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真的都快疯掉了,却又没办法停止研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多没有结果,我不比别人聪明,我只有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它!”说起当年的疯狂,刘京海脸上更多的是无奈。最后他终于发现,所做的一些努力和成效都与成功有关,到此,教育界才真正诞生了“成功教育”理论。
刘京海的“差生”情结和“成功教育”之路始终不得完结。“成功教育”理论的总结和发表很快在教育界引起了轰动。国内外的教育界同仁来了,中央领导来了。考察、学习的人一拨接一拨。最让刘京海难忘的是李岚清同志的视察。
李岚清同志来了,面积不过7亩的闸北八中也沸腾了。很多附近小巷的居民都聚集在学校周围,拦都拦不住。当李岚清同志问大家:“你们说这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啊?”
“好!”群众齐刷刷地回应。
“你们会不会支持刘校长把它办得更好啊?”
“支持!一定支持!”
“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场面就像在‘文革’时期一样!”刘京海为这股来自群众自发的认同感动了。李岚清同志也感动了。后来刘京海听说,李岚清同志曾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这次视察,并表示:“一个受到老百姓爱戴的校长,不是做假能做出来的!”
有了这些鼓舞,刘京海在“成功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1994年,“成功教育”实践在闸北八中再次全面展开时,刘京海再次放弃区教研室主任位子,回到了闸北八中。“这是我的追求,我早就渴望回到闸北八中,继续我的‘成功教育’研究了!”事隔10年,他依然不改初衷。认识他的人却说,刘京海在走一条让人看不懂的路。
在他主持的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刘京海说了这么一席话:“我今年44岁,到退休还有16年,还有两个‘八年抗战’,我愿意把它献给‘成功教育’,希望大家支持我!”刘京海再次赢得了全校教职工的热烈掌声。
“现在还剩六、七年了,‘成功教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突破!”2004年5月,刘京海对正在采访他的记者这样说。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访谈录
2004年5月下旬,在记者对刘京海的采访中,话题一直没有偏离“成功教育”。“成功教育”让刘京海成为中国教育界名人和大家,在国际教育界也首开先河,占有一席之地。“成功教育”也是刘京海最愿意谈的话题,所以说到哪儿都有“成功教育”的影子。作为“成功教育”之父,刘京海专门回答了记者一些关于“成功教育”的问题。
记者:“成功教育”真的能让学生取得成功吗?它带给了学生什么实实在在的益处?
刘京海:我曾听过一位很有名的教育界前辈的讲座。他在讲到国内的教育理论这一块的时候说到了成功教育,也曾有过同样的误会:“成功教育”就是一定会成功的教育!
其实“成功教育”只是要追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但并不能确保成功。让成功来促进成功才是这一理论的本意。我们有三个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取得成功的潜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渴望成功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了一点点成功的积淀,有了成功的鼓舞,会有更大的自信和愿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成功教育”要做的就是鼓舞孩子去追求成功,敢于追求成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帮助其取得一些小的成功,为他树立起能够取得成功的自信心;让孩子能够不断地为自己树立目标,而且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追求这个目标。即使有些目标实现不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这种渴望成功、不断追求成功、敢于追求成功的心态。虽然取得的成功有大小,但他们终将取得一些成功!
记者: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您的成功教育理论是对这一说法的彻底否定吗?
刘京海:“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有前提的。失败者必须有成熟的心志去分析失败,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而取得成功。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心志,甚至分析、自我调节能力远远没有成熟。面对失败,他们往往丧失自信心,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的可能更大。所以我们提出“成功是更大的成功之母”。让孩子们敢于不断去尝试取得成功。以一个个小的成功,促成他们取得更大成功的信心。
这并不说明,我们就完全否认了失败。即使在“成功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中,失败也是有的,不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我们想要做到的是尽量减少失败,尽量让成功多于失败。特别是不要人为地去为孩子们制造很多失败,去挫败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
记者:成功了的教育是否就应该是“成功教育”?它能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什么?
刘京海:把“成功教育”跟“成功的教育”等同起来,应该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成功往往很难评判,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了,大家各有说辞,很难统一。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教育,都可以说是成功的教育。这是一种评价。
“成功教育”并不以某个、或者某个方面的成功为评价标准,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尝试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去争取取得更多成功的教育模式。成功的教育可能是通过成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但二者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记得曾经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我时曾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年去研究“成功教育”。我说,中国的人权跟美国的不同,在中国,吃饱饭、穿暖衣、能就业就是人权。而现实是,很多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被剥夺了,更多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背负起“差生”这个沉重的包袱,从此一蹶不振,没有了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动力,也没有了机会和空间。这些孩子怎么办?怎么才能做到不“遗弃”这些孩子?这就是我研究“成功教育”的动力。
从闸北八中的毕业生中,你能找到很多能证明我们的教育获得了什么的答案。很多曾经被人们认为没有希望的、没有前途的、不值得教育的“弃儿”现在都成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学习上的“差生”有了进步的机会,有了进步的空间,中国教育减少了很多失败的案例。
记者:几十年来我们都在提“素质教育”,讲求多元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成功教育”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是否同样也面临着考试、升学的现实压力?
刘京海:“成功教育”追求的同样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成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成功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既包括了人内在素质的提升,也包括了外在素养的提升。而“成功教育”主要是通过“成功”的促进,让学生们培养起一种积极追求的意识、善于思考的习惯、主动学习的动力、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所有外在的能力,都是在培养了这种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习惯和能力之后,在自主追求的情况下取得的。“成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
“成功教育”也能够促成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和提升,只不过这种提升动力源自他本身,而不是外部压力。形式上不同,但结果应该会更好。所以,在闸北八中,我们一样也看到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业上有了很长足的进步,只不过是每个人进步的多少不同。我们也要求考试成绩,但这个要求跟追求“应试”的教育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成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能让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那些学业不佳的学生有了这些展示自己的舞台,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也会越来越期盼成功、追求成功,有了这种愿望和原动力,在学习成绩上也会努力去争取取得成功。“成功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其中也包括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考试并不矛盾。
记者:实践“成功教育”对教师有怎样的要求?
刘京海:很多教师在评价、认识、教授学生方面还是需要改变的。在形式上,各个教师有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树立争取成功的斗志。但他们在对学生的认识方面是有共性的。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希望,甚至是渴望成功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评判学生不能靠简单的成绩论英雄,不歧视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很多成绩不佳的学生也是可以取得很多其他方面的成功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表现机会。
教师应该对每个孩子都有期望,而且通过有效的方法把这种期望传达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实现这些期望的自信心。敢于带着学生树立理想,树立追求。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依然对他们充满信心。并且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告诉他们其实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教师还要在教育方法上多下工夫,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心、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并且研究一套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帮助他取得成功,树立信心,并走向最终的成功,实现期望。
记者:从多年研究“成功教育”的经历来看,您认为中国孩子在追求成功和自我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那些很明显的不足?
刘京海: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骄傲!孩子的骄傲首先代表着一种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有宏图大志,并努力去追求。凡是伟人在少年时期大都是很骄傲、很狂妄的,立志改造世界、扭转乾坤,这种志向与气魄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但是中国的文化和现状却很难容得下这种骄傲。骄傲的人在中国麻烦不少,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才行。
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是受一种小农思想严重束缚,这是很坏的一个东西。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争斗不断。在学校里的竞争也同样是空前激烈,为了一分两分,学生间相当冷漠,比争吵还要可怕。要是有了骄傲与自信,这些根本都不是值得他们争斗的东西,他们会因为有更高的追求,而不屑于在这类无聊的小事中纠缠。
记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个理论本身是否已经完善?还面临什么发展难题吗?
刘京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功教育”又有了很多的突破。以前我们把“成功教育”分为两段:“帮助成功”和“获得成功”。但是后来发现在这两段中间应该还有另外一个阶段存在,那就是“尝试成功”。这些都是“成功教育”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突破,逐渐成熟,又不断发展的表现。
“成功教育”模式究竟在多大的范围内适用,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去争取实现的突破。也是这个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由于“成功教育”与生俱来的特点,使这种完善进行得非常艰难。
“成功教育”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很多方面的成功,从而达到了一系列的效果。它不是一对一的,一个措施必然产生一个效果那么简单。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形势各异的学校、个性不同的学生身上,是很难找到统一、准确的方法。一个学校很好的实践经验可能放在另一个学校就不太适合,这些都是我们将来要研究、发现的东西。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一些新的尝试。实验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结合实践效果好的教师和差一些的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努力发现其中的共性和规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发现,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刘京海的“三句话”
——刘京海最赞赏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
——刘京海平常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是校长的‘天职’!”
——刘京海和老师们交谈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用‘成功’激励孩子们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