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并且有些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老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小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老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小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小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小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问题行为
小学生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行为常常是由小学生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
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问题行为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六、意志障碍
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做事情只是几分钟热度,总是半途而废。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我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孩子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小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这样,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七、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面临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有些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小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小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
有很多这样的小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八、依赖心理
因为年龄还比较小,小学生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很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小学生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小学生感受到被父母、老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老师的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人格障碍
小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有很多小学生的人格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小林表哥过生日时,爷爷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而小林过生日时,爷爷给小林买了一件运动衣,小林心里很难过。爷爷太偏心了,爷爷喜欢表哥而不喜欢我,小林越想越生气。小林怎样想才会摆脱苦恼,快乐起来呢?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小学生,应该认识这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走别人做过的弯路,从而早日成才。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今的小学生在父母的眼中承担着“振兴家庭”的责任,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实施着“宏伟”的“圆梦”计划。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爱得过了头,照顾过度,期望过高。
一方面,家长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长期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境地。很多家长缺乏教育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关爱的温暖。
另一方面,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业上加大了砝码,星期六和星期天不是让孩子上辅导班就是请家教,结果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一边是新华书店教辅用书脱销,另一边是小学生愁眉苦脸吃不了。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成为家长的追求。现在非常多的家庭是三代组合,“隔代亲”现象非常普遍。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小学生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一些小学生的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他们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老师素质的影响
老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模仿的榜样。老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在老师队伍中,健康向上的老师有,消极低沉的老师也存在。老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小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教育传统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学校重视教学骨干老师的培训,轻视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视老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老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视老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视老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小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提上教育的日程,但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际执行情况不符,小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老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老师劳累,小学生遭殃。老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小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四、社区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小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小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小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成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小学生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以上是小学生心理成因分析的主要方面,此外还有其他原因。
(第三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心理技能,促进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现代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尤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重要。
第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非常特殊的阶段,是小学生的“过渡时期”,被国外学者称为“危险年龄”。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开始由儿童进入青少年,小学生身心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当部分的小学生开始出现性意识和性冲动。由于小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以及性的需要开始形成,促使了小学生产生成人意识,开始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这就使小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产生,这时小学生尤其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
第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状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不同,往往对小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关系而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单亲家庭”、“问题家庭”。因此,家庭教育不当,是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校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着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等不良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在社会方面,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像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非法网吧等,都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引导。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学会自我调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然而,小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是现实存在的。这些困惑如果不及时给予消除,使其长期积累,超过小学生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躁、粗暴等人格阻碍。所以,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培养其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