套新衣花去两千元;节前置办年货花了两千元;由于南方一月天气寒冷,高正还咬紧牙关买了一台空调,花去三千元。
在节后他不禁感叹:“去年年初贷款五十万元买了房子,成为‘房奴’,简单装修后都没钱添置家电。这次过年,一不留神就花了一万多元,真是严重超支了。明明就是‘春劫’嘛!”
“每逢佳节几多愁”、“几家欢喜几家愁”,当春节变成“春劫”,除了让一些人沦为“节奴”以外,似乎也曲解了春节的本意。而掏空“80后”“节奴”们腰包的并不是红包和礼金,而是另有缘由。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面子惹的祸,总觉得自己送少了,面子上过意不去,所以便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二是虚荣心在作怪,看见别人送多少,自己就一定也送多少,起码不能差,这样会被瞧不起的,盲目跟风和攀比,而“红包有价情意无价”,也只能在这种冲动的思维下,可怜兮兮地扮演着过客的角色。
有网友按照节日期间开支的多少将“节奴”们分成以下几类:一千元以下的叫“酷抠族”;一千到五千元的叫“人情族”;而五千到一万元之间的,通常为节日巨大开支而恼怒不已则称之为“恼火族”;还有“月光族”、“一年清”等戏称。虽然这些笼统的归类或称呼不具代表性,但多少也凸显出了“节奴”们在经济上的压力和无奈。
很多时候,“节奴”的身上都带有主动色彩,这也能解释“80后”心理上的某些微妙变化。我们憧憬更舒适的物质生活、追求更上档次的物质享受,这本来都没错,但现实生活毕竟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组成的,任何忽略物质或精神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年轻的“80后”之所以会成为“节奴”,正是由于我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过节看成一个“物质PK的舞台”,却忽略了节日本身散发出来的精神韵味。
“节奴”的诞生需要我们彻底反思。那种将物质需求强行挂在节日情感上的想法和做法,尽管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虚荣心,也为他们争到了一些的面子,但同时过节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在物质的海洋里迷失了。
众奴缠身的“80后”早已经不堪重负,如果往后每年除了房贷、车贷、奶粉钱之外,又要额外增加一笔不必要的开支,对于“80后”来说不更是雪上加霜?其实,若想摆脱“节奴”的身份,方法很简单,只需要“80后”稍稍收敛一下膨胀的虚荣心即可,做到老人常说的“吃饭穿衣量家当”,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散财童子”的困扰自然会迎刃而解。当然,倘若有人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今天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赚足脸面而铺张浪费;明天一转身又开始哭穷,大呼小叫地吵吵着消费过度,食不果腹。做“节奴”做到这个份儿上,可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想要从根源上杜绝“节奴”的尴尬与凄凉,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是“人在过节日”,而不是“节日在过人”。
7 彩奴:令人眩晕的“一夜暴富”梦
本节关键词:彩奴,一夜暴富
近年来,随着彩票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买彩票、中大奖”的个例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2009年河南安阳一彩民中了359亿元的超级巨奖”这一消息,更是给彩票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面对巨额奖金的诱惑,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投注大军。在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中,当然也少不了那些梦想“一夜暴富”的“80后”。
有钱人的生活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豪华别墅、高档轿车、私人游艇、奢侈美食……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离不开钱,再加上一些彩票销售站点的大肆渲染,使得很多彩民的投注金额不断攀升。于是,原本只是买来玩的彩票,摇身一变,就成了人们脱贫和发财致富的神奇稻草。更有甚者,竟把“一夜暴富”的狂热带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整天就琢磨着自己中了大奖后该怎样分配,要进行哪些消费等。钱还没到手,就已经在那些人的想象中花光了,这不是白日梦是什么?
刘鑫是外地进京打工的“80后”,工作一年以来,他省吃俭用地攒下了一万块钱,准备过年时带回老家给爸爸治病。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鑫跟同事吃饭的时候,听对方讲了很多关于彩票的知识,并跟着同事买了一期,竟然中了二百块钱。刘鑫打着小算盘,这比自己上班赚钱可容易多了。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类彩票,渐渐地就入了迷,不论体彩还是福彩,都每期必买。起初,刘鑫投注的金额也就是十块八块,可没多久,就发展到了几十甚至上百元。然而,除了偶尔中一些五元、十元的小奖外,他连大奖的影子都没见过。
由于不甘心自己之前的投入,刘鑫只有继续增加投注金额,并沉迷于对彩票规律的研究,梦想有一天能被大奖砸中。就这样持续了半年时间,他仍然没能如愿。后来,刘鑫干脆把工作也辞了,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他的彩票事业,将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全买了彩票……结果当然还是没能中上大奖。
对彩票如痴如醉的刘鑫已经身无分文,丢了工作的他连生活都成了问题,精神也处于崩溃的边缘。
全国有上亿的彩民,中大奖的却只有几个人,从这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实在有些微乎其微。由于彩票不能保本,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以投资的心态去购买。
二十八岁的马云龙是一位教师,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购买彩票了。对于大奖,这位资深彩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投注金额与中奖回馈根本是毫无关联的。500万元=2元+幸运,但幸运却并非500万元-2元这么简单。”马云龙说得头头是道,“福彩对于社会,是一项福利事业;而对于彩民,是一项休闲娱乐。只不过我们在娱乐的同时多了一种偶然性的财富。”现在,他仍然每期都会花两元钱买彩票,一方面为了支持国家的福彩事业,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个小小的希望。
如果我们能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以支持公益事业的心态去购买彩票,这种行为当然是可取的;而那些抱有从众心理、买彩票只为图个乐的人,通常也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长期购买彩票,且将其视为赌博“下注”的人就要提高警惕了。
首先,我们心里必须明白,买彩票与中大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为了避免因没有中奖而带来的心理落差过大,我们在一开始,就不能对“中大奖”有过高的期望。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彩票,将它与赌博区分开来。尤其是当我们选中的号码无限接近大奖时,千万不能被“一夜暴富”的心理所左右,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最后,在购买彩票时,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小额投注,全当在娱乐休闲的同时给自己争取一份希望。不中就当是支持国家体育和福利事业,中了也不过是意外收获。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去营造和维护,对于彩民来说,端正态度、理智购彩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虽然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绝对有本事把人带进去,更何况“彩票中奖”充其量也只是“悬而未决”的财富罢了,实在不值得搭上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