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看那些在学校里能以身作则的学生就知道,他的父母必定在这方面教过他或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下面是几则古人教子清廉的故事,看看我们能从中得什么启发和借鉴。
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任齐国宰相,兢兢业业,办事公正。一次,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几番推辞,最后碍于情面还是收下了。回去后,田稷将它原封不动献给了母亲。
田母一见顿时面露怒容:“你为相三年,俸禄从没有这么多,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田稷低下了头,以实情相告。田母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严于修己、洁身自爱,不取苟得之物;坦荡磊落,不做诈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财不入于家。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就应处处做出表率。而你却接受下属的贿赂,这是上欺瞒国君,下有负于百姓,实在让我痛心啊!速将金子退回,请朝廷发落吧!”
田稷听了母亲的话,羞愧万分,先将百金如数退还,又立即到朝廷坦陈过错,请求罢相。
齐宣王听后,对田母的道德风范称赞不已,他对群臣说:“有贤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贤如此,何愁我齐国吏治不清。赦免相国无罪。”并诏令天下学习田母廉洁清正、教子有方的高尚品德。
田稷更加严以自律,后来成为齐国一代贤相。
陶母退鱼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
陶侃在踏上县令赴任之际,湛氏一再嘱咐和教育陶侃要尽心恤民,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
上任后,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有一次,下属出差,就托其顺便给母亲带去一坛腌鱼。谁知,湛氏不领儿子的情,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回,并在信中批评儿子不该带官家的东西孝顺自己的母亲,说:“你做小官,拿公家的东西给我,不但对我毫无益处,还会使我担心。”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信件,大为震惊,愧疚万分。此后,他勤政为民,政绩出色,深得民心,官运也因此亨通,从长吏、大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长沙郡公。
李母量禀
唐代监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令史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姚母试子
姚梁是清代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廷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母亲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
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
杨震拒贿
东汉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此后,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杨震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包拯刻碑立家训
北宋时期,包拯为官清正廉明,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拯子孙仿效先辈,居官清廉,却鲜为人知。
包拯治家很严,教子有方,包拯子孙个个都很争气,他们居官清廉贤明,受到世代好评。有史可考的是:包拯祖孙三代都是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清官。
包拯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洁自律,英年早逝,令人十分惋惜。包拯次子包绶,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团练判官,后转任潭州通判,殁于赴任途中。包绶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清苦守节。他任京官时,曾回故里为生母守丧数载,家虽贫,而无一毫发于乡里。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别无他物。包拯之孙包永年,曾任咸平县主簿,官至崇阳县令,他廉洁自守,死后了无遗蓄,连丧事都是亲朋出资办理。古时以“官能到贫乃是清”,后人评道:“包拯言传身教,子孙居官清廉。”
包拯子孙为何能够做到居官清廉?究其原因,除了后辈子孙自身努力修养外,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包拯以身示范的表率作用,影响了后辈子孙;二是包拯留下一则宝贵《家训》,教育了后辈子孙。
包拯在《家训》中,给后世子孙立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就是说,包家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也不准葬人包家祖坟,不遵从包拯此训,包拯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包拯还嘱家人请工匠,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壁,昭德塞违,垂照后世。千百年来,百姓一直传颂包拯为清官楷模,今天读这则《家训》,可见并非过誉。
司马光著书劝子勤俭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十五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日,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举例】
周末的例行大扫除时间包括了清扫楼层的厕所。这一周轮到小文的班。清扫厕所的活儿是没人喜欢干的,当老师问谁愿意清扫厕所的时候,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老师又问了一句:“要清扫厕所的同学一个也没有吗?”“我来做吧!”副班长吴晓举起来手。老师点头笑了。继续问大家:“有没有愿意跟吴晓一块儿做的?”又是一片寂静。“如果没有那我就要点名了。”老师翻看名册,发现本周女生里面小文有迟到记录,就吩咐道:“小文本周迟到一次,那你就和吴晓一块儿清扫厕所吧。”
小文很不情愿地跟吴晓一块去了。她一闻到厕所的臭味就捂住鼻子。吴晓不作声,只听她“唰唰”的动作声,不一会儿就搞定了一半,小文一个还没动,她就过来帮小文。小文问:“吴晓,你不讨厌清扫厕所的活儿吗?”吴晓边扫边说:“我当然也不喜欢了,可是既然必须有人来做,那就从我开始吧。既然已经来做了,那就快点把它做好做完,像你这样子慢吞吞地扫,自己感觉脏臭,却要呆在这里,还不如赶紧把它打扫干净了赶紧离开这里的好。我们打扫干净了再进来就有成就感了,别的同学进来也会感觉比较好的,对吧?”
小文对吴晓又多了一层佩服,心想,怪不得她是副班长呢,怪不得同学们都喜欢她呢,吴晓真是以身作则,有奉献精神啊。
【小提示】
劳动不分贵贱。在班集体中,分配给班里的劳动,必须有人去完成,如果大家都不喜欢干脏活累活,那让谁去干呢?爸爸妈妈会在家里干,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学校干点呢?如果我们在学校学会干了,回家再帮爸爸妈妈干,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