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2.85~4.05mm;前胸背板宽2.4~2.9mm;小盾片宽2.8~4.0mm;头长0.66~0.8mm;宽0.90~1.08mm。黑色,光亮,具微细刻点。头侧叶与中叶等长;触角黄色,端部褐色。前胸背板侧缘扩展部分有1条黄纹,中部横缢。小盾片基胝两端具黄色斑点,侧胝黑色;侧缘后大半及断缘具黄边。前翅前缘基部黄色。足黄色,腿节基部黄褐。腹部腹面侧缘及亚侧缘具逗号形黄斑。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豆科植物的残茬、土缝、土块下越冬。每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出现,5月上旬交尾产卵,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大量孵化,10月上、中旬开始陆续越冬。
卵成块产于豆科植物的叶背,每块20~30粒,卵期一般为10天左右。
防治方法 在成虫上树前,利用其假死性在树冠周围喷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舟曲、宕昌)、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河北、陕西、陕西、山东、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贵州、西藏;俄罗斯,朝鲜,日本。
20.辉蝽 Carbula obtusangula Reuter
体长8.6~9mm,宽5.8~6mm。黄褐至紫褐色,具暗棕褐色刻点,略具紫铜光泽。头侧叶稍长于中叶,触角淡黄褐色,第5节端部大半黑色。头及前胸背板前半部色较深。前胸背板前侧缘内凹,基半部具黄白色狭边,测角圆钝,向外平伸。小盾片两基角处稍凹陷,黑色,基缘有3个横列小黄白斑。前翅膜片淡黄色,半透明。侧接缘黑,各节外缘具新月形淡色边,节缝近端处有1黄白色小点。足黄色,具小黑斑。腹部腹面淡黄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1个相连接的大黑斑。
卵 桶形,高约1mm,直径0.8mm左右,密布细颗粒,假卵盖周缘具白色小齿状精孔突,中部有深色宽环带。
若虫 一龄体长1.1~1.5mm,宽0.8~1.0mm,头、喙、触角、胸部及足黑黄色,复眼棕红,其余各部为枯黄色。腹背中央有8个黑斑,第3、4、5斑上各具有臭腺孔1对。腹部侧缘具黑斑,腹部腹面中央有1宗列黑色斑块。二龄体长2.5~3mm,宽1.5~2mm,头、胸部背面及腹部两侧面黑色;触角1、2、5节黄色,灰黄色,末端2节黑色。胸背两侧延展成片状,白色,边缘具细齿,足腿节基半黄色,其余各节黑色。三龄体长3~3.1mm,宽2~2.5mm,酷似二龄若虫,但腹背两侧各有1纵列白斑。四龄体长5mm,宽3mm,头红黄色,复眼棕黑色。胸背黄色,中线两侧棕红色,前胸背板侧角黑色。翅芽伸达第1腹节,腹部棕红色,各腹节后侧角黑色,胸腹部腹面红棕色。各足黄色,腿节端部、胫节两端及跗节黑色。五龄体长5~6mm,宽4~4.2mm。黄白至黄褐色,密被黑色粗点刻,头侧叶稍长于中叶,但不相交,复眼棕红色,头基部靠近复眼处有1纵行凹陷光滑的长形印纹,其内侧黑色,外侧黄白。触角淡黄至黄褐色,第1及第4节黑色。喙1、2节白色,3、4节黑色。胸部背中线明显,小盾片两侧靠近基角处各有2个光滑的灰白色印纹,基角处有3个不甚明显的黄褐色小点鼎立,翅芽伸达第3腹节。足白至黄白色,腿节端半部具浅褐色至深褐色小点和环斑,胫节末端及跗节黑色。腹背两侧各有1纵行白斑点,侧区散生红色点线,侧缘有黄白色狭边,各腹节后侧角黑色,臭腺孔内侧有1黄褐色小斑。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每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卵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及8月中旬至8月下旬,10月下旬陆续进入越冬。9月中旬采到较多成虫,并产卵孵化,10月下旬开始进入四龄,11月上旬全部进入四龄,一直到次年4月中、下旬才开始陆续蜕皮为五龄。卵期10~11天;一龄9~13天;二龄22~27天;三龄19~23天;四龄149~154天。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结合修剪,清除带有卵块的叶片和树冠周围的杂草、石块等,该法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措施,连续坚持数年,就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2、化学防治 严重发生虫害的椒园,也可以适当喷药防治。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发生期、即花椒树新梢长至6~7cm时,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舟曲、宕昌、西和、礼县)、青海、河北、陕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21.茶翅蝽 Halyomorpha halys (Stal)
体长12~16mm,宽6.5~9mm。茶褐、淡黄或黄褐色,具黑或金绿色刻点,有的个体并带有金绿色或紫绿色光泽。头中叶略长于侧叶;触角黑褐色,第4节两端及第5节基部橙黄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前大半具淡黄色变,侧角稍伸出,末端钝圆;胝区周缘光滑,后缘各有2个横列的小黄斑,小盾片基缘隐约可见5个小黄斑,前翅革质部同体色,膜片色淡,透明,脉上具几条断续淡褐色纹,侧接缘黄黑相间。腹部腹面淡黄白色。
卵 长约0.9~1mm,圆筒形,灰白色。具假卵盖,中央微隆,假卵盖周缘生有短小刺毛。
若虫 一龄体长约4mm。淡黄褐色,头部黑色。触角第3、4、5节隐约可见白色环斑。二龄体长5mm左右,淡褐色,头部黑褐,胸、腹部背面具黑斑。前胸背板两侧缘生有不等长的刺突6对。腹部背面中央具2个明显可见的臭腺孔。三龄体长8mm左右,棕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具刺突4对,腹部各节背板侧缘各具1黑斑,腹部背面具臭腺孔3对,翅芽出现。四龄体长11mm,茶褐色,翅芽增大。五龄体长12mm,翅芽伸达腹部第3节后缘,腹部茶色。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在屋檐、墙缝、杂草或石块下比较向阳避风处,有群集性,常几个或几十个聚在一起。越冬成虫4月下旬开始活动,多集中在花轿树干基部或伴生附近植物上,5月上、中旬逐渐出现在梨树和桃树上,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成虫在6月中、下旬羽化,并交尾产卵,7月初若虫孵化,若虫期40天左右,8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下旬逐渐转移越冬,11月上旬室外仍可见到少量成虫。
卵产于叶背,每处20粒左右,卵期4~5天,有时可达7天。初孵若虫常伏在卵壳上或其附近,一天后开始逐渐分散为害。成虫一般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活动、飞翔或交尾,清晨及夜间多静伏。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 由于成虫在深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初可在花椒树周围堆草或搭建草棚诱集成虫,待到冬季将草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对于茶翅蝽为害较重的花椒园,应重点抓住树上喷药的关键时期。在6月上中旬茶翅蝽成虫以集中到花椒园中,但大量卵块尚未产出,应该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喷药细致周到,可以全歼成虫以及部分初孵若虫。在6月底7月初,应再喷洒1次药。用药种类可选用击倒力强的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等。对于该虫发生较少的花椒园,可以在上午10点以前利用成虫气温低时不活跃的习性,进行树上人工捕杀,也可以在若虫孵化期摘除花椒叶背面的卵块和捕杀未分散的若虫。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宕昌、舟曲、成县、徽县、洗河、礼县、天水),国内除青海、新疆外,各省均有分布;日本,印度,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帝汶。
22.绿岱蝽 Dalpada smargdina (Walker)
体长14.5~18mm,宽7~9mm。体鲜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长方形,侧叶边缘波浪状,黑色,各侧具2齿,前齿小,后齿钝圆,中叶与侧叶几等长。复眼棕黑色,单眼红色,触角棕黑至棕黄色,第4、5节基半色淡。前胸背板前缘具黄白色狭边,有微齿和绒毛,侧角结节状,油黑色,上翘,基部有短沟两条,尖端具小红点。小盾片末端边缘黄白色,基部有5个横列的小白点。腹下及足黄色,前胸两侧各有1金绿色小点,中足基节附近的内外侧各有1黑色小点,有时外侧的1个为金绿色,体侧缘从头端至腹膜有1条金绿色宽纵带。
卵 直径1.8~1.85mm,近圆球形,初产时淡黄绿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卵壳光滑,假卵盖周缘具1隆脊,脊上有1列小颗粒状精孔突。
若虫 一龄体长3mm左右,宽约2mm左右,淡绿色。头基部有1“W”形黑纹,中叶端部两侧各有1黑色纵纹,触角第1节黑色,第2、3节淡黑,第4节淡绿。复眼棕红色,喙黑褐色。胸部侧缘粗齿状,两侧背面有黑色纵纹及短横纹。各足色更淡,胫节末端黑色,跗节末端黄褐色。腹部背面有规则的黑色斑块,臭腺孔明显。
生物学 在陇南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活动,6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7月上、中旬死完。若虫6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羽化,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蛰伏越冬。
成虫交尾后3~11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花椒叶片背面,聚集成块,每块14~18枚。卵期5~6天,一龄若虫期4~5天。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县、宕昌、州区)、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23.麻皮蝽 Erthesina fullo (Thunberg)
体长21~24.5mm,宽10~11.5mm。黑褐色,密布黑色刻点和细碎不规则小黄斑。触角黑色,5节,第5节基部1/3黄白色。头端至小盾片基部有1黄色细中线。腹部各节侧接缘有1小黄斑。胸部、腹部腹面中央凹陷成纵沟。
卵 近圆柱形,高约2.1mm,宽约1.7mm,卵盖周缘有箍状突,上具33~34个精孔突。
生物学特性 在甘肃陇南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屋檐下、墙缝、树皮裂缝、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开始产卵,第1代成虫、若虫发生期在5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2代为7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10月下旬后开始陆续月中。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全省各地)、辽宁、内蒙古、陕西、东部沿海各省、四川、湖南、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日本,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等。
24.二星蝽 Eysarcoris guttiger (Thunberg)
体长4~5.5mm,宽3.2~4.5mm。卵圆形,黄褐至黑褐色,密布黑刻点。头部黑色,头侧叶与中叶等长;触角黄褐色,端节黑褐色。前胸背板前侧缘内凹,有黄白色窄边侧角稍伸出,末端钝圆,胝区及两侧角黑色。小盾片两基角处各有1个近圆形的黄白斑。足黄褐色。腹部腹面中部黑色区较窄,约占腹部宽的1/3,侧缘黄白色,其内侧边缘模糊。
卵 长、宽各为0.7mm左右。近圆形,初产时淡黄色,中期灰黄褐,近孵化时为红褐色。卵壳网状,密被黑色刚毛,尤以假卵盖和近假卵盖处为多,但假卵盖中央似秃顶,假卵盖周缘具20~23枚白色精孔突。
若虫 一龄体长1~1.2mm,宽0.9mm左右。近圆形,头、胸漆黑色,腹部赭黄,全身被有白色短绒毛,并具有小而少的黑色刻点。触角4节,第4节最长,纺锤形。前胸背板长度约为中、后胸背板长度之和的4/5,中、后胸背板平直,稍作弧形突出。腹部侧缘具小黑斑8枚,腹背中央各节有黑纹或黑斑,尤以第3、4、5腹节上的黑斑较大,上有臭腺孔各1对。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翌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杂草、枯枝落叶下越冬。越冬成虫4月初开始活动,4月中旬至5月下旬产卵,5月上旬至6月中旬陆续死亡。第1代若虫5月上旬至6月上旬孵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产卵。第2代若虫6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羽化,8月上旬至9月上旬产卵。第3代若虫8月上旬至9月中旬孵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产卵。11月中旬开始蛰伏越冬。
各虫态历期 第1代卵期7~11天,若虫期31~40天,少数个体可达60天以上,成虫寿命24~70天;第2代卵期6~7天,若虫期26~31天,成虫寿命23~65天;第3代卵期5~6天,若虫期23~27天;成虫寿命21~37天。
成虫和若虫性喜隐蔽,多栖息在嫩穗(荚)、嫩茎或浓密的叶丛间,遇惊即跌落地面。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在黑光灯下诱到。
卵多在下午或晚间进行,产于寄主叶背,亦有产在穗芒或托叶上的,每处4~12枚,多为12枚,排成1~2纵行,或排列不规则,少数散生。每雌虫可产卵76~110枚。
本种与拟二星蝽 Eysarcoris annamita (Breddin)近似,但后者腹部腹面的黑色区域较宽,边缘明显,可以区别。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县、武都、宕昌、舟曲、成县、徽县、西和、礼县、天水)、国内除吉林、青海、新疆外,各省区都有;日本,朝鲜,印度,西晋,越南,缅甸,斯里兰卡。
25.赤条蝽 Graphosoma rubrolineata (Westwood)
体长8~11mm,宽 6.7~7.5mm。橙红色,有黑色条纹,头部两条,前胸背板6条,小盾片4条。头侧叶长与中叶,并在中叶前会合;触角黑色。前翅革质部稍外露,外缘端大半及端缘端段处各有1黑纹,膜片污褐色,为小盾片所覆盖。侧接缘显露,红黑相间。足黑色,腿节下方基部大半及近端部处橙红色。腹部腹面橙黄色,散生许多黑色斑点。
卵 长1.1~1.13mm,宽0.96~1.04mm。桶形,竖置。初产是乳白色,后变浅黄褐色。卵壳上密布白色短绒毛,假卵盖稍隆起,周缘有精孔突28~31枚。
若虫 五龄体长0.8~10mm,宽7mm。橙红色,具黑纵纹,数目及排列同成虫。翅芽达腹部第3节,其周缘为黑色,侧结缘黑色,各节杂生红黄斑点。
生物学 该虫在陇南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杂草丛中和土块下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活动,5月上旬至月下旬产卵,6月上旬至8月中旬陆续死亡。若虫于5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出,6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陆续蛰伏休眠。
卵期9~13天;若虫期40天左右。卵多产在寄主叶片和嫩荚上,散生,成2行紧凑排列,每块一般10枚。初孵若虫常在卵块附近聚集,二龄后逐渐分散,高龄若虫及成虫常栖息于枝条、叶片、花蕾和嫩荚上。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
分布:甘肃(文献、宕昌、舟曲)、国内除西藏未发现外,其余各省区均有;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26.红玉蝽 Hoplistodera pulchra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