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1号,这是一座白色大楼,竣工于1931年。这座大楼曾经打算做为东三省特别区图书馆,然而,这个大书斋还没有来得及启用,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哈尔滨。1932年,伪哈尔滨市政筹备处设在这座大楼里。1933年,在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成立后,这座白色大楼被伪哈尔滨警察厅占用了。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为纪念和缅怀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经过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准,东北军区和东北行政委员会负责筹建东北烈士纪念馆。在1984年10月10日,建筑终于落成,并且正式开馆,它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性博物馆之一。
这是一座西欧古典主义建筑,也是日伪时期伪满警察厅的旧址,曾经有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此被关押与刑讯。着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曾经就在这里受到敌人的酷刑摧残。东北烈士纪念馆大楼是一种属于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楼立面处理采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手法,有着高高的底层勒角、大面积的墙身和厚重的檐头,用高高的台阶承托六根巨大的“克林斯”明柱,用作顶层衬托的是希腊神庙样式的“山花”,比例严谨统一,整个建筑雄伟、庄严,是哈尔滨公用建筑典范之作。
改建后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总面积为4238平方米,陈列面积为1800平方米,共陈列展出245位烈士的事迹。
全馆分为抗日战争馆与解放战争馆两大部分,主要陈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地区牺牲的具有代表性的烈士事迹。其中包括杨靖宇、罗登贤、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革命烈士的事迹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还有《大刀进行曲》的作者麦新和董存瑞、杨子荣、朱瑞等烈士的事迹和照片,陈列面积达1031平方米。目前馆藏文物有5000余件,图书、文献、档案和照片共30000余件,初步构成了一部史诗般的东北革命文库。纪念馆还运用大屏幕显示、景观复原等现代手段,使往日的悲壮场面重现,让人观后经久不忘。
1949年8月,刘少奇同志去苏联回国途中,曾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谒视察。
1953年1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哈尔滨参加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后,亲临烈士馆参谒和视察,并亲自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半个世纪以来,纪念馆接待海内外观众已达2000余万人次。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其所在地曾经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处细菌战研究试验基地。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在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专题馆,始建于1982年,于1985年8月15日在原“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正式对外开放。原馆陈列照片120余幅,陈列文物200余件。新馆于1995年正式建成,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对外开放。该馆主要包括罪证陈列馆和罪证遗址两大部分。现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有23处,大部分分布在平房区,其中主要遗址有“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旧址、南门卫兵所旧址、动力班遗址、黄鼠饲养室遗址等。罪证陈列馆分16个部分,陈列厅使用面积418平方米,陈列照片160余幅,陈列罪证实物70余件和大量见证人证言,这些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罪恶活动。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吞并邻国争夺世界,于1927年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在制造“九一八”事变不久,就在哈尔滨市南郊二十公里的平房秘密建立了细菌研究中心--“七三一”部队,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的罪恶活动。与此同时,又先后在东北的长春、华北的北京、华中的南京、华南的广州和南洋的新加坡等地开设了大型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细菌战网络。
“七三一”部队疯狂地研制细菌武器,大量繁殖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病菌,并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他们试验的细菌种类达几十余种,有灌菌试验、菌液注射、毒气试验、冷冻试验等,最为残忍的是活体解剖试验,在盘踞中国东北14年中,日军就以细菌实验的方法残杀了成千上万名中外反日志士和无辜百姓,“七三一”部队还先后在常德、宁波等地投撒细菌,使我国几十万民众死于细菌战。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七三一”部队溃逃前自行炸毁了全部建筑,销毁了所有罪证。“七三一”部队败逃时还不忘继续残害中国人民,他们将染有鼠疫菌的老鼠放出,致使1946年平房地区发生了鼠疫,大批当地居民死于这场灾难。
日军溃逃后,“七三一”的核心资料一部分被带回日本本土,一部分被烧掉、炸毁。据原“七三一”队员介绍,回国途中行至朝鲜时,日军军官石井四郎对所有队员下达命令:一、不许谈军队履历,严格保守“七三一”秘密;二、队员间不许相互接触;三、回国后不许任公职。“七三一”谜团在日方一侧的大门从此紧闭。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10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接到命令后开始溃逃,11日开始炸毁“七三一”的地面设施,而此时监狱里面还关有400多人。日军将这些人全部杀死后,把他们的尸体扔进在四方楼天井挖的大坑中,浇上汽油进行焚烧,然后将残留的大块尸体扔进松花江,通过炸毁四方楼将剩余的尸骨掩埋起来。
当年的焚烧区是在150米×110米的一个方形区域,目前这个区域是个广场,现在应该还有大量的尸骨埋在地下。由于四方楼遗址区一直没有全面挖掘,这个核心罪证现在还没有被发现,目前只能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是具体埋在什么区域无法确定。
有资料证实,“七三一”部队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疯狂研制鼠疫、伤寒、赤痢、霍乱、炭疽、结核等各种病菌,并在至少5000名中、苏、朝战俘和平民的健康人体上进行过包括活体解剖和各种生物菌培养在内的大量惨无人道的实验,但这十多年间被试验的具体人数和人种却一直是个谜。
“七三一”部队究竟做过哪些实验,现在也无法完全掌握。从原“七三一”队员口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做过的不同实验总共有30多种,而实际不止这些。最有说服力的是当时的试验报告和现在才发现过试验报告,但得到的都是片段。比如发现的结核菌试验报告,从1932年至1939年期间做的试验报告共用了2874人做试验,而类似如此精确的试验报告几乎没有再发现过。
哈尔滨·哈尔滨烈士陵园
哈尔滨烈士陵园是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体育街,总面积4万平方米。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朱瑞将军灵柩葬于此地后,始称东北烈士陵园。
1951年11月由国家修建了院墙和部分设施,使得烈士陵园初具规模,1952年9月19日改称为哈尔滨烈士陵园。从1953年起,陵园先后为朱瑞、陈翰章和汪亚臣等15位烈士建立墓碑,并且镌刻了碑文。1991年,陵园建立了革命烈士史料陈列馆。
整个陵园由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灵堂和烈士墓等建筑组成,“哈尔滨烈士陵园”几个大字是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青松翠绿。这里有墓碑18座,安葬着38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即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亚臣、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卢冬生、战斗英雄王凤江等17位烈士的陵墓,还有一座21位烈士合葬墓。
烈士事迹陈列馆和烈士灵堂建立在朱瑞将军墓的后侧,陈列面积300平方米。陈列馆展出了朱瑞将军和其他着名烈士生平事迹的珍贵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灵堂里安放着141位烈士的骨灰盒,陈列着黑龙江省22814位烈士的英名录和着名烈士的英勇事迹文字说明。
哈尔滨烈士陵园自建园以来,始终牢记“褒扬先烈,教育群众”的建园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目前,陵园已累计接待了国内参谒祭扫人员500万人次,国外友人5000余人次。
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解放二街8号,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就在这里,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而在1971年建成的。纪念馆占地54000平方米,藏有200多幅照片和200多件遗物。
王进喜是甘肃玉门人,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我国着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1960年春天,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们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着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大家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有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却累得站不起来了。他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在工作上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从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英雄。
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馆址选在铁人广场对面、世纪大道南侧,占地116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是以铁人事迹陈列为主,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六大企业形象展示及石油科普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博陈列纪念馆。建筑外型由“工人”两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型,象征为一座工人纪念馆;侧看为“人”字型,寓意着铁人王进喜及石油工人群体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巨大厚重的基座寓意着石油作为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以来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47米高的建筑、47级台阶,寓意铁人王进喜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顶部钻头造型寓意着大庆油田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预示着大庆的明天更加美好。2003年,在铁人王进喜80周年诞辰之际,大庆地区六大石油石化企业、市委、市政府共同决定:建设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