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展览内容分室外和室内两大部分。室内有四个展室,展示“铁人”和战友们“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的乐观豪迈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科学求实精神:第一展室集中反映了王进喜率队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所创造的英雄业绩;第二展室介绍了他当领导干部之后,继续为发展大庆而艰苦奋斗的情况;第三展室介绍了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大庆千万个“铁人”茁壮成长的情况;第四展室除展出一组反映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艰苦奋斗情景的泥塑外,观众还可以聆听和领略到铁人的音像资料,可以听到“铁人”当年豪迈誓言的录音,可以看到“铁人”为制服井喷而跳进泥浆池以身体搅拌泥浆的录像资料,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原迹。室外部分由“铁人”大型石雕像,“铁人”来大庆打出的第一口油井--莎55井原址及其泥浆池、卸车台、钻井架,以及反映大庆石油会战初期艰苦创业居住的一组土坯房“干打垒”建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知名人士的题词碑刻等组成。
大庆·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
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又被当地人称为“地宫”,位于让胡路区中央大街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室。1996年经我国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将博物馆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达四五万人,建馆以来,已累积接待参观者上百万人。
该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展示石油勘探、开发及炼制的大型场馆。博物馆通过丰富现有展出内容,采用高科技含量的声、光、电技术,围绕石油生成、勘探、开发、生产、炼化、转化等诸环节,全方位、多层面展示石油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使以科教普及为主要目的的博物馆更具吸引力。
现在的博物馆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漂亮建筑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1995年9月,博物馆又重新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化工展厅和恐龙化石等内容,馆内充分显示了大庆油田油气勘探、油田开发现状和石油生产的辉煌历史,并将复杂深奥的石油科学和石油生产技术用显明的手法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受到切实的启发和教育。
博物馆展出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以下展厅:一楼的油气勘探厅,主要陈列内容是序言、油气勘探;二楼的油田开发厅,共分油田开发地质、油田开发部署、自喷开采、机械采油、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外围油田开发7个部分;三楼的工业技术厅,主要展示大庆油田在地震勘探、石油钻井、地质录井、裸眼井测井、试油试采等9个方面所取得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科研成果;此外还有大庆油主要地面建设概貌厅、恐龙厅、标本厅和“新时期铁人”展览馆等。陈列自然标本1280件,实物527件,技术图表282张,模型35个,大中型电子屏2个,分3个主展厅和2个特展厅展出,让参观者形象地了解石油生成、勘探、开采的科普知识,触摸到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感受到大庆人艰苦奋斗和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为了增加更多的实感,主展厅内陈列了“大庆油田地面建设模型(显示油田局部、龙南小区和油田注剂厂)”的巨大沙盘,还在院内建造了一处油田地下储油层模型,参观者可以进到里面观看石油储存状况和原油出露地表的简要工艺过程,一目了然。
牡丹江·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
1938年10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经过连日奔袭,抗联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翌日早晨过河。
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露营河畔的部队燃起几堆篝火取暖,却被日伪特务发现。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1000多日伪军,将露营的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日军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在此危急时刻,冷云果断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慌乱中的日军以为中了埋伏,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抗联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抗联战士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
日军在知道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更加猖狂的说:“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冲出日军包围圈的抗联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突围出来,多次组织营救,终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八名女战士投出了她们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时机,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3岁。
乌斯浑河八女投江地,河水已经没了60多年前秋汛时的湍急,河面也仅有百米来宽,不能与当年四百米宽的河面相比。不远处,“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旁的八女投江纪念馆,陈列着已经毁坏的枪支和大刀,当年八名女烈士就是用这简陋的武器抗击着百倍于自己的敌人,并在最后时刻将之毁掉。
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其中八女投江群雕是主要建筑,坐落在牡丹江畔江滨公园广场,是1988年8月1日建成的。群雕长18米、宽69米、高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由中央美院设计,四川美院雕刻。1984年八女群雕筹建时,邓颖超同志为八女群雕题词“八女投江”,1986年康克清同志亲自参加了八女群雕奠基仪式,1988年8月1日康克清和崔乃夫部长参加了八女群雕剪彩仪式。多年来,王震、李瑞环、李铁映、张万年、张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这里。硕大的群雕使人思绪翻滚,心潮澎湃。
每年的清明节及其他重大节日,牡丹江市的中小学生、大中专院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都来这里参加祭扫、瞻仰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青山铭记,绿水不忘。八女投江的故事被搬上歌剧舞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这一悲壮的历史画面,从而让人们深悟到:为抗日而殉难的八女英烈永垂不朽!
宁安·马骏纪念馆
马骏,回族,宁安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革命家,还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曾带领京津学生大闹天安门而被誉为“马天安”,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亲密战友。“五四”运动时,是天津爱国运动领导人之一,和周恩来等同志发起组织“天津觉悟社”。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东北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25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调回国,担任中央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2月3日被捕。1928年2月15日在北京日坛被奉系军阀杀害,年仅33岁。194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马骏纪念馆建立在古城宁安的带状公园之中,与两岸绿柳婆娑的牡丹江交相辉映,十分壮观。纪念馆于1995年6月落成,同年8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280万元,为三层楼仿古建筑。
纪念馆前面被苍松翠柏和鲜花所簇拥,有着8根白色擎檐柱和弧形蓝膜玻璃的钢塑门窗,白色的大理石墙面光华夺目,具有回族特色的蓝琉璃瓦屋顶及飞檐使纪念馆显得古朴凝重,二层飞檐下悬挂着邓颖超同志生前亲笔题写馆名的匾额。
走进纪念馆前厅,正中央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安放着汉白玉雕成的马骏烈士半身像,雕像背面鲜艳的红旗上镶挂着邓颖超同志亲笔题词“纪念马骏同志”六个金色大字,两侧浮雕反映马骏传播革命火种的情景,474平方米的展厅记述着马骏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
马骏纪念馆于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马骏故居和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
海林·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杨子荣,着名侦察英雄,1917年生于山东胶东。1945年秋,杨子荣参加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初,杨子荣所在的部队开赴黑龙江省海林县,并改编为牡丹江军区二团,杨子荣同志任3营7连1排1班班长,同年4月升为团部直属侦察排排长。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杨子荣在一年多的剿匪战斗中,大智大勇,英勇奋战,立下了许多战功。1947年2月初,他只身打入匪穴,里应外合,活捉了匪首“座山雕”,荣立三等功。2月23日在海林北部梨树沟山里闹枝子沟追剿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在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坐落着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这是为了纪念着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的。纪念馆始建于1966年,位于海林镇东山上,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由纪念馆区、烈士墓区、游乐园区、植物园区四部分组成,1981年4月5日正式开放。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及遗物等,是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列为全国烈士纪念物重点保护单位,每年有十几万人到这里参观。
在纪念馆的后山坡就是烈士陵园,园中有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碑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纪念碑正面有由书法家邹文秀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在碑后镌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及杨子荣的165位战友的英名。碑为花岗岩砌成,石廊铁索环绕,庄严肃穆,碑后20米处是杨子荣烈士陵墓,墓前碑石用花岗岩凿制而成,高31米,象征着杨子荣烈士牺牲时31岁。
2003年,海林市决定投资1000万元重建杨子荣烈士纪念馆。消息传开,社会各界纷纷捐助。2005年8月1日,海林市举行了隆重的杨子荣纪念馆新馆落成仪式。此工程用时两年,耗资1080万元。原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了馆名。
扩建后的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室内展陈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挺进东北,进驻海林”,利用杨子荣故居陈列复原、剿匪场景复原和大屏幕电视播放《剿匪纪录片》展示挺进东北、进驻海林的经过。第二部分是“斗智斗勇,智取匪首”,以实物、图片、图表、电动沙盘复原杏树屯战斗,展示杨子荣的历史功绩,向观众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本貌,强调史料性、真实性,让人可信而惊叹。第三部分是“英雄永生,名垂青史”,展示杨子荣的艺术性、传奇性和现实影响力。利用多媒体幻影成像进行悼念活动,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讲述杨子荣的故事、与杨子荣相关的人和事、智取威虎山戏曲唱段和精彩人物对白、评书讲杨子荣。第四部分是“英雄土地的沧桑巨变”,展示科学、文教、卫生、工业的发展成就。新落成的纪念馆改变了原馆编年体陈列方式,采用专题陈列体系与画、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将英雄壮举、传奇色彩和英雄土地的沧桑巨变展示给人们,其中还包括不少新搜集到的杨子荣烈士遗物以及其他珍贵文献、实物、照片、题词等。
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是集中反映沙皇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这一历史事件的遗址陈列馆。馆址设在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陈列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以我国大片土地被沙俄割占事件为主线,用丰富的史料、照片和文物展示了瑷珲的历史沿革、风俗民情以及沙俄入侵和人民奋起抗击的史实。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本是一座沉寂在美丽的黑龙江畔的遗址博物馆,从1975年建馆开始,它就在一直默默向世人述说着发生在这里血与火的历史……
瑷珲历史陈列馆是特别的,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陈列馆,陈列题材重大、内涵深厚、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内,闻名中外。
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充满深情的,它能让人流泪,让人难忘。因为这里展示的是边陲儿女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史,也是中华民族备受欺凌,丧权、割地,遭受屠戮的苦难、屈辱史。它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黑龙江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占地10万平方米的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展馆建筑造型独特,寓意深刻:馆舍外形左方右圆,方圆一体本是象征着完整,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台阶向上延伸着,将馆舍一分为二,寓意“刀剑”割裂了国土;在台阶东侧,一座古铜色的“黑龙江--母亲河”大型浮雕墙引人注目,十几幅惟妙惟肖的浮雕构成了一长幅展现黑龙江流域各古代民族生活的历史场景,呼之欲出;西侧是悬挂着1858个铜铃的风铃墙,微风吹动着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好像在提醒世人1858年签订的那个《瑷珲条约》,寓意警钟长鸣,勿忘割地之耻;与风铃墙遥相呼应的是一旁小广场上耸立的一座大型铜雕:一位母亲紧紧怀抱着已死去的女儿悲痛不已,寓意祖国失去了国土,就像妈妈失去了儿女。瑷珲历史陈列馆既反映了“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主题,又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需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展示的内容有中俄之间曾有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有友好和平才带来了中俄两国稳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篇章。
陈列馆还体现了相关学术成果的最新集成,它采用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其中展出了诸多黑龙江畔中国一侧采集出土的精美石器、辽金文物,吸纳了近年俄罗斯远东石器时代和中方黑龙江流域中下游汉魏时期的众多考古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公开展出了珍贵的鄂伦春民族萨满服、神像、神偶,充分利用俄罗斯十七世纪原始档案资料、学术着作和形象资料展现、复原相关历史。第三部分是“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除利用中方档案学术成果之外,新收集、利用了多幅日、俄文图像资料,如俄罗斯内部出版物中的《十八世纪瑷珲街景》照片等。第四部分是签订《瑷珲条约》场景的复原,是严格按清代档案记载和俄文记述设计的。第五部分是“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瑷珲军民抗俄用的带有“吉林”字样的子弹头、长矛为一级文物,还展出了俄军使用的枪、刀和江东六十四屯居民的照片,“海兰泡半景画”的画面创作则体现了根据众多中、俄、日、英文资料综合研究后的最新学术成果。
展厅在展览形式上大都以灯箱、超写实雕塑场景、通透的开放式场景等视觉效果好、感染力强的展览形式来展示重点陈列内容,其他部分以文物、图板、表格等形式布展。如模拟复原历史瞬间场面的签订“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超写实雕塑场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350平方米的“瑷珲被毁”大型开放场景,场面悲惨、气壮山河,16位人物与景物分别组成的“视死如归”、“最后一息”、“仰问苍天”等场面,反映了1900年瑷珲被毁的历史,表现出了瑷珲人民誓死保卫国土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