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从多年的植物的杂交实验工作中,终于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并在1865年的布尔诺自然科学协会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由此,他成为这一门重要生物学科的奠基人。人们将孟德尔尊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于1884年1月6日去世。
1822年7月22日,格里哥·约翰·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德语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很受父母的宠爱,肩负着一家人的希望。
因为孟德尔的家乡气候湿润温和,所以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盛情开放的鲜花。这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园艺,总是潜心钻研园艺的各种技巧。小孟德尔的父亲也酷爱园艺,是果树栽培嫁接方面的行家。每当自家的果树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想要改变品质,提高产量时,邻居们都会跑到他家请教。
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小孟德尔就被父母带到了大自然中,去感受那天然幽雅的芳香。因为每天看着植物种子逐渐发芽,然后开花、结果,所以小孟德尔在学会说话的时候,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麦子的种子长出来一定是麦子?葱的种子长大一定是葱?而让人流泪的洋葱的种子长大则一定是洋葱?……面对这些奇怪的问题,家人都不当一回事,嬉闹一阵就结束了。而小孟德尔则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在寻找着答案。
随着年龄的长大,在父亲的教授下,小孟德尔对植物的生长、开花更感兴趣了。在实际劳动中,他认识了不同果树的不同特性,通过给父亲当好小助手,掌握了不少植物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遇到父亲特别忙碌的时候,他还能接过那些工作,自由地发挥。
渐渐地,小孟德尔越来越渴望找到不同植物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的原因。有了这个愿望,他对果树嫁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果树需要嫁接时,即使没有大人差遣,他都会主动跑去帮忙,还要不停地问这问那,事事弄个明白。
有一次,小孟德尔看到父亲又在帮人嫁接苹果树,看着上下摆弄的枝条,很好奇地问道:“爸爸,为什么在劣种砧木上接上小小的良种穗,它就能长成粗大的枝干和结出香甜的果实呢?运输原料的根,不是没有发生改变吗?”
“哦,这个事情多年来都是这样进行的!我想,树木的本性比养料的力量更大吧!就像人一样,儿子和父亲总是有相近的性质吧!”父亲对此,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
“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人的品质得到改变呢?”小孟德尔继续追问。
“哦,我不知道!你也许可以去问问牧师,他见多识广,也许可以答复你呢!”小孟德尔虽然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但他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父亲微笑着埋头做事,心里对儿子的爱动脑筋感到欣喜。
很快,小孟德尔进入了当地的小学读书。而且让人感到兴奋的是,由于一个热心科学事业的伯爵夫人的赞助,本地学校中增加了其他地区没有的自然课。这对热爱自然科学的小孟德尔来说,实在是一件最快乐也最有意义的事。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教授村民培植和嫁接植物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发现,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稚气的男孩正在专心致志地听着课程,还在一张简陋的纸上作着记录。老师感到非常惊讶。要知道,这种课程都是大人才感兴趣的,还没有哪个孩子会自动走进这个房间。
休息时,老师特意过去和小孟德尔说话,想知道他来这里的真实原因。没有料到,小孟德尔居然提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诚恳地向他求教。而且里面的很多实验现象,都是老师没有遇见过的。
“你是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的?”老师很迷惑。
“这些都是我亲自做了实验得出来的。整整三个月,我哪里也没有去,把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记录下来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我的孩子,你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老师不敢相信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够放弃玩耍,整日蹲在那些树木下面,观察记录无趣的现象和数据。他紧紧地握住小孟德尔的手,为他的聪明好学感动了。于是,老师说服小孟德尔的父母,将他送入了更好的学校继续其学业。
小孟德尔顺利地读完了中学,却因为家里发生变故而缺少去读大学的经费。姐姐看到弟弟聪明好学,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嫁妆,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孟德尔,让他以此读完四年大学。
童年的嫁接经验和小学校里组织的生物活动,以及自己观察到的各种遗传现象,在孟德尔的心灵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基,让他时刻盼望着能够有机会好好加入这个领域,大展拳脚。
后来,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豌豆,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豌豆实验。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经常通宵达旦地将庞大的繁复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终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该定理向世人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从此,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