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技工作
建场以来,为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积极开展林业科研活动、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科技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林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节 科研活动
一、科研活动的展开
建场初期,全场的科研活动集中民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探索防沙治沙的新途径。 根据群众“寸草遮丈风,流沙走不动”和“一棵草挡一碗沙,寸草还比沙子的力量大”的实践经验,总结沙区劳动人民“插风墙”、“挡风养苗”的治沙经验,这些经验和方法的运用,成为前期科研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965年11月,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接管了原由省林业局领导的民勤防沙林试验场,及时确定了治沙的方针和部署,组织了治沙科研队伍,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创造了带状、格状黏土沙障与带间、格间种草种树的机械固沙和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为沙区的治沙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林场大力开展治沙造林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活动的重点
——固沙树种引种育苗。 建场初期,为了满足固沙造林的需要,对梭梭、花棒、毛条、沙拐枣等主要固沙树种进行引种育苗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育苗技术成果。1964—1966年累计生产梭梭苗56.3万株、花棒苗32.5万株、毛条苗29.64万株、沙拐枣苗35.82万株。
1966年1月,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下发了“关于印发‘几种固沙树种的播种育苗方法’的通知”,将防沙林试验场总结编写的“几种固沙树种的播种育苗方法”印发给各分场,对其培育沙生苗木所取得的实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在全场进行推广。
——固沙造林技术的研究。 防沙林试验场在治理沙害中,采用围、堵、积、拉、压的治沙措施治理沙丘,同时,在沙丘上引种了梭梭、拐枣、花棒等固沙灌木,为营造防风固沙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到1965年底,已在凶沙恶风的沙井子沙漠里营造防风固沙林1.4万亩,插设沙障529千米,固定沙丘93座,控制流沙面积5万多亩,使附近14个社队的3万多亩农田初步解除了风沙危害。 1966年3月,整理编写了“固沙造林经验的初步总结”,并大面积推广了机械固沙(立式柴草沙障、黏土沙障)和植物固沙(封沙育草、造林种草)技术。
1968年,总结出了治理流动沙丘的方法,即在流动沙丘上先设置黏土沙障,固定流沙,然后营造梭梭等固沙灌木林的治沙模式, 这一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流动沙丘的固沙造林。
1968—1973年,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田附近的流动沙丘进行了治理,使310多个高达十余米的流动沙丘,变成了灌木生长茂密的固定沙丘,总面积达1.12万亩,从而改善了附近社队农业生产条件。
1974年,在总结固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流动沙丘固沙造林技术”,在大面积治沙造林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杨树的育苗造林试验推广。 重点开展了新疆杨扦插育苗和造林、 胡杨嫁接新疆杨、胡杨育苗及造林等试验推广。
1.新疆杨扦插育苗试验。新疆杨是林场于1965年从新疆引进的,并于当年在总场场部所在地进行了扦插育苗试验,以后在各分场进行了引种、繁育、推广。 1973年,林场在总结育苗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科研人员进行了插穗粗度试验、采条季节和插穗部位试验、插穗长度试验、插穗失水和吸水试验、插穗基部节口形状及扦插方向试验,经过系统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新疆杨扦插育苗技术”。 到1973年全场新疆杨育苗面积已达30.3亩,自育的新疆杨苗木重点用于四旁绿化和成片造林,并引种到武威、永昌、古浪、景泰等地。
2.新疆杨造林推广。由于新疆杨抗旱、抗风、抗寒、耐盐碱,树干通直,材质优良,造林成活率比当地杨树高,一般在90%以上。 并且生长快,据调查,栽植6年的高12米,根径5.2厘米;栽植2年的高2.7米,根径2.7厘米。当年栽植的新梢达1.5~3米。一般在土壤水分好的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2米。 后来,在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建设中,新疆杨逐步替代了生长较慢的小叶杨、钻天杨。
3.胡杨上嫁接新疆杨试验。 引种的新疆杨,一般必须灌水才能成活生长,但在耐盐碱、耐干旱方面不如胡杨。 1974年,林场自列项目,进行了胡杨上嫁接新疆杨的试验研究。 试验表明:在胡杨上嫁接的新疆杨,在无灌溉条件下,表现出生长快、耐干旱的特点,为当初改造天然胡杨幼林和促进扩大新疆杨栽植范围探索了新的途径。
4.胡杨育苗及造林试验。 1966—1974年林场在胡杨人工育苗、造林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尤其是播种育苗和移植野生苗取得了一定成果。 种子育苗亩产曾达4万株,但是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并未得到推广应用,其原因就是生长缓慢,长期处于灌木状态,形不成主干。
——红柳的人工培育。 红柳是沙区的乡土树种,均为天然繁育。 从1983年开始,林场开展了红柳种子育苗,亩产苗木10万株以上,满足了盐碱滩地的造林需要,由于红柳成活高,被广泛应用于混交林的营造,从而解决了当时梭梭纯林栽植过密、白粉病严重、林相残败的问题。
——花棒采种基地建设。 花棒是荒漠地区野生灌木,是可以依靠大气凝结水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荒漠植物,是沙荒地造林最有前途的灌木树种之一。 林场依据省林业局建立花棒采种基地的安排意见,从1979年开始,用4年的时间,在沙井子城西、小西沟中房子、红崖山冯家滩、苏武山及义粮滩等作业区,共营造采种基地4600亩,其中国家投资营造3400亩,本场自筹资金营造1200亩。 经过精心抚育,1982年年采种量达2万千克,满足了育苗需要。
——红枣的引进培育。1984年,为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职工收入,林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红枣较多的河北赞皇县考察学习红枣栽培技术。 1985年从河南新郑、 山西运城、甘肃张掖、临泽等地,调进枣树苗5万多株,在小坝口分场定植350亩,为全场发展红枣产业开了好头。
1999年,小坝口分场从河南新郑调入灰枣根蘖苗,进行归圃育苗试验获得成功,其后红枣育苗面积逐年扩大。 同时,还进行了红枣嫩枝扦插育苗、酸枣嫁接育苗、枣树高接换优等多项试验研究。 截至2008年底,红枣育苗面积已达120多亩,年产出红枣合格苗木20多万株,既满足了林场发展红枣产业的种苗需求,又为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苗。
——葡萄的引种发展。2001年起,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的要求,林场坚持“高点起步,一次到位”的建设原则,积极推进葡萄基地建设和产业化进程。 截至2008年,引进酿酒葡萄品种20余个,鲜食葡萄品种36个。 通过引种驯化,筛选出了酿酒葡萄主栽品种5个(黑比诺、梅鹿辄、赤霞珠、薏斯林、霞多丽),鲜食葡萄主栽品种3个(世纪无核、红地球、矢富罗莎)。
葡萄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了以世纪无核为主的鲜食葡萄,以梅鹿辄、黑比诺、赤霞珠为主的酿酒葡萄和以世纪无核、红地球为主的日光温室葡萄,葡萄产业的发展已涵盖了林场下属的8个分场,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鲜食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 500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 500亩,日光温室葡萄种植达到196座。 生产的世纪无核葡萄,于2003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2007年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产品金奖”。
——重点开展的科学试验研究。 1966年,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下发了“关于开展科学实验研究课题的通知”,拟定了沙枣林的改造及用材林的培育、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培育、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和造林试验、机械造林的经验总结、胡杨的采种、育苗经验、杨树用材林的试验、营造油松、洋槐林的试验、引种新疆隔年核桃的播种育苗及新疆杨扦插、育苗试验等8项研究课题。
1973年,林场开展了重盐碱地造林试验、厚覆沙地造林试验、杨树速生丰产林营造试验、胡杨育苗造林试验、林木病虫害防治试验(沙枣木虱的防治研究、沙枣尺蠖的防治研究、梭梭病害及鼠害的防治研究)、人工造林与机械造林试验、沙枣林木改造试验、育苗实现半机械化操作试验、各种肥料肥效试验、生物固沙技术措施的研究、沙枣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试验研究等各种试验13项。 特别是在重盐碱地造林、不同土壤类型胡杨造林试验、沙河床红柳扦插造林、二白杨插条质量、灯光诱杀沙枣尺蠖等试验研究方面获得了初步成效。
1974年进行了固定流沙技术的研究、二白杨优良类型的选育、杨树优良品种的引种试验、胡杨和新疆杨的嫁接试验、沙枣优良品种的选育、各种乔灌木树种的耐盐碱试验等6项试验研究。
1975年,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与甘肃省农科院林业研究所共同进行樟子松、油松种子播种育苗试验获得成功。
1981年进行了樟子松引种试验(1980年地区科委下达项目)、人工林经营管理的研究(1980年省林业局下达项目)、杨树杂交新品种的定植观察试验、杨树速生丰产林试验研究(1980年地区科委下达项目)、泡桐引种试验、文冠果和核桃的引种试验(1980年地区科委下达项目)、花棒种子园经营的研究(1980年省林业局下达项目)、苗圃机械化作业的研究(1980年中央、省地下达项目)、沙枣优良品种选育研究、沙枣优良杆形的培育研究、治沙造林的研究等11项试验研究。
2002年进行了速生杨引种和鲜食葡萄引种2项试验研究。
2003年进行了沙生植物营养袋育苗、速生丰产林栽培、退耕还林枣草间作、红柳品种提纯试验;花卉及花灌木引种培育、城镇绿化苗木引种培育试验;牛羊品种改良、紫花苜蓿种子繁育试验;地膜覆盖反光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套种对葡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鲜食葡萄引种、鲜食葡萄贮藏保鲜、鲜食葡萄果实套袋及膨大剂、微肥对酿酒葡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梨枣密植丰产栽培、红枣大苗移栽培育试验;甘草栽培试验等17项试验研究。
2004年开展了沙生树种营养袋育苗及雨季造林、封育区人工模拟飞播造林、中六坝滩重盐碱地造林试验;针叶树种子育苗、速生杨丰产栽培、温室及露地花卉引种培育试验;羊鲜精人工授配改良试验;酿酒葡萄“V”字形叶幕结构夏季修剪、梅鹿辄限产增糖试验;世纪无核温棚栽培提前上市、鲜食葡萄果实膨大剂和套袋、鲜食葡萄引种、鲜食葡萄贮藏保鲜试验;甘草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等14项试验研究。
2005年进行了沙生苗木营养袋育苗及雨季造林试验、速生杨丰产栽培试验、退耕还林地肉苁蓉接种试验、花卉及彩叶树种引种试验、喷灌在防止葡萄霜冻中的应用试验、酿酒葡萄综合管理增糖试验、甘草丰产栽培综合试验、甘草品种区域试验等8项试验研究。
2006年进行了沙生苗木营养袋育苗及雨季造林试验、营养袋育苗滩地造林补植试验、苦碱水盐碱地甘草移栽试验、东镇东吕滩封育区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试验、退耕还林地肉苁蓉接种试验、花卉及苗木温室嫩枝扦插试验、酿酒葡萄不同整形修剪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对比试验、薏斯林酿酒葡萄品种春季防霜防冻试验、世纪无核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世纪无核和黑比诺密度栽培试验、世纪无核春季防霜防冻试验、矢富罗莎丰产栽培试验、红枣各品种嫁接提纯试验、枸杞引种及丰产栽培试验、甘草育种试验、河西干旱区甘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等16项试验研究。
2007年重点进行了石羊河流域节水模式与植被重建技术研究、 鲜食葡萄露地安全越冬试验、甘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及配套技术集成、梭梭肉苁蓉接种试验、激素配施对世纪无核葡萄生理生化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鲜食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葡萄节水灌溉试验、葡萄设施栽培试验、日光温室葡萄引种试验、核桃引种栽培试验、梨枣丰产栽培试验、独龙干葡萄栽培试验等12项试验研究。
2008年,进行了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天然更新与封育技术研究、鲜食葡萄露地安全越冬试验、节能日光温室光照及温湿度变化规律研究、节能日光温室不同品种物候期观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日光温室世纪无核葡萄果实增大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田世纪无核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世纪无核与秋无核和红地球贮藏保鲜试验等7项试验研究。
第二节 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1958年7月2~9日,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固沙造林考察队的全体人员,对民勤防沙林试验场(1965年11月由我场接管)城西滩的固沙造林试验进行了视察, 并在现场提出许多指导改进工作的宝贵意见。 苏联专家彼得罗夫教授还为民勤700多名干部做了关于民勤固沙造林情况和中亚固沙经验的报告。
1965年,武威专区在石羊河机械林场建立了石羊河林校,至1970年举办两期,每期50人,共100人,为武威地区培养了一批林业技术人员。
1966年, 林业部西北工作组来场进行实地考察, 对石羊河机械林场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写出考察报告。
1971年, 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与中国民用航空兰州管理局指挥部就使用飞机撒播药剂(6%六六六粉)防治沙枣尺蠖达成协议,完成作业面积8万亩。
1973年,石羊河机械林场和民勤治沙站、民勤县林业站组成了由14名同志参加的林业规划队,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民勤县防风固沙林带的复查和测绘工作。
1975年,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与甘肃省农科院林业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油松、樟子松播种育苗试验。
1977年,为了配合西北沙荒、黄土高原造林机械科研工作组开展“KDZ开沟大苗植树机”造林试验,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于当年春造时期,在喇叭泉分场用“KDZ开沟大苗植树机”进行机械化开沟造林生产试验,造林面积800亩,苗高2米以上,作业质量良好,每台班完成80~100亩,及时地解决了当地居民稀少、劳力紧张的问题。 由于该机器具有工效高、一次完成开沟和植树作业、造林质量好等特点,后来在西北地区大型国营农林场造林中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使用。
1977年,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参加了“北方治沙会议”, 在会议上交流了防沙林试验场“治理流动沙丘技术”和红崖山分场冯家滩苗圃“杨树造林试验”及“胡杨树上嫁接新疆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