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房奴”群体主要由准备结婚的小情侣、单身白领、成为“蚁族”的大学生、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组成。和所有需要房子的人一样,他们暂时无力承担一个能够栖身的地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蜗居梦”,为了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了“房奴”。
王尧是一个白领,为了结婚,她跟老公向双方父母“借”了首期,在朝阳望京买下一套两居室,开始了“一切为供楼”的房奴生活。从那以后,每个月四千元的贷款,让王尧成为了彻底的“月光族”,以前用高档化妆品、喜欢买漂亮衣服的她,现在一下班就往家赶。
王尧无奈地自嘲道:“估计五年之内肯定不能要小孩了,即便成了高龄产妇也没办法,不然真的要崩溃了。”
为了“家”,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拿几代人的积蓄去付首期,接下来便是每月雷打不动地还款;为了能早一天让房子成为自己的,我们会节衣缩食,会推掉所有同学朋友的婚礼,会每天在家煮饭,会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去争取每月只有两百块的全勤奖……这就是我们“80后”的房奴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刘悦总是笑称自己属于“裸婚”一族,结婚时没车没房,两人一人一块五拍了证件照就算步入婚姻的殿堂了,由于双方家里都不宽裕,所以计划工作几年再买房。可谁想到如今的房价高得吓人,快节奏的生活使刘悦跟老公无暇停下来去审视现在的生活,买房的事情也只能一拖再拖。
刚毕业时,刘悦对家的理解是“夫妻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而几年后,她对家的定义就是“一套房子”。面对北京高昂的房价,刘悦不想自己跟老公为了买房而过紧巴巴的日子,所以毅然决定回老家。婚后几年,她跟老公已经存了快十万了,如果将房子安置在老家,月供只要一千五百元左右,凭他们两个人的收入生活应该是不成问题。
自打几年前一个“美国老太太购房”的故事在我国传扬开来,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也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树立了“六十岁前人养房,六十岁后房养人”的新观念。于是,在本世纪初,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买白菜一样,开始到处看房了,没钱咱也可以按揭嘛!然而,房子有了,债务也背上了,很多人从此开始了给银行打工的漫漫长路,省吃俭用、不娱乐、不旅游,更不敢生病、担心失业,害怕银行涨息,成了彻彻底底的“负翁”和“房奴”。
杜拉斯曾经说过:“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肌肤之亲,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似乎,房子对于“房奴”的影响,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种长久的窘迫,是一种持续的切肤之痛,是房奴们的虚拟梦想。
“80后”渴望拥有自己的家,面对“房奴”这个称呼,我们愿意选择勇敢地担当,真正的家除了要装下我们的身体,还要能承载我们的梦想,宽恕我们的虚荣……尽管步履蹒跚,但我们依然朝着家的方向坚定地前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当今社会谈何容易,然而我们有青春,注定会拥有这个城市,享受每天清晨被阳光叫醒的惬意心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80后”的你的理想就只是一套房子吗?如果是,那你生来就是做“奴”的命!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摘掉“房奴”的帽子,翻身成为房子的主人!
5 孩奴:算算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
本节关键词:孩奴,零岁工程,奶粉
现如今,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都徘徊在三十岁的门外,而80年代末的人也纷纷跨进二十岁的门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挫折与矛盾碰撞,传统与时尚交织,“卡奴”、“房奴”早已不算新鲜,用来形容和概括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忙碌,导致最后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孩奴”一词正悄悄成为热门。
三十而立,意味着越来越多的“80后”已经进入婚育年龄,我们将不得不开始扮演为人父母的角色,尽管事实上,在这支队伍中有很多人自己还是个孩子,“孩子”要为人父母,必然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试想一下,如果连自己的心智都尚不成熟,又如何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呢?加上现在养孩子的开销如此之大,除了还房贷,“80后”们还要准备好孩子的奶粉钱、尿布钱、读书识字钱等,刚刚当惯了“房奴”又要当“孩奴”,还要为将来自己的孩子是否“啃老”做好准备,真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零岁工程:生孩子是笔大投资。
说到花钱,孩子的降生仅仅是个开始,不过是“零岁工程”的一个序幕而已。
苗颖女士将自己当时的花费记录了下来:“我坐月子时,营养品日均花费在八十元左右,从家政公司请一个月嫂,月支付工资在一千八百元左右。这样三个月下来,仅支付工资、以及我的营养这两项加在一起就有一万三千元左右。幸好宝宝有母乳吃,假如没有,那么所需的花费就得翻倍。”当然,在怀孕初期,苗颖就很无奈地调离了繁忙的业务部,奖金少了将近一半,这样算下来,生个孩子实在是笔不小的投资。
在中国,大多数中等收入的家庭从准备怀孕到孩子满六个月前的花销大概是四到六万元,其中较大的花费主要体现在这几块:孕前、孕期及哺乳期的营养费,产前的检查费和住院生产费,婴儿的奶粉、尿片、衣物、玩具等费用。
二、抚养成本日益攀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80后”做了爸爸妈妈,由于年轻没有经验,往往会走入一些教育孩子的误区。比如会给年幼的孩子报很多业余课程,想尽办法让孩子进重点实验幼儿园,这样我们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当然免不了要增加。
武箫的儿子三岁,进入一家实行全托的实验幼儿园满一年了。一学期入园的费用为三千三百元,另加课本费、兴趣班费、订奶费等,一学期下来,共需费用四千八百余元。一年就是将近一万元。如果再加上平时的小食品、服装、医疗、保险、玩具等费用,三岁大的孩子一年的养育费将近两万元。幼儿园需读四年,费用加起来便高达八万元左右。
有很多工薪家庭的“80后”们,硬是在把孩子当贵族供养。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智力开发、启蒙教育上不落后于别人,即使是咬着牙也愿意多掏。如今,只要看看活跃于大街小巷,各种少儿培训班的火爆场面就会明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80后”们正在用大把大把的钞票堆砌着育儿的成本,延续着自己的梦想。
三、教育投资无风险:多项技能准成才。
这个阶段,应该说几乎所有“80后”的父母都还尚未经历,在孩子升入中学到考上大学期间,培训成了每周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必修课。
王霞女士的女儿十五岁,这个暑假共参加了六个培训班。其中有四个是从年头到年尾都必须参加的,另外两个是暑假期间增加的。在已经过去的三十多天假期中,王霞带着女儿每天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几乎没有一天是属于自己。她算了一笔账:孩子的英语、奥数、作文培训班各需四百元;小提琴和拉丁舞各需六百元;此外,每天晚上一小时的家教还要四十元,一个暑假下来,王霞光培训费就需支付四千八百元。
四、天天为孩子打工:一年挣的钱刚够孩子学费生活费。
把孩子培养出来,我们的任务也就接近尾声了,本以为孩子考上大学所有的辛苦就都是有价值的,离收到回报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但谁知大学的花费项目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张志奇先生的儿子考上武汉一所重点大学,每年的学费是五千元,加上每年住宿费八百元,四年下来,这些费用达到两万五千元。
此外,儿子的交通费及零花钱等也居高不下。在武汉这样一个消费水平居中的城市里,他每个月用于生活等方面的开支就在一千元左右,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多元,按四年大学本科计算,仅生活费用,就要花费近五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购置手机、笔记本电脑、外出旅游以及同学过生日等开销。张志奇为了满足孩子,不惜做起了兼职,就这样跟妻子省下来的钱也刚刚够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好像自己是在为他打工一样。
《蜗居》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是的,“孩奴”真是个极具挑战性的活,几乎是在孩子降生的一瞬间,我们身上的担子突然就重了许多。“80后”不可以拿年轻作为借口,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生儿育女都必须要做好准备,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对于“要不要成为‘孩奴’”这个问题,其实完全是因人而异,与其整天叫喊着“吃不消”,倒不如坐下来仔细计划一下:怀孕时为什么非要买名牌孕妇装?为什么不能母乳喂养或吃便宜一点的国产奶粉?牛初乳和DHA等真的是非补不可吗?婴儿床、婴儿车等有没有想过可以从简?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富裕的孩子都是喝四百元一袋的奶粉;用斜坡式浴盆;洗完澡要擦护臀霜;睡觉时枕塑型枕头;还有婴儿练习喝水的专用杯、指甲钳、防蹬被夹等,只要有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是人家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然而,绝大部分由“80后”组成的家庭,应该都属于一般水平,既然没有条件,跟风也就没有必要了。看看那些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有谁小时候用过尿不湿,又有谁擦过护臀霜,长大了还不是照样当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