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天子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乳名重八,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幼年家贫,父母双亡,投黄觉寺为憎。后参加郭子兴红巾军,于1368年统军灭元,建立大明政权,庙号太祖。
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活》记载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还亲自微服出访,巡视民家贴春联的情况。经过明太祖的积极提倡,楹联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与广泛的应用,所以联家把明太祖称为“对联天子”。并且他自己也爱作对联,传留下许多联苑佳话。
皇帝代民写春联
朱元璋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的统治,定都南京之后,四方承平。这年除夕,皇帝传下圣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诏令颁发以后,为了检查执行情况,朱元璋乔装深入南京市区,走街串巷,欣赏各家春联,大都是颂扬大明江山永固和皇帝德政的,朱元璋越看越高兴。走到一家门前,却没有贴春联,顿生疑惑,心想这是何家,竟敢违抗诏令,便进门查问。原来是操阉猪业的小家,自己不会写,又请不起人写。朱元璋了解情况后,一时高兴,叫老儿拿来红纸及笔砚,略加思索,就写出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此联切合阉猪业,通俗而风趣。后来那阉猪老儿知道写对联的就是当今皇帝时,便把这对联珍供在神堂上,作为传业之宅。
刘基巧对明太祖
朱元璋在元末的征战中得到谋士刘基的襄助,如虎添翼,凡重大征战决策都与刘基计议。在一次出征自称吴王的张士诚前,元璋雄心勃勃对刘基说:
天上口,天下口,志在吞吴!
刘基接着鼓气说:
人顶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任”字右边本为“壬”,但书家常写成“王”,故“壬、王”混用。刘基的联意是不仅要消灭张士诚的势力,而且应乘胜前进,推翻元朝的统治,统一全国。
朱元璋听了喜道:“誓扫蒙酋,还我家国!”
陶安恭对明太祖
陶安从小勤奋好学,从政后政务繁忙,白天无暇读书,夜里总要渎到半夜,常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往往夜读疲倦了,就把书枕在头下,一觉醒来,又从枕下拿起书来诵读,所以陶安“书作枕”的佳话,满朝皆知。
一天,太祖驾临陶府,果见其卧室枕下放的是书,方信“书作枕”的传说非假。因为太祖也是热衷于夜读的人,他之所以能诗善对,完全是在从军以后靠自学获得学识的,故对好学的臣僚极为看重。
见到陶安床上堆了许多书,太祖高兴地向陶安说: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急中正愁无对,忽然瞥见太祖手执一把画有水墨山水的折扇,马上从扇上构联,谦恭地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两联切合对方身份,语气大,对仗稳,是联中妙品。君臣对后,太祖又题赐陶安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人
藕农巧对封祭酒
一次,太祖在金陵街头微服私访,偶然走到市场,见一农夫挑一担藕叫卖。太祖走近藕担,拿起一节藕,随口赞了一句:
一弯西子臂
藕农觉得这句子蛮有味道,他不知站在面前的是当今皇上,随口应和了一句:
七窍比干心
太祖听到这对句,心中大喜,即令将藕担人御厨,亲封藕农为“祭酒”。藕农做梦也没想到买藕的是当朝君王,因藕而奉对,竟平步青云,做了京官。
上下联都以“藕”入题,上联以西子(西施)之臂喻藕节之洁美;下联以比干心具七窍而喻藕之里,嵌典自然,比喻贴切。藕农一联发迹,虽属虚传,但此联却属精品。
定继位联试子孙
传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病逝后,继位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论他自己定下的传位传长子长孙之规,标之子朱允炆是合法继承人,但他却偏爱四子朱棣,究竟是立孙或立棣,久久犹豫难决。
一天,太祖带朱棣、允炆到紫金山练习骑射,忽然一阵风来,吹得马尾散拂,朱元璋忽然起兴,即口吟一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令子与孙速对。朱允炆抢先对道:
雨洒羊毛一片毡
接着朱棣大声吟道:
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细心品对,觉得允炆对得纤巧秀丽,对仗工稳,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况且“风雨”同属自然现象,“马羊”同类,“干条线”与“一片毡”比喻相似,从文字结构上无可挑剔。但棣之对出口话“日”言“龙”,气魄大,特别是“万点金”来比喻游龙鳞金万点,何其壮丽。比起雨洒后的羊毛一片毡来说,在意境上、形象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太祖一想到羊被雨淋后那畏缩的形象,便觉丧气。从此太祖愈爱朱棣,欲立为太子,由于诸大臣极力谏阻,才仍按皇规确定孙儿朱允炆为法定继承人。
1398年太祖崩逝,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
当时坐镇北京的燕王棣,听到消息,以“靖难”为名,起兵直逼南京,4年而破,夺得皇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此联或为后人附会,但所喻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却符合一定的历史真实。
撰联赐功臣
徐达从小就同朱元璋在濠州牧牛为伍,后随元璋起兵,屡建奇功。元璋在应天(南京)即位后,封徐达为大将军,继续率兵北伐中原,沿运河由山东北上,直逼通州,进围大都,擒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彻底摧毁元朝政权。灭元兴明,徐达为首功,太祖在评功授奖时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无疵,照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并题赐两联以表彰其功绩:
初始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联中概括了徐达的功业,评价允当,对仗工稳。
赐题名胜
太祖朝政之佘,常游观金陵诸名胜,兴致骤来,便命笔赐联:
赐题金陵明故宫联: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赐题金陵秦淮河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也;
痴色、疾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赐题金陵莫愁湖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太祖上题三联,除“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出自欧阳修与苏舜钦的诗句外,其余两副是自主创作,借胜迹而言王朝兴亡之由,富有哲理,颇耐咀嚼。
明代联宗数解缙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举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被罢官8年。建文时再出仕。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很受成祖器重。永乐五年(1407)因谗而谪广西,8年后入京奏事,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乃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后被杀害于狱中,年仅46岁。
解缙早慧富才智,3岁识字,5岁能文,7岁会吟诗联对,时人称为神童。由于早慧,舌伶口利,长于急辩和应对,号称“对联大师”。上节中以“容易”对“色难”即可见一斑。
联讽老秀才
解缙从小敏于应对,一时远近传闻。附近一位秀才知道了,很不服气,多次出联刁难,但这秀才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几个回合之后,解缙便看穿了他。为压压他的狂傲之气,送了他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妙联像匕首一样,击中老秀才的要害,老秀才不得不退避三舍。
解缙此联,全联用主谓词组,句式灵活,毫无虚词赘字,形象而又一针见血。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就引用了此联,以用来替那种没有科学态度,只会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若干词句,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入画像。并说,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这说明五六百年前解缙创作的这副名联,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巧对免师责
一日,解缙上学,见路旁野花鲜艳,随手摘了一把,放在案头玩赏。猛见老师上课来了,急将花束插入袖内,哪知早被老师窥见,踱步解缙案前,严肃责问道:
小子暗藏春色
解缙知道违犯了教规,眼睛盯着戒尺,礼貌地回老师道:
大人明察秋毫
老师又以规导的口气说:
少壮不努力
解缙马上以自责的口吻回道:
老大徒伤悲
老师这才谆谆教导他说:
开卷有益
解缙诚恳地答谢老师的教诲说:
温故知新
一问一答,使老师转怒为喜。
名士赞誉解神童
解缙长到8岁,老师为扩大学童眼界,带着大家到皇都南京观光旅游。一天,师生们游观金水河的玉栏杆,恰巧碰到名士胡子祺,老师顺便指着解缙介绍说:“这就是我的高足弟子——有神童之称的解缙。”
胡子祺是老师的好友,也曾耳闻解缙才名,今幸得遇,即指金水河为联,命解缙试对: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胡子祺以顶针技法构联,解缙知道配对的要求,也以面前的玉栏杆组句: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对句同样用眼前事物,贴切不俗,胡子祺大加赞赏:“令徒名不虚传,前程无量!”
王士祯巧对伯祖
明末大书法家王象咸有个聪慧的小侄孙,名叫王士祯,10岁时便学习写字咏诗,很受王象咸的宠爱。
一天,王象咸与胞兄正在饮酒,王士祯带着王家一群孙童,围着伯祖要他教写字,缠扰不休。王象咸兄弟俩喝得兴浓,无心教写字,便思计打发孙儿们出去。王兄好言说:“我出个对子,你们对出了,就教写字,对不出就快走开吧。”于是口诵一联:
醉爱羲之迹
群孙听得瞠目结舌,欲对无词。10岁的王士祯,眼珠转了几下,居然对出奇句:
狂吟白也诗
壬象咸兄弟二人听到对句,故意挑毛病说:“没对着,快走开,快走开!”
王士祯不服气地驳道:“我对着嘛!我对着嘛!”
王象咸情知侄孙对得巧妙,以“也”对“之”,词性切合。初看起来,“白也”似乎难解,其实王士祯是取材于杜甫评李白诗中名句:“白也诗无敌”。活用到联句上,怎不叫伯祖惊喜呢?
王象咸只得放下酒杯,高高兴兴地带着群孙到王士祯书斋习字。
李自成出口惊人
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人,出身贫寒。初随闯王高迎祥起义。高牺牲后,李自成继称闯王,聚众百万,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入北京。后因清兵入关,起义失败。他是中国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
李自成因家贫,16岁才进私塾读书。在一个雨后天晴的夏夜,月淡星稀,李自成和老师在院中乘凉,老师雅兴忽来,吟出一联,叫李自成试对:
雨过月明,倾刻呈现新境界;
李自成默思良久,拟了几个腹稿,均觉不工,正犹豫间,狂风骤雨大作,浓云遮月,世界一片阴霾。李自成得到启示,终于对出满意的下联: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这个对句,气魄大,虽是触景而发,实际上是他立志推翻旧政权的思想萌芽。
老师听到这出自16岁青年之口的对边,惊异非常,暗忖此子非笼中物,他日定有一番作为。
一次,李自成进攻商洛,一位进士出身的牛金星由尚炯推荐给李自成,军中正缺少有才识的谋士,李自成一见牛金星,十分欢喜。经过交谈,二人很投契,闯王向牛金星请教方略,牛金星答以联曰:
大泽龙方蛰
中原鹿正肥
牛金星的上联把闯王比做蛰居大泽中正待飞腾的潜龙,下联则献了一条“逐鹿中原”的大计,李自成听了,连连说:“正合我意!”当即任命牛金星为军师,百万雄师直指中原。
洪承畴难别清明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时任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1641)率领八大总兵13万人与清兵会战于松山(令辽宁锦州),大败后被俘。到沈阳后降清,接着随清军反戈入关,总督军务镇压抗清义军,杀害黄道周、夏元淳等抗清志士。清顺治十年经略湖广、两广、滇黔,继续充当刽子手镇压各部农民起义军,直到圣祖即位才退职。
洪承畴告老回乡之后,在谷雨节那天,正同友人弈棋散心。棋局定胜负之际,也是联兴骤来之时,洪承畴手捋长髯随口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当时在旁观棋的某学者,憎其人格卑污,无人臣节气,乘机嘲之曰: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上下联嵌入“谷雨、清明”两节气,构成工对。特别是“别清明”,一语双关,巧藏讥讽。明指节气以稳对谷雨,实则指责洪承畴在明清两朝都居高官,位极人臣,时而抗清,时而降清反明,完全没有一点忠心侠骨,问他“何以别清明”,问得绝妙!
绍兴才子徐文长
徐文长(1521~1593)名渭,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自称“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他也是明代继解缙之后的第二个楹联大师。
相传从宋代留传下来了半副绝对: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一直无人配对,最终被徐文长对就:
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全联嵌入一至八各数字,“插地”对“擎天”,对仗极工,形象感强。若非徐文长,谁能配此绝对?
“六和”指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为镇江潮而建。塔内7层,高50余丈,塔上装灯,江上夜航赖以导引。原塔毁于宣和三年(1121),现存塔为宋、元、清三个时期重修扩建的。
徐文长除以上应对联外,在他的著作中曾记录了联语117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以下三副名联。
题灵泽夫人祠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此联是集唐诗句而成,显出集句的天才,同时还附会有一段传奇:灵泽夫人即孙权之妹、刘备的夫人。祠在安徽芜湖西7里大江之中一块矶石之上,矶高9丈,面积9亩有余。祠刚竣工,工程总管梦见孙夫人说:“祠联且缓制,须至某年某月某日,自有徐先生过此,求其撰题可也。”
千余年后,徐文长果到此祠,信笔题书一联,是夜还梦见孙夫人前来致谢。这固然是传奇,也说明这副集句联有感动神灵之效。
上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政权基本确立之后,东吴孙权遣人迎接孙夫人回吴省亲,当时孙夫人想把太子阿斗带走,而诸葛亮考虑到孙权的用心,命令赵云勒兵断江,留下太子。
下联“望帝魂归蜀道难”,这里有远望先帝之义,指刘备为报关羽被吴国杀害之仇,倾兵彝陵,结果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还,刘备亦死于军中:身在吴国的孙夫人闻此噩耗,驱车来到江边,西望遥哭,投江而殉,故后人称她为灵泽夫人。
徐文长借唐人诗句,真实地表达了孙夫人一生的不幸和壮烈殉夫的高贵节操。读其联,令人感到无限的惋惜。
自题书斋联: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此联写书斋环境,首从听觉入手,在雨声、风声中传出“诗梦、书声”,然后“蕉叶、藕花”进入视野,形声形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宁静的书斋图画。
上联是写书斋内,时间是更深夜静。下联是写斋外,时间是白昼丽日。上联状雨滴蕉叶,下联写风吹芙蓉。这种音响、色彩的组合,托出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天地。在这样一个书斋内创作,是多么惬意啊!
题张氏书室联:
水隔笙篑,白日鸟啼花竹里;
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上联有如笙簧之鸟啼,下联有如锦绣之庭园,置身书室,如处在大自然怀抱之中,这正是读书赋诗的好所在。一联将书室的自然环境呈现在眼前,只有徐文长这大手笔才能写出。其中的“白日、青春”语出杜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借用得巧妙,更为书室增添韵味,是徐文长楹联中的代表作,也是联苑中的一朵名葩。
董文玉巧对县令
明弘治年间,绍兴的董文玉很有才名,只七八岁,就在绍兴地区名闻遐迩。
知县听说县里出了个小神童,特地从水路乘船到董家探访。县令的船靠岸后,就派差役把董文玉叫到船上来对话。适有一只装运石头的帆船驶过,县今便指着运石船对小文玉说:
船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8岁的董文玉听到对句,凝神四望,忽见河沿筑堤,民夫正在用尺子丈量河堤,因而猎取到题材,工整地对出下联:
杖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这个对边,述事精巧,内蕴理趣,从常见的现象中,提炼出不寻常的哲理。县令大加赞赏。之后,县令为荐拔县内贤才,首先推荐了董文玉。董后来得中弘治进士,官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土,真是一联成名。
杨廷和父子妙对
杨廷和(1459~1529),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进士,历任左中允、文渊阁大学士,在当朝很有名气。
杨廷和善于教书育人,书香家风,数代不衰。他的儿子杨慎,9岁就获得神童称号。
一个春初时节,正当杨花柳絮随风飞舞的时候,杨廷和见柳絮花吹入窗来,顺口吟哦成句:
扬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时在廷和膝前的杨慎,瞧见后花园稀疏的竹影,立即对出下联: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杨慎的对句不仅工稳,而且借物抒情,意境不输其父。
一年的酷暑6月,杨廷和带杨慎到江边柳荫下学习游泳,父子将衣服脱下,顺手挂在柳树枝上,杨廷和有感于心,出一联道:
千年老树为衣架
杨慎正游在碧波荡漾的江心,推波逐浪,闻句探出头来,高声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杨廷和听到儿子的对句,连连叹服道:“此子胜我远矣!”
杨廷和与弘治帝名系君臣,谊属师生,相处不拘礼节。一次,杨慎从家中奉母命上京探望父亲,正值弘治帝在御花园大宴群臣,杨廷和便带子前去谒见。时寒冷,席桌下均烧着炭火。弘治帝微有醉意,语群臣曰:“朕有一联,哪位爱卿能对上,有赏!”出口吟出:
炭黑火红灰似雪
满座文武百官,一时竟鸦雀无声。杨慎站在父旁,见大臣们半晌无对,就躬身向弘治帝一拜道:“臣儿对就了。”随即吟出:
谷黄米白粉如霜
下联出自童儿之口,喜煞弘治帝,对杨廷和说:“太师教子有方,名不虚传!”
杨慎后来在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时因得罪皇上,流放到云南的永昌。一天,他来到建水,走上双龙桥,见桥畔的攀枝花怒放似火,正欲吟哦,忽听一游人吟道:
双龙桥红灯万盏,风吹不熄;
杨慎听得,不禁大声叫好。接着一眼看到洗马潭的荷花,迅即对出下联:
洗马潭白莲千朵,雨洒更鲜。
杨慎正在自鸣得意,那位游人却笑说道:“太实了,也太平淡了。”杨慎不觉一愣,反诘道:“君有何改?”那游客道:诗要比兴,那白莲花正像姑娘的面颊嘛。何不改成:
洗马潭白姑千面,雨洒更鲜。
杨慎闻言,心悦诚眼,遂请问高姓大名,原来是名士叶茂淑先生,即拜为“两字师”,在谪居中与叶先生交往甚密。
杨慎在谪居云南的漫长岁月中,除专心致志著述外,便到处游览。一次游昆明西山华亭寺,为寺庙题写了一副不朽的名联:
一水抱城西,烟霞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上联首先从远景写起,只见那烟波浩渺的滇池环抱昆明城西,岚气云烟,若有若无,拄着手杖的老和尚,从云雾苍茫之外归来了。超脱尘俗的和尚是多么清静而悠闲自得啊!这不能不勾起被贬之人的羡慕。
当作者再爬上西山,举目凭眺,只见那碧鸡、华亭、太平、罗汉、太华诸山所组成的峰峦,朝着华亭寺的楼阁,时晴时雨的浓烟淡霭,愈把昆明衬托得如绣如画。倚栏的人就置身在这大自然的画图之中,倚栏人谓谁?自然是作者自己了。因为只有寄情山水才能宠辱皆忘。
联苑才子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江苏吴县人。29岁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游名山大川,致力绘画,擅长山水,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
有关唐伯虎的传说,民间流传较多,散见的对联也不少,是一位被神化了的风流才子。
唐寅借联寓秋香
太师华鸿山告老归乡后,聘请王本立老先生为华府家师,专门教两个公子习文学诗。唐寅为追求华府俊婢秋香,这时也佣身为仆,来到了华府。一天,华太师来家塾书斋探望,向王本立先生夸耀新买来的书童华安(唐寅佣身为仆后,取此名)的才华,可惜沦落在童仆之中。为了表达他老人家怜才爱才之心,嘱王本立不妨考考华安,王老便唤华安,道:“现值深秋季节,旅客感秋,此乃常情,我出个上联,你速速对来”:
千里关河萦客梦
唐寅不假思索应声道:
万家砧杵动秋声。
华太师喜道:“老夫子,华安此对如何?又浑成,又典雅,又敏捷!”
王本立不肯罢休,想了一会儿,又道:“华安,还有一上联,是引用《秋声赋》的‘四无人声,声在树际’的典故。”便吟道:
空际有声都在树
唐寅应声回道:
枕边无客不思秋。
华太师道:“好一句‘枕边无客不思秋’!”
不过唐寅所对,暗中却另有寄托,第一句“秋声”,第二句“思秋”,都是实指华府俊婢秋香而言。后来,唐寅终于如愿以偿。
乞丐妙对
一年暮夏,唐寅、祝允明结伴闲游,走到一处大荷塘边,只见游鱼成群,在荷叶阴凉下,掀起缕缕涟漪。唐寅一时兴起,自言自语吟出上句:
池中莲叶鱼儿伞
吟音刚落,祝允明续道:
梁上殊丝燕子帘
哪知唐、祝两才子的互对,给坐在柳荫下歇气的小乞丐听到了,一跃站起来,冲着唐祝二人道:
被里棉花虱子窝
唐寅的出联是睹景触发灵思,全用名词组成多层次的清晰画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祝允明与乞丐的对边,亦各自成趣。特别是乞丐的俏皮话,不经雕琢,顺口成章,道出丐者的生活,也算一奇。
李东阳应对显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除诗作外,最擅属对,留传下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联话。
李东阳巧对英宗
李东阳10岁时就以才名同安徽休宁的程敏政被推荐至翰林院深造。明英宗朱祁镇为着要面试其才,特在金殿召见他俩,并与之同进午膳。席间,英宗指着一盘蟹髓说:
螃蟹一身甲胄
程敏政抢对道:
凤凰遍体纹章
李东阳接着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英宗听了两个才童的应对,很高兴,认为二人均会前程无量。
后来程敏政中成化进士,授礼部侍郎;李东阳中天顺进士,授吏部尚书。英宗是个昏庸的皇帝,但对这两个才童,还算是有点眼光的。
李程巧对成佳联
一日,李东阳同程敏政走出翰林院学府,到采石矶游览。两人途中吟诗论曲,异趣雅兴,谈风正旺,不知不觉已经来到采石矾头。眺望江天景色,不禁有感于心,李东阳忽得上句,对程敏政吟道:
五风十雨梅黄节
程敏政以敏捷见长,随口对:
二水三山李白诗
两才童对句,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略加品味,精微暗藏其中。妙处即是不直说“黄梅节”,而是采用倒装手法以“梅黄节”入联,这才使下旬“李白诗”形成工对。对句更将李白的名篇概括为“二水”:《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三山”:《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来对应“五风十雨”,再以“李白诗”巧对“梅黄节”,构成工整的数字对。
从格律对仗到构思,都可说是一副佳作。
联戏武官
李东阳中天顺进士后,不久授翰林院修撰之职。一次在太庙见一任指挥的武官祭神烧钱纸,纸经燃烧,白灰飞扬落到指挥的头上,李东阳在侧,笑对指挥出联戏道: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不料这位指挥虽为武官,却富文采,马上以李东阳的身份,如法炮制,对出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两人都用谐音手法,切合身份相对应,充分显示了敏捷之才。
戏陈槐斋
明天顺年间,翰林院有位学士叫陈愧斋的,斯人性格温和,没半点儿官架子,不论对任何人,总是一脸笑容。就是有人骂他,也不发怒动火,是个与世无争的大肚量人。
一天,有位客人到他家造访。陈愧斋见是诗友前来,忙叫夫人倒茶,夫人回说“水没廾”,陈愧斋听了说了声“也罢”。又问茶叶在哪儿?答曰:“没买”。陈照样说了声:“也罢”。诗友一听,不禁失笑。后来翰林院众学士知道了这回事,便给陈愧斋送个绰号叫做“陈也罢”。后来他从翰林院除南京太常卿,很多门生前来饯别、由于陈待弟子如亲子,临别时不少门生流了眼泪,难忘师恩,当时同僚大学士李东阳也来送行,看到师生们难舍难分的情景,不自禁地诵哦一联:
师徒重分离,不升他太常卿也罢;
陈知是戏谑他,高兴地对了句:
君臣难际会,便除我大学士何妨?
出句对句都很风趣,把所有送行的都逗笑了。
冯梦龙大胆对师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马龙,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编著有《三言》、《平妖传》等。
冯自幼好学,加以资质聪明,塾师极器重他。一年暮春时节,塾师带领学童到城外郊游。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候,师生们出得城来,走到广阔天地之间,大自然的美,顿令人心旷神怡。老师一时豪情勃勃,昂首望着那七层宝塔,高声吟道: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学童们观田看水,两眼应接不暇,谁也没有注意老师的吟哦。唯独冯梦龙紧随师后,听得明明白白,待老师吟完,立即启动思维的旋钮,回头看看城墙箭垛,大胆地用拟人手法对了出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师生俩想象神奇,巧用“捏、捶、生、咬”4个动词,把静物人格化而写活了。有的人把上面这副对联改为:
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
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
张居正三对巡抚
6月的一天,湖广巡抚顾应磷一行数人,奉命到江陵的岑河口视察。当时赤日炎炎,热如火炉,走到东司庙前,见古木参天,浓荫似盖,便到大树下乘凉休息。庙里的和尚闻知巡抚大人在庙前停轿,马上跑到瓜园,摘下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解暑消渴,顾应磷见和尚送西瓜的情景,雅兴忽来,顺口吟出一句: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顾应磷正欲自续下联,恰巧庙里的私塾先生前来参拜,打断了思维,巡抚便嘱私塾先生配对,那先生寻思苦索,心急如焚,实在无法对出,只得借取茶为由回庙。一个十来岁的学童见先生满头大汗匆忙跑回,不知出了什么事故,便上前询问,才知道是对不出下联而愁闷着急的。这学生便自告奋勇地对先生说:这有何难,为什么不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先生惊异非常,连声赞妙,匆忙捧了茶壶送到巡抚手里,对述了下联。
巡抚一听,不禁连声叫好,遂问道:“此联何人所对?”先生以实相告。巡抚召见了这位学童,问其姓名,方知是这次要寻访的神童张居正。
顾应磷得识张居正,满怀欢喜,当即送给私塾先生银两,嘱其好好培育俊才,临行时还一再叮嘱张居正:要勤奋求学,早日成器!
过了两年,张居正因得到顾巡抚的鼓励,益发勤奋好学,12岁便出应童子试,以优异成绩博得主考瞩目,将考卷送呈顾巡抚检阅。巡抚看到张居正的墨卷,真是出类拔萃,非同凡晶,又在巡抚衙门专门召见了张居正,并以期待和鼓励的口吻吟出一句: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张居正迅即应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应磷闻对大喜,赞妙不止,为继续鼓励张早日成器,遂解下腰里玉带相赠,并握其手祝愿道:“愿尔潜龙奋起,海阔水宽任尔游!”
张居正果不负其厚望,中嘉靖进土,一度主掌朝政,为明代后期著名政冶家。
原湖广巡抚顾应磷,这时已告老还乡,爱养花植卉。重阳佳节,盆菊绽开,特邀当朝宰相张居正来赏菊。不料有位不惜花的相府幕僚,伸手摘花三朵,独自赏玩。顾老十分惋惜,无意中流露出一句:
赏菊客来,两手掰残彭泽景;
张居正听得,甚感过意不去,又不便当面责备摘花的随从,只得赔笑对顾老道:
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秋。
两人妙切赏菊时的情景,巧用夸张手法,以“一肩挑尽”对“两手掰残”,充分道出了二人爱花惜花的心情。
熊廷弼巧对村姑
明朝抗清名将熊廷弼(1568~1625),一次从京城骑马回故乡江夏(今武昌),一路跃马扬鞭,飞驰疾行,不觉飞骑奔驰到畈田田塍上,前面可巧走来一挑秧村姑,熊廷弼眼疾手快,急忙勒住丝缰,将奔马停住。田塍本来很窄,现在一人骑马,一人挑秧,让路就犯难了。熊廷弼示意叫村姑退回,让马先过去。村姑毫不惧怯地说:“让路不难,你先绐我对个对子好不?对不出,骑马的得让挑但的。”熊廷弼暗想这村野农姑,有眼不识泰山,对我太不礼貌了,接着又一想,不知者不为过,也罢,遂以命令的口气说道:“你出题吧!”村姑指着挑的秧担,不慌不忙,有板有眼地出句道:
稻草扎秧父抱子
反正村野农姑未见过世面,也不知马上将军就是辽东的熊经略,出句之后,仰头对骑在马上的熊廷弼说道:“请快对吧!”
熊廷弼正在凝思,忽见一老妇提一篮嫩竹笋从村舍走出来,在禾场边剥笋壳,触发灵机,偶然得句道:
竹篮提笋母怀儿
上下联均以拟人手法,借物叙事,匠心独运,意境幽深。
村姑见未难倒骑马的,复指村舍绿竹为题,又出一上联:
雪压竹枝头点地
熊廷弼幸而骑在马上,人在高处看到远处的荷塘,荷叶迎风翻舞,因而获得对边:
风吹荷叶背朝天
两人都是描绘景物,将静物动化,有传神妙味。
一生戎马疆场的熊廷弼,对出这奇妙的对边,与村姑阐明的道理及描述的事物贴切吻合,显示了他的文才。
汤显祖洞房应对
汤显祖(1550~1616)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今抚州市)。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以不附权贵而罢官。归而致力于戏曲创作,著有《紫箫记》、《紫钗圮》,《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汜》5种,后4种合称为《临川四梦》。在他的作品中,对当时黑暗社会及旧礼教进行了抨击,尤以《牡丹亭》最为著名,后世常演不衰。
汤显祖青年时就才名远播,很受当朝名相张居正的赏识,曾数次召见,显祖都拒绝不去,所以从小就养成刚正不阿的气节,耻与权贵为伍。
汤显祖的夫人是大家闺秀,才貌双全,他们结婚的时候,汤夫人对显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几乎使汤显祖“深更夜站”。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新婚之夜,夫妇双双步入洞房,汤夫人虽早知汤显祖是位英俊才郎,只是言传耳闻,还未见实,故而在同床共枕之前,想试一试汤的才智。于是夫人笑嘻嘻地对显祖说:“苏小妹三难新郎,后世传为佳话,今晚烛明如昼,一难新郎何如?”说罢,即指着闪闪发光的红烛,吟哦成联:
红烛蟠龙,水里龙由火里出;
汤显祖没提防有这一难,匆促之间,难以为对,停立良久,低头默思,猛看见夫人脚穿红绣花鞋,借鞋组词,终于对出:
花鞋绣凤,天边凤从地边飞。
夫人闻对,莞尔一笑,遂握手同眠。
李元阳绕口出对
云南大理文人李元阳,曾在明嘉靖年间出任御史、巡按等高官,在文坛上颇有名气。他青年时代有一次同几个秀才游观山景,忽见山庙前一群和尚整修香炉塔,一个名叫法正的小和尚,提一篮汤饭,送上塔坛去祭炉。只怪他毛手毛脚,一个不小心,竟将汤莱摔泼了,李元阳目睹此景,忽得一句:
和尚法正,提汤上坛,大意失手,汤淌烫坛;
出句联尾四字,是四部音调“汤淌烫坛”,读起来绕口,这是运用“同韵”、“绕口”的手法成联的,吟哦时显得明快有趣。
秀才们听后,都缄口无对,李元阳自己也续不出下联。他们一行因续不成对,没精打采地掉头而回。进入街口小巷时,看见熟人徐裁缝正和妻子下象棋,见李元阳一行走来,徐夫人为避男客,起身对丈夫说:“看你下漏眼棋,我不下了。”边说边抹平了棋局。
其中有个秀才,看到这情景,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秀才的对句,联尾的“妻起弃棋”,也是用的四部调的绕口同韵字,竟把这个难对巧配成双,岂不是天生的情景助人成联吗?若没有徐裁缝下棋之举,试问到何处去觅句来配对呢?真是天下事无独有偶,奇遇天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