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董存瑞烈士纪念馆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察哈尔省(今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上过几天学堂,后因家贫而辍学。抗战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时就曾掩护过八路军干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年少的董存瑞机灵聪明,很有骨气,被称为“南山堡的王二小”。
1945年春,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初,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因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毛泽东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
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董存瑞烈士纪念馆在烈士塑像北,距陵园建筑中轴线西24米外,于1992年在革命烈士纪念馆旧址上扩建,与原馆隔道东西相望。
纪念馆是座长30米、高154米的仿古建筑,它是陵园各主要建筑中的佼佼者,钢筋混凝土配料,为无斗檩垫仿的瓦作台阁体建筑。长方形的楼台,上托重檐飞挑的六角阁楼,洁白的底色,檐头屋顶镶以绿色琉璃瓦,格调清新,爽目怡神又不失简洁高雅,清淡中蕴含着庄重,更以内部展示的丰富内容吸引着无数人来这里缅怀英烈。纪念馆正面是长30米的柱廊,柱廊高67米、深22米,登上五级台阶,在4米宽大门两侧,每隔3米就有一根42米高的明柱。十根明柱一字排开,柱间装饰勾连,柱上托起白色围墙。墙下檐出3米,为大式瓦顶冰盘檐,绿色琉璃瓦脊,墙角有合角吻兽,角脊设狮、凤、龙等瓦件。大门两侧的廊心墙各开三窗,门窗之间的墙体各有一个边长两米的方池,平雕四蝶围围护的郁金香图案。进门便是纪念馆一楼展厅,展厅面阔28米,进深15米。迎门是长10米、深63米的三围套间,中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泥塑雕像和模拟立体画,塑像背后是人民解放军攻克隆化的半景画,配以现代声光技术,形象地再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外间环壁布展,壁上悬挂董存瑞英雄事迹图片和画面,壁下橱窗内是烈士遗物与董存瑞当年用过的武器工具等实物以及反映当时历史的有关资料,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知名人士来陵园悼念烈士光辉战斗的图片。
展厅从三个部分展示了董存瑞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以及隆化人民“学英雄见行动”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套间背面正中悬挂着长328米、高247米的立式电动沙盘,展示了攻打隆化的战区形势图,两侧配有电视录像和说明,解说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年惨烈的战争场面。由暗门上二楼,通过庑顶勾搭的连廊,就到了阁楼前。阁楼在楼台正中,四外有边长114米、高15米的正方形围台环护,围台前侧的女儿墙恰好在一楼大门的正上方,它采用镂空花饰,两边焊接红色的火炬图案,中间的金字是张爱萍上将1990年应隆化烈士陵园邀请题写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馆名。阁楼高10米,重檐六角攒顶筒板尖屋面。重檐起翘,每面展开108米;六条围脊,12个吻兽靠背相接;檐角上啄,角脊垂兽前各有三个小兽瓦件。上檐六条垂脊,各长7米,上设垂兽,兽前有狮、凤、龙、海马、獬豸、狻猊等6个小跑兽;檐角上耸,六脊攒顶,绿色琉璃瓦覆面,上托12米高的覆钵宝盆式的金字琉璃宝顶。阁身为正六边形,底边长38米,进深一间。边墙通体白色,上开横窗。阁楼外的楼台四边,背面和侧面没有花饰,只是1米高的山墙。
新馆占地6885平方米,展线长110米,耗资50万元人民币,在董存瑞烈士牺牲47周年开馆。国家民政部、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董存瑞家乡怀来县代表、烈士家属、当地党政军领导参加了纪念馆剪彩仪式。
董存瑞纪念馆的旧址在新馆对面,建成于1961年,制式与革命烈士纪念馆相同。该馆为单檐五脊斜山砖房,上覆红板瓦,总高75米,面阔215米,进深7米。门前有柱廊,四根36米高的西式山字上檐,上檐正中是张庭相书写的“董存瑞烈士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廊内半米高的四级台阶上有三道门,门上有半圆拱窗,廊外的门两侧各开三窗。馆内正中是卧式沙盘,盘内是隆化战区图,四周陈列着烈士遗物、图片资料、生平简介等,后大部分迁入新馆。从旧馆始建到新馆落成,在这期间,共布展4次。
纪念馆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500多万人次。这座纪念馆,浓缩了英雄整个一生的光辉历程,英雄壮烈的瞬间在这里凝固成永恒;那种悲壮的崇高美,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
1954年,隆化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董存瑞烈士,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务院批准其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其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定其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联合定其为全国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陵园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董存瑞烈士陵园建在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年建成后,又于1957年、1960年、1967年、1975年经过先后几次扩建,初步形成了纪念体系。1987年,烈士纪念碑重建,1991年,董存瑞烈士纪念馆重建。现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共占地71000平方米,有9项纪念建筑。陵园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式,在长396米的中央主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门、牌楼、董存瑞烈士塑像、董存瑞纪念碑、烈士墓。大门横额上是萧克将军题写的园名“董存瑞烈士陵园”。
在陵园的东、西侧轴线上各矗立着一座角亭,是董存瑞烈士纪念亭,建于1961年,它的外形与内部结构是仿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亭建成的。亭子中间的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筑成,外饰白砬水磨石,正面是“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九个贴金楷书大字,背面用红色小楷记述了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对面西亭为革命烈士纪念亭,结构与东亭完全相同,亭中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
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中央是高耸入云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通高155米,碑座用黑花白地花岗岩铺地,朴素、庄重,寓意人民对英雄的怀念;碑体用粉红色的花岗石砌成,寓意着英雄的鲜血洒在隆化大地上。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八个大字是对英雄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精辟概括。纪念碑正面顶端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金星,象征着英雄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永远照耀着后人。
董存瑞烈士的陵墓是用花岗岩砌成的,水泥隆顶,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隆化人民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为董存瑞修建了这座陵墓,陵墓下的棺椁内只有一个用红布裹着的木牌,上写“以此木代替烈士尸骨”九个字。每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承德、赤峰等地的学生都要来此为英雄扫墓,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出生于一个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幼年受私塾教育。1920年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和陈独秀等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负责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爆发后,他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参加反帝示威活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浪潮。1925年10月至11月,他亲自领导了北京学生、市民举行的要求关税自主、反对关税会议的游行,并组织了“关税自主促进会”。1926年,他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因此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仇视,被下令通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钊等80人。在狱中,李大钊受尽了敌人的种种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和要求,未经公开审判,便判处李大钊等20人以绞刑。4月28日,他正气凛然地走上绞台,刑前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最后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他的家乡建立了故居纪念馆。
李大钊纪念馆坐落在河北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1997年8月16日建成。
纪念馆牌楼式的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院中矗立着的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序厅两侧镶有工农革命运动浮雕;瞻仰厅正面设有李大钊汉白玉像,后衬邓小平的题词;东、西展厅用丰富的实物和史料,配以现代化的设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李大钊的生平业绩。
李大钊纪念馆既是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陈展,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钊的中心,又是独特的旅游景点,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
129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亩。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着名战斗、战役,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长达6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129师司令部旧址由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物陈列。下院有当年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和紫荆树,下院门前有五条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曾用过的代号“五加坡”就由此得名。1996年11月,129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