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温室内架设滴灌,节约用水。 日光温室葡萄采用滴灌,每年灌水量明显减少,全生育期每亩灌水在150立方米左右,相比温室蔬菜明显节水,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有新突破。 同时,采用膜下滴灌,降低了温室内湿度,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的滋生,减轻了病虫危害,提高了葡萄的商品率。
三、五点体会
日光温室葡萄产业的发展,为林场职工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增收的好路子,不仅致富了职工,也为林场产业结构增添了新活力。
体会一:科学规划、持之以恒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前提。 设施农业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在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上,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对认准了的路紧盯目标不放松,始终如一抓落实,才能实现大的发展。
体会二:统一思想、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是做大做强产业的根本。 规模化发展设施葡萄产业,促进职工思想观念转变是关键。 这就必须要靠一批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换民心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通过耐心说服,正确引导职工。 只有使广大职工与总场、分场思想同心、认识同步、工作同向,才能使设施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体会三: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是做大做强产业的保证。 日光温室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要把资金投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日光温室离不开总场的政策扶持。
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总场借资、分场筹资、职工出资“三轮驱动”的办法,快速推进温室建设,并积极争取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资金的支撑和拉动,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推动设施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体会四:依托科技、做好服务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关键。 科技是提升产业水平,实现产业增效的有力抓手。 在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中,依托产业优势,整合人才资源,建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推行科技人员一线服务责任制,不断创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使良种良法到棚,关键技术到人,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才能为经营温室 的职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体会五:培育市场、强化流通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基础。 拓展市场,形成产销一体化格局,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抓产业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建设市场体系、组建营销组织、建立流通机制、创建信息服务中心等,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地与全国各大市场的对接,为设施葡萄产业增效、职工增收打下基础。
(作者现任石羊河林业总场纪委书记)第三篇 改革发展
一 林场改革
1964年建场以来,林场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形势和政策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用人分配制度,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林场特色的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了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机构改革
一、 机构沿革
1964年4月27日,报经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部同意后,武威专员公署正式发出通知,成立石羊河机械林场。 同年7月,场部在距民勤县城南12千米处的小坝口苍蝇湖开始筹建, 10月下旬场机关已初步落成。10月23日至25日,武威专署农林牧局主持召开石羊河机械林场交接会议, 并转发了“石羊河机械林场交接会议纪要”。 1964年 11月1日起,“国营石羊河机械林场”正式行文办公,由鲜高文、汉煚、郭广茂、伏振文等同志组成接管工作组,开展接交工作。12月中旬接管了民勤县的红崖山、莱菔山、三坪口、小西沟林场,武威县的七架沙滩林场,永昌县的喇叭泉林场。
1965年3月,总场内设人秘科、业务科、机务科。 7月经武威专署批准,国营石羊河机械林场更名为“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 11月总场接管了由省林业局所属的民勤防沙林试验场,至此总场下设3科、7个林场。
1968年11月,成立了武威专区石羊河机械林场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和生产组,在此前后7个分场都相继成立了革委会,同时有部分分场易名, 1968年7月底前,所辖7个分场的名称分别为:武威五七分场(原七架沙滩林场),永昌喇叭泉分场,民勤东风分场(原小西沟林场),民勤红崖山分场,民勤防沙林试验场,民勤东方红分场(原莱菔山林场),民勤红旗分场(原三坪口林场)。
1969年10月,总场改称为“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
1970年10月,根据生产工作的需要,总场革委会调整了办事机构,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和机务组。
1973年8月,由于机械造林延伸到民勤县东湖镇,为便于管理,报经武威地区批准,在民勤县东湖镇的东吕滩设立了东镇分场。
1976年7月,总场机关撤销了原设的四个组,对应设立政工科、行政科、生产科和机务科。
1978年12月,撤销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革命委员会和8个分场的革委会,总场、分场两级行政组织恢复场长制;同时变更了分场名称,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武威五七分场改称“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五七分场”、民勤防沙林试验场改称“防沙林试验场”、民勤东方红分场改称“大滩分场”、民勤红旗分场改称“义粮滩分场”、民勤红崖山分场改称“红崖山分场”、民勤东风分场改称“小西沟分场”、民勤东镇分场改称“东镇分场”、永昌喇叭泉分场改称“喇叭泉分场”。
1980年8月,总场撤销了政工科、行政科,设立人秘科、计划财务科,保留生产科、机务科。
1981年8月,东镇分场迁往民勤泉山镇复成滩并更名为“泉山分场”。 同年10月20日,喇叭泉分场移交金昌市永昌县管理。 11月,成立了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林业公安派出所。
1984年6月,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场更名为“武威地区石羊河林业总场”。总场内部机构调整为办公室、政工科、生产科、机务科,撤销计划财务科,业务并入总场办公室。 红崖山分场划为小坝口分场和红崖山分场,红崖山分场场址设在冯家滩苗圃,小坝口分场场址设在原红崖山分场场址。 原由生产科管理的大滩苗圃,改为分场级独立核算单位,隶属总场直接领导。 同年11月9日,五七分场移交行署林业处。 至此总场内设1室3科1所,下设7个分场1个苗圃。
1986年5月12日, 总场场部新址在民勤县城东郊民湖公路1.8千米处动工修建, 8月,总场增设计划财务科,10月,总场新址竣工,11月中旬总场由民勤小坝口迁至新址。
1987年10月,机务科迁到总场新址,并设立了总场林机修理部,为独立核算的股级单位;小坝口分场迁至原总场旧址。
1991年12月,大滩分场迁至位于民湖公路4千米处的麻雀滩总场机关苗圃,机关苗圃并于该分场。
1992年1月,总场设立供销科。
1997年7月,在原小坝口分场苏武山作业站成立了苏武山分场,在原红崖山分场扎子沟作站成立了扎子沟分场。 10月总场成立了葡萄产销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12月, 葡萄产销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葡萄产业开发中心”, 为科级事业单位。
1999年12月,苏武山分场划归行署林业处管辖。 至此总场下属9个分场1个葡萄产业开发中心。
2001年2月,原武威行署撤销,成立武威市,总场随之更名为“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
2003年1月,总场政工科更名为“劳动人事科”;供销科更名为“市场开发科”;成立了科教宣传科和生态工程质检中心;撤销机务科(有关业务并入总场办公室)。 至此总场内设机构为5科1室1所1中心。
二、分场的设立、调整及变更
——小西沟分场。 初建于1958年,始称永安林场,原系民勤县国有林场之一,1964年11月移交总场时已改称为民勤小西沟林场。 1968年7月更名为民勤东风分场,1978年月,易名为小西沟分场。
——扎子沟分场。 原系红崖山分场扎子沟作业站,1997年7月成立扎子沟分场。
——红崖山分场。初建于1960年,原系民勤县国有林场之一。1964年11月移交总场,原场址在民武公路12千米处的小坝口。 1984年6月,红崖山分场划为小坝口分场和红崖山分场,红崖山分场场址设在冯家滩苗圃。
——小坝口分场。 1984年6月,红崖山分场划为小坝口分场和红崖山分场,小坝口分场场址设在原红崖山分场场址。1987年10月,小坝口分场迁至原总场旧址。1997年10月小坝口分场所属苏武山作业站设立苏武山分场。
——防沙林试验场。 初建于1951年,原属甘肃省林业局,始称民勤防沙林场,场址在民勤县城马家北园子,1957年更名为民勤防沙林试验场,1958年迁至民勤西沙窝沙井子,1960年至1965年先后由张掖地区和武威地区管辖,1965年11月由省林业局移交总场。
——大滩分场。 初建于1958年,原系民勤县国营林场之一,原名莱菔山林场,1964年移交总场时为民勤莱菔山林场,1968年7月更名为东方红分场,1978年12月易名为大滩分场。 1991年12月,从民湖公路16千米处的苍耳湖迁至4千米处的麻雀滩。
——大滩园林场。 始建于1966年,初为总场机关农场,1976年改为机关苗圃,1984年6月,设立为大滩苗圃。 1997年7月易名为大滩园林场(保留原大滩苗圃名称)。
——泉山分场。 1973年8月设立东镇分场, 位于民勤县东湖镇的东吕滩。 1981年8月,迁至民勤县泉山镇的复成滩,更名为泉山分场。
——义粮滩分场。初建于1958年,始称为三坪口林场。1964年移交总场,1968年7月易名为红旗分场,1978年12月改为义粮滩分场。
——葡萄产业开发中心。 1997年10月成立葡萄产销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12月更名为葡萄产业开发中心。
三、总场内设科室的调整和变更——办公室。 建场初期与政工科合署办公, 1970年10月至1976年7月为革委会办事组;1976年7月至1980年8月为行政科;1980年8月又与政工科合署办公;1984年7月起设立办公室。
——劳动人事科。 1965年3月设人秘科;1968年11月至1976年7月为革委会政工组;1976年7月至1980年8月为政工科;1980年8月至1984年7月为人秘科;1984年7月恢复为政工科;2003年1月改为劳动人事科。
——生产科。 965年3月至1968年11月为业务科,1968年11月为生产组,1976年7月后改为生产科。
——计划财务科。1980年8月设立,1984年7月并入办公室,1986年8月恢复为计划财务科。
——科教宣传科。 2003年1月原机务科调整为科教宣传科(机务科设立于1965年3月,1968年11月并入生产组,1970年10月改为机务组,1976年7月恢复为机务科)。
——市场开发科。 1992年1月设立供销科,2003年1月易名为市场开发科。
——森林派出所。 1981年11月经省林业厅批复成立林业公安派出所,2004年11月改为民勤县公安局石羊河森林派出所,2005年4月改为武威市森林公安局石羊河森林派出所。
——生态质检中心。 2003年1月设立。
§§§第二节 经营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前, 林场完全按照国有林场经营机制和模式进行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林场发展的需要,林场不断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了机制转型、联产承包、大包干、分类经营等四个时期。
——机制转型期。 1979年林场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迈开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的第一步,当年制定下发了《苗圃经营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通过成本核算,对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收入多、开支少、有贡献的苗圃,从超出收入指标的盈余中提出20%,作为苗圃集体福利事业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奖金。
1980年6月,按照《试行办法》经总场审批,对1979年盈利的苗圃及个人,兑现了奖金2800多元。 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林场职能的转变,造林、营林、护林、育苗以及苗圃地经营等业务的拓展,给林场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0年2月总场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劳动管理试行办法》,共7章22条,明确提出对所有人员实行定额管理的办法。 1980年7月总场印发了《机务管理试行制度》,规定机务科下设的机务队、运输队、打井队、修理车间等均实行岗位责任制,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机械、机具全部包到机组,实行单车单机成本核算。 这些制度的出台,为深化经营机制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总结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上的优越性,鼓励农村土地经营实行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组),包干到户(组)等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1年1月19日、2月24~27日, 总场党委连续召开了两次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1979年以来林场试行苗圃奖励、定额管理、机务岗位责任制以来的经验,讨论深化林场改革的问题,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经营机制改革思路,林场印发了《石羊河机械林场经营管理试行办法》。《试行办法》分岗位责任制和定额管理、营林管理、机务管理、计划财务管理四个部分。 明确提出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定额管理,具体规定了分场会计、出纳等业务管理工作、作业站(圃)的人员编制以及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内容,提出让有条件的分场实行单位定额管理和小包干制度。 明确提出苗圃实行三定(定额、定编、定员)一奖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机务管理,实行五定(定人员、定机具、定任务、定消耗、定盈利)一奖的生产责任制。形成了林场联产承包责任的雏形。1981年大滩苗圃、冯家滩苗圃等实行了专业承包,积极推行包工、包产、超盈利奖励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当年生产经营成本下降了30%,效益提高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