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长源楼,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其造型独特、和山水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备受建筑专家和游客的赞赏。从溪边用河卵石垒起一道六米多高的溪坎,长源楼的外墙就建在这溪坎上,大门自然无法临溪而开,便开在了左侧。走进大门,便是一片铺着卵石的细长形天井,面向天井的中央部分是祖堂中厅,两边是灶间和贮藏间。主楼有三层,一楼是四方形的敞廊,二楼、三楼则是凹字形的三边走廊。建筑学家称之为“斜面土楼”,当地人则形象地把它叫做“交椅楼”。
长源楼的主人奇思妙想,把楼建在临溪的斜坡上,不占耕地,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坪与屋势的变化顺乎自然,山野风光触手可及,也使自己成为一片山野风光中的一个亮点,整座土楼光线充足,通风透气,夏天特别凉爽,冬天特别暖和,委实是众多土楼里的经典作品。
在石桥村,顺裕楼也颇令人关注。顺裕楼是单环式圆楼,直径74、1米,比平和芦溪的丰作厥宁楼小2、9米,从直径来说是所有圆楼里的老二。顺裕楼建于1943年,虽然年代比较迟,但它的单环敞廊式样却是圆楼古老的标准造型,显出一种复古的意味。
顺裕楼高四层16米,每层70个房间,楼门厅有7米多长,楼里四个角落设了4部楼梯。从一楼到四楼,每层都是敞廊,出檐巨大,门窗一律开向天井,表现着强烈的向心性。
斜坡上建土楼,沼泽地里也能建土楼,这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在梅林镇璞山村,就有这么一座建在烂泥地上的大型方楼,两百多年来一直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座方楼叫作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所有土楼里个头最高的。一座最高的土楼从烂泥地里拔地而起,这不是奇迹是什么?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象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
和贵楼还有一奇,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右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甘甜,而左边那口井却混浊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当然有很多涉及到风水、神仙等等的传说轶闻,可是至今人们还不能从科学上做出解释。
和贵楼大门正面有一座山叫笔架山,简姓族人别具匠心,到山上把一个小山包挖成笔尖的形状,他们认为这样就能使楼里多出人才,他们在楼门前建起一堵围墙,在楼里天井中心建了一座三间式学堂,他们说:厝包楼子孙比较贤,楼包厝子孙比较富。这句顺口溜用方言来读,十分押韵。现在,学堂里还挂着一块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匾牌“兴学敬教”,还有一块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的“兴学利侨”奖匾,可见和贵楼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古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这是怀远楼的楼门联,对仗工整而寓意深远。
怀远楼坐落在梅林镇长教村,建于清宣统元年(1907年),楼高四层,楼内直径33米,每层34个房间,墙基用硕大河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楼墙虽然只是普通夯土墙,但是夯筑技术炉火纯青,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一片光滑,几乎没有剥落,让你感觉到时间只是从墙上轻轻划过,而没有留下痕迹。
怀远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天井中间的“斯是室”,这既是祖堂又是私塾,正面对着大楼门,所以你一走进怀远楼就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迎面而来。斯是室是一座精巧的四架三间上下堂的五凤楼,正堂两端屋架斗拱上雕刻着书卷,有两对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花木心”,门柱、墙壁上还有多处勉学劝善的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等等。整个斯是室雕梁画栋,连门窗也装饰得古香古色。在大型方楼和五凤楼里设立学堂,比较普遍,而在一座中型的圆楼里,也有学堂就很少见了。
从书洋返回南靖县城,如果你走林区公路,就会看到山上山下到处是密林翠竹,许多小村落与你捉迷藏一样,在树木之间躲躲闪闪。这一片广阔的林区,有一个美称叫作树海。许多土楼就像海中的岛屿一样,时隐时现。
来到船场镇下山村,狭窄的公路边散落着一些新建的平房,突然你抬头往山上看去,发现一座土楼悬挂在你的头上,是的,那高峻的山头上耸立着一座圆楼,隔着一块谷地,对面山头上还有一座方楼,一方一圆遥相呼应。在我的土楼之旅的名单里,是没有这两座土楼的,发现土楼建在山上,这也算是一个惊喜的收获。
土楼建在山头上,这显然是个特例。沿着一条弯弯的山路,来到那座圆楼门前,发现它叫做隆兴楼,其实只是一座不高的三层土楼,天井里的石头垒得很高,像是一个台子。楼里很冷清,只有几个老人,看到陌生人进来,便问“是不是公社里来的人?”,显得有些热情。据说,隆兴楼建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天井里原来有一座祖堂,后来火烧掉了,他们没有重建,就把留下的石头垒在天井里。当时为什么把土楼建在山头上?据说山下找不到平地,那就只好建在山上了,所以土楼里没有水井,饮用水是用竹管从山上引来的山泉。与隆兴楼隔壑相望的是福兴楼,这座方楼建于1966年,也是三层楼,楼内天井还是土地,楼梯、门窗都显得比较粗陋。和隆兴楼一样,楼内也没有水井,家家户户都用竹管从山上引来山泉。楼内没有水井,显然除了这两座土楼,不会再有第三座了。建造土楼的一些惯例一再被打破,这也表现出土楼人适应自然的灵活性。
这两座建在山上的土楼,过去都只有一条山路可以来到楼前,现在人们另外铺设了一条石阶路,从山下往上望去,它们像是过去绿林好汉占山为王而修筑的城堡,高峻险要,易守难攻,然而是否发生过刀光剑影之类的故事,也就不得而知了。倒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导演吴子牛选择这两座土楼作为外景地,拍过两部电影《阴阳界》和《欢乐英雄》,电影有些影响,却没有使这两座土楼声名鹊起,至今仍旧掩藏在树海里默默无闻。看来,土楼的命运有时也像人一样,再怎么样也可能被埋没。
这是一座没有正式命名的土楼,它没有楼门,它完全敞开,它是一座两列式弧形土楼,从山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弓弯月。
这里是南坑镇新罗村,当地人习惯上把这座土楼叫作“石头贯楼”,因为居住在楼里的刘姓人是从附近一个叫做“石头贯”的小地方迁移过来的,我想,把这座土楼正式命名为半月楼,既合实际又有韵味,显然是更好的。
青山绿水之间,金黄稻田中央,半月楼楼前有一片平坦干净的水泥地面,前进是平房25间,后进是二层楼,一共75个房间。半月楼斧头形的房间,形状跟一般土楼相似,面积却要大得多,大约有42平方米,正中间为大厅,两边各以两间房作为一个单元,住一户人家。每个单元前开一门一窗,前进房间做客厅,后进房间为卧室,中间天井一边是过道,一边是灶间。大厅和两边的房间都有公共的楼梯直上二楼,在二楼廊道上,视野开阔,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看惯了庞然大物的土楼,忽然看到一座土楼小巧玲珑,也许会令人更加欣喜不已。翠林楼就是这样一座讨人喜欢的土楼,它是土楼王国里的小矮人,它是土楼神话里的拇指姑娘。
一片茂密的翠林里,几棵亭亭如盖的杉树,一块微微隆起的土墩上,翠林楼像个孩子躲在杉树的树阴里,远远望去,翠林楼真是小得可爱,附近村庄的人都把它叫做“饭甑楼”,它确实像是一只土楼人家盛饭的木桶,本色而古朴。
这座位于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楼高三层8米,楼内直径仅有9米,比永定湖坑的如升楼小了8米,这显然也是个“世界之最”。承启楼遗经楼等等,以大名世,而翠林楼却是以小而独领风骚。翠林楼每层有11个房间,每间大概四平方米,一床一桌之外,所剩空间便很小了,要是一个胖子恐怕转身都会十分困难,房顶也很低,游者不时会碰到脑袋,防不胜防。乡村生活艰苦,一般不会有胖子,个头也比较低,翠林楼正好适宜居住,一点也不浪费空间。不过现在,翠林楼里已经没人居住了,天井里便显得非常冷清,从天井往上望去,只看到一圈小小圆圆的天,这天井真像是一口井。
在南靖看土楼,你总是不经意间就走进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大俗大雅,古拙淳朴,因为未曾开发而保持着原生状态,这样的土楼是举不胜举的,谁也没有时间一一看过,但是下面这几座楼不容错过:
龙潭楼,位于书洋镇田中村的中型方楼,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楼高四层,顶层四周的外墙出挑建有瞭望台,过去曾安放火药铳、土火炮各一门,作为攻击外敌入侵的武器。龙潭楼的后裔子孙多迁居台湾,其中有台湾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吕秀莲,龙潭楼也因此备受关注。
龙田堂,坐落在和溪镇林中村,始建于1760年,1940年曾进行一次维修。这座方楼楼顶有四龙戏珠的雕塑,造型逼真,门窗都有精美的木雕,就连滴水瓦片也刻着花形图纹,楼中祖堂挂着“钦赐翰林院”和“椿荣一乡”的木匾,据说是当时皇上所赐,虽经二百多年的岁月磨蚀,字迹依旧苍劲有力。
金山镇荆美村的隆庆楼,1938年兴建,只建了一层,高5、5米,22个房间,是最低的一座圆土楼。
丰田镇丰田村的阁老楼,为明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林钎所建的弧形方楼,楼高二层,每层28个房间,楼内有林氏祠堂,横匾、石刻、楹联,处处显示了楼主的大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