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庙,坐落在宜兴市宜城镇东庙巷东端,是为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而建的专祠。该庙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299),原名周孝侯祠,宋绍兴年间赐庙额日“英烈”,加封“武惠正应王”,称周王庙,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周王庙坐南朝北,共3进,第一进为戏楼,1994年重建,东西两侧厢房为二层看楼。第二进大殿,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北为廊轩,正殿与廊轩之间用天沟连接。整个建筑立柱用花岗岩、阳山石和青石制作,显得高敞宏伟。大殿正中塑周处坐像,两侧山墙彩绘射虎斩蛟图。大殿正门上方挂“孝侯殿”匾由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书法家杨仁恺书,内挂著名画家尹瘦石书写的“阳羡第一人物”和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的“浩气凌云”两匾及当代书法名家书楹联多副。两侧厢陈列周处事迹及周墓墩出土文物复制品。大殿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8方,均系历代维修周王庙的碑记,其中以立于唐元和六年的西晋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最为珍贵。大殿东西两侧倚围墙有碑廊,为2000年新建,各长40米、宽2.5米。碑廊内陈列有唐至清碑刻80方,其中唐贞义女碑、宋苏东坡楚颂碑、宋李曾柏生平碑、明净云枝法帖等十分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第三进为后殿,称“世泽堂”,明代建筑,殿内塑周处及其家族5人立像。并陈列有扬州漆画“千秋英烈图”等。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周王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维修后殿时在其两侧增建两层楼耳房各3间。2000年,宜兴市政府拆迁周王庙北侧民居,建成下沉式广场,广场中建石碑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著名画家吴冠中等题额,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李铎等书写楹联。广场北端建“周处除三害”大型浮雕壁画,为紫砂工艺大师徐秀堂所制。
1998年4月30日,当代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先生在上海逝世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当代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焕庸因病于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98岁。
胡焕庸是江苏宜兴人,早年求学东南大学,并赴法留学。1930年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47年任中央大学教务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人口所所长、名誉所长,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等职。1935年胡焕庸发表了著名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发现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悬殊差异的“爱辉——腾冲线”,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条界线曾被誉为“胡焕庸线”。他著有《中国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中国八大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等重要著作,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胡焕庸也是当代自然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先驱者之一,编写了世界各大洲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教程和图志。他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曾任理事长、名誉理事,是我国地理学70多年来发生、发展、壮大的见证人。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四月(清明节前),阳羡茶定为贡茶
据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碑刻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时,有山僧献佳茗,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阙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李栖筠任常州刺史大概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义兴茶经陆羽鉴定,由李栖筠呈贡,以后每年“阳羡紫笋”采制1万两(约312.5千克)进贡朝廷。由专骑日夜兼程,用10天左右时间行程_2000余千米,送到长安,赶上皇帝的“清明宴”。唐诗人卢仝有诗云:“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从此宜兴阳羡茶名重一时。经宋代、元代、明代至清代中期,阳羡茶一直是贡茶,清中后期未见文字记载。1915年7月,茗岭、湖□、张渚茶户戴长卿、洪顺元、戴骐精制的雨前“雀舌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获金牌奖。
1912年4月。宜荆公立高等小学堂首先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1912年4月,宜荆公立高等小学堂首先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学堂改称学校。公立高等小学收归县办,初等小学由市、乡公所办。高等小学与初等小学分开设立。初等小学校学制为4年,高等小学校学制为3年。翌年,全县所有公立高等小学均改为县立。
1912年4月,和桥开设安仁医院,首创宜兴西医事业
1912年4月,安仁医院由医生葛安仁创设。葛安仁青年时期学习中医中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拜日本医师青木麟太郎为师,学习西医。民国元年(1912年)在下塘南沿河开设安仁医院,后迁东横街。葛安仁为防治天花和控制疟疾做了很多工作。每年春季,他为儿童接种牛痘,经常骑马代步,深入农村,人称“骑马医生”。患疟疾的病员,有的脾脏肿大,俗称“黄块”,葛安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扎针和服药同时进行,病员都能很快恢复健康,人称“黄块专家”。后来儿子、女儿和媳妇学医归来,共同主持医务工作。
1912年4月,全县第一所中学——私立彭城中学在和桥创立
1912年4月,宜兴县最早创办的中学为私立彭城中学,创办人为金晓湘和钱镜海两人,当时以金晓湘的祖籍彭城郡命名,地点在和桥下塘,首任校长为金晓湘,后任为冯叔如。学制为四年。后又增设师范专修科,学习年限为一年。1920年起,随着学制的改革,旧制四年制中学改为新制初中三年。
1952年4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2年4月,江苏省陶瓷行业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县第一个陶业生产合作社——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955年10月,丁山978户陶器手工业者、3252个从业人员率先建立5个陶业合作社,走上合作化道路。1956年1月18日,宜兴陶瓷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同年4月,丁蜀陶瓷专业合作联社成立,统一管理5个陶业合作社,社员3981人。
1953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出禁赌令
赌博是解放前遗留的恶习。种类有牌九、麻将、纸牌、斗蟋蟀等。解放后,屡禁不止,春节期间愈加盛行。1950年,城乡全面开展禁赌宣传,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全县查获赌博216起,抓获赌徒1046人,缴获麻将161副,纸牌85副,逮捕一批赌头赌棍,赌博现象减少。1953年4月,县人民政府颁发“严禁赌博”的布告,在全县城乡张贴宣传,继续发动群众抓赌,赌博得到制止,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58年4月,宜兴县丁蜀镇陶瓷技术研究所成立
1958年4月,宜兴县丁蜀镇陶瓷技术研究所成立,隶属于丁蜀镇。翌年7月改名为宜兴陶瓷公社硅酸盐工业研究所,隶属于宜兴县。1959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轻工业厅宜兴陶瓷科学研究所,隶属于江苏省轻工业厅。1961年1月下放,复隶宜兴县。1962年7月,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该所重新恢复为省属科研机构,由省轻化工业厅管辖。无锡市轻工业研究所的部分人员同时并入该所。同年9月,所址迁至宜兴县丁蜀镇桑苗圃,利用原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的1幢3层教学楼及设施。1969年5月,该所再次下放,隶属于宜兴县。1980年8月,该所恢复为省属机构,定名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由省轻工业厅管辖。2002年改制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1988年4月,顾景舟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8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发命令和证书,授予被誉为“壶艺泰斗”的宜兴紫砂工艺厂71岁著名工艺师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3年,轻工总会授予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6年,轻工总会授予谭泉海、徐汉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李守才、顾绍培、鲍仲梅、邱玉林、徐安碧分别于1996年、1997年、2000年被省轻工厅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老一辈紫砂名家早在1956年冬就被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他们是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技术辅导员称号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1995年4月,文昌阁、徐大宗祠(原名徐太师家庙)楠木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4月,宜兴市“文昌阁”和“徐大宗祠(原名徐太师家庙)楠木厅”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始建于明初,原址在宜兴市宜城镇通真观路,为通贞观的一部分。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道士谈园慧募资重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重修。文昌阁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考场,为文人聚集之地。整个建筑原由大殿、东西厢房、泮池、花园等组成。1998年,因建设文化广场之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文物局同意,文昌阁被移建至任昉公园内易地保护。复建了大殿5间,并重建东西厢房各3间。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郊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故原名为徐太师家庙。该祠坐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进,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又称楠木花厅。其梁架结构保持了明代始建时的原貌。厅内梁柱枋椽上均有彩绘,图案有缠枝花卉、包袱锦、云鹤等,色泽依旧鲜艳。徐大宗祠现存两进厅堂,典雅大方,用料高贵而技法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局部手法表现了元代和明代过渡时期的若干建筑特点。徐大宗祠年代久远而且兴盛于明、清两代,体现了人文胜地宜兴的历史文脉,加以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相互补充,是江南地区家庭文化的历史见证。
1997年4月,宜兴市荣获“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1997年4月上旬,宜兴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多年来,宜兴各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文化工作领导,采取扎实措施,扩大和改善群众文化阵地设施,广泛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发展了文化事业,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在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宜兴杨巷、新芳、洑东等11个乡镇同时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
2000年4月,宜兴开展第一轮行政村合并工作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合结构、促进农村发展和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4月,宜兴开展第一轮行政村合并工作,通过合并,行政村从856个压减到597个;2001年2月,第二轮从597个压减到499个;2003年2月,第三轮从499个压减到434个;2005年3月,第四轮从434个压减到331个;2006年4月,第五轮从331个压减到258个。通过五轮行政村合并,全市行政村从856个压减到258个。为宜兴“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