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会相信,世上能够堪称无敌的人是弱者。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在强者的世界里,他们互相侵害、消耗,他们得到的多,失去的更多;而弱者却恰恰相反,他们失去的少,得到的却更多。谈起生存能力,唯有弱者才堪称“无敌”!
弱者并非真的软弱,而是懂得示弱,以退为进。正是这些被强者们鄙视的人群,却能够很顺利地生存下来,并取得了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大家都听说过达尔文的进化论,简而概之就是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适者就一定是强者吗?
我看不然,恐龙何其强大,曾经称霸地球达1.6亿年之久,无任何生物能与其抗衡,结果却落得种族灭绝的下场。反而是弱小的蜥蜴能生存至今,不为其小其弱,乃是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凶悍,它可以随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在黄土地上,它的颜色是黄褐色的;在草丛中,它的颜色则是绿色的……
可是要做到适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蜥蜴变色那是本能,而人在职场中、生活中要能如鱼得水,立于不败之地,要做的也是适应。适应不是一味充强装能、炫耀才技,真正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弱者。
弱者知道自己处境艰难,生存不易,成功难得,所以他会抱残守缺。正如兵家鼻祖孙武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善用兵者隐其形,有而示之以无。”示人以弱,方能不招人妒忌,化解各方敌意于无形之中,才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弱者不弱,在于能示人以弱。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里就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即“弱者生存”。例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天下至弱,遇石石穿,遇火火灭,看似柔弱不堪,实则至刚至强。
示弱之道,在于藏、让、忍。善藏者会隐藏自己的目的和感情,展示给别人的是自己的不堪、无奈和不知所措,将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外表的无能透露给他人。
正如明朝大臣徐阶(1503~1584),他入阁后没有像杨继盛那样直接弹劾大奸臣严嵩,因为他知道在当时严嵩正获皇帝宠信,所以一旦出手,就一定要让严嵩没有翻身的机会,否则不但达不成目的,反而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选择了“藏”,隐藏自己的真心和目的,假意侍奉严嵩,即使同为宰辅,17年间也从未违背过严嵩的意思,并将自己的孙女嫁与严嵩的孙子,忍辱负重,藏忠示奸,终将严嵩扳倒,成为一代名臣。
善于谦让的人,就是会不争的人。如老子所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是典型的“居后不争”的态度,意在让人不要太锋芒毕露,应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抱定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提到“忍”字,不免让人想起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韩信。当年的“弱”草民韩信忍了当年的胯下之辱,才有了日后统率千军万马、决定楚汉相争胜负的齐王韩信。然而西汉建立之后,作为开国功臣之一的韩信又是因为太过锋芒毕露,不知收敛,最终落得个死于女人之手的下场。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告诉我们,能忍一辈子的人才是大赢家,就如汉初时的另外一名大将张良,他功成名就后就退隐山林,身后荣耀令人钦羡。
借用孔圣人的一句话,就是“弱者无敌”。无敌的手段不一定是非要把自己变成强者,而是要学会如何将自己置于生存弱势的位置,尽可能适应环境变化,采取适当“示弱”的办法,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示弱”过,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为了保存实力,向吴国称臣乞和,给吴王夫差吸疮以示弱。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示弱”过,他命令齐国军队逐日减少灶的数量,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通过这种方式示弱,以麻痹魏国军队。汉朝的刘邦皇帝也“示弱”过,在鸿门宴上,他为了活命,借机从宴席上尿遁。最终他们都成功了,这也足以说明“示弱”是一种斗争的策略,是将弱势扭转为强势的有效手段。
所以说“弱”并不可怕,正是因为他们的弱,才没有招来别人的妒忌,才没有被无处不在的敌意包围。事实上最可怕的是外强中干、狐假虎威,就像墙根下的灌丛和苔藓,门前的树木成材之后都被砍光了,而它们却都还在,因为它们“无用”,不招风,它们与世无争,所以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