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徵祥是上海人,1871年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自幼学习外语,后来进了外交系统工作,是晚清总理衙门大臣、庚子年因坚决反对向各国宣战而被杀的许景澄的得意弟子。
在担任清国驻俄公使馆翻译期间,陆徵祥认识了一个比利时女子培德·博斐,该女子是比利时驻俄公使的亲戚。这一年,陆徵祥26岁,培德比他要大一些,已经44岁。
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感情。培德小姐率先陷入情网,陆徵祥接着也跳了进来,两个人犹如干柴烈火,爱情一经点燃便熊熊燃烧。谁知待到谈婚论嫁之时,却引来了时任驻俄公使的许景澄及其他同事的强烈反对。两人以爱情为重,还是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陆徵祥后来当了驻俄公使,虽说无门无派,不过辛亥年时经梁士诒活动,他曾领衔清朝驻各国公使联名电请清帝退位,也算是帮过袁世凯的忙,因此当唐绍仪准备组阁时首先想到请他回来当外长,袁世凯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唐绍仪去职以后,袁世凯提名陆徵祥出任内阁总理。陆徵祥因不属于任何派系,故很能被各方接受,6月29日投票当天,临时参议院高票通过了由他出任总理的提案。
按照计划,不久之后参议院将要重新选举,以将临时参议院变为正式国会,届时将由多数党组阁。同盟会因此认定陆徵祥内阁不过是个过渡的局面,而且他们对选举很有信心,自信能借此组成纯粹的政党内阁,因此决定不参与此届政府工作。陆徵祥刚一上任,同盟会的几个总长再次提出了辞呈,为显决绝,他们表示7月14日之后将不再上班。
袁世凯再次进行了挽留,说:“我代表全国四万万人请诸君留任!”却只换得蔡元培的一句:“我们也代表四万万人请求总统批准我们的辞呈!”这样袁世凯不得不于7月14日签署了批准同盟会四大总长辞职的命令,同时被批准辞职的,还有财政总长熊希龄以及代替唐绍仪出任交通总长的施肇基——他是唐绍仪的侄女婿。
这样陆徵祥就得重新组阁,他常年在海外,国内的人事隔阂得很,好在袁世凯很乐意帮他物色内阁成员,那事情就简单了。
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三人根本没辞职,所以袁世凯只帮着给张罗了6个人的总长名单,分别是:财政周自齐、交通胡惟德、司法章宗祥、农林王人文、工商沈秉堃、教育孙毓筠。
这其中,当过安徽都督的孙毓筠和当过广西都督的沈秉堃都是同盟会员,而同盟会之前已经决议不参加本届内阁,所以对袁世凯搞的这个名单异常愤怒,宋教仁甚至指责这是“逼奸”。奈何袁世凯心意已决,加上孙、沈两人又禁不住总长官职的诱惑不愿辞谢,最后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该陆徵祥拿这份“补充阁员名单”去临时参议院提请通过。7月18日,陆总理刚一来到临时参议院会场,便迎来了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毫无疑问,大家对这个外交大才还是充满期待的。
陆徵祥口才很不错,可惜他擅长的是外语演讲,法语、俄语、英语都是他的强项,国语却比较弱,再加上他像大多数上海人一样,说话比较轻,这也多少妨碍了他演说的效果。
这些其实也还好,加上他的开场白挺客气——他是这么说的:“徵祥今日第一次到贵院与诸君子见面,亦第一次与诸君子办事,徵祥非常荣幸。”这样的话,搁谁谁都爱听,依然热烈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接下来就麻烦了,陆徵祥如此说道:“徵祥20年来一直在国外,20年间,第一次回国仅3个月,第二次回国是在去年,回来之时与各界人士往来颇少,而各界人目徵祥为奇怪之人物,而徵祥不愿吃花酒,不愿恭维官场,还有亲戚亦不接洽……此次以不愿吃花酒、不愿恭维官场、不引用己人、不肯借钱之人,居然叫他来办极大之事体,徵祥清夜思之,今日实生平最欣乐之日……”
这几句话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心!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吃花酒根本就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潮,议员们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多数也不能免俗;而恭维官场本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许多议员同样不能免俗。至于拉帮结派引用私人,那就更不消说了。
所以虽然陆徵祥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满怀期待地等着下面的掌声,等来的却是众人的面面相觑、鸦雀无声,他只好继续说下去:“有了国务总理,断不可无国务员,若国务员没有才望,单靠着一个总理,是断断不能成事的。徵祥忝任总理,自愧无才,全仗国务员选得能干,方可共同办事,不致溺职,现已拟有数人,望诸君秉公解决。譬如人家做生日,也须先开菜单,拣择可口的菜蔬,况是重大的国务员呢。”
这个比喻显得太不严肃,议员们立即群起而攻之,无不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搞得陆徵祥手足无措,下面的话也不敢再说了,慌忙走下台来,把阁员名单交给议长吴景濂后,落荒而逃。
事情搞成了这样,投票结果可想而知,六个总长人选全部被议员们否决,而陆徵祥无端受辱,一口恶气怎么也咽不下,再听说是这么个结果,便索性装病住进了医院,正大光明地表示自己“无组织内阁之能力”,以此向袁世凯请求辞职。不仅如此,他连外长一职也不想干了。
袁世凯搞清楚事件原委之后,张罗了一个饭局,时间是7月21日,地点在总统府,宴请的是全体参议员,目的是加强双方的沟通。饭局当天大雨倾盆,议员们没全来,但也到了大半,开吃之前,袁世凯亲切地和大家握手交谈,席间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这顿饭吃得很成功,双方交流异常融洽,散场之前,袁世凯向大家鞠躬表示感谢,议员们也集体鞠躬回礼,场面极其温馨感人。总之,这是一次团结的饭局、胜利的饭局!
袁世凯可不是只会吃饭的人,除此之外他还另有布置。于是欢乐祥和的饭局之外,北京军警界高官也搞了次集会,抛出一份攻击临时参议院的电文,痛斥因为临时参议院的阻挠,新政府无法成立,从而导致善后大借款的谈判无法继续。他们还警告说,若再不发军饷,必将引发军队哗变!
这份电报发给了包括以副总统身份兼任湖北都督的黎元洪在内的各省都督、各省军队、各个政治团体以及各家报馆,得到了激烈地回应,大家纷纷指责临时参议院意气用事,不负责任,北京城内甚至出现了“悬赏10万取吴景濂议长狗命”的匿名传单,更有社团给103位议员每人发去一封信,说你们要是再乱来,下次收到的将不再是文字,而是炸弹!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比如南京方面的第一军军长柏文蔚就领衔民军主要将领,通电袁世凯,要求各界尊重国家立法机关,并强调军人干政后患无穷。
不过总的来说,当时的舆论对参议员们极其不利,袁世凯顺势而为,以陆徵祥的名义,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了一份新名单:财政周学熙、司法许世英、教育范源濂、农林陈振先、交通朱启钤、工商蒋作宾。
为了照顾议员们的感受,袁世凯先是安排了一场军警界与参议员及新闻记者的茶话会,应议员们的要求,后来他还发布了禁止军人干政的通电。议员们则投桃报李,通过了五位总长的任命,只有工商总长蒋作宾未获通过,这是因为蒋作为同盟会会员,根据同盟会“不参加本届内阁”的精神而不愿出任,故大家没有难为他;至于农林总长陈振先,虽也是同盟会会员,但他愿意当官,大家就顺水推舟投了他的票。
蒋作宾不给面子,袁世凯并不气馁,接着又提名另一位同盟会会员刘揆一出掌工商,刘揆一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声明退出同盟会,议员们也就通过了这项任命。
一场危机就此化解,袁世凯不能不感到得意。但还有个问题,就是陆徵祥的病死活就是不肯好,内阁群龙无首总不是个办法,于是袁世凯有了新的打算。
袁世凯的如意算盘是,让赵秉钧来干这个总理。赵秉钧心里当然乐开了花,但他属于北洋系核心人物,这是举国皆知的事,轻举妄动的话,肯定过不了临时参议院那一关。
此时临时参议院的成分很复杂,因为就要组建正式国会,竞争更是空前激烈。早在5月份的时候,为了对抗同盟会,以章太炎、张謇为领袖临时参议院内仅次于同盟会的第二大党派统一党,即和孙武、蓝天蔚等人的民社以及立宪派为主的国民共进会等,合并重组为共和党,推黎元洪为理事长;除此之外,还有以吴景濂、谷钟秀、张耀曾为领袖的统一共和党,以及另外一些小党。大家都想在正式国会中有所作为,故此时互相间明争暗斗、连横合纵,搞得好不热闹。
为了稳定时局、调停党争,袁世凯决定召开一次党政首脑建设会议,并向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发出了邀请,请这三位旗帜性的人物来北京共商国是。为表诚意,袁大总统特派程克、张昉作为迎接专使,乘“海琛”号巡洋舰赴上海接孙、黄二人的驾。
孙中山去职之后便开始环游各处,在胡汉民等人的跟随下考察各地情况,走遍了半个中国。根据考察的情况,孙中山认为眼下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铁路建设,6月间回到上海之后,他更提出了修建全国铁路大干线的计划,并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各界宣传这个主张。
对于袁世凯的诚挚邀请,孙、黄二人觉得盛情难却,虽然同盟会内部不乏反对之声,认为袁世凯是想借机软禁两位领袖,但孙、黄还是于8月2日联名回电表示接受,并定下了8月17日的行期。
谁知临近出发,北京方面却出了件大事——武昌起义的领袖级人物张振武被杀了。这事说来话长,我们慢慢说。
武昌起义胜利之后,黎元洪虽贵为湖北都督,后来还当上了副总统,但首义“三武”——共进会的孙武、张振武和文学社的蒋翊武,却实实在在掌握着军事大权,其中孙武担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张振武、蒋翊武则是副部长,相对来说,刚开始孙武最牛,张振武次之,蒋翊武的实权比较小。
孙武权力最大,自然也最跋扈,跟黎元洪还好,只是面和心不和而已,跟另外“二武”则简直是水火不容,至于地位再低一点的人,那就更不消说。
共进会有一个分支叫群英会,首领叫黄申芗,他在武昌起义后担任革命军第14标标统,后来又被任命为协统,等于从团长升到了旅长。升了官,照例要去向上峰谢委,没想到黄申芗去军务部表达谢意的时候,孙武孙部长盛气凌人,极为傲慢,黄旅长心想,起义那会儿老子出生入死的时候,你还在医院里躺着呢,现在反倒跟老子装起来了!越想越气,最后竟然动了杀心。
1912年2月27日晚,黄旅长及群英会另一个首领向海潜,率领一批同样对孙武不满的军官及各自手下的士兵,高喊“打倒孙武”、“驱逐民贼”的口号,分两路直扑军务部和孙武家里,多亏孙武跑得快,逃到汉口躲了起来,才算保全了自己。
此时文学社也加入了进来,加上武昌教导团、毕血会、将校补充团、义勇团、学生军和大量在裁军中被孙武裁掉的士兵,参与暴动者已经高达数千人,这样局面就没人控制得住了。
暴动瞬间演变为兵变,变兵们四处抢劫,并枪杀了革命军第二镇统制张廷辅,最后是黎元洪出面,杀了十几个人,才算把兵变平息下去。
事已至此,孙武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不得已提出辞职,黎元洪在欣然接受之后,干脆把军务部都给裁撤了,三武通通被安排改任都督府顾问这样的闲职,孙武、蒋翊武不愿意干这闲差事,选择就此隐退。张振武没退,但和黎元洪闹得很僵。
其实张振武从一开始就很看不起黎元洪,当初黎元洪被从幕僚家里拉出来的时候,死活不肯造反当都督,张振武就公开对吴兆麟说过:“这次革命,虽将武昌全城占领,而清朝大吏潜逃一空,未杀一个以壮声威,未免太过宽容。如今黎元洪既然不肯赞成革命,又不受同志抬举,正好现在尚未公开,不如将他斩首示众,以扬革命军声威,使一班忠于异族的清臣为之胆落,岂不是好?”
这话太伤感情,尤其是黎元洪当了都督之后,张振武仍不把他当领导看待,甚至曾经当众奚落过他,说:“要不是我们把你拉出来,你哪里有今天?”这样一个下属,哪个领导容忍得了?
张振武敢这么嚣张,自然也有他的底气——他不仅组织有自己形影不离的卫队,还掌握着将校团这样一支死忠武装,自信没人敢动他。
本来凭黎元洪当时的实力,确实也动不了张振武,但袁世凯一心拉拢黎元洪以防他倒向同盟会,这样张振武就有了大麻烦。
居间策划的是参谋次长陈宧。前面说过,民国成立之后,黎元洪挂名参谋总长,陈宧由黎所推荐,名义上是他的助手,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活动起来相当方便。
陈宧为此专门跑了一趟武昌,给黎元洪献上调虎离山之计,正中黎的下怀。于是到了5月间,袁世凯以“重用首义元勋”的名义,将三武调往北京,给了每个人一个总统府军事顾问的虚职,就这么把他们养了起来。张振武对此极为不满,曾当面质问段祺瑞:“难道我们湖北人就只能做顾问官?”
张振武力求上进,除抱怨之外,他还两次条陈袁世凯,强烈要求主持屯垦事务,袁世凯倒也大方,真就封了他一个蒙古屯垦使。张振武很高兴,可当他兴冲冲地索要经费以便开设专门机构时,袁世凯一是没钱,二可能也是烦了,就没再搭理他。张振武一怒之下连招呼都没打就跑回了武汉,这是6月中旬的事儿。回去之后,他拉起一帮人马,搞了一个屯垦事务所,要求黎元洪每月拨给1000元作为经费,计划募集一个师的精兵前往蒙古。
黎元洪见张振武擅自回来,且在重整旗鼓,顿时也起了杀心,遂派自己的秘书长饶汉祥前往北京,找陈宧商量对策。
此后不久,袁世凯便派了湖北籍参议员刘成禺、郑万瞻回武昌调解黎、张之间的关系,这次调解很有成效,至少两个人在表面上恢复了和气,袁世凯趁热打铁,发来一份热情洋溢的电报,邀请张振武重返北京。
8月初的时候,张振武随刘成禺他们踏上归程,随行的还有他的亲信、将校团团长方维等30多人。临行前,黎元洪送了张振武4000元作为旅费,并表演出了依依不舍之情,张振武投桃报李,也表现出很感动的样子。
一行人前脚刚走,黎元洪便给袁世凯发去一封密电,上面列举了张振武侵吞公款、飞扬跋扈、图谋不轨等一大堆罪行,最后赫然竟是“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属同恶共济,并乞一律处决,以昭炯戒”。
兹事体大,袁世凯不敢怠慢,赶紧将赵秉钧、段祺瑞、冯国璋三员大将叫来商议,结果是决定再给黎元洪发封电报确认一下,看这究竟是不是他的本意。两天后,黎元洪的复电到来,强调了是他本人的意见。
黎副总统的感想肯定要比张振武的生命更重要,袁世凯不再犹豫,立即叫来军警执法处处长陆建章,下令逮捕张振武并正法。
张振武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8月11日到北京后,他几乎天天都在会客,包括出席冯国璋、段祺瑞等的宴请,忙得不可开交。15日晚,他在六国饭店大摆酒席,宴请姜桂题、段芝贵等北洋将领,以联络南北军界的感情。当晚10点左右,酒宴散去,张振武在回所住的金台旅馆途中被抓捕,随即被押解到西单牌楼的军警执法处,陆建章向他出示了黎元洪的电报及袁世凯的手令后,于16日凌晨1点钟被枪毙。与此同时,方维也被逮捕,同样惨遭枪杀。
这事吓人,被吓得最厉害的是孙武和蒋翊武,两个人直接找到袁世凯,强烈要求颁发一面“免死金牌”,以保平安,结果得到了一阵抚慰,也算是聊胜于无。
如此草菅人命,来自各方的愤怒肯定也是少不了的,最激烈的是湖北籍参议员刘成禺等人,他们愤然高呼:“政府杀人之手续,基本和强盗行为没有区别”!并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了弹劾案。
面对群情的激奋,袁世凯不慌不忙,宣称枪杀张振武一事,完全是黎副总统的意思,黎元洪随即公布了张振武“侵吞公款”、“拥兵自卫”、“串谋煽乱”、“广纳姬妾”等14条罪状。这些罪状,大多有据,而临时参议院中各派势力意见纷呈,使得弹劾案根本无法开议。
事情总得有个了结,既然黎元洪自己都公开承认了,大家也就乐得一致归罪于他。袁世凯顿觉压力大减,索性摆出高姿态,承认自己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因为事起突然而使得杀人没有履行好法律手续,因此很诚恳地向参议员们再三致歉。
人心都是肉长的,大总统都已经这样了,大家还能怎么样呢?渐渐地事情就翻了过去,当然这都是后话,不必细说。
却说张振武被杀的消息传到上海,同盟会内部,对于孙中山、黄兴是否应该北上的争论,调门陡然升高。去,还是不去,成了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