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件小事看教育的深度
打太极拳,动作虽然慢慢腾腾,一招一式却蕴藏无数玄机;书法习字,神态虽然平平常常,笔下却饱含无穷力量。谈到教育孩子,虽然是一个十分家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却忽视了教育的深度,把数落孩子的话语时时挂于嘴边,把催促孩子学习当作尽到了责任,把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同于日常的寒暄用语,就连我们的一些教师,也都让“什么都行的教育观”“就在于某个孩儿的教育观”占据了整个思想,使我们摇摆在泛泛的表面教育上,对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内容等,缺乏有深度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教育科学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可以深悟,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可以像打太极拳、书法习字一样做的更深,力量做的更强。这需要我们拥有教育深度的思想追求。
有一天深夜,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深夜因腹泻,开脏了被褥,住在同室里的老师及时发现,起床为这名学生洗了被褥,并晾晒在本宿舍的阳台上。天亮后,老师将此事向老校长做了汇报。老校长说:“此事你做对了一少半,做错了一大半。被褥不应晾晒在本宿舍的阳台上,应晾晒在远离本宿舍的僻静处,这一点很重要。”
在老校长看来,为学生洗被褥,只是做了一个保姆要做的工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解决学生体力和生理上的难题,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将被褥晾晒在本宿舍的阳台上,全宿舍的学生,全班的学生就会知道这件事,小伙伴们就会经常嘲笑他、奚落他,使得他在心理上受到伤害,不但会影响他的学习,还会影响他的性格、人格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工作中始终追求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的深度教育,把教育的深度美,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做事的规则和责任、使命和义务。
至此,又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我有幸作为评审特级教师的评委去考察一位参评老师。她所在的学校并不大,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鲜花、植物,种类繁多,墙上也画有虫草鱼鸟,给人一种自然学科特色。一进教学楼,在大厅的四壁,整整齐齐地排满了玻璃橱柜,里边放满了动植物标本,有当地的鱼类、贝类、虫类、蛙类、花类、草类、粮菜作物类等等,也不乏外地的物种,各种各样,排列且有艺术造型,全都是学生自己做的,上面还标有小作者的名字。问她“小学自然没有涉及这么多的纲目,让学生做这么多标本,你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时,她的回答是,“从小学培养孩子们认识自然、发现自然的习惯,到初中容易形成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到高中就可以养成热爱生物、研究生物的态度。”
她回答的话,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且要从孩子的小时开始;动手探究的学习方法,要尽早渗透;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要从课内外培养;基础教育站位要高,教小学要时时想到中学。这一回答,不仅充满着教育的专业知识,更还有专业睿智,专业的使命和要义;这一回答,体现了专业思考,闪现着教育的深刻美。
据说,佛家悟禅有三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虽然这几句话很平实,却形象地道出了悟禅的深度。教育的境界有几重?教育的深度有几何?经常带着这种对教育深度的追问,去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小事,每一个细节,或许能使我们找到更多的教育专门的规律,或许能使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更有深度。
教育深度功利化之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05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诸多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容乐观的趋势。举其荦荦大者,则有:视力水平大幅下降。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增高,视力良好者的比例从26.2%下降到150%,而中度近视和重度近视比例却分别从22.9%和8.3%上升至36.8%和17.8%。睡眠时间减少。国家规定“保证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而本次调查显示,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1小时下降到7.1小时。体质下降。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中学生患感冒的频率明显上升。随着年级的上升,极少感冒的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身体素质的下降,带来了诸如心理素质的降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递减,以及积极情绪的下降和消极情绪的上升。又一篇报道断言,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三千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个调查与其他相关调查所勾勒的图景,难道还不够使人忧虑吗?设若青少年不能摆脱羸弱之躯、脆弱之心、萎靡之志、因循之态,民族之复兴、社会之创新、国家之振兴,又将从何着手?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广大中小学变得如此心力交瘁,难以健康成长和轻装前行呢?是教育蒙上深度功利化色彩使然,是教育在深度功利化轨道上疾行使然。教育的自利性、自闭性、自私性,是教育深度功利化的重要表征,是教育严重偏离并逐渐失落“立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最终、最高目的的重要根源。
不少人对教育深度功利化已经或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并非一无所知。但凡家有考生者,对此皆有切肤之痛。而教育专家、教育官员,则比一般家长更能全面地、深刻地、系统地指陈教育深度功利化之害。但或正所谓“知易行难”,教育深度功利化之弊几成共识,而反教育深度功利化之举则步履维艰。在教育这个业已严酷的“竞技场”中,人们仿佛仍乐此不疲,比着给名校送赞助费、择校费,比着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之深度功利化,莫此为甚!
哲人有言,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的清醒。教育功利化正是在人们的清醒中,甚至是在社会的共谋下,一步步走向深水区,迄今未见沉疴稍起之征。社会风气如此,社会氛围如此,所有“局中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脱不了干系,而从教育深度功利化中获利最大者,其罪孽亦最深重。
社会民众面对教育深度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无可奈何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教育功利化的程度——所谓你不能改变现实,只好去适应现实,哪怕是不合理乃至荒谬的现实。之所以如此,在于未见政府部门在反教育深度功利化中取得明显治绩。僵化的高考指挥棒,粗暴的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失衡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此起彼伏的教育乱收费,这些与教育深度功利化互为表里的现象,民怨为之沸腾,舆论为之侧目,其存在可谓“久矣夫”。然而,十数年来,未见有效整治,有些方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我并不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此承担全部责任。教育深度功利化表现,与当前社会整体特征同质同构,换言之,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典型表现。有鉴于此,革除教育深度功利化之弊,有赖于行政改革的整体推进,有赖于在此基础上确立教育的综合改革目标,有赖于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若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解决教育深度功利化的问题,不是天真幼稚,就是别有用心。
于广大家长而言,他们既是教育深度功利化的共谋者,也是其受害者,但也并非所有家长都主动或被动地站在教育深度功利化行列,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因此比较少地遭受教育深度功利化的污染和侵害。其间的区别,在于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而教育理念的差别,又取决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是否自私与自私的程度。很多家长往往对孩子以“天才”与“高材生”期许,从个人经验主义和跟风主义出发,对孩子施以自认为正确的教育,却从不主动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更谈不上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鲁迅在70多年前说:“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然而我们这些蠢才,却还在变本加厉的愚弄孩子。”这样至为沉痛的忠告,实在值得所有在教育深度功利化浪潮中翻滚的人们警醒。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教育的深度,为学生的明天打下一个有力的基础。我们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白这些:一、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一)成人比成功重要
什么是成人,成人是指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全的体格,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各种规范,遵纪守法,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或大或小的贡献,做有益于社会、人民的事情。简言之,合格的公民就是成人。反之,缺乏健全的心理,缺乏社会公德,不尊重社会公共行为规范,违法乱纪,伤害他人,扰乱治安,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偷偷摸摸,行为习惯恶劣,给社会、他人造成麻烦和损失,这就叫不成人、不成器。举凡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双差生”:成绩差,道德品质差。尽管有学生生性顽皮,易燥易动,违反校规校纪,胆大妄为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讲,责任不在学生一方,根源是我们的部分教师教育能力低下,投入精力不够,负担过重等造成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应该把成人放在首位。
再说成功。学生学习有成功,有失败,再优秀的学生也有个别失败的时候,优秀学生由阶段性的小成功积累为学段和不同学历期的大成功。差生一次一次的小失败累积成阶段性的大失败。然后丧失学科信心,放弃向上进步的要求,丧失求学欲望,导致厌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或其他事端。
对学校来说,最大的事情是教育每个学生成人,特别是差生,要降低对他们的学业要求,提高对道德素质和法纪意识的要求,无论将来干什么,首先要做个好人、本份的人,别给社会添麻烦。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班级,教师要把成人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过去也有过这样的教训,学生学业很优秀,大学毕业或出国留学后,因为谈恋爱、评论文发生冲突而导致杀人、毁容等犯罪行为,这也是优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对优秀学生也同样存在成人教育的任务,教育他们有博大的胸怀,超凡脱俗的心境,激越澎湃的伟大的爱心。
(二)成长比成绩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