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少时为郡小吏,和韩非同时受业于荀子。后入秦,历任长史、客卿、廷尉,官至丞相。秦二世时,为赵高所杀。他是秦代惟一的作家,作品多载《史记》本传和《秦始皇本纪》。代表作有《谏逐客书》,另有《泰山》等刻石文。又著有《仓颉篇》,已佚。近人王国维辑本较详备。
“原文”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译文”
皇帝坐上统治的宝座,制定制度,明确法令,臣下都效法,谨慎执行。秦始皇廿六年,六国灭亡,始皇帝刚刚统一天下,天下无不服从归顺。于是决定亲自巡视远方的老百姓,更登上泰山,遍览东部极点的地方。从臣思考始皇的业绩,推究其事业的根本和来源,敬颂他的功业和道德。治理国家按规律运行,众多产业分配适宜,全都有遵循的标准。大义完美英明,可以施予后世,顺利继承而不需要改变。皇帝亲自倾听,已经平定了天下,仍然治理不懈怠。早起晚睡,考虑的是建立设计长远利益,专门在教育教导上下工夫。训释经义并且告示公布到全国各地,远近都治理到,使老百姓全部能够接受皇帝的意志。这样便贵贱分明,男女都顺应礼的要求,谨慎遵照职事的要求去做。宫廷内外秩序井然,无不相安无事。可赐恩惠于后代继承人。始皇帝的教育感化会达到无穷,所以谨遵奉始皇帝的遗训,此刻石,永远赐给我们以重要的警戒。
“赏析”
《金石略》称这篇碑文为《封泰山碑》。其刻石字形整饬,笔画圆健,乃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始皇二十八年立碑于泰山。二世元年加刻诏辞。《金石萃编》载:碑石高四尺九寸,横一尺四寸,四面镌刻。北宋大砚间汶阳刘歧至泰山绝顶,见碑四面有宇,遂拓以归,计得字二百二十三。自刘氏访拓后,此石不知何时毁佚。北平许氏搜得残石,置碧霞宫元君祠,存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祠遭火,石毁。嘉庆二十年蒋因培访得残石两片于玉女祠,只存十字。宣统二年,作亭护之,又损一字,存九字。《会稽志》引李嗣真评李斯小篆称:“古今妙绝,犹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文字虽短,但严整肃穆,浑朴自然,高度地概括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事迹,歌颂了秦始皇的巨大历史功绩。这就是平定了天下,又“亲巡远方黎民”;明确法度,制定了各行业遵行的标准,施于后世的“大义休明”,治理国家“皆有法式”,而且“夙兴夜寐”,使“远近毕理”,秩序井然。这些都是可以“永承重戒”于后世的。
这虽然是一篇歌功颂德的碑文,但内容符合历史事实。语言雍容肃穆,开创了封禅刻石这一文体形式。
秦芝罘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芝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暴,赈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译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当时正是仲春时节,温暖的气候刚刚来临。皇帝向东游览,登上芝罘山巡视,观看海边的景色。随从的臣子赞美景色,追溯感怀美好的功业,追诵事业的根源。皇帝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建立制定了法规制度,使纲纪更加突出。对外则教育诸侯,对他们施予文教和仁爱,使他们明白适宜的道理和规律。六国奸邪,贪婪凶残没有满足的时候,残暴地危害人民没有停止的时候。皇帝怜悯百姓的遭遇,于是就派遣军队进行讨伐,发扬武德。以正义之师昭示诚信的举动,威力到达边远的地方,使他们没有不归顺服从的。消灭强悍残暴的诸侯,赈济拯救百姓(国家),平定天下四极。全面推行明确的法令,治理国家,使这些法令作为永远的准则。伟大啊,普天之下,都接受顺从皇帝的心意。群臣歌颂了这些功业,请求将之刻在石上,作为永远的模范进行表彰流传。
“赏析”
此篇刻文是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巡行至芝罘山,丞相李斯等为其歌功颂德而作的文辞,书体为小篆,二世元年立于芝罘山。原石已不传,文仅见北宋王采摹刻于《汝帖》卷二内。
此文夸古耀今,虎视四极,铺张功德,但并没有说明鉴戒。这是李斯的泰山刻石文的一个特点。这表明,这既是秦王朝自信心强烈的表现,又是国家危机的开始。因为不能深刻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是难以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的。从这一刻石文,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一点。这也是导致秦代的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东观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芝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菑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芝罘。
“译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时候,皇帝在春天出外旅行,视察远方的地方。到了海边,于是登上芝罘山,到达这朝阳升起的明亮的地方。看到景色壮阔美丽,随从的臣子无不感怀,追想治国之道是多么英明啊。皇帝的法令刚刚颁布,就对内清理了疆域,对外讨伐了强国。军事的威力畅通无阻,震动了周边最远的地方,擒拿了六国的君主。统一了天下,消灭了灾难祸害,永远停止了战争。建立了合宜的道理,明设了齐全的器具,全都有章程可循。各职位的臣子遵守职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彼此之间没有嫌疑。对老百姓进行教育以改变他们,不论远近都遵守相同的制度,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最优异的事情。固定的职分既已确定,后来的子孙只要遵循着这些,就可以长久地继承皇帝开创的太平局面。群臣赞美皇帝的品行,恭敬地述说皇帝的业绩,并请求将它刻在芝罘山上。
“赏析”
秦始皇登芝罘山的东观,在东现刻石,李斯写下了这篇刻石文。
《秦东观刻石文》肯定了秦始皇制定的各项制度法令可以维护国家稳定,使臣民各司其职,使继承者也有各方面的规章可循,表现了一种观东海而雄视天下的气概。
秦为天下法。汉承秦制。其后的各个朝代也都在秦代制定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增益,为加强和巩固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秦的各项制度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发展。也因此,自秦代以后,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深刻的观念,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源头。
秦会稽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泽被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译文”
皇帝建立了美好而优秀的功业,平定统一了天下,这种恩德仁慈美好,会长久地存在下去。秦始皇二十七年,皇帝亲自巡视天下,视察了边远的地方。皇帝于是踏上会稽之地,普遍考察了民间习俗,平民百姓都很庄重。群臣歌颂皇帝的功业,从根本上探究事业的根源,追寻方法措施上的高明之处。秦国的皇帝统治国家的时候,才开始制定刑律,废除明显陈旧的规章。一开始就制定标准,清楚地区别了各个职位的职责,希望它成为长远的标准。六国的统治者加倍独断专行,贪婪乖张,傲慢凶狠,率领自己的民众自以为很强大。他们凶狠残暴,恣意妄为,依仗自己的力量自高自大,数次发动战争。六国暗中派密使互相来往,想达到合纵的目的,从事阴谋诡计。六国对内实行欺诈的谋略,对外进行侵略,于是引起祸殃。讲信义道德而又有威力的秦国,于是诛灭了六国,清除平息了残暴与叛乱,将作乱的人予以消灭。皇帝的恩德广大而又细密,恩惠施及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地方。皇帝统一了天下,同时要处理许多事情,全国无论远近都是一片太平景象。筹划万物,考察检验事情的真实情况,都一一记载它们的名字。尊贵与贫贱的情况,都向皇帝陈述,善良与邪恶都显示在皇帝的眼前,没有一点隐情。整治过失,宣扬廉清公正,有儿子而改嫁的人,即使死几次也不认为她是贞洁的。防止隔断内外的交往,禁止淫荡放纵的事发生,男女都纯洁真诚。丈夫如果是不正当地寄居在女方家里,杀掉他也无罪,男人要坚持住道义的准则。妻子如果逃走嫁给他人,她的儿子不能再认她作母亲,人们都受到了教育,风气一时清明。大力的治理男女同浴的恶俗,天下呈现出美好的风气,百姓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天下的百姓都遵守法度,和睦、安心、厚道,努力工作,没有谁不顺从皇帝的命令。百姓修饰洁净,人人都乐于遵守共同的法则,很好地保住了国家的太平。后代严肃地遵守这些法度,长久地治理下去不要停止,国家就像车或舟一样永远不会倾覆。随从的臣子歌颂着这些功业,请求将它刻在石上,光荣伴着这篇美好的铭文一直流传下去。
“赏析”
《史记》记载,会稽刻石碑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孙畅之《述征记》云:“其字四寸,画如小指。”碑石久毁,元至正元年申屠取家藏旧拓重刻于会稽黉舍,并题于后,清康熙间为人磨灭,乾隆五十五年绍兴知府李亨,又以旧拓申屠本嘱金匮钱梅溪再重刻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上会稽察大禹,而立刻石颂秦德。”这篇刻石文写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全国已经安定,可以进行经验总结。这篇刻石文总结了秦始皇取得统一全国胜利的原因,即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而日益富强,而六国则相反,他们贪戾凶狠,暴虐恣行,施行阴谋诡计,终于导致失败。平定天下之后,秦始皇又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制度,并认为,只要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治理下去,就可以永保太平。这篇刻石文表现了秦霸业初定,雄视天下的气概。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确实在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统一中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由于实行严刑峻法,暴虐地对待人民,又很快在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中灭亡,其历史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
封燕然山铭
“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班彪之子。年九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及长,博览群书,继承父业,继续撰写《史记后传》。后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弟超上书辩解,乃获释。官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时二十余年,写成《汉书》。《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章帝时,任玄武司马。帝会诸儒讨论五经同异,令班固撰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后窦宪获罪,班固受牵连,死于狱中。他是著名的辞赋家,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均甚有名。明人辑有《班兰台集》。
“原文”
维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皇,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治兵于朔方。
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十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返旆而还,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
遂逾涿郡,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邱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译文”
永元元年秋七月,名叫车骑将军窦宪的汉朝大舅,敬畏聪慧圣明的皇帝,登上辅佐皇室的位置,将燕然山收纳到脚下。一片清平光明,聚集着吉祥。于是窦宪与执金吾耿秉,报告巡视北方边界防御和陈兵北方的情况。
窦宪与耿秉率领勇猛而士气高昂的将校,龙虎般的士兵,六师如敏捷的猿一样准备好了,以及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各族的侯王君长率领的士兵,共有骁骑十万。主将轻装简从,长列的车轮滚动四散分开,如雷鸣般的辎重装备遮蔽了道路,一共有一万三千余辆。将部队约束为八阵,统率以威武的精神,黑色的铠甲映着阳光发出光辉,红色的旗帜将天空染成了深红色。于是,越过高高的关口,攻下鸡鹿要塞,经过砂石盐碱地,横穿大沙漠,斩温禺以衅鼓祭祀,血洗尸逐部落染红了剑刃。然后四校四处出击,如星流彗扫一般,使萧条万里的大地上,没有遗留的贼寇。于是一个地域接一个地域地将敌人扫灭干净,举着旌旗凯旋,查考检验传上来的地图,尽览其山川状况。
于是越过涿郡,跨过安侯,登上燕然山,踩踏冒顿聚集的地方,焚烧老上单于祭祀鬼神的龙庭。对上能够抒发汉高祖、汉文帝的宿愤,光大祖宗的神灵;对下则可以安定后代子孙,恢复拓展疆土,振作大汉的声名。这可以说是一劳而永逸,暂时耗费军力财力而永久安宁之举。于是就在这里筑坛祭天以刻石,在铭文上昭示盛德。其辞说:
消损了王师征讨边远地方凶恶的祸首,剿灭凶顽啊斩杀于海外,远而又邈远横贯地界,在筑坛祭天的神丘上建起高大的圆顶碑石,以光大皇帝的功业振作万世。
“赏析”
这篇铭文写得气势磅礴,充分体现出“振大汉之天声”的宏大气象。
文章描写大汉出兵征服北匈奴,在杭爱山树碑立传,张大大汉威仪的这些方面显示出虎虎生气,表现出雄视虎步、豪迈不群的英雄气概,也是在其后的文章中难以见到的。这一方面表现为汉王朝的国力强盛,张大其势,显示国威的不凡气度和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也是在统一国家的战争中表现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座右铭
“作者简介”
崔瑗(78—143),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玉,涿郡(今属河北)人。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崔骃之子。有集六卷,多散佚。年少时即抱负宏远、励志好学,只是行事欠谨慎,好凭意气用事。因哥哥崔章被人杀死,他不顾邻人再三劝阻,手刃仇家。为了逃避官府追捕,只身逃亡他乡。后幸逢朝廷大赦,方才归回故里。由于悔恨不已,痛定思痛,他就写下这一篇座右铭。
“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不说自己的长处。给予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念念不忘,受到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上的名誉不足以羡慕,惟有以仁作为行动的纲领。隐藏内心而后行动,诽谤和议论又能有何妨碍、伤害?不要使名过其实,坚守愚拙是圣人所以成功的原因。处在被黑色污染的环境中,重要的是不被黑色污染,能够保持内心温和的光芒。柔弱是属于生的一类,老子告诫人们不要太刚强,刚强走到僵化就必然走下坡路,走向灭亡。鄙陋浅薄之人顽强地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造成的祸患难以估量。谨慎地谈论,节制饮食,知足就能战胜不祥。行动如果坚持有恒,时间久了就会自然芬芳。
“赏析”
座右铭意在警戒,因置放于座处旁边,故称座右铭。座右铭的形式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自题;一种是笔录经典言论或名人格言;一种是请别人题。
在中国文化方面,讲究为人要正派,要以仁义为标准,要深藏不露,要名符其实,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持之以恒,等等,如此就会有芳香四溢的收获。这篇《座右铭》正是这方面人生经验的切身体会与总结。其中所提出的自我修养、对人和处事的原则以及自我的行为规范等,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郭林宗碑
“作者简介”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图(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外,还精于书法,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后来因为董卓的关系,为司徒王允所杀。
“原文”
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寔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国命氏,或谓之郭,即其后也。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又举有道,皆以疾辞。将蹈鸿涯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寘念。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佥以为先民既没,而德音犹存者,亦赖之于见述也。今其如何,而阙斯礼。于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俾芳烈奋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其辞曰:
於休先生,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崇壮幽浚,如山如渊。礼乐是悦,诗书是敦。匪憔摭华,乃寻厥根。宫墙重仞,允得其门。懿乎其纯,确乎其操。洋洋搢绅,言观其高。栖迟泌丘,善诱能教。赫赫三事,几行其招。委辞召贡,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兹铭,摛其光耀。嗟尔来世,是则是效。
“译文”
郭先生名泰,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其先祖出自周朝,其中与周文王的父亲季历的排行相同,有一个名叫虢叔的,他具有美好的品德,文王曾经向他咨询过国事。在周王朝时,建立“虢国”,并以此命名姓氏,后人有姓郭的,就是虢叔的后代。先生应天运而诞生,聪慧通达,才能出众,孝顺友爱温和恭敬,仁爱执著,善良和顺。他的器量宏大深远,资质气度广大,浩浩啊,汪汪洋洋啊,深奥而不可测度。要是像他那样磨砺节操,磨炼行为,直道正辞,那么坚持固守足于干事,包容精微深奥足以矫正时弊。于是考览六经,探索规则,图画经纬,环视华夏,随后将它们集中为帝王的学问。他收罗了将要衰微的文治武功,拯救了将要绝灭的微言大义。于是当时有声望的士大夫、文人学士,望见他的形容仪表都如影随形地跟随他,聆听他的话语都响应附和,就像百川流向大海,水族尊奉龟龙一样啊。至于潜隐在衡门之内,收志同道合的友人勤加教诲。童蒙学生依赖他,用他的学问除去蒙蔽。州郡的官员听说他的道德高尚,虚心下己,备礼求见,却没有人能达到目的。众多有声望的人都称赞他,于是征召他为司徒掾,又推举他参加“有道”的选举,他都以身体不好予以推辞。踏上鸿涯远远的踪迹,连接巢许已断绝的轨迹。飞翔于地域之外,舒展羽翼,超越天上的大道,高高地耸峙。天生性命不长久,享年四十二岁,在建宁二年(169年)正月乙亥逝世。凡是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思念绵延不绝。于是都共同推重先生的品德,以图谋永不磨灭的事业。大家都认为先生已死,而德音仍然存在,这也有赖于记述他的文字。今天情况如何呢?还缺少树碑这个礼数。于是给他树碑作为墓前的标志,以铭文昭示他宏大的德行,使他美好的功业流传百世,美好的见闻显示于无穷。其辞说:
啊,美善的先生,品德光明通于玄妙。纯洁美好善良的灵魂,是上天给予他的。他的品格学问崇高壮丽悠远深厚,如山高如水深。礼乐是他所爱好的,诗书使他诚朴宽厚。不只是拾取华丽的表面,而是寻其根本。宫墙重重高峻,仍能够得其门而入。美好的道德啊如此纯净,他的操守啊如此坚定。众多的官宦,通过言行可以看到他的高大。游息在泉水涌出的地方,善于诱导和教诲他人,声名显赫于三公,几次被征召要授予官职。他委婉地推辞了召见、推举,保持了清妙的品格。他寿命不长,老百姓都为他悲伤哀悼。于是刻了这篇铭文,展示你的光耀。感叹你在未来的人世上,也会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们仿效的榜样。
“赏析”
这篇《郭林宗碑》曾被《昭明文选》列为碑体文首篇。碑文的墓主郭泰(127—169)是东汉太原界休人,字林宗。他博通经典,居家教授弟子至千人。曾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相友好。后归乡,诸儒相送者车千乘。郭泰品题海内人物,不为巷言谠论,所以在东汉末党锢之祸中得以幸免。
郭泰死后,蔡邕作了这篇碑文,遵循公正、直书、不溢美的原则,从郭林宗的思想言行的实际出发,所赞扬的郭林宗的思想品格符合时人的评论和历史的记载。这篇碑文采取了高度概括的语言,叙述了郭林宗的天纵才能及其品德:“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论其胸襟怀抱则以“器量弘深,姿度广大”,广大到“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论其学识则只用“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来说明;写其对时人的影响,只是“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作精练的说明;写其收受门徒,教诲不倦,则用“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来形容。这些都是言简意赅、实实在在的评论,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清辞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之文(刘勰《文心雕龙·诔碑》)。
全文均用骈偶句式写出,音韵铿锵,语言优美。
剑阁铭
“作者简介”
张载(生卒年不详),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与弟张协、张亢齐名,世称“三张”。始任佐著作郎,出补肥乡令、乐安相、弘农太守、中书侍郎。后因乱世,不复仕进,托病告归,卒于家。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原文”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译文”
高高的梁山,积石高耸。远连荆州、衡山,近接岷山、嶓山。剑阁山向南通往邛崃和僰人居住的地方,向北方到达褒斜谷,其狭窄超过彭门山和碣石山,高峻超过嵩山、华山。充当四川门户,为险要的屏障。称作剑阁的这个地方,壁立千仞,形势险要。这个地方的险要达到了极致,道路的高峻也达到了极点。世事混浊时就堵塞不通,世道清明时就道路通畅。剑阁的封闭是在蜀汉时,畅通是在晋时。秦地凭借险固,能以两万兵当诸侯百万兵,并吞诸侯。齐地富庶,能以二十万当诸侯百万兵。当刘邦占据了秦地时,田肯向他献计,攻占了齐国。况且这地方狭窄险要,处于中原以外。一个人执戟,万夫都只能趑趄前进。凡是地形险要优美的地方,不是与它亲近的不能居住。过去魏国的武侯过黄河,在中流看见险固的山河很高兴。山河的坚固,曾经难为了吴起。国家兴盛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德行,险峻之地是难以依靠的。三苗氏和商朝殷纣,二国都不祭祀,(所以它们灭亡了)。自古迄今,上天的意志是不变的。凭借险要的地方作糊涂打算,很少有不失败的。占据四川险地的公孙述已经灭亡了,蜀汉后主刘禅也投降了。翻倒的车子的轨道,不要再去重复它的辙迹。在山旁刻上铭文,敢以此警示梁、益二州的统治者作为鉴戒。
“赏析”
这是一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铭文。文章在极写剑阁“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形势的同时,回顾了历史上据险而胜和据险反遭灭亡或失败的事例,得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深刻结论。山河的险要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文章警告那些据险自恃的人,要明白“凭阻作昏,鲜不败绩”、“覆车之轨,无或重迹”的经验教训。
文章言简意深,气势峻伟,是一篇警世箴言。
大唐中兴颂
“作者简介”
元结(719—772),唐代著名文学家,字次山,郡望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移居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少时倜傥不羁,十七岁始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二载(753)举进士。乾元二年(759)擢为右金吾曹参军,出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以战功升任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代宗即位,授著作郎。官至容管经略史,加左金吾卫将军。他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抨击绮靡浮华而提倡质朴淳厚。他的理论,对中唐新乐府运动有所启发和影响。明人辑有《元次山集》。
“原文”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风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於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何千万年!
“译文”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攻陷了洛阳。第二年,又攻陷了长安。皇帝(玄宗)逃到了四川,太子在灵武登上了皇位称帝。第二年,肃宗移军凤翔,并在这一年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太上皇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呜呼,以前朝代的帝王,如果有建立了大德大业的,必然会出现在诗歌颂词中。如果今天要歌颂这伟大的功绩,并将它刻在石上,除了精通文学的人,还有谁是合适的人选呢?颂词说:
噫嘻,在玄宗朝,罪恶的臣子既奸猾又骄横,搅得天昏地暗,妖邪当道。边将安禄山叛乱,危害扰乱了国家的常规,使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宁。玄宗逃跑到南方,许多官员纷纷乱窜,尊奉乱赋为主,向其称臣。上天想要唐朝兴旺昌盛,注视着我皇,看着他单枪匹马去北方树起军威,独立一呼,千千万万的旗帜飘扬,无数的回纥兵前来充当驱使。我们的军队向东挺进,太子带领回纥兵,扫荡除灭了众多叛乱者,收复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复之速,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总是非常困难。有功劳的人被授予尊贵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泽将惠及他们的子孙。伟大的功德建立起来,像高山仰止,像太阳升起一般,人们感受到了无边的幸福。能够让天子的礼乐文章声容大盛的,难道不是已经表现在这篇碑文上了吗?边将安禄山叛乱,危害扰乱了国家的常规,使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宁。玄宗逃跑到南方,许多官员纷纷乱窜,尊奉乱赋为主,向其称臣。上天想要唐朝兴旺昌盛,注视着我皇,看着他单枪匹马去北方树起军威,独立一呼,千千万万的旗帜飘扬,无数的回纥兵前来充当驱使。我们的军队向东挺进,太子带领回纥兵,扫荡除灭了众多叛乱者收复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复之速,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总是非常困难。有功劳的人被授予尊贵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泽将惠及他们的子孙。伟大的功德建立起来,像高山仰止,像太阳升起一般,人们感受到了无边的幸福。能够让天子的礼乐文章声容大盛的,难道不是已经表现在这篇碑文上了吗?湘江在此地的东边和西边,浯溪则横贯此地,此地的石崖与天一样高。可以磨平它的岩面在上面刻字,在这里刻上这篇词,流传何止千万年啊。
“赏析”
《大唐中兴颂》是歌颂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丰功伟绩的一篇气势峻伟之作。文章以极其简括的语言,就将天宝乱离,肃宗继位,收复两京,唐玄宗和唐肃宗回到长安的经过在“序”和“颂”中作了清楚的叙述,笔力健举,气象不凡。
在写法上,特别是在“颂”中,用四字句,基本上是三句叙述一事,三句一韵。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平定和收复的过程,铺张扬厉,尽情抒发了“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的全国欢庆的喜悦心情。如此雄伟的铭文是值得一读的。
曹成王碑
“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略)
“原文”
王姓李氏,讳皋,字子兰,谥曰“成”。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国曹,绝复封,传五王,至成王。成王嗣封,在玄宗世。盖于时年十七八。绍爵三年,而河南北兵作,天下震扰。王奉母太妃,逃祸民伍,得间走蜀从天子。天子念之。自都水使者,拜左领军卫将军,转贰国子秘书。
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吊客不忍闻。丧除,痛刮磨豪习,委己于学。稍长,重知人情,急世之要,耻一不通。侍太妃,从天子于蜀,既孝既忠。持官持身,内外斩斩。由是朝廷滋欲试之于民。上元元年,除温州长史,行刺史事。江东新刳于兵,郡旱饥,民交走死无吊。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锁扩门,悉弃仓实与民,活数十万人。奏报,升秩少府。与平袁贼,仍徙秘书,兼州别驾,部告无事。迁真于衡,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观察使噎媢不能出气,诬以过犯,御史助之,贬潮州刺史。杨炎起道州,相德宗,还王于衡,以直前谩。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人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即贬于潮,以迁入贺。及是,然后跪谢告实。
初,观察使虐,使将国良往戍界,良以武冈畔,戍众万人,敛兵荆、黔、洪、桂伐之。二年尤张。于是以王帅湖南,将五万士,以讨良为事。王至则屏兵,投良以书,中其忌讳。良羞畏乞降,狐鼠进退。王即假为使者,从一骑,踔五百里,抵良壁,鞭其门,大呼:“我曹王,来受良降。良今安在?”良不得已,错愕迎拜,尽降其军。太妃薨。王弃部,随丧之河南,葬。及荆,被诏责还。会梁崇义反,王遂不敢辞以还。升秩散骑常侍。
明年,李希烈反,迁御史大夫,授节帅江西以讨希烈。命至,王出止外舍,禁无以家事关我。裒兵大选江州,群能著职。王亲教之抟力勾卒嬴越之法,曹诛五畀,舰步二万人。以与贼遌。嘬锋蔡山,踣之。剜蕲之黄梅,大鞣长平,钹广济,掀蕲春,撇蕲水,掇黄冈,策汉阳,行跐汊川,还大膊蕲水界中。披安三县,訹其州,斩伪刺史。标光之北山,舌沓随光化,捁其州,十抽一推。救兵州东北属乡,还开军受降。大小之战,三十有二,取五州十九县。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田之果谷下无一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改户部,再换节临荆及襄,真食三百。王之在兵,天子西巡于梁。希烈北取汴、郑,东略宋围陈,西取汝,薄东都。王坐南方北向,落其角距。贼死咋不能入寸尺,亡将卒十万,尽输其南州。
王始政于温,终政于襄。恒平物估,贱敛贵出,民用有经。一吏轨民,使令家听户视,奸宄无所宿。府中不闻急步疾呼。治民用兵,各有条次,世传为法,任马彝、将慎、将锷、将潜,偕尽其力能。薨赠右仆射。元和初,以子道古在朝,更赠太子太师。
道古进士,司门郎,刺利、随、唐、睦,徵为少宗正,兼御史中丞,以节督黔中。朝京师,改命观察鄂、岳、蕲、沔、安、黄,提其师以伐蔡。且行,泣曰:“先王讨蔡,实取沔、蕲、安、黄,寄惠未亡,今余亦受命有事于蔡,而四州适在吾封,庶其有集。先王薨于今二十五年,吾昆弟在,而墓碑不刻,无文,其实有待。子无用辞!”乃序而诗之,辞曰: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曹之祖王,畏塞绝迁。零王黎公,不闻仅存。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峻功。苏枯弱强,龈其奸猖。以报于宗,以昭于王。王亦有子,处王之所。惟旧之视,蹶蹶陛陛。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译文”
曹成王,姓李,名皋,宇子兰,死后封号为“成”。他的先祖李明,是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封国于曹。李俊后代绝嗣,于是将封地传给他的侄子李胤。后来李明的儿子李备从南边回来,又停封李胤,封李备为曹成王。李备死之后,无子,又封李胤为曹成王。李胤的儿子李戢再传至李皋。李皋嗣封曹成王,是在玄宗朝代。他当时大约十七八岁。在爵位上三年,安禄山在河北叛乱,天下震动扰攘。曹成王侍奉母亲太妃,混杂在老百姓的行列中逃避灾祸,得以逃到四川,跟随同在四川的天子唐玄宗左右。天子念他艰难,将他从都水使者升为左领军卫将军,后转为国子监司业秘书少监。
李皋十岁时死了父亲李戢,他哭泣悲哀的样子,来吊唁的客人都不忍心看到。服丧期满后,李皋痛下决心改掉自己很坏的习惯,磨砺自己的意志,全身心地寄托于学问。李皋年龄稍大以后,注重洞晓民情,关切当世要解决的重要事情,如果有一件事没弄懂,他就感到羞耻。他为官处理公事,要求自己,里外都是整齐严肃的形柬。因此朝廷益发想任命他治理百姓。上元元年,李皋授职温州长史,行使刺史职权。江东新近苦于刘展的兵祸,又遭遇干旱造成的饥荒,老百姓都是逃亡的逃亡,死去的死去,内心已经麻木,没有悲痛的感觉。曹成王李皋上任到州,来不及解衣休息,就下令击破大锁,扩大仓门,将全部仓库储藏的粮食都发给老百姓,救治了数十万人。奏报朝廷,升官加少府监。他参与李光弼平定袁晁的军事行动,于是由少府转为秘书少监兼州别驾,部里报告他无功无过。权衡他的事迹后,迁为真刺史,修订法度完善政令,拿出治理的措施,展开施行,因此,他的声望势力迅速壮大。观察使辛京呆忌妒得气噎塞喉,无处出气,于是诬告李皋犯有过失罪。御史也从旁相助弹劾李皋,于是李皋被贬为潮州刺史。杨炎自从在道州被起用后,担任了德宗宰相。他将曹成王李皋调回衡州,从而纠正了他人对李皋的诋毁侮蔑。曹成王李皋遭到侮蔑,正在审理过程中的时候,他考虑到母亲太妃年纪已老,可能会受到惊吓而悲戚,所以总在出门以后才穿上囚服去应答对他的审讯,回家时则拿着朝笏,垂着金鱼袋,镇定自若,做出坦然舒悦的样子。将要被贬到潮州时,他还是回到家中向母亲佯称升官了,进行祝贺。等到贬为潮州刺史成为事实,才如实相告。
开始时,观察使辛京杲凶恶残暴,他派遣将领王国良去戍守武冈县;王国良在武冈发动叛乱,率领戍边的士兵一万多人。辛京杲聚集士兵在蕲州、黔州、洪州、桂州讨伐他。两年之后王国良更加嚣张了。于是命令曹成王李皋统率湖南兵士,带领五万名士兵,以讨伐王国良为主要任务。曹成王李皋到了后下令停止进攻,递送书信给王国良,书信说中了他所忌讳的心病。王国良乞降,又羞愧畏惧,犹豫狐疑,进退不决。李皋就假装成使者,跟随一骑,奔走五百里,抵达王国良修筑的堡垒,用马鞭击打其门,大呼:“我是曹王,来接收王国良的投降,王国良现在在哪里?”王国良不得已,仓促问只得迎接拜见,全部归降他的军队。李皋的母亲去世。李皋离开军队,护送母亲的灵柩到河南,将母亲下葬。等他到了荆州,被皇帝下诏责令返回。恰逢梁崇义反叛,李皋于是不敢推辞,返回。这时他按次序升为散骑常侍。
第二年,李希烈反叛。李皋被升为御史大夫,领受军权,统率江西的军队以讨伐李希烈。命令到达的时候,李皋还率兵在湖南帅府外舍。他禁令不要把有关家里的事告诉他。于是在洪州聚集士兵进行选拔,大家都能够尽职尽责。李皋亲自教授“抟力”的秦兵法,“勾卒”的越兵法以及秦商君、越勾践的教兵之法,实行将领失败则诛及其下属,获得战利品则奖给下属的军纪军法,拥有水兵陆兵两万人。凭借这些兵法与叛贼相遇。李皋率兵一举歼灭蔡山之敌,敌人纷纷倒毙。削弱了蕲州的黄梅,狠狠地践踏了长平,剪除了广济,掀翻了蕲春,击破了蕲水,收拾了黄冈,踏平了汊川,又返回与敌人肉搏战于薪水地界。分割安州三县,诱捕其敌,斩伪刺史王嘉祥。攻击光州的北山,就食于随州的光化,使这个州大乱,从十人中抽一人为士兵。救捷随州东北所属的地方,又回兵接受李登惠的受降。大大小小的战争,共有三十二次,夺取了五州十九县。老百姓中的老幼妇女不受惊吓,市场商贾贸易不变化,地中的果实无一丢失。加牵皋为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改户部,再调荆南节度使,后为襄州刺史,襄、邓、郢、安、髓、唐等州观察使。
曹成王李皋坐镇军队,天子在他的西边巡狩于梁(今开封市)。李希烈于建中四年(783)在北方攻陷了汴州、郑州,向东夺取了宋州,包围了陈州,向西攻下了汝阴,迫近东都洛阳。李皋坐镇南方朝向北方,与李希烈保持适当的角度和距离。乱贼拼死挣扎也不能进入他的寸尺之地,结果贼兵逃跑了将领和士兵十万人,输尽了所占领的南州地方。曹成王李皋的仕途自温州开始,在襄州结束。在他的管辖下,物价长期稳定,少收取税赋,重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的用度有条理。只需要一名官吏执行法度,使政令家喻户晓,就会使犯法作乱的人无处藏身。府中听不见急步大声的呼喊声。治理民众和用兵,各有条理次序,世传为法,任用马彝、伊慎、王锷、李伯潜,全都能尽力协助他。死后赠右仆射。元和初年,因为他的儿子道古在朝,又赠太子太师。
道古是进士,担任司门郎,监察利州、随州、唐州、睦州,征辟为少宗正,兼御史中丞,以节度监督黔中郡。李道古朝京师,改命观察鄂州、岳州、蕲州、沔阳、安州、黄州,率领其部队以讨伐蔡州造反的吴元济。将要行时,李道古流着泪对我说:“先王讨伐蔡州李希烈,实际取得了沔州、蕲州、安州、黄州,施恩惠于我们这些活着的子孙,现在我也接受朝廷的命令,治理蔡州,而上述四州恰好也是我的封地,我们父子的活动范围差不多都集中在这地方。先王死后到今天已有二十五年了,我们兄弟们都还在,而墓碑还没有刻,也没有写铭文,其实是在等待你来做这件事。你不要推辞啊。”于是我序而诗之。
唐太宗有十三个儿子,曹成王李明是其中最小的儿子;其他的儿子或者死亡或者衰微无闻,而曹成王一开始就做事。曹成王历代的先王,畏惧闭塞,拒绝变动位置。零陵王李俊、黎国公李杰,没有闻达仅仅存其名。李胤与李备交互易封,三王只存空名。时间延长百余年,以有曹成王。成王的兴起,来自其专一躬行。他的风采被明白地彰显,武才被推举为峻伟之功。使“枯”复“苏”,使“强”削弱,啃咬奸猖李希烈之流,以报答宗室,以昭告于王。曹成王也有子嗣绵延,都处在王的位置。惟从已有的功绩来观察,动而敏于事的很多。实实在在地取自各王的传承,刻诗其碑,为昭示后来至永远。
“赏析”
《曹成王碑》记述了自李明始封曹成王到李皋袭封的情况,主要记述了李皋陪侍母亲入蜀,随侍唐玄宗,讨伐王国良和李希烈的事迹,体现了他忠君、孝亲、治民、用兵几个方面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忠君”、“孝亲”贯彻在他的一生之中。“奉母入蜀”,随侍唐玄宗左右,是一个方面。“治民”是在任温州长史时,一到任等不及解衣休息,就下令开仓放粮,救活了老百姓数十万人。并且声势浩大地实施法治,使“治出张施”。李皋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在韩愈笔下显得虎虎有生气。后来,李皋遭诬陷,考虑到母亲年老会受惊恐,为此,他外出穿上囚服出庭参加审辩;回家则手拥朝笏,垂着金鱼袋,以坦然的态度面见母亲。直到贬为潮州刺史,才对母亲如实跪谢相告。李皋的这种孝亲的态度也在韩愈笔下显示出敦厚的魅力。
至于叙述李皋的“用兵”则一为宾,一为主,详略得当,生动而层次分明。
写除灭王国良是为宾,略写李皋率五万士兵讨伐王国良,实写李皋招降王国良的单人独骑的果敢英勇的举动,十分传神。
写平李希烈的反叛是为主,详写李皋率兵平叛李希烈的过程。首先是写李皋选兵、教兵,训练士卒,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其次,是写李皋攻城拔寨的气势。
文中一连串“嘬”、“剜”、“踣”、“鞣”、“跋”、“掀”、“撇”、“掇”、“策”、“斩”、“膊”、“披”等动词的运用,既传达了平叛李希烈摧枯拉朽之壮,又写出了李皋大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可谓字字作响,句句有力。第三,还写了李皋率军经历数十战,但不扰百姓,“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田之果谷下无一迹”,颂扬了他的领军作风。
这篇碑文的后半又回到李皋“始政”于温州,“终政”于襄阳的生平,突出他治民行法,使“奸宄无所宿”的主要贡献,交代了其于李道古嘱托自己作碑文的缘由。
《曹成王碑》碑文的诗的辞句为四言句,比较简古有力,但概括得十分精当。被前人称为“无一语可汰损”、“一字不可增”,可以代表韩愈文章的风格。清代学者沈德潜说:“若有汰损增加,便非高文。”韩愈的《曹成王碑》正是文无废字废语的一篇精粹的高文。
柳子厚墓志铭
“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略)
“原文”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淡。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他的曾伯祖柳镠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则天,死于高宗的朝代。他的父亲柳镇,由于要侍奉母亲而辞去太常博士,请求在江南道做县令。其后因为不能谄媚权贵,失去御史一职;权贵人窦参死,又复拜为御史,号为刚直。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当世的名人。
柳宗元少年时即精锐而敏捷,无不通晓畅达。当他父亲还在世时,虽然年少却已经独工成人,二十岁时即取进士第,显示出高峻而超群的气象。大家都说柳家有子了。柳宗元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的官职。他才智过人,方正精悍。议论以古今的事作证据,引用或从经史诸子百家中取证。议论层出不穷,如风般连续而至,大抵经常胜过同座的那些人,因而名声大振,时人都羡慕他,希望与他交往。那些显要的官员和有权势的人也都争着要将柳宗元罗致到自己门下,再由自己门下升迁更高的官职,都交口称誉他。贞元十九年,柳宗元由蓝田县尉升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为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因为专权者王叔文、韦执谊获罪的关系,与其他数人一律被贬为刺史。贬谪为刺史的诏令还未到,又都被贬为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闲居家中,更加刻苦读书,以记览作辞章为客,记览广泛,辞章丰富,深刻广博造诣深厚,而且自我放肆游乐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柳宗元和王叔文同党的其他人曾被召至京师,又同出于刺史,而柳宗元得为柳州刺史。到了柳州后,他叹息说:“难道是不足于从政吗?”柳宗元按照当地的土俗,设立教令和禁令,州人顺从信赖他。这地方的风俗是,借贷时以子女作价抵押,预先约定,如到期不能赎回,利息和本金的数目相等,就没收作抵押的男女作为奴仆或婢女。柳宗元给用儿女作抵押借钱的人出主意,全部让他们将抵押的儿女赎回来。他们中尤其贫穷没有力量赎回儿女的,就让他们把当佣工的工资数目记下来,计算工资数目,当达到与以前所借的钱数相当时,就让债主归还抵押的儿女。观察使裴行立把柳宗元的这个办法转告其他的州,到了一年,免掉抵押而归还的儿女有一千多人。衡湘以南希望成为进士的人,全部都以柳宗元为老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教而做文章的,全都写得合乎规范,很是可以观览。
在共召至京师而又贬为刺史的人中,中山刘禹锡亦在其中,他被贬往播州。柳宗元哭泣道:“播州水土不适宜居住,而且刘禹锡的母亲还在世。我不忍心梦得如此窘困,连对他的母亲都无法述说;而且万无母子都前往不适宜人居住的播州的道理。”于是请于朝廷,准备上疏,愿以柳州换作播州,即使因此再一次获罪,死也无憾。
遇到有把刘禹锡的事向皇上启奏的人,梦得于是改派为连州刺史。
呜呼,士人到了穷困的时候,才看得清他的节操和情义。现在平时家居时,大家相互仰慕,十分欢悦,酒食游戏可以相互招呼追随,媚好地勉强说笑表示可以居于对方之下,握手时仿佛要掏出肺肝给对方看,指天指日地哭泣,发誓无论生死都不会背叛对方,这真的好像是值得相信了。一旦面临小利害,仅仅像毛发一样细小,就反目像不认识的人;更有看到朋友落到陷坑里的,不仅不肯伸手去援救,反而挤对他,投石落井,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这应该是禽兽和夷狄也不忍心干的,而这个小人却自以为得计。听到子厚的风格,也可以稍微感到有些惭愧了吧。
柳宗元以前在年轻时,勇于助人,不宝贵自己,不顾惜和考虑自己,以为功业可以很快成就,所以总是犯过错、被罢免或降低职务。被降低职务之后,又没有相知且有力量有权位的人援引和举荐,所以,他终于死在荒远的地方。他的才能不为世所用,他的主张不行于时啊。假使柳宗元在台省做官时,能够自守其身,就像后来被贬为司马、刺史时那样,自然不会被贬谪;即使被贬谪后,如果有人尽力推荐他,也还是一定会被重新起用的。假如柳宗元被贬谪不太久又升迁,虽然穷困但没有达到极点,那么纵然他在仕途上会出人头地,但在文学辞章上,一定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达到必定流传后世的程度,像现在一样,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柳宗元得其所愿,为将相高官于一时,以这来换取文章传于世,哪个是得哪个是失,一定有能够分辨出来的人。
柳宗元死于元和个四年(819)十一月八日,时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820)七月十日,归葬于万年(今陕西长安县)先人墓侧。柳宗元有男孩二人,长子名叫柳周六,才四岁,次子名叫柳周七,柳宗元死时才出生;女儿二人,皆年幼。柳宗元能够归葬于先人墓侧,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所出。裴行立有节操气概,答应了的事一定办到。他与柳宗元结交成朋友,柳宗元也为他尽心尽力,最后全依赖他的力量来安葬柳宗元。将柳宗元归葬于万年之墓的是舅弟卢遵。卢遵,涿县人,性格谨慎温顺,好学闻问不厌。自从柳宗元被贬斥后,卢遵就随从柳宗元,住在他家,直到柳宗元死也没有离开。他在前往安葬了柳宗元之后,还要去料理柳宗元的家事,像他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始有终的。铭文中说:
这是子厚安息的地方,既坚固又安稳,可以有利于他的后人。
“赏析”
墓志铭是用来纪念死者的特定文体,需“直述”死者的世系、年岁、名字、官爵,对死者一生的事迹作完整的介绍。其写法,有“正”、“变”二体:正体只叙事实,变体则叙事加议论。韩愈的这篇墓志铭应属于变体。
这篇墓志铭分为六段。第一段叙述柳宗元先人的事迹、荣显和节操。这虽然是碑志传记的通行写法,但由此也交代了柳宗元成长的家族环境和条件。第二段叙述柳宗元少年中进士,“崭然见头角”、踔厉风发,才华横溢、人中俊杰的风采。其次写柳宗元因“遇用事者得罪”而被贬的情况。第三段叙述柳宗元被贬后的刻苦力学,在柳州的政绩,突出了他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第四段叙述柳宗元第二次被贬官时愿以柳州易播州,赞颂他在朋友情义方面的节操。第五段总论柳宗元的一生,断定他的文章必传于后世。最后叙述柳宗元的卒年、于女、丧葬和葬后事等。
在这篇墓志铭中,韩愈突出地叙述了柳宗元因才华出众而遭遇贬斥的不幸,这实际上也包含着他自己的深深感慨。因为他是在被贬途中写这篇墓志铭的,所以他对柳宗元的遭遇抱有深深的同情。同时他对世态炎凉也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借赞扬柳宗元忠于朋友的高风亮节,抒发对于卖友求荣、落井下石的小人的愤慨。
其次,充分肯定了柳宗元在坎坷困顿之中的文学成就,指出其价值远在他出将入相于一时的成就之上。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在实际上已经指出了政治上的得意与文学上的成就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推重“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规律的思想。
表忠观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宋神宗熙宁年间,出任通判杭州。后又转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今浙江吴兴县)。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诬他讪谤朝廷,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府被称为“乌台”或“乌府”)。出狱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守旧派司马光为相,苏轼被召回京,做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等官,不久以龙图阁学士出京做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被贬到琼州(今海南省)做别驾。宋徽宗即位,赦还。第二年死在常州。苏轼的文学成就甚高,散文、诗词都是“雄视百代”,书法绘画也自成一体。他著作甚多,有《东坡全集》、《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等。
“原文”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州事臣抃言: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秽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畔,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孙忠显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终始。
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峻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
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父祖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
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因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抃昧死以闻。
制曰:“可。”其妙因院改赐名曰表忠观。铭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梃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有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
五朝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胙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
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新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译文”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州事臣赵扦说,已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以及他的父亲、祖父的妃子、夫人和子孙的坟墓,在钱塘的有二十六座,在临安的有十一座,全都荒秽不堪,无人治理。有父老乡亲从这里经过,为之流泪。严格考察的情况如下:已故武肃王钱镠,开始时曾组织乡兵,击败赶走黄巢,声名闻于江淮之间。钱镠又以八都兵讨伐刘汉宏,按照董昌的命令,吞并越州,而自己住在杭州。等到董昌建立越国反叛时,钱镠于是派人诛杀了董昌,吞并了越国,全部占有了浙江东部和西部的土地。钱镠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文穆王钱元瓘,然后又传给了他的孙子忠显王钱仁佐,才大破李景兵,攻下了福州。钱仁佐的弟弟忠懿王钱俶,又大举出兵攻打李景,以迎接周世宗的军队。其后终于以国入觐。吴越国之王钱缪三代共有四个称王,伴随着五代的开始与结束。
天下大乱,豪杰蜂起。这个时候,以数州之地称王称霸,欺世盗名的,不可胜数。这些人的家族已经覆灭,其祸患殃及无辜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幸存下来。人,形容人数之多。兵革:指战争。这几句的意思是:而吴越之地方圆千里,拥有甲兵十万,能够铸山制铁煮海制盐,象犀珠玉等财宝之多,甲于天下。但是自始至终不失做臣于的本分,向朝廷纳贡的队伍络绎不绝。因此这地方的老百姓直到老死,都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一年四季嬉戏游玩,歌鼓之声相闻,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是吴越王有德于老百姓甚厚的缘故。
皇帝宋太祖登上皇位之时,四方动乱,皇帝将其一个一个依次平定。西蜀、南唐,依托地势险要、位处边远,但是当皇帝的军队来到城下,也力量穷尽,然后束手就擒。而北汉的刘氏,百战不殆,拼死抵抗皇帝的军队。尸骸堆成了城,血流成了河。皇帝竭尽天下的力量,才仅仅打败他。惟独吴越不等皇帝告示命令,就封存府库,登记郡县户口,请官吏到他们的宫廷来,将离开国家看得如同离开客舍一般,他们对朝廷的功劳很大。
东汉时窦融献出河西郡而归顺汉朝,光武下诏让右扶风修理其父祖坟茔,用太牢进行祭祀。今天钱氏的功德,大概要超过窦融,但还没有过百年,他的坟和庙已经无人治理,路过之人因此伤感嗟叹。这实在不是劝勉鼓励忠臣,安慰答谢民心的道理啊。
臣愿将龙山名叫妙音院的度旧佛寺改为道观,使钱氏的孙子做道士,他名叫自然,住在里面。凡在钱塘的坟庙都交付给自然。在临安的坟庙,都交付给临安县净土寺名叫遭微的寺僧。每年各度其徒一人,使世代掌管道观。让他们登记土地的收入,按时修理其祠宇,加土培植其草木。有治理不善的,由县令丞对他进行考察,过于严重的就撤掉这个人。这样就差不多永远不会毁坏,以称得上朝廷对待钱氏之意。臣拧冒死报告皇帝。
皇帝命令说:“可。”将妙因院改赐名叫“表忠观”。铭文说:
天目山,苕溪从这里流出,如龙飞凤舞,荟萃于临安。笃定生出如龙飞凤舞般异常的钱氏,出类拔萃,高出一般人之上。钱镠奋举棍棒大呼,跟从者如云。他仰天在水边发誓,月亮和星辰也为他晦蒙昏暗;他命用强弩射钱江潮,江海向东退去。钱镠杀掉了刘汉宏和董昌,占有了广阔的吴越之地。朝廷颁发给他金券玉册,虎符龙节。他扩大了他居住的杭州城,使之包含连接了山川。钱镠在左江右湖,攻打岛上的蛮夷之人。年终时归来休假,宴请父老。他光彩有如神人,佩带着玉带,骑着打球御马。钱镠在位四十一年,敬畏谨慎。盛满锦绣的竹筐到处可见,有贝锦南金等物丰富的出产。
五朝昏乱之时,不可以将国家社稷托付给他们;钱氏三王相承,等待有德的君主。吴越已经获得了归属,不用再商量咨询国政了;先王的志向,由我们来实行。天报忠孝,世代都有爵邑;能文能武,子孙千亿不绝。
皇帝对守臣说,治理好钱氏的祠堂和坟墓!不要让人在此砍柴、放牧,愧对钱氏的后代。龙山的南面,巍然屹立着新宫。这并非是对钱氏偏心,只是想劝人忠良。不忠就没有君主,不孝顺就没有亲人,凡是有地位的君子,请观看这一篇刻文。
“赏析”
这篇《表忠现碑》说明了之所以要恳请皇上在龙山设立“表忠观”的原因,是为了表彰以钱镠为代表的钱氏一门的忠心的一篇碑文。
文章前半部分直接引用赵抃的奏议,在碑铭中为独创之体。它直观地说明了钱镠至钱俶三代吴越王的功绩。在钱氏治下,吴越之地富庶“甲于天下”,百姓安定康乐。最为可贵的是吴越对朝廷始终“不失臣节”,能够以完整的土地和户口上报朝廷,其功绩超过东汉的窦融。这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有道君于应谊受到国家表彰,以便“劝奖忠臣,慰答民心”。而钱氏坟庙却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以至父老乡亲为之伤嗟。
赵抃冒死上报皇帝,请求改龙山妙因院为“表忠观”,-使其后代子孙为道士,并善加保护管理。这在情理之中。言辞恳切。
文章后半部分是铭文,集中叙述和赞扬钱镠守吴越的功绩以及与民同乐的精神风貌,铭文期望其后代继承钱镠的遗志,“允文允武”,世代相传,也希望看到这“表忠观碑”时想到这是“劝忠”之碑,是昭示“非忠无君,非孝无亲”之碑。
《表忠观碑》一文被前人称为雄远、苍厚、古劲之作。
九成台铭
“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略)
“原文”
韶阳太守狄咸新作九成台,玉局散吏苏轼为之铭。曰:
自秦并天下,灭礼乐,《韶》之不作,盖千三百二十有三年。其器存,其人亡,则《韶》既已隐矣,而况于人器两亡而不传?
虽然,《韶》则亡矣,而有不亡者存,盖常与日月寒暑晦明风雨并行于天地之间。世无南郭子綦,则耳未尝闻地籁也,而况得闻于天?使耳闻天籁,则凡有形有声者,皆吾羽旄干戚管磬匏弦。
尝试与子登夫韶石之上,舜峰之下。望苍梧之渺莽,九疑之连绵。览观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往来唱和,非有度数而均节自成者,非《韶》之大全乎!
上方立极以安天下,人和而气应,气应而乐作,则夫所谓箫韶九成,来凤鸟而舞百兽者,既已粲然毕陈于前矣。
“译文”
韶阳太守狄咸新筑九成台,玉局散吏苏轼为九成台作铭文。说:
自从秦并天下,废除礼乐,《韶》乐的不兴,已经有一千三百二十三年了。其乐器尚存,其人已亡,《韶》就已经隐失了,何况人器两亡而不传呢?
虽然《韶》乐是不存在了,但仍有没有消亡的东西存在着。那就是仍然长久地与日月、寒暑、晦明、风雨并行于天地之间的音乐。如果世上没有南郭子綦,那么耳朵就听不到地籁了,更何况能够听到天籁?假如耳朵能听到天籁,那么凡是有形有声的,就全都是我的羽旄干戚、管磬匏弦了。
曾经试着与狄咸新登于韶石之上,舜峰之下,远望苍梧山的浩渺苍莽,九嶷山的连绵不断。观览江山吞吐的气象,草木俯仰的情态,鸟兽的呜叫呼号,众窍的呼吸往来唱和,没有不是有度数而韵节自成的,难道不是《韶》乐的大全吗?
皇上刚才登基以安天下,人和而气应,气应而音乐兴起,这是所谓箫韶音乐九阙而成,有凤来仪而百兽串舞者,已经完全粲然呈现于眼前了。
“赏析”
九成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城北,又名闻韶台,相传舜南巡时曾在此奏乐。狄咸新筑九成台。苏轼为此大发感慨而写作了这篇声情并茂的铭文。在这篇铭文中,苏轼的思绪飞扬于辽阔的时空之中,思考了人为灭绝韶乐与韶乐永存于自然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自然之间的韶乐是永远灭绝不了的。《韶》乐之不作已有一千三百二十三年了,但是消亡的不过是人籁而已,还有远胜于人籁的天籁,是“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往来唱和”,这才是音律音节自成的韶乐大成!苏轼说,如果天下安定,人和则气应,气应而乐作,那么这种音乐就会与自然之间的音乐协调,成为天地间的极品,有如传说中的九曲箫韶,能引来凤凰,令百兽起舞。
潇洒为文,身世沧桑为文,是苏轼文章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篇《九成台铭》也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五人墓碑记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翰林编修。文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著有《七录斋集》、《诗经注疏大全合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等。他曾组织各地文社成立“复社”,反对阉党的残暴统治。文学上主张“复兴古学”,文风朴实豪放。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同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译文”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政者请示,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这五位义士,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以表彰他们的事迹。呜呼,这也真是隆重啊!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去而湮灭了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惟独这五人的死光耀夺目,是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的日子,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打倒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人,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赴他严厉地高声呵斥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五个人。
然而,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扬自若,喊叫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砍下的首级被放在城墙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及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以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在路上上吊死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些位于显赫爵位的官僚,他们一旦犯罪要受惩治,有的就脱身逃跑,不能被或远或近的地方所收留;也有的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者装疯出走,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分别到底如何呢?因此,周公蓼洲,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世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使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自然寿命,但人们都可能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前,紧握手腕,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们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长三位。
“赏析”
本文高度评价了明末苏州五位义士在反抗阉党的斗争中慷慨捐躯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功绩。全文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叙述简洁明快,议论慷慨激昂。议论中又多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增强议论的效果。如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由此,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也就鲜明地体现于文章之中了。
自为墓志铭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他出身累世通显的仕宦之家,父祖辈身居高官且著述甚丰。张岱自幼受祖父宠爱,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及诗文,但不曾谋取功名。1646年6月,绍兴为清军攻占,张岱为完成《石匮书》,曾避兵于嵊县西白山中。张岱一生著述弘富,除有明一代史书《石匮书》二百卷外,《陶庵梦忆》、《西湖梦录》、《琅嬛文集》等游记、回忆小品尤为人称道。文学家上评其为明代后期小品文大家。
“原文”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于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慧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
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渴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列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至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帐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塘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塘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塘。”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可知也,故不书。
铭曰:“穷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献荆王,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肯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译文”
四川人张岱,陶庵是其号。少年时是一个纨袴子弟,非常喜爱繁荣热闹,喜欢精美的房舍、喜欢美丽的女婢、喜欢娈童、喜欢光鲜的衣服、喜欢美味的食物、喜欢骏马、喜欢华丽的灯饰、喜欢燃放烟花、喜欢梨园戏曲、喜欢吹吹打打、喜欢古董、喜欢花鸟,而且还是一个痴迷于喝茶吃橘的人、一个沉溺于书籍诗文的人,忙忙碌碌了半辈子,这一切却都成了一场梦幻。
到了五十岁,国破家亡,于是逃到了山里居住,所遗留下来的,只有残破的床,破碎的桌几,折断的鼎,不能弹奏的琴,以及残缺不全的几卷书,破了角的砚台而已。穿的只有麻布衣服,吃的只有蔬菜,经常无米下锅。回首二十年前,真像隔了一个世代一样啊。
我常常自己评价自己,有七处让人不可理解的地方:以前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而类似公侯一般尊贵,今天以世家的身份却如同乞丐一样下贱,这样贵与贱就错乱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一。我的财产比不上中等阶层的人,而却想和富贵之人并驾齐驱,建筑金谷那样豪华的园林,世上有很多可走的捷径,但是我却独自死守在山林中,这样贫穷和宝贵就颠倒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二。我曾以书生的身份踏入战场,以将军的身份在储藏文章的府库中翻阅,这样就文武错位,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三。我上陪玉皇大帝而不曲意逢迎他,下陪救养院的乞丐而不傲慢,这样则尊贵与卑贱就混乱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四。软弱的时候,别人往自己的脸上吐唾沫也愿意自己擦干,刚强的时候,即使单枪匹马也敢去与敌人战斗,这样则宽厚与威猛相背离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五。争夺利益和名誉,我甘心在别人的后面,而观场游戏,却岂肯让人抢先?如此则事情的舒缓与紧急就不合情理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六。下棋赌博,我不知道胜负,但品茶喝水却能分辨出是渑水还是淄水,这样就是智慧紊乱了,这是不可理解的地方之七。有了这七处不可理解的地方,我自己都无法了解自己,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了解我呢?
所以称我为富贵人也可以,称我为贫贱人也可以;称我为有智慧的人也可以,称我为愚蠢的人也可以;称我为刚强的人也可以,称我为柔弱的人也可以;称我为急躁的人也可以,称我为懒散的人也可以。我学习书法不成功,学习节操与义行也不成功,学习写文章也不成功,学仙道、学佛理、学农事、学种菜都不成功。任凭世上的人称呼我是败家子,是废物,是顽劣的人,是愚钝的秀才,是爱睡觉的懒汉,是死不开化的老鬼,也就算了!
开始,字为宗子;人们称我为石公,于是又字石公。喜好写书,所完成的书籍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通行于世。
我出生于万历丁酉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是鲁国相大涤翁的已立为世子的嫡长子,母亲被称为陶宜人。我年幼时经常犯痰疾,在外祖母马大夫人身边生活了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在两广做官,收藏生牛黄丸,有满满的几大簏,我从小孩儿一直到十六岁,把这些生牛黄丸都吃完了,这病才治好了。
六岁时,祖父雨若翁带我来到武林,遇到眉公先生,他骑着一头角鹿,在钱塘江游玩。他对我的祖父说:“听说你的孙子善于诗文对仗,我当面考考他。”他指着屏风上的《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哈哈大笑,从酒桌边站起来说:“怎么能聪明俊秀到了这种地步!你是我的小朋友啊。”想推荐我,让我去完成千秋大业一般的功绩,哪里料到我一事无成呢!
甲申年以后,我悠悠乎乎,既不能够自杀,也不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白发婆娑,还偷生苟活在人世上。恐怕自己一旦早早死去,就会与草木一起腐烂掉。由于想到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都为自己写了墓志铭,于是我也效仿他们为自己写了墓志铭。刚开始构思的时候,觉得要写的人和文章都不好,一再停笔不写,不过即使这样,如果一一将我的怪癖和错误说出来,那也可以传于后世啊。我曾经在项王里的鸡头山上为自己建造了坟墓,友人李研斋为坟墓题词说:“呜呼,明朝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的坟墓。”如伯鸾那样的高士,坟墓要建在靠近义士要离的墓地。这是我所以选择埋葬在项羽故里的原因啊。明年,我就要满七十岁了,死去和下葬的事情,就是日月也不能够预知啊,所以不写了。
铭文说:“穷困的石崇,曾为斗富建筑金谷园;瞎了的卞和,将含有美玉的玉石献给荆王;老了的廉颇,在涿鹿大战;我这假史官,在这开史局;馋嘴的苏东坡,还有饿死也不食周粟的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五羖大夫,这些人怎么会愿意出卖自己呢?”“我空白向陶渊明学习,枉自希望能像梅福那样,但必定也要寻找到处于天地人之外的隐逸人士,才能理解我的心意。”
“赏析”
张岱是晚明著名的散文家和史学家,也是一位风流倜傥、潇洒旷达的奇人。他的生平可以甲申为界。甲申以前,他出身于累世显宦之家,为纨袴子弟,爱好广泛奢华。然而甲申以后,这一切“皆成梦幻”。他避迹山居,生活破败,以至于布衣蔬食也常难以为继,如他所说,“真如隔世”。
在封建社会中,自撰墓志铭,一直被认为是玩世不恭的行为。故只有极有限的人为之。张岱在明亡以后,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还做了四十年的逸民。他怀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在六十九岁时写出了这篇《自为墓志铭》。这既是对自己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总结和成就的肯定,也是希望后世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他的一生,特别是其中写到他自评“不可解”者七,实际上也是希望世人和后人真正理解他的为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正是他的爱好、交游广泛,正是他身历国破家亡的深刻变故,他才能写出那么多精美的散文作品和历史著作,他才能具有深刻的历史沧桑感,才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旷达的胸怀。他在晚年“曾营生塘于项王里之鸡头山”。他也曾作《项王祠》诗二首,其中说:“天意存三户,兵书敌万人”,可见仍是不忘匡复明朝之志;同时他在思想行为和学识上仰慕廉颇、苏轼、百里奚和一些隐逸之士,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反映出他的努力的方向和志向。张岱这样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到他不屈服于时乖命蹇、不甘心无所作为的心态,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如张岱这样的晚明文人的精神状态,因此这篇墓志铭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本文在写作上字斟句酌;内容上以甲申划界,层次清晰,对比鲜明,脉络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