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迟到是因为在外面贪玩,却说是路上碰到意外;明明成绩单没有拿给家长看,叫别的同学签的字,还不承认……面对学生“说谎”,是狂批一顿,视而不见,还是担心焦虑?孩子长大了,却还扯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慎重对待,撒谎并非“道德”问题,切勿盲目批评,否则,真可能把孩子推上“说谎”之路。
那么,“说谎”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一种解释认为,它是人为了自尊的需要,对与个人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意的歪曲,以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刚开始说谎时,由于道德感和行为的不一致,说谎者会感到窘迫、羞愧,害怕被别人揭穿,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压力。但是如果说谎者从说谎行为中获益,他便会逐渐调整自己对说谎的态度,从而缓解由于道德感与行为不一致引起的情感压力,于是,说谎者不再感到焦虑,或者开始觉得说谎“无所谓”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将说谎习惯化是人无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消除自己的焦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建立起来,人就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出口成“谎”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要正确认识,采取合情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
重新认识《狼来了》
《狼来了》的故事可谓老少皆知,它让人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爱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终将自食其果。可文中的放羊娃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好心帮他的人呢?我们有没有替他想过,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山上放羊,他能用什么办法排解自己的孤独和恐惧?喊一声“狼来了”,就有许多人跑过来,可笑又好玩不说,至少可以暂时缓解一下他内心的寂寞。可见,孩子的说谎往往是因为他有某种难以实现的要求,或正面临挫折需要帮助。
既然孩子撒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那么教师如果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那他自然就不用说谎了。所以,教师要想改变孩子说谎的毛病,必须要关心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需求,必须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才行。
孩子撒了谎,他会故作镇静,理由也似乎冠冕堂皇,但内心必定惶惶不安。这时,教师最好能放下威严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他为什么要撒谎?撒谎对他有什么好处?继而,解决他目前的“急需”。譬如,孩子考试不理想,看到成绩单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糟糕,回家又要挨打了,怎么办?于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小脑瓜转得飞快,最后,他虚报高分来搪塞家长的询问,说不定还得到不明真相的父母的夸奖呢,这样,撒谎先有了动机,后有了行动。如果此时教师能以诚恳、尊重的态度,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分析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是上课不专心,还是粗心大意?学习上不懂的地方,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助;粗心大意是否因为考试时间不够用造成的?和风细雨的交谈,不仅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和对抗情绪,让他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下定东山再起的决心,也杜绝了他下次说谎的根源。切记,要推心置腹地阐明观点,以朋友般的温暖去解决孩子内心的渴求,让孩子反省自己撒谎的不良行为。
从心理活动来看,孩子撒谎往往是认为谎言能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这实际上是孩子是非观念差,不明白谎言的害处,从而盲目、片面地为自己撒谎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出撒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否则,即使严打重骂,孩子也会好了伤疤忘了疼,下次仍然故伎重演。
《狼来了》的故事,告诉孩子说谎不仅会使羊群遭殃,还会伤害自己,如果因为撒谎而丢掉性命,是否值得?让孩子明白撒谎不仅是不道德的欺骗行为,更可能付出无法估计、无法弥补的惨重代价。
其实,在孩子撒谎前,在孩子心中有困惑和疑难时就鼓励他倾吐出来,及时给予他帮助,是家长最好的做法。如果放羊娃在撒谎前,及时提出排除孤独和恐惧的要求,或者对大人们说:“一个人在山上放羊太寂寞太无聊了,假如狼来了,我凭个人的力量也保护不了羊群。我想要一条牧羊犬,既可和我做伴,又能帮我管理羊群。”这样合情合理的要求,相信大人一定会满足他的。
但要注意,不可一味地迁就孩子,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耐心解释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同时告诉他有困难先要自己克服,克服不了再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关心、支持。
爱撒谎的孩子会有这样一种心态:担心自己的真话没人相信,对自己信心不足。这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只要孩子有点滴进步、微小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心里始终有一种踏实的被信任感,勉励孩子以后做得更好。
当然,孩子的进步很可能不是直线上升,固有的毛病会冷不丁地冒出来。这时,家长不要当头棒喝,更不要灰心丧气,放弃教育,而应更全面、更细心地引导他,在平时多注意提醒、监督,帮助他树立起信心,这样,孩子撒谎的次数自然会减少,恶习慢慢也会改掉。
孩子的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父母不可操之过急。记住,满足撒谎孩子内心的合理需求,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以肯定和帮助,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感化下,相信孩子一定能走出谎言的阴影,做一个诚实、上进的好少年。
如何认识孩子的说谎行为?
说谎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认知力、辨别力差常导致孩子无意“说谎”。
专家说,13岁以前,孩子没有道德感可言,大人不能用成人的是非观念看待孩子的谎言。很多教师因为学生的一点小错而大肆批评,导致一些学生再次犯错时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只会破坏师生关系,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既然学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说谎,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面对学生撒谎,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要撒谎?找出撒谎背后真正的原因,本着尊重信任的态度,平静、理性地引导学生。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信任,在学生的道德感正在建立或建立之前,不要评价他们的行为是非。
如何对待中学生说谎?
中学生说谎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说谎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逃避责任与惩罚
有些老师与家长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稍有差错就会严加惩罚。中学生自制力不够,而且好动又好奇,犯错误是难免的事,为了逃避惩罚,往往以说谎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在做小动作,课后老师问他怎么不听课做小动作?他不承认,而且你怎么反问他也不肯承认,因为按规定会受到某种惩罚,他会说我没做,而在找一支笔之类的。有一位高二的学生家长平时对他要求很严格:不得随便接打电话、未经允许不得外出、要求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目标就一个——考上大学,哪一点做不到就惩罚甚至打骂,理由很简单:望子成龙。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原本就只中等,这一来成倒数第几了),心想家长要是知道了后果会不堪设想,所以必须隐瞒,就对老师说谎“家长会家长参加不了”,在家里不吱声不让知道考试的事,家长会的事更不会跟家长说。
有些学生为了逃避责任,撒一个谎,造成该事与我无关的假象。如某同学不小心打碎了教室里的玻璃,环顾左右,“幸”没人看见。事后,班里的财产员追究下来,他不肯承担,因开学时老师与每个同学签了校产责任状,损坏公物要加倍赔偿并扣除操行分,因此,他撒谎说,我当时正在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还有某某同学可以作证,我不在场。像这样的为逃避责任的说谎,在中学生中较普遍。
2.获取他人的赞赏与尊重
有的学生说谎理由很简单,对家人与亲友说“我在学校如何好,老师很喜欢,成绩名列前茅”等(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家长与亲友眼里,他一直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很乖,而且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还经常跟人讲,我家小孩不错,是个考“大学”的料,可进了中学,课程多了,知识深奥了,社会活动也多了,原有的优越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作业和说不出的失落,所以他说谎了,想依然博得亲人们的赞赏,仍想做个“不错的乖孩子”。
有位女同学有点自卑,因为她的母亲下岗了,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错,在同学们的眼里是“半个老师”,但她认为自己的家境有碍她成为全班同学的中心,所以她撒谎说她的妈妈在—个外资企业做白领,收入甚高,她博得了同学们的追捧,于是她心里惬意极了。
3.品质败坏,故意撒谎
有的学生,品性顽劣,常以撒谎骗人为乐事,事无大小,难得见他讲几句真话;有的学生心存报复,有意与他人作对,让人难堪,故意说谎。对这极个别的学生的教育要特别小心,及时指出其危害性,方法要恰当,否则极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4.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教育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主要途径,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严或太松都可能导致中学生说谎,良好的班风与校风对纠正学生说谎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某班学风不正,任课老师反映,明明看到某同学在讲话,找他谈话学生肯定不承认,过后问他为何说谎,他说,哪有一开始就承认的,说个谎能躲过去就躲呗。这样的理由让人啼笑皆非,也难怪有新老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亲之间经常说谎,常开“空头支票”,不兑现轻许的诺言,给孩子不良的示范。有的家长爱慕虚荣,或对孩子期望过高,或对孩子关心不当、体贴不够,或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没有教好是学校老师没水平,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思进取,常以说谎方式骗老师骗家长。
社会中各个行业存在的虚假行为,青少年直接或间接地都能接触到,这无形之中助长了中学生说谎的行为。谎言往往能取得他想要的利益,诚实却只能吃亏,所以,当说谎的罪恶感减轻时,当说谎有了依托时,说谎行为就变得简单且容易了。
说谎行为的特点分析
中学生意志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说谎原因多样,说谎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随意性——往往谎言冲口而出,不假思考,中学生的说谎很容易看出破绽。
试探性——学生有了不良行为,知道其危害,但心存侥幸,说个谎试探一下家长与老师的反应,能躲过去就躲。
养成性——中学生对说谎行为认识不够,可能最初是试探性的,看能否混过去,偶尔说谎就躲过了惩罚,尝到了甜头,而且屡试皆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只要能骗就骗,能“蒙”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