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比洛夫(1937—1972年),前苏联剧作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新闻记者和编辑,1962年开始发表剧本。所作剧本《六月的离别》、《长子》、《打野鸭》、《约会》等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他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和擅长表现前苏联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课题而著称,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苏联戏剧走在时代前面的代表作家”。
7.17德国
胡腾胡腾(1488—1523年),德国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中最热情最富有革命精神的战斗者。他出生于富尔达的一个没落的骑士之家,曾在科隆、爱尔福特、莱比锡等地的大学学习。曾参与创作德国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不朽的巨著《蒙昧者书简》。胡腾的语言准确有力,通俗易懂,力求形象具体,他把“诚实,不务浮华”作为自己写作的信条。他用拉丁文和德文写的著作在民间流传很广。
莱辛
莱辛(1729—1781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喜剧《年轻的学者》。1760年之前,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后又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著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与《萨》,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
歌德
歌德(1749—1832年),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普罗米修斯》和《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席勒
席勒(1759—1805年),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符藤堡公国的马尔巴赫。18岁时写出第一部成名作《强盗》。1784年4月,《阴谋与爱情》上演。次年写出名诗《欢乐颂》等。1787年来到魏玛写就了《尼德兰独立史》、《三十年战争史》等。从1794年起,他与歌德开始了密切合作并长达10年,硕果累累。在歌德的影响下,席勒焕发出文学创作的巨大热情,写出了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华伦斯坦》三部曲、《奥尔良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
霍夫曼
霍夫曼(1776—1822年),德国作家,德国后期浪漫派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多神秘怪诞,以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揭露,所描写的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采用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夸张荒诞、多层次结构等手法和后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生共创作了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跳蚤师傅》等,小说集《夜间故事》、《谢拉皮翁兄弟》等。
沙米索
沙米索(1781—1838年),德国作家。原名路易·查理·阿德莱德·德·沙米索,生于法国香槟地区的邦库尔宫一个法国贵族家庭。1815至1818年参加俄国探险队的环球航行,著有《环球旅行》和《一次探险旅行中的观感》。1819年被任命为柏林植物园的助理员,后来负责植物标本室。从1833年起和古斯塔夫·施瓦普主持《德国缪斯年鉴》的出版工作。为他赢得声誉的是中篇小说《彼得·施莱米尔的奇妙的故事》,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抒情诗继承了歌德和乌兰德的传统。组诗《妇女的爱情和妇女的生活》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即雅各布·格林(1785—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1859年),德国语言学家、民间文学研究者。格林兄弟于1806年起着手搜集民间童话和古代传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812至1815年期间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即《格林童话集》),以及1816至1818年出版两卷《德国传说》。《格林童话集》一共出了三卷,后来他们一直进行补充和修订,1857年在格林兄弟生前出了最后一版的《童话集》,共收录童话216篇。《格林童话集》和《德国传说》都属德国乃至欧洲文学宝库里的珍品。
海涅
海涅(1797—1856年),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海涅的第一部《诗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4年1月完成了《还乡集》。1827年《旅行记》第二卷出版。从英国旅行回到汉堡后,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分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记》第三卷出版。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忘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诗歌。
毕希纳
毕希纳(1813—1837年),德国剧作家。1831至1833年在施特拉斯堡攻读医学,参加当地民主运动,接触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34年在达姆施塔特和吉森建立秘密革命组织“人权协会”,秘密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被称为《共产党宣言》之前19世纪最革命的文献。主要剧作有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丹东之死》、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和中篇小说《棱茨》等。
韦尔特
韦尔特(1822—1856年),德国诗人。生于德特莫尔德一个牧师家庭。当过学徒、会计、职员等。1843年与1845年分别认识恩格斯和马克思,受他们影响开始创作政治诗,描写工人的苦难,揭露资本家的剥削,歌颂无产者的战斗和友谊,如《兰开夏之歌》、《法庭》、《工业》、《他们坐在板凳上》、《德国人和爱尔兰人》等。除诗歌外,还著有散文《德国商界趣闻》、政治讽刺小说《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韦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格哈特·霍普特曼
格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年),德国剧作家。他的第一部戏剧是《日出之前》,该剧使他成为德国戏剧自然主义风格的领袖。霍普特曼以《织工》成为20世纪无产阶级戏剧的先驱,该剧的主人公为工人阶级而非个人。《翰奈尔升天》以及《沉钟》是他转向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标志。霍普特曼也创作小说及韵文。《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纽·曼特》讲述的是一位像基督一样的神秘主义者成为殉道者的故事。1912年霍普特曼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希·曼
亨利希·曼(1871—1950年),德国小说家。生于吕贝克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书店店员和印书馆职员,曾在慕尼黑念大学,后专门从事写作。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一个家庭里》、《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他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一生辛勤耕耘,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帝国三部曲》(包括《臣仆》、《穷人》和《首脑》)、《亨利四世》(包括《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和《亨利四世的完成时代》)。
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1955年),德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897年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创作,1901年小说发表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的文学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和《威尼斯之死》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
海塞
海塞(1830—1914年),德国作家。出生于符腾堡地区的卡尔夫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是与曼氏兄弟同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1891年迫于父命进毛尔布龙神学校学习,但他不堪忍受摧残身心的经院教育,半年后就逃离该校。1892至1899年,当过学徒工、书店店员等,靠自学攻研文学。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赫勃尔
赫勃尔(1813—1863年),德国戏剧家。他写过诗歌、小说,但主要成就是戏剧。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戏剧《尤狄特》即获得巨大成功。在1848年革命前完成的悲剧《玛丽娅·玛格达莲娜》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他此后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对现存秩序的维护和肯定,与现实妥协,不主张改革,更不主张革命,如《阿格内丝·伯瑙尔》、《吉格斯和他的指环》以及《尼布龙根三部曲》等。他的作品借助传说、神话题材,表现了对现存秩序的违反和破坏必将遭到毁灭的结局的主题。
贝希尔
贝希尔(1891—1958年),德国诗人,小说家。著有诗集《崩溃和胜利》、《致欧洲》、《友爱》、《反当代之歌》、《给所有人!》、《永恒的反叛者》、《还乡集》、《新德意志民歌》、《德国十四行诗集》和长诗《在列宁的灵柩旁》等。他的十四行诗成功地继承传统并加以大胆革新,在这种古典诗歌形式中融进了史诗、抒情诗和戏剧的内容,既有哲学思考,又有形象化反映,大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此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莱维斯特或唯一正义的战争》和短篇小说《银行家骑马过战场》。
汉斯·法拉达
汉斯·法拉达(1893—1947年),原名鲁道夫·威廉·弗雷德里希·迪岑。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擅长写小人物,1932年的长篇小说《小人物,怎么办?》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在纳粹时期发表的两部小说《铁钵茹辛》和《狼群中狼》里,汉斯继续对魏玛共和国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是纳粹当局所不能容忍的,故它们一直遭到查禁,他本人也遭受了多种迫害。此后,他只能写一些与政治无关的消遣小说与自传体作品。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1898—1956年),德国著名戏剧家与诗人。年轻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并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他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的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
雷马克
雷马克(1898—1970年),德裔美籍小说家。曾当过教师、石匠、商人,后又当了近10年记者。1929年他的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凯旋门》是他又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一位流亡巴黎的德国外科医生的遭遇,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雷马克的创作还有长篇小说《归途》、《三个战友》、《流亡曲》、《生死存亡的年代》以及他去世后出版的《天堂里的阴影》等,大多带有自传性质。其作品以语言简练、抒情,描写客观、冷峻著称,具有独特风格。
西格斯
西格斯(1900—1983年),德国女小说家,海德堡大学博士。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928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墨西哥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1952年起历任民主德国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死者青春常在》、《拯救》、《战友们》、《抉择》、《信任》,短篇小说集《蜂房》,中篇小说集《海地的婚礼》以及报告文学《杨树浦的五一节》和游记《在新中国》等。
伯尔
伯尔(1917—198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的代表作。
伦茨
伦茨(1926—2007年),德国作家、电影剧作家。1950年任《世界报》副刊编辑。1951年起成为职业作家。1951年第一部小说《空中群鹰》发表。成名作《德语课》发表于1968年,是战后联邦德国流行较广的小说之一。伦茨的重要小说还有《与影子决斗》、《激流中的人》和《面包与竞赛》。1963年发表的《满城风雨》提出了战争的罪责问题,表现了作者对过去战争的反思。此外,他还创作有话剧和广播剧。
7.18英国
杰弗里·乔叟杰弗里·乔叟(1340—1400年),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出生于一个酒商家庭。当过国王侍从,出使许多欧洲国家,两度访问意大利,发现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代表作为《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他作品有《公爵夫人之书》、《声誉之宫》、《百鸟会议》、《贤妇传说》和《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等。乔叟率先采用伦敦方言写作,并创作“英雄双行体”,对英国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故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于伦敦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16年,他完成了一部著名而又颇具争议的作品《乌托邦》,成为乌托邦文学流派的先行者。虽然《乌托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但因其结合了柏拉图古典完美社会的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古罗马修辞策略,故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欧洲的启蒙运动。
斯宾塞
斯宾塞(约1552—1599年),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一个布商家庭。曾任罗切斯特主教秘书和爱尔兰总督格雷的秘书。主要作品有《牧人日记》、《仙后》及《四首赞美诗》,还有观点偏激的散文作《关于爱尔兰现状的看法》。其中,《仙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对美的热爱以及精美优雅的诗文韵律使他成为“诗人中的诗人”。
马洛
马洛(1564—1593年),英国诗人,剧作家。马洛共写了七部剧本,均属悲剧或带有悲剧意味的历史剧:《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的犹太人》、《爱德华二世》等。他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琼森
琼森(1572—1637年),英国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共写了18部戏剧,除两部罗马历史悲剧《西亚努斯的覆灭》和《卡塔林的阴谋》之外,大都是社会讽刺喜剧。其剧作遵循古典主义原则,并有强烈的道德倾向。1598年的《人人高兴》 和1599 年的 《人人扫兴》 是琼森根据气质论创作的癖性喜剧。后者因戏拟马斯顿的风格导致了剧场之战,其间有几位戏剧家争以写戏相互攻讦,琼森为此又写了《辛西娅的狂欢》和《冒牌诗人》。他最成功的喜剧有《狐狸》、《炼金术士》和《巴托罗缪市集》。
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l608—167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生于富裕的清教徒家庭。早年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写有《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科马斯》和《列西达斯》等诗篇,表现出文艺复兴思想和清教徒精神的矛盾。1640至1660年间发表政论多篇,捍卫民主,反对专制,其中重要的有《论出版自由》和《为英国人民声辩》。王政复辟后,被迫隐居,先后写成三部重要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