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高职毕业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关系到如何适应工作岗位,而且也关系到如何顺利地度过试用期,成为一个有效的职业人。因此,了解一些角色转换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技巧,对于即将离开校园的高职大学生及早适应社会,走好职场的第一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1角色转换与角色认知
7.1.1角色转换理论
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用角色来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即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并根据人们对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及对社会互动参与者起作用的有关群体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1.社会角色的含义
角色又称“脚色”,原来指的是戏剧舞台上的特殊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称为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它揭示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决定于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2.角色转换
个体的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即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动态描述。人的社会任务或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着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之为角色转换。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7.1.2准备转换角色
1.角色转变冲突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内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指出,毕业生在择业之前由于角色转变冲突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角色独特性的迷恋
大多数学生在长期的集体学习生活中没有塑造或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可是到了工作岗位上需要大显身手的时候,由于缺乏独特个性会使毕业生产生失落感,他们努力想使自己独立出来,追求特异和个性,有的甚至标新立异,以此来追求外界对自己的肯定,但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角色的认知,带来的往往是内心的迷茫和躁动。
2)自我挫败感
面对角色和环境的变化,由于缺乏全面了解和积极应对的心态,毕业生很难把握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对自己产生不理解、不满意,甚至对现实环境产生不满。特别是发生了不顺心的事情后,毕业就会消极地进行自我否定与封闭,使其自信心受挫降低,认为自己无用,无法达到角色所期望的行为。为了使自己符合心中的角色期望,毕业生外表的自傲、孤高和内心的迷茫矛盾地结合在一起。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改变角色冲突的矛盾的,而只会让个体日益陷入混乱之中,对角色适应失去信心,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3)焦虑程度高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急于打开局面,想要成功。给自己排满了日程表,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他们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看法,情绪很容易被破坏,甚至还有诸如失眠、头痛、憋闷、食欲不振等生理状况的异常。并且对外界的舆论和改变非常敏感,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角色期望,但又担心环境变化给原来的稳定状况造成冲击。理智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所以经常会为新的机遇而忧郁,为将来会怎么样而发愁,生活因而变得茫然。
4)社会认同误差
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使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疲于应付,对一些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无法投入,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过早地融入社会,把学校与社会等同,较早地进入工作角色,在角色演绎上常常发生表面上的“质变”,因此生活在角色的夹缝中;另一种则是无法适应角色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慢了半拍。缺乏主动性,常常寻找范式,埋怨事无定数,焦虑程度很高,不知道该怎样去演绎角色行为才是适宜的。
2.做好职业转换的心理准备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是从学生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环境对这两种不同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单纯的学生角色,其主要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习,所要求处理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集中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与教师的交往等。而职业角色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出现,不能随性而行。其次社会发展的压力、就业竞争压力会促使大学毕业生需要不断地去提升自我,以适应竞争和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这样就会在现实与压力下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处在这两种角色交替之间的大学生,对于角色的认知很容易产生混乱,怎样成功实现角色的过渡,怎样从生活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解决在角色转变中带来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的择业难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就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以较好的姿态进入社会,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准备,包括硬件上的,如知识、技能等,也包括软件上的,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等,毕业生要学会作为一个成人进行思考、行动,学会独立承担职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增强角色意识
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作出某种行为反应,是以对于别人希望自己怎样做的解释为基础的。而别人认为自己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就是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往往以角色规范的方式对各种角色行为提出要求,它不仅规定了角色行为准则,而且规定了行为方式。角色规范是指群体中每一角色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角色期望的提炼而形成的,并在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为人们的角色扮演确定了具体的行为界限,个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角色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每个角色扮演者只有在理解角色知觉和角色规范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满足了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后,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演员”。毕业生增强角色意识,正确认识角色转换,首先要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应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及这个角色的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认识到职位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情不敢决定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7.1.3完成角色转换
1.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安心本职工作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尽快从学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工作是一个安全的基地。”只有在工作,人才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把第一份工作作为面对社会的一个窗口,利用第一份工作,来重新认识自己,来适应社会,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给自己一个计划,进行冷静思考。许多毕业生工作后几个月还静不下心来,“人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2.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
毕业生大都自视清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绩的宏伟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立在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毕业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3.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结束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来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只有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首先,作息时间的变化要适应。
早上睡到九点,下午三点起床的“九三学社”生活方式千万不能继续了。其次,由于南北方的生活习性、饮食结构、风土人情等差别,还要学会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异地生活关。再者,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学校里课余有作业,晚间有自习,周末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参加工作以后,业余时间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来支配、安排。不善于支配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很难适应新环境。
4.完善自己知识结构
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像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人性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年轻的新成员,社会要求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
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现实中的角色适应虽然复杂,但只要毕业生平时注意加强个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是完全可以胜任所承担的角色的。
7.2轻松通过试用期
7.2.1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高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就意味着从单纯、宁静的校园进入了走入社会的第一步——试用期。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为互相了解而约定的一定期限的考察期。在这段时间内除了给自己准确的角色定位,完成角色的转换,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争取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对顺利度过试用期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就业的功效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各方面都应给用人单位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成功,事业发展。
①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定式效应”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基础,是实现自我理想的前提。
定式效应是指当第一印象产生后,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作为进行后续判断的根据。会对以后的发展形成一个固定的趋势,可能依据此决定了以后对你的态度。
②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前摄效应是毕业生工作定向发展的基础。前摄效应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先入为主。是指当产生了某种性质的第一印象以后,即使再次获得信息与第一次获得的信息性质有所矛盾,也很难改变最初的印象。
③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晕轮效应是就业成功、学校起好声誉及各界毕业生就业的基础。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这是借用了一种自然现象,即月亮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圈光环,称为晕轮。是指一旦第一印象确立后,就会使后续产生的判断与第一印象的性质倾向相一致。良好的第一印象,有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可能会扩大自己的优点,不良的第一印象,可能会使自己缺点的影响扩大。
2.如何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穿着打扮要讲究
不同性质的单位,服饰仪表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习惯。比如,政府机关、学校要求穿着打扮要端庄大方,过于新潮的服装、发式会与这些部门的工作环境不协调,而文艺等部门则相对开放。因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穿戴合体、整洁且符合职业身份要求的服装对于塑造良好的形象是有益的,过分新奇时髦或不修边幅都有损自身形象。
2)言谈举止要得体
刚到一个新单位,日常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如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得体的言谈举止应该表现得亲切、热情、有礼貌、讲道德、讲信用。待人接物中,一方面,要切忌“傲气”,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夸夸其谈;另一方面,要切忌“谦卑”,缺乏自信,过分腼腆、唯唯诺诺,手足无措。还应注意不要像学生时代那样过于随便,坐在办公桌上会客,用电话聊天,这些举止都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3)上、下班要守时
刚刚上班,早点来,晚点走,主动干一些诸如打水、扫地、整理内务的活,这是每个新上岗的人员都应做的事情。迟到早退,行为懒散,往往会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
4)工作要紧张有序、有条有理
工作刚开始,往往由于量不大,干起来不入门,会出现不知如何打发时光的窘状。这时,不能坐在那里发呆,要设法使自己忙碌起来。比如翻阅一些与员工有关的文件、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一些有关的资料等。至于领导交办的工作,自然应尽心尽力,力争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对能否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另外,办公桌要保持光亮整洁,文件摆放要井井有条。如果把办公桌弄得乱七八糟,显然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初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站稳脚跟,有助于与单位同事融为一体,有助于轻松度过试用期,为以后的进步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第一印象是在获得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评价不具全面性,比较片面。因此毕业生不能片面追求让对方产生好的印象,应认真地总结经验,塑造自己,实事求是地显示自己的才华。
7.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职业活动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难题,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特别是对于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满足不了交友和情感交流的需要,而且也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就难以适应职业环境。发挥不出自己的职业能力,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职业计划。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