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宜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到会正式代表485人,有21个县直属机关部门党员负责干部列席会议。会议听取、审查和批准了蒋继奋代表县委作的二年半来的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县委在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工作、粮食工作、党的工作及政法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讨论和确定了今后两年的工作任务,并就贯彻执行勤俭办社问题作出了决议。大会选举产生县委委员31名、候补委员8名,组成中共宜兴县第一届委员会。同时选出出席党的江苏省代表大会的代表7名,候补代表1名。蒋继奋当选为县委书记,陈联科为第二书记,唐均一为第三书记,张忠兴、李严洗、袁俊、蔡斌为副书记。
(27日)1954年4月27日,宜兴县有线广播站正式向全县播音
1950年10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广播收音站成立。1954年2月7日,宜兴县有线广播站成立,于4月27日开始正式向全县城乡播音。这是江苏省第一个也是全国建站较早的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建站初期,仅有专职干部4人,分别负责编播业务和机务技术工作,当时全县有广播喇叭188只,大部分广播线借用农村电话线,广播时间内农村电话中断。1964年,宜兴县开始建立独立的广播传输系统,到1965年,全县县至区、区至公社的广播专用线路全部架设结束,总共架设了广播专线2950千米,从根本上改变了有线广播依靠电话线路传送信号的局面。播音时间也由过去的每天3小时增至7小时。1985年7月20口,经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审核批准,宜兴县人民广播站改为宜兴县人民广播电台(有线电台)。1986年,广电部正式批准宜兴建立调频广播电台。指定呼号为宜兴县人民广播电台,频率94.6兆赫,功率100瓦。
1987年4月27日,宜兴第一个村级经济合作社在屺亭乡静堂村成立
1987年4月27日,宜兴第一个村级经济合作社在屺亭乡静堂村成立。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是宜兴县农村第二步改革中的新创举。村级经济合作社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法人地位,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形式。它的主要职能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内部利益合作分配,改善条件服务农民,积累资金增强后劲。静堂村经济合作社成立伊始就深深吸引了农民,全村983个农民全部自愿报名入社。县领导在会上高度赞扬了经济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并要求各乡镇认真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8日)1941年4月28日,新四军16旅在宜兴闸口召开成立大会
1941年4月28日,新四军6师16旅成立庆祝大会在宜兴闸口邵家祠堂广场召开。闸口邵家祠堂处于宜兴与武进交界处,河流成网,离公路和城市较远,相对比较安全。党组织在这里的群众基础好,群众抗日情绪高涨,又是独立二团经常驻扎的地方。大会由16旅宣传科长许或青主持,罗忠毅、廖海涛在大会上分别讲话,严正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阴谋,重申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庄严地表达了新四军坚持江南,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心。与会军民情绪激昂,士气振奋,激越雄壮的军歌响彻会场内外。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主任程维新、副主任张之宜、金溧宜武丹五县联合政府县长兼民众抗敌自卫团团长诸葛慎,纷纷致函、致电罗忠毅、廖海涛,热烈庆祝16旅成立。
1993年4月28日,宜兴市第一个亿元村——杨巷镇黄家村成立全市第一个村级党委
1993年4月28日,宜兴市第一个村级党委在杨巷镇黄家村成立。黄家村地处宜兴和溧阳的交界处,是著名国画大师钱松嵒的家乡。该村有正式党员58名、预备党员3名。改革开放以来黄家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干群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其中村办工业销售额达1.26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亿元村。黄家村多次被无锡市评为“工业明星村”、“无锡明星村”、无锡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载入《江苏名村志》。宜兴市第一个村级党委的成立,是宜兴市基层党建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农村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
1999年4月28日,市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交易中心成立
为进一步规范商品房市场秩序,1999年4月28日,由房产管理部门在“宜兴市房地产市场”内辟出2000平方米场地,设立全市第一个商品房市场,吸呐在城的2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商品房开发公司现场售房,向社会提供从选房、购房、抵押、办理产权证的全方位服务。
2000年4月28日,宜兴市资产经营公司成立
2000年4月28日,宜兴市资产经营公司成立,这是全市第一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跨行业、跨部门的国有、市属集体资产经营企业。市资产经营公司属全民性质,为市政府直属企业,业务上受市财政局指导。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亿元。经营范围为对授权范围内的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及其他资产实行产权管理和经营。
(29日)1991年4月29日,沪宜公路宜漕段拓宽竣工正式通车1991年4月29日,沪宜公路宜漕段拓宽竣工正式通车。沪宜公路宜漕段是与104公路相连的一条干线,是宜兴客货运输的主要陆路通道。全长26.14千米,原为9米宽油面公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该路段日车流量已达1.1万辆以上,改建加宽,提高通过能力已刻不容缓。1989年4月,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量为6239万元,原计划五年完成。在交通系统干群、筑路工人等25万劳动力的顽强拼搏下,改建工程总投入94万多工日,填挖土56万立方米,拆迁房屋8500平方米,新建改建桥梁22座,铺浇混凝土路面45.8万平方米,五年工作任务两年完成,建成了当时流量最大、苏南地区等级最高、行车条件最好(路基宽29.8米)、平均投资额最多、施工期最短、投入劳力最多的公路。
1993年4月29日,宜兴市人民警察授衔
1993年4月29日,宜兴市人民警察授衔仪式在市委会堂举行,490名来自全市公、检、法机关的人民警察分别被授予警督、警司和警员警衔。实行警衔制度是党和国家加强和完善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于发挥人民警察的职能,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0日)1993年4月30日,宜兴钢铁实业公司暨党委在张渚镇成立
以市冶金行业骨干企业宜兴钢铁厂和江苏省宜兴市钢厂为基础组建的宜兴钢铁实业公司,1993年4月30日在张渚镇宣告成立,公司党委也同时建立。宜兴钢铁实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500多万元,职工2200多名,占地380亩,是集炼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和具有20万吨生产能力的水泥生产企业。它也是张渚镇首家党委级企业。宜兴钢铁实业公司的建立,为宜兴市钢铁工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和自身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劲活力。
1994年4月30日,周王庙修缮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放
1994年4月30日,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庙(周孝侯庙)第一期修缮工程竣工并开放。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其中复建戏楼600多平方米)。大殿内重塑周处坐像,大殿东西厢房陈列有周处生平事迹。总投资近90万元人民币,其中宜兴市政府拨款70万元,江苏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台北市宜兴同乡会捐款4万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以及尹瘦石等书法家为周王庙题写联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