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疟的潜伏期约30~40日。发病初期,发烧并不太高,3~5日后转为典型发作,与间日疟症状相似,分发冷、发烧、出汗三个阶段,但发作周期为间隔72小时,并且周期始终不变。恶性疟的潜伏期约10~12日,多突然起病。早期除怕冷、乏力外,还有全身酸痛、头痛、恶心及较重的呕吐。发烧时间持续长,热型不规则,出汗不明显,少数病人症状很凶险,发展成脑型或昏迷型,出现嗜睡、谵妄、昏迷、神经精神综合症,如偏瘫、截瘫、失语、耳聋等;也可以发展成超高热型,体温迅速上升到41℃以上,且持续不退,可于数小时内死亡;还可以发展成厥冷型或胃肠型。厥冷型以软弱无力,很快陷入虚脱状态,皮肤苍白湿冷而肛温较高为特点。胃肠型则以腹泻为主,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恶性疟可每日间歇发作,隔日间歇发作,很快出现贫血及脾肿大。
卵圆疟的潜伏期及症状与间日疟相似,但病情较轻。
间日疟和三日疟可转成慢性疟疾,多次复发,长久不愈。
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吃高营养饮食,多喝水,适当服用镇静药物,或物理降温。主要应服用杀灭疟原虫的药物进行治疗。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第一日顿服氯哇4片,第二,第三日顿服2~3片,并每日顿服伯氨喹啉3片。恶性疟连服4日,间日疟连服8日;或每日服奎宁3次,每次1片,连服5日(孕妇禁服),并每日顿服伯氨喹啉3片,恶性疟连服4日,间日疟连服8日。
疟疾容易复发,故还应进行抗复发治疗。第1日顿服氯哇4片,伯氨喹啉每日3片,连服8日;或服乙氨嗜陡,第1,第2日各服8片,每日均分两次服。顿服伯氨喹啉每日3片,连服8日。
预防疟疾应采用综合性措施,包括及时发现病人和健康疟原虫携带者,及时登记及时根治。防蚊、灭蚊;如到疟疾流行区去应服预防药,方法为顿服乙氨嗜咤4片,隔7日再服1次;或顿服氯喹2片,隔10日再服1次:或喹哌顿服0.5克,20天服1次。复方喹派(喹哌1克、周效磺胺0.2克),每日1次。
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少数病人可累及深部组织的内脏器官。麻风病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机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人类被认为是麻风杆菌的主要宿主,未经治疗的多菌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麻风杆菌侵入人体的途径仍未确定,但人们逐渐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麻风杆菌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鼻是麻风杆菌排出的主要出口。人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一般儿童免疫力较低,但随年龄增长而增强,成年人中绝大多数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不易感染发病。
患者感染麻风杆菌后要经历相当长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平均为2~5年,最短的仅3个月,长者可达10年以上。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同时也侵犯黏膜和淋巴结。对皮肤的损害形态多种多样,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水疱、溃疡及萎缩等。患者毛发脱落,汗腺、皮脂腺被破坏,造成汗闭和皮肤干燥等。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的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的障碍以及排汗困难等。麻风患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受害的周围神经可呈梭状、结节状或均匀地粗大,有痛感或压痛,有时可出现干酪样坏死、纤维样变和钙化等。常被侵犯的周围神经有尺神经、耳大神经、正中神经、排总神经、面神经、胫神经等。由干神经受累,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如感觉障碍,痛觉、触觉、温度觉减退:运动障碍,由于手、足、面部的肌肉萎缩或瘫痪,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营养性障碍,由于调节血管舒张的植物神经受累,可造成血供不足,患者出现皮肤干燥萎缩等;循环障碍,患者出现手足紫绀,温度降低,肿胀等。
在治疗上,多采用氨苯矾、利福平等药物治疗。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避免出现畸形。在预防上要及早发现,及早隔离,接种卡介苗可提高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
肺结核病
肺结核病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广泛流行、严重威胁健康和危害国计民生的慢性传染病。因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现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开放性肺结核病人,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排出的结核杆菌悬浮在飞沫中,当被人吸入后即可引起感染。排菌量越多,接触时间越长,危害也就越大。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和继发型肺结核。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全身症状以发热为主,多数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等。少数病人还可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调、心悸、面颊潮红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浸润性病灶咳嗽轻微,干咳或仅有少量黏液痰。有空洞形成时,痰量增多。咯血,约一半的病人在不同时期有咯血。破坏性病灶、病变纤维化和病灶钙化是引起咯血的主要原因。咯血的临床症状和严重性除与咯血量的多少有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气道的清除能力和全身状态。胸痛,患者常有部位不定的胸部隐痛、固定性针刺样痛,常随呼吸和咳嗽加重。这是由于胸膜受累的缘故。气急,重症患者可因毒血症和高热而引起呼吸频率增速。
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等治疗。
在预防上首先要建立防治体系,积极开展防疥宣传,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各地要从疫情实际出发早期发现和彻底治疗病人,对已发现的病人,要严格隔离。卡介苗是一种无毒牛型结菌活菌疫苗,接种后可提高人体特异性抵抗力,应大力推广。
淋巴结核
淋巴结核是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结内而引起的疾病。全身淋巴结均可发生结核,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常见,占淋巴系统疾病的80%~90%。淋巴结核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颈淋巴结核俗称鼠疮脖子,常由头颈部器官及胸腔内结核病灶通过淋巴或血液播散而传染。颈淋巴结核主要见于颈上淋巴结群,特别是侧颈部。其次为颈下淋巴结群及颈部散在淋巴结。病情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如乏力、低烧、盗汗、食欲不佳等,颈淋巴结核的局部症状可分四型。结节型:发病缓慢,淋巴结肿大、质硬、互不粘连、可移动、无疼痛,肿大淋巴结呈条索状排列。炎症型:淋巴结周围发炎、皮肤浸润不明显,淋巴结集合成块,与周围粘连,界限不清,活动性差,颈部变粗似牛颈。脓肿型:肿大的淋巴结中心软化、干酪性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有波动感。溃疡型:脓肿自行破溃,创口经久不愈,可以形成瘘管或溃疡,排出混有干酪样物质的黄色稀薄脓汁。
另外,肠系膜淋巴桔核也较常见,全身症状同颈淋巴结核,唯腹部可以触及到患结核的肿大淋巴结。
治疗淋巴结核主要是服用抗疥药物。局部也可以手术,切开引流或切除窦道。如配合中医中药则效果更好。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结核恶化,结核杆菌随血液流到脑内血管进入脑脊液感染脑膜而引起的。多见于儿童。
结核性脑膜炎病大致可分为三期。初期约1~2周,常有低烧、疲乏无力、淡漠、嗜睡或烦躁好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呕吐、头痛。中期约1~2周,头痛及呕吐加重,呕吐呈喷射性,体温更高、恶寒,可有惊厥、颅压增高症状,如前因饱满、出现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明显等。颅神经受损,常见者为动眼神经障碍,如眼睑下垂、斜视、复视、面神经麻痹。晚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完全昏迷,出现肢体瘫痪,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发作频繁。由于颅内高压,脑水肿,婴幼儿前囟膨隆,颅缝裂开,头皮静脉怒张,视乳头水肿。最后一切反射均消失,瞳孔固定,高烧,脉快而微弱,呼吸不规则,病情危重。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抗痨药物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治疗开始时应用,有一定作用。抗痊药物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是首选药物。因其能迅速进入脑脊液并达到治疗浓度。利福平、链霉素、卡那霉素、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对氨水杨酸钠在脑膜炎症时也可进入脑脊液中。故一般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常采用异烟肼加嗪酰胺加利福平加链霉素使用3个月后,改为异烟肼加利福平加乙胺丁醇9个月,继之用异烟肼加乙胺丁醇6个月,总疗程为18个月。昏迷病人口服药可以压碎后经胃管送服。颅内高压者应限制入水量并使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利尿剂等进行脱水治疗。抗痨药的使用剂量为:异烟肼成人每日0.3克~0.4克,儿童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25毫克,一次顿服;吡嗪酰胺成人每日1.5克,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30毫克~40毫克,分2~3次口服;利福平成人每日0.45克~0.6克,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20毫克,每日早餐前1小时顿服;链霉素成人每日0.75克~1.0克,儿童每日每干克体重20毫克~30毫克,1次肌肉注射;乙胺丁醇成人每日0.75克~1.0克,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15毫克~25毫克,1次口服;丙硫异烟胺成人每日0.6克~0.9克,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20毫克,分2~3次口服;卡那霉素成人每日0.75克~1.0克,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25毫克,1次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