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12岁那年,大伯托堂伯把他带到沈阳。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就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三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的课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很喜欢。学校里富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里没钱,但学习很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常受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位历史教师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1911年年底的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个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问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了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言行导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期间,博览群书,学到很多知识,只有这种广泛的阅读,作文才有深度,才能常受老师表扬,历史教师才会借给他看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通过这些更深入的阅读,他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后来,在回答校长为何读书的问题时,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青年学生应该向周恩来那样从小立志读书,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不止,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一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