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因此,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许多科技成果被先后引入世界各地,从而促进了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马克思等伟人高度评价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从古代的辉煌走进现代的文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另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现代科技教育展厅集科学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身,以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展览、演示为主体,鼓励观众自己动手、动脑,直接参与操作、实验和思考,从而领会其中的科学道理,研究和探索知识的奥秘。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力热、机械、声光、信息、数学、人体科学等100多项展品以及高压放电、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多媒体电脑、液氮、气浮平台、核物理等一系列演示项目。人们不仅可以在娱乐中学到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还可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科学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和追求。
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穹幕电影厅正式向社会开放。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穹幕影院之一,可以同时容纳500人观看。穹幕电影是当代世界电影技术的奇葩,它采用70毫米10片孔影片、超大广角鱼眼镜头放映机、860平方米的大型天穹型银幕、8路6声道立体声环绕音响系统,产生超过观众视野的全景画面和逼真的环绕立体声效果,让观众置身于电影的恢弘景观和磅礴气势之中,领略到高科技给人类感官和心灵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享受与震撼。
中国科学技术馆还是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的培训基地。这里的培训中心不仅拥有大量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举办形式多样的短期科技培训,还辟有“动手园地”,配备相当数量的制作设备和工具,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组织各种小制作活动,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参加收音机、电子门铃、航模等制作的实践活动。
曾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科学巨匠居里夫人说过:“怎么会有人觉得科学枯燥无味呢?还有什么东西比支配宇宙的不变定律更能醉人?还有什么东西比发现这些定律的人类智力更为神异?”中国科学技术馆向人们所揭示的正是这一质朴而又伟大的真理。它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通向祖国辉煌未来的金桥!
融5000年的华夏文明与现代科技于一身的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一座博大精深、趣味无穷的科学圣殿。
中国航空博物馆
中国航空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占地面积1000多亩,是一处以飞机文物为主体的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航空珍品荟萃地。自1986年10月开始筹建,1989年11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收存100多个型号200多架飞机,地空导弹、高射炮、防空雷达、航空炸弹、航空照相机等1000多件武器装备样品。其中很多样品系国家珍贵文物、世界航空珍品。中国航空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翔实的史料,向人们展示新中国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和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向人们讲述中华民族航空史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航空博物馆以建立实物档案,重视航空史事,普及航空知识,强化国防意识,搞好航体游乐,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内外交流,促进科技发展,为祖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和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服务为建馆宗旨。
中国航空博物馆是开展国防教育、科普教育和进行大型社会活动的理想场所。有航空特点的夏令营、冬令营、军训活动等,年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爱航空、热爱人民空军的青少年。航空跳伞、航模表演、遥控飞艇和舰船等活动,以及航博球形影视厅放映的航空题材的影片、录像片等吸引着广大观众。
航空博物馆是一座集航空博览、航空科普、航空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大批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飞机:中国人冯如自行设计并制造的“冯如二号”飞机;1949年开国大典时接受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检阅的P51“野马”战斗机、“蚊”式轰炸机、“C46”运输机、PT19A教练机和L-5联络机;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日战争使用过的P40战机;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过的米格15型战斗机、图-2型轰炸机和拉11型战斗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三军协同作战解放江山岛战役中使用过的伊尔10型强击机;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主席曾多次乘坐过的伊尔14型运输机(4202号);在1976年1月15日将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的运5型飞机(7225号);1956年7月19日新中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0101号以及后来相继研制生产的歼6、歼7、歼8、运8等系列飞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飞入蘑菇云收集烟尘样品的伊尔12型运输机;1972年1月7日,空投中国第一颗氢弹的国产强5型强击机(11244号);曾先后飞往70多个国家,培训了25000多名眼科医生和护士,为18000多名患者免费施行手术,并使其中大多数盲人复明的国际奥比斯组织使用的眼科飞行医院DC821型飞机等等。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原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敌人发现只有束手就擒。
为了跟敌人进行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安装了翻板、单人掩体和暗堡等战斗设施以及数十个休息室和指挥所,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地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长的地道,村内地道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纪念馆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雄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人们参观的地道遗址留有650多米。
纪念馆参观的内容共有六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战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看“地对空导弹基地”(即看部队内务、队列表演、通讯和指挥、导弹实物操作、导弹演习录像);六是秋季苹果熟了,人们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活动。
现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已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又把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李大钊烈士陵园
北京西郊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古木参天,在翠竹环绕和松柏簇拥下,我党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的塑像矗立于陵园正中,他的灵柩也公葬在这里。
墓的正前方,人们献上的花圈静静地倚立着;墓的后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幅碑刻赫然入目。
陵园陈列室大门左右的两排碑刻肃然而立,这是朱德、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云、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李大钊烈士时留下的墨迹。“绞死了我,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这回荡在大厅内的声音,让人们似乎感受到了李大钊奔赴绞刑架慷慨就义时“大节凛不辱,浩气贯长虹”的气概。
80余年前,当李大钊在黑暗笼罩的中国最早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时候,我国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只有很少几个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党的队伍中也只有几十名成员。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壮大,李大钊等先驱者追寻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业正欣欣向荣。
继承和发扬李大钊等先驱者的革命精神能够激励共产党人永远奋勇前进。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内建立李大钊烈士陵园,以纪念和缅怀这位20世纪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1983年10月29日,在李大钊诞辰94周年纪念日之际,占地22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正式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现在,陵园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窗口,先后被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已接待各界参观、瞻仰群众200万人左右。每年的重大节假日都有大、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共产党员来到陵墓前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