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吗:我们看错了世界,却总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国人常常拥着这样一个归因模式不放:自己看错了世界,却总说是世界欺骗了自己。中国企业人当然也不例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稍微顺利一点,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信心倍增;稍微受点阻碍,就又觉得世界总跟自己过不去。加入WTO前,天天都在大鸣大放“挑战大于机遇”,日日都在冥思苦想“狼来了”;刚刚顺利地度过“WTO元年”之后就又吆喝起了“机遇大于挑战”的快乐号子,将“恶狼传说”早已忘却。
在温和时代,同样存在很多对于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不知道人类为什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思路总显得有点单调。也就是说,顺利时,他们爱做内部归因;挫折时,他们爱高喊“世界欺骗了我们”,做外部归因。心理学在归因方面的研究告诉我们,事实恰恰相反:顺利时,应多做外部归因;挫折时,应多做内部归因。一句话,多做内部归因更利于生存与发展。
建议中国企业人彻底抛弃“世界欺骗了我们”这一思维与行为模式。只有这样,中国企业人才能为“狼来了吗”寻得答案,也才能为自己求得发展。
因此,要想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就必须看明世界、看清世界、看对世界。
这样,“狼来了吗”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就会谜底自现。
“斯芬克斯”:跨国公司的本性之谜
“跨国公司”、“全球化”、“信息化”、“因特网”等词肯定都是当今世界的流行语。我们在前面讨论“经济全球化”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了不少有关“跨国公司”的层面,但是还没有简约地对“跨国公司”本体进行过阐述。
跨国公司就是在两个国家从事服务、生产事业的机构。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
这个定义起点比较低。如果从此意义出发,最早的跨国公司应算17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应该说跨国公司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一战”、“二战”以及经济全球化,还经历了许多改革和改组的浪潮。跨国公司已有三四百岁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角就是跨国公司。
既然联合国关于跨国公司的定义起点比较低,那么今日的跨国公司究竟是什么概念?“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1)跨国公司是技术的包装体,技术和规则两者的结合是其核心;
(2)“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资源进行配置,这也是跨国公司的核心功能。
这种资源配置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全球性资源配置,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如爱立信,总部虽然在瑞典,但瑞典的销售额只占公司销售总额的5%,这就是真正跨国化的公司,属于第一层次)。
(2)区域性资源配置,主要为在日、韩国以及港台等地区的跨国公司(先在人家的领域里设厂、设办事处、设公司,然后开始建总部)。
(3)地区性资源配置,主要为中国的跨国公司(把我们的产品、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进行跨国化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本性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跨国公司的初级阶段,跨国公司更多的是争结果,不是争原因;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能“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跨国公司此时争夺的是原因不是结果。即:
成熟的跨国公司真的只追求原因而不追求结果吗?朋友!聪明的人一定有比我更好的答案。
暗流涌动:“全球化”内含“资源流”偏向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身影最为常见:跨国公司和语言推广。据最新统计数字表明,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坚力量。而跨国公司在跨国过程中用得最明显也最不受防备的文化手段就是推广某一种或者某几种语言(当然不是汉语,将来或许是)。
改变企业文化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受欢迎的管理时尚。包括许多中国企业都想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好好学习”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而“天天向上”,试图借此来圆自己心中的强国富民之梦。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师夷长技以治夷”等基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虽然需要弘扬,但是另一种危机型思维——或索性说成“担心”或“认识”——也必不可少:如果中国企业只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而缺乏基于本土地理与文化环境的管理定位、管理创新以及管理融合的话,那么中国企业管理与西方企业管理就会出现同质趋向。这样,中国企业管理的差异性优势必定丧失。因为中国企业苦心培植的这种管理文化之根远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而非中国本土。规则其实已经走偏方向,其后果不祥自在情理之中。
从心理学研究角度看,改变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改变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管理大师杜拉克也认为,行为的改变只有在现存“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企业遵循这一原则了吗?
在中国,“全球化”好像得到了不少的褒奖,尤其在内地。实际上,现在人们眼中的“全球化”还是狭义的全球化,即贸易全球化。这些贸易为一些欧美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所导引。贸易过程大多用英语与日语等语言进行。一些中国朋友会情不自禁地在中文句子中塞进几个英文单词,一些中国朋友还以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这些都是我们日益熟悉的现象。人们对这些现象也没有过多地评论什么,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考察,这对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值得歌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与语言紧密联系。全球范围内的英语推广运动已经在为形成英语思维“建功立业”。有了语言这一共同规则,西方同质化管理这一规则的推广运动就如虎添翼,全球化的一般规则已初见端倪,即企业发展模式日趋西化。
企业发展模式西化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企业环境之中,更多的是会格式化整个社会的文化。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西方人通过制定规则来格式化全球的思路为他们提供了出路,规则的背后隐藏的是基于资源的利益。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正在急剧减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全球化就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
(2)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已经发生偏差,而且“资源流”已经偏向少数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结果,只不过成熟的跨国公司比不成熟的跨国公司更狡猾,因为它们知道如果在追求原因之后再追求结果就会追到更多的结果。因为原因就意味着规则。
这就是“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内在逻辑。
恶狼传说:中国企业人“与狼共舞”
我们已经分别从“三个事实——跨国公司—语言推广—企业文化改变”、“一种担心——西方思维主导下的管理同质化”、“全球化规则”以及“全球化暗流涌动”等四个维度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内含‘资源流’偏向”的事实性假设。
中国企业人此时已经弄清了跨国公司来华的动机。
至于狼是不是真的来了,总结完“‘经济全球化’内含‘资源流’偏向”的分析后自然会得出结论。
(1)跨国公司内藏两大机制:“雷达”机制和“自动驾驶”机制。具体而言,“雷达”机制提供见解,帮助识别机遇与挑战;“自动驾驶”机制帮助建立商业运作模式和强操作系统,让营利组织在与客户进行互动的同时仍清醒地知晓自己仍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两种机制一旦被整合到一起,就与盲人背瞎子共同前行无异。而在华外资跨国公司恰恰就是将这两种机制至善至美地整合到了一起。
(2)“经济全球化”内含“偏向重分全球资源”的陷阱,而且这一阴谋的获益者是那些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是规则的制定者吗?显然,目前还不是。
因此,狼真的来了!而且,已经加入WTO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人还不得不“与狼共舞”。
中国企业人的攻略如何?管理学界与心理学界又能提供点什么思路呢?
华企攻略:“硬跨国化”——“中国化”——“软跨国化”
众所周知,占世界公司总数20%弱的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80%的市场。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富可敌国”。但是,跨国公司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跨国公司的“雷达”机制和“自动驾驶”机制可以模仿。这可以成为华企制定世界攻略的立意。正如张瑞敏所言,要“与狼共舞”,自己首先必须成为“狼”。
中国企业本非狼,现在要成为“狼”,就需要继承“狼”的基因。但是,如果中国企业全部继承“狼”的基因,而缺乏基于本土管理定位、创新以及融合的话,那么中国企业就只能成为与“外国狼”习性相同的“狼”。中国企业管理就丧失了差异性优势。原因就是管理大师杜拉克的观点,行为的改变只有在现存“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成为“狼”的时候需要实施“转基因工程”。
跨国公司的基本定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文化的融合。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可以用四句话来定义“跨国公司”。
综观各大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可以从这些“狼”身上离析出如下基因序列以及基因密码的内容。
公司文化的独立性已成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真正跨国化的重要标志,而且跨国公司首先必须是好的本土公司。对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化是必经之路。但是,怎么跨呢?首先成为好的本土公司,然后再分“三步走”:①硬“跨国化”,即基于国际视野与国际经营惯例建立自己的框架系统——硬件;②“中国化”,即发展中要把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属性融进去——软件;③软“跨国化”,即真正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打拼。
跨国企业在跨国过程中往往有些苦痛。
我们感觉是这样的,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善用世界各地不同的资源,善用当地的资源组合,增强这种战略优势,这里最大的困难还是文化,怎样把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移植到其他的相关领域,这是我要跟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李耀(明基总裁)
中国企业家要进行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这一研究一定要摆放到董事长的桌面上。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游刃有余于国际市场。
如果一个公司有太明显的单一国家民族属性、单一国家文化属性,这个公司就只能是某个国家的某个公司。比如说,爱立信公司发端于瑞典,但其公司文化、语言等绝非瑞典式的。它提炼出一个被全球147个国家设有的分支机构所共同接受的文化;在爱立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主导文化,在这里只有公司文化,公司文化抹煞了一切民族、地域的属性;它是一个融合了的文化体。
但是,爱立信的企业价值观已经经过了100多年的磨炼。起初阶段,它是瑞典式的,文化也是。爱立信的公司文化之所以独立,是因为它已经跋涉过了本土文化积聚辉煌的历程。换句话说,爱立信对本土文化已经研究透彻,已经成功完成“瑞典化”,而且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无缝链接。
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切都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