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俄国杰出的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代表作品有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作品深刻反映了1861至1905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点,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揭露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愿望和弱点,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柯罗连科
柯罗连科(1853—1921年),俄国作家。生于乌克兰一个法官的家庭。1883年发表短篇小说《马卡尔的梦》,描写农民马卡尔一生备受压迫,最后终于发出了愤怒的抗议。1885年发表的《在坏伙伴中》,描绘了下层贫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嬉闹的河》则通过摆渡船夫久林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俄国人民的觉醒和英雄气概。中篇小说《盲音乐家》是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作家从1905至1921年写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反映19世纪60至8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道路,广泛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重大历史事件。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年),俄国作家。所写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寓意深刻。前期所作的《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变色龙》,写出封建统治阶级忠实奴才的愚蠢专横;《哀伤》和《苦恼》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1888年完成中篇小说《草原》,塑造农民的质朴形象。后陆续发表《乏味的故事》、《决斗》等,描写知识分子的痛苦探索;《套中人》刻画仇视新事件的保守分子的典型;《姚尼奇》叙述庸俗的小市民的一生;《农民》和《在峪谷里》描写苦难深重的帝俄农民的生活。1890年游历萨哈林岛(库页岛),沿途看到俄国生活的落后,归来后写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20世纪90年代后从事戏剧创作,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先后发表《海鸥》、《万尼亚舅舅》和《三姊妹》,揭示停滞落后的帝俄社会生活。最后一个剧本《樱桃园》与短篇小说《未婚妻》,描绘了贵族阶级的没落。
绥拉菲莫维奇
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年),生于顿河州下库尔莫雅尔斯克镇一个哥萨克军人家庭。写了《送葬曲》、《街上的尸体》、《炸弹》等许多特写和短篇小说,及时反映工人的英勇斗争和普通劳动者的觉醒,控诉沙皇对人民的血腥镇压。他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如《草原上的城市》、《铁流》、《集体农庄的土地》等。其中《铁流》被公认为早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1943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探索改造现实的途径,写了许多表现劳动者的文章。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革命者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他还完成了自转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他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勃洛克
勃洛克(1880—1921年),俄国诗人、象征派主要代表人物、白银时代杰出诗人之一。他的第一部诗集——组诗《美女诗草》,反映了他最初接受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将神的智慧人格化为女性的“世界亡灵”。他在以后的创作中,接受了布尔什维克运动,把它看作为拯救俄国人民所必不可少的巨变。他最后在革命动乱中写成的谜一般的歌谣《十二个》,是“卓越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
别德内依
别德内依(1883—1945年),前苏联诗人。他常为《真理报》撰稿,运用各种诗歌体裁,特别是运用寓言形式,揭露地主、资本家、官僚和神父的罪行。他的诗歌富有思想性和战斗性,通俗易懂,但也有些诗显得粗俗。主要作品有诗体小说《关于土地、关于自由、关于工人的命运》,政治讽刺诗《尤登尼奇的宣言》、《男爵封·弗兰格尔的宣言》和抒情诗《共产主义马赛曲》等。
阿·托尔斯泰
阿·托尔斯泰(1883—1945年),前苏联作家,出身贵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彼得大帝》、《粮食》和剧本《伊凡雷帝》。他的创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由象征派到批判现实主义,最后成为杰出的社会主义作家。他善于描绘大规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并被誉为“语言大师”。
革拉特科夫
革拉特科夫(1883—1958年),前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走向光明》、《深渊》,中篇小说《失去继承权的贵族》、《宣誓》,长篇小说《水泥》、《动力》以及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获1950 年度斯大林奖金)、《自由人》(获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荒乱年代》等。他终生勤奋笔耕,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1939年),前苏联作家、教育家。他主要生活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19l4 年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致力于教育工作。十月革命后任高级小学校长。1920年起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工作。至1938 年,先后领导创办了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1937年迁居莫斯科,专心投入文学创作活动。两年中,他发表的作品近60 种,主要有《父母必读》、《荣誉》、《塔上旗》等教育论文,政治、文学论文以及短篇小说等。长篇小说《教育诗》是他的代表作。1939 年获劳动红旗勋章。
富里诺夫
富里诺夫(1891—1926年),前苏联作家。著有小说、诗歌、特写、政论和文艺评论等,反映革命前的生活或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红色陆战队》,长篇小说《恰巴耶夫》和《叛乱》。《恰巴耶夫》被誉为20 年代反映国内战争的三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他主要的艺术成就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典型材料,并把它铸成生动的艺术形象。
爱伦堡
爱伦堡(1891—1967年),前苏联作家,曾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他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工程师家庭。1910 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斯大林奖金)、三卷政论文集《战争》、长篇巨著《暴风雨》(获1948 年斯大林奖金)和长篇小说《九级浪》。中篇小说《解冻》的问世,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被称为“解冻文学”的先声。
费定
费定(1892—1977年),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是三部曲《初欢》、《不平凡的夏天》和《篝火》(两卷)。前两部获1949 年斯大林奖金。他的创作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把宏伟的史诗结构、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的哲理,以及抒情、讽刺性的插笔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马雅可夫斯基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年),俄国的著名诗人。他是革命年代最激进的旗手,他的《穿裤子的云》、《列宁》、《好》等名作贯穿着“巨大的爱,巨大的憎”,简洁的词句、喷发的激情,不愧他“憎恨一切尸体,崇拜一切生命”的宣言。作为剧作家的马雅可夫斯基也并不逊色,他的《宗教滑稽剧》在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上演,成为“戏剧的十月”最先锋的实践。
潘菲洛夫
潘菲洛夫(1896—1960年),前苏联作家,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代表作《磨刀石农庄》(共四部)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从多方面描写农业集体化的大型作品,塑造了新农村建设者的鲜明形象。另外他还著有三部曲《为和平而斗争》(获1948 斯大林奖金)、《在受难者的国家里》(获1949 年斯大林奖金)、《伟大的艺术》。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苏联战后的经济生活。
卡达耶夫
卡达耶夫(1897—1986年),前苏联作家,生于教师家庭。著有长篇小说《时间呀,前进!》、《黑海波涛》四部曲,中篇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团的儿子》、《圣井》。1974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列昂诺夫
列昂诺夫(1899—?),苏联小说家和剧作家。1924年以长篇小说《獾》一举成名。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获1957年苏联首次颁发的列宁奖金。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列昂诺夫创作了《翁其洛夫斯克》、《波洛夫场果园》、《狼》、《暴风雪》等许多剧本。他在戏剧创作上最大的成就是1942年问世的四幕话剧《侵略》。剧本被认为是苏联战时文学创作上一个卓越的奇迹,曾获1943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包戈廷
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包戈廷(1900—1962年),苏联著名剧作家。1922至1930年间,作为《真理报》记者走遍全国,发表了特写集《红彤彤的清晨》和《红色的幼芽》。此后从事戏剧创作,代表作是《带枪的人》、《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悲壮的颂歌》。他的剧本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囿于传统,富有新意。包戈廷在促进苏联戏剧与社会主义现实的日益接近中起了很大作用。
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1901—1956年),前苏联作家,出身于农民家庭。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苏共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逆流》和长篇小说《毁灭》,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1945年创作堪称其里程碑著作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堪称战后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前苏联革命作家。1929年,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三卷,因作者过早逝世,只完成了第一卷)和许多政论文章。1935年,苏维埃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
柯湮楚克
柯湮楚克(1905—1972年),前苏联乌克兰剧作家,出身于铁路工人家庭。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他是伟大的》,塑造了列宁的不朽形象。成名作是革命历史剧《舰队的毁灭》,获全苏竞赛二等奖。剧本《普拉尔·克列契特》、历史剧《鲍格丹·赫梅里尼茨墓》均获1941 年斯大林奖金。他的作品政治性强,积极配合当局的现行政策,语言风趣幽默,对白简洁有力,具有讽刺喜剧的特点。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年),享有世界声誉的前苏联作家。1926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其中《顿河的故事》成为他的成名作。同年至1940 年创作完成万卷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1940 年斯大林奖金。1932 年加入共产党并出版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59 年完成第二部,并获1960 年度列宁文学奖。1957 年发表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创作具有独创性,并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波列伏依
波列伏依(1908—1981年),前苏联的新闻记者、作家。1941至1945年卫国战争时期,作为《真理报》记者随军采访。这期间他完成四本战地笔记,近100万字,总题目是《随军采访四年》。1953年10月起,他任前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后改称理事会书记),并从1962年起主编作协刊物《青春》。1956年访问过中国,写有《旅游中国三万里》。写有较多的报告文学作品,如《当代人》、《我们是苏维埃人》等。
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
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年),前苏联著名的诗人。出生在斯摩棱斯克州农村一个贫穷的铁匠家庭。1939年,毕业于莫斯科文史哲学院。30年代,他写有长诗《社会主义大道》和《开场白》、中篇小说《农庄主席的日记》、组诗《在芬兰的雪地上》等作品。1936年,长诗《春草国》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卫国战争时期,特瓦尔多夫斯基曾上前线,创作了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
尼古拉耶娃
尼古拉耶娃(1911—1963年),前苏联女作家。她的创作大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敢于反映当代迫切的社会和道德问题。代表作《收获》(获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是一部反映战后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故事》揭示了集体农庄生产上两种思想的斗争,歌颂了敢于反对落后思想的新生力量。长篇小说《征途中的战斗》通过对一个拖拉机工厂以及与工厂有联系的集体农庄的描写,表现个人与集体、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柯切托夫
柯切托夫(1912—1973年),前苏联作家。早期作品有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在涅瓦平原上》和《市郊》,反映战后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祖国的天空下》(后改名为《农艺师同志》)。代表作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被文学界誉为50年代苏联文学中描写工人阶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长篇小说《青春常在》描写苏联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5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长篇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和《州委书记》。1964年发表回忆录《战时札记》。60年代后半期发表长篇小说《落角》、《你到底要什么》,这两部小说都着眼现实,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存在概念化的缺点。
恰科夫斯基
恰科夫斯基(1913—1994年),前苏联作家。卫国战争期间,写有列宁格勒军民反击法西斯入侵斗争的三部曲《这事发生在列宁格勒》、《丽达》、《和平的日子》。三部曲的抒情政论风格在长篇小说《我们这里已是早晨》(获1950年斯大林奖金)中得到进一步发展。50年代访问朝鲜后,发表中篇小说《韩杰在站岗》、长篇小说《生活的年代》和《我们选择的道路》。在中篇小说《远方星辰的光辉》和《未婚妻》中,作家把注意力放在道德问题上,颂扬那些忠于职守、坦率直爽,坚决和歪风邪气作斗争的人们。代表作《围困》(五部六卷)获1978年列宁奖金。
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1915—1979年),前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其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剧本《俄罗斯人》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他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艾特玛托夫
艾特玛托夫(1928—2008年),前苏联具有世界影响的吉尔吉斯族作家。作品有短篇小说《阿希姆》、中篇小说《面对面》和《查密莉雅》、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等。艾特玛托夫是当代苏联文学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锐的道德和社会问题。
万比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