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写过一首名《寄李儋元锡》的诗,全文如下:“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此诗最令人称道的,是第六句,“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面对其治下流亡的百姓,他感觉愧对国家的俸禄,愧对纳税人的银子。
韦应物的为官经历十分丰富,做过许多地方的县官、州官。封建社会,那是标准的“父母官”。
因为做着地方官,因此离百姓的生活很近。他熟悉百姓的生产、生活、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欲。他与百姓,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当他治下的百姓,因各种天灾抑或朝廷造成的人祸而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时,他感到了自己的失职,感到自己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百姓,对不起自己的薪俸。有评论者认为,“邑有流亡愧俸钱”一句,凸显了一位正直善良的封建官员的高尚心灵。宋代的大才子范仲淹称赞其为“仁者之言”,其言不谬。真正的知音啊!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水灾旱灾蝗灾震灾风灾瘟灾等等无数,全国性的,局部性的灾难频繁,百姓要饭的,逃难的,流亡的,卖儿卖女的,甚至“易子而食”的,从未间断。但是,不论从地方官给朝廷的奏章上,还是从他们的文章书籍里,将灾难推给自然的多,推给朝廷或某省政策的多,推给百姓的多,而愿意站出来自己承担责任的少之又少。没几个人在遇到类似“邑有流亡”之类的事情后,检讨自己失职,作“愧俸钱”般忏悔。因此,韦应物的诗句,更透露出磊落之气,浩然正气与高尚精神。封建社会有许多今天达不到的高度。
中国在结束封建社会之后,对于“邑有流亡”之事,认识与处理上也并未完全走向理性之路与科学精神。上世纪“******”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那几年基本风调雨顺,之所以粮食减产,使百姓食不果腹,完全是政策的失误,是人祸。为此,彭德怀元帅写过打油诗,大意是:青壮炼铁去,止留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百姓鼓与呼。对于如此之大的历史灾难,又有谁吟出“邑有流亡愧俸钱”之类诗句了?责任呢,当然是自然灾害,是阶级敌人的捣乱,是国际帝修反的破坏。某些决策者,后来因那几年少吃了几顿肉,成了亲民爱民,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典范。百姓们呢,不愿、不敢也不会去深思,从死人堆里爬起来,一点一点活过来,再去过政治压抑,生活窘困的日子。直到改革开放,这一切才被彻底改写。
目前的中国,虽然被西方舆论作了全方位的夸大,有了“**********”,而且在此番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中,西方人指望中国救资本主义。但冷静地看,中国仍然属于落后国家,即所谓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收入很低,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尖锐。最突出的,当属贫富差距的悬殊。阴影下隐蔽处的不去说,只说摆在桌面上的,企业高管年薪有超过六千万人民币的,当然几百万几十万收入的应该有一小群,而一般的公职人员,年薪三五万而已。农民呢?鼓起腮帮子吹,每年的收入平均也就三四千元。
前几天开会,听了宁夏一个贫困县县长的发言,他说,许多的农民,过完了年口粮就成了问题。他说,干部一顿饭,农民一年粮,那不是夸张。他们那里的农民,连雨水都喝不上。吃水都成了问题,生存可以说已失去保障。大款大腕大爷们呢,钱多得没处花。在中国,有史以来可以说目前是贫富差距最大的时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只是唐朝的现象,遗风仍在。
面对中国的矛盾,我们期望多一些如韦应物般掌着实权而又愿忧国忧民,愿意承担责任的官员,他们能站出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是自然的问题就改造自然,顺应自然,是人为的问题就解决体制、机制、政策等问题。如此,中国才更有希望。
读读韦应物的诗句,能让今天的人们提高做人做官做事的境界。
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