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3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楼高194米,由序厅、4个专题陈列馆和空军馆组成。序厅内屹立着毛泽东同志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大型花岗岩石雕像,背景是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浮雕。4个专题馆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馆、抗美援朝运动馆、中朝人民友谊馆和英雄模范烈士馆。陈列馆通过700余幅照片、1000多件文物以及图表、沙盘、绘画、模型、雕塑等,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伟大史实。
全景画馆为高284米,直径46米的圆形建筑,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全景画陈列厅,下层为空军专馆和临时展厅。全景画馆陈列着长132米、高18米的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画面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为背景,以清川江畔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等阻击战为重点,形象地反映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画面高16米,周长1326米,配置地面塑型、灯光和音响效果,艺术地再现了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恢宏的战争气氛。人们在旋转看台上对之观看,犹如身临其境。
此外,馆区还有一个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抗美援朝纪念馆共收藏文物19500余件,分为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两大系列。新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观众70余万人次。
丹东·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位于丹东市鸭绿江畔,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遗迹,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炸断。断桥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美军炸毁,习惯称“断桥”。中方一侧残存4孔,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鸭绿江断桥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鸭绿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桥景区主要景点。
鸭绿江上本无桥,鸭绿江断桥是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1905年,日本人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梁”,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我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则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3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4孔。
第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敌机不断骚扰、随时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鸭绿江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17团,503团和13团第3营担负起守卫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来袭鸭绿江大桥的飞机共5391架次,多则每天3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10多次。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敌机对江投弹虽逐次增多,但命中率却由10%降至7%以下,减轻了鸭绿江大桥面临的危险。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撤出,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大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军。战争胜利后,朝鲜将第一大桥所属6孔残骸拆除,而我方所属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傲然屹立江上,供人凭吊,抚今追昔。
1993年6月,断桥被开辟为旅游景点。桥上现有原桥旋转及炸断处观赏台各一处,炮楼一个,桥史话展板30块。人们参观断桥,不仅能了解断桥历史,观看中朝两岸风光,更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2001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是东北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西、沈阳和长春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0余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原址设在锦州市大广济寺内,1978年由叶剑英同志题写馆名。新馆坐落在锦州市辽沈战役革命烈士陵园内北侧,占地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
馆内设有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战史、支前和烈士3个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提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融合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展示效果,成为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电教馆里,实地拍摄的战争场面纪录片、纪念馆中的各种陈列和形象展示,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过程特别是辽沈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98年,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纪念馆又完成了全景画馆灯光技术改造工程,增强了动态展示效果,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使全景画更具迷人的魅力。此外还辟有专题展馆,举办有《神州奇石展》和《辽沈战役兵器展》。目前正着手进行馆区开发,建设露天大型兵器陈列区--兵器园,使馆区逐步形成以军事主题为主的大型露天式博物馆。
纪念馆南部矗立着高16米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馆与塔处于同一个中轴线上,南北呼应,相得益彰。塔身镶嵌着朱德同志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二个鎏金大字,塔身两侧是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花岗岩浮雕。纪念塔东西两侧是由首碑、英名录碑、尾碑组成的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
塔前是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廊,东西两侧是张士毅、梁士英烈士墓和朱瑞将军雕像。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馆区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
辽沈战役纪念馆开馆以来,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已成为全国着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观光旅游胜地。朱镕基、杨尚昆、程子华、洪学智、邹家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馆参观视察。纪念馆还先后被中宣部、团中央、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和中共辽宁省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大连·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1894年7月,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1894年10月24日,一路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1月6日领金州。11月21日,日军侵入旅顺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进行了灭绝人性的4天大屠杀,制造了一起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历史惨案--旅顺大屠杀。日军不论男女老幼,见中国人就杀,共杀害我同胞近2万人,仅36人得以幸存,留做抬尸之用。一时间,旅顺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过后,日军为掩人耳目,消除罪证,驱使我死里逃生的同胞组成扛尸队,把死难者尸体集中火化,烧了十几天后,将骨灰埋在白玉山东麓。
1896年11月,日军撤出旅顺后,清朝派来接收旅顺的官员顾元勋在此树立了万忠墓的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并修建享殿,以示祭奠。后又分别在1922年、1948年进行维修,享殿正门额上方悬挂“永矢不忘”金字横匾,并树碑,碑上铭文记述了日军暴行和重修万忠墓的经过。1963年,万忠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顺万忠墓纪念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九三路,是为纪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惨遭日军杀害的近2万名中国同胞而于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新建的。
1994年大屠杀百年,旅顺口各界人士重新安葬甲午战争殉难同胞,并于11月21日旅顺各界隆重举行“甲午旅顺殉难同胞百年祭”活动,树立了万忠墓第四块碑。重修后的万忠墓陵园占地930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原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亲自挥毫题写了“万忠墓纪念馆”的馆名。
该馆主要陈列内容包括“甲午战争前的旅顺口”、“甲午战争与旅顺口的陷落”、“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旅顺万忠墓”四部分。整个陈列真实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旅顺制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罪恶行径,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1997年,万忠墓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8年12月22日,一座占地面积为312平方米的半景画厅在万忠墓纪念馆内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它采用地面塑形与背景绘画的形式,以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再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旅顺口陷落、旅顺人民遭受日军野蛮屠杀及旅顺口人民英勇反抗、奋起还击的悲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