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萆藓分清饮中萆藓、菖蒲清利湿浊;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莲子心宜改用莲米,可加土茯苓、荠菜以加强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之力;若小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蒲黄、藕节、白茅根。膏淋汤中党参、山药补脾,地黄、芡实滋肾,白芍养阴,龙骨、牡蛎固摄脂液。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劳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
本方有健脾利湿,益肾固涩之功。其中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益肾固涩。若脾虚气陷,症见小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若肾阴亏虚,症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与知柏地黄丸同用,以滋阴降火;若肾阳虚衰,症见面色少华,畏寒怯冷,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可合右归丸以温补肾阳,或用鹿角粉3g,分2次吞食。
【转归预后】
各种淋证之间,在转归上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首先是不同淋证之间和某些淋证本身的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失治误治,邪伤正气,可以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重感于邪或七情再伤,也可转化为实证或虚实并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并见的征候。又如气淋、血淋、膏淋等淋证本身,都可由实证向虚证或由虚证向实证转化。而石淋由实转虚时,由于砂石未去,则表现为正虚邪实之证。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化或同时兼见,如热淋可转为血淋,血淋也可诱发热淋。又如热淋若热伤血络,可兼血淋;在石淋的基础上,若石动损伤血络,也可兼见血淋;石淋再感湿热之邪,又可兼见热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认识淋证的各种转化关系,对临床上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有实际指导意义。淋证久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和关格。
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一般说来,淋证初起多较易治愈,但少数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湿热弥漫三焦,热毒陷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重危征候。
淋证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以转为劳淋,导致脾肾两虚,甚至脾肾衰败,肾亏肝旺,肝风上扰,而出现头晕肢倦,恶心呕吐,不思纳食,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抽搐等征候。至于淋证日久,尿血绵绵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体瘦削,或少腹扪及肿块,此乃气滞血淤,进而可导致症积形成。
【西医治疗】
1.泌尿系感染
1)单纯膀胱炎:多为大肠杆菌引起,复方新诺明、呋喃旦丁、氟哌酸、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均有效。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者,可用适量解痉止痛药,如山莨菪碱5mg~10mg,每天3次口服,或阿托品片0.3mg~0.6mg,每天3次。
2)急性肾盂肾炎:需住院治疗,10~14日为一疗程,根据尿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氨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药物,于用药后第3天行尿培养观察效果。治疗复发或不佳者,应了解尿路有无异常,治疗延至2~6周或更长的时间。病情严重可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及可抑制细菌外膜中β-内酰胺酶的药物等。对症治疗应降温、碱化尿液。有外科适应证者,进行外科治疗。
在处理泌尿系感染时,一般治疗极为重要。在急性感染时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和充分营养。增加饮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排泄足量的尿,以维持正常肾功能及排除尿路内的积脓。若不能口饮,则采用胃肠道外的注入方法,补充体液。
2.泌尿系结石
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左右。对于运动量大、出汗较多的患者,饮水量稍多,可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淀、冲洗尿路和排出微小结石。
体外上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0.5cm以上的单个结石。手术取石:对不适于上述治疗者,手术方法有切开取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腹腔镜下肾实质切开取石。对症治疗:肾绞痛予解痉剂,尿路感染予抗菌药物,血尿者适量止血药。
适度的运动可促进体内器官的摆动,促进小结石排出,但不同部位的结石,运动方法也不同。一般的肾结石,在排石的时候,嘱咐患者做垂直的上下跳跃运动,有助于结石排出;而对于肾下盏的结石,患者应该以倒立运动为宜,使结石向上运动,逐渐移行出肾脏。
3.泌尿系肿瘤
包括了阴茎癌、睾丸肿瘤、男性尿道癌、前列腺癌、女性尿道癌、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肾癌、前列腺肉瘤、泌尿生殖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肾肿瘤、肾盂癌、肾盂癌等。诊断依靠B超、CT、MRI和排泄性泌尿系统造影,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血尿、肿物和疼痛是泌尿系肿瘤的三大症状,具全时已是晚期。血尿,多为无痛性全程血尿,间歇出现,偶有尿频、尿急等症状。治疗有手术治疗:手术根治性切除。免疫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放射治疗、化学治疗:①卡介苗膀胱内注射。②大剂量顺铂与硫代硫酸钠联合应用。③FA方案:ADM50mg/m2,静滴,第1天;5~Fu600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重复。④喜树碱提取液膀胱内滴注,1次10mg~20mg,加生理盐水20ml~40ml,用3次。
(第三节)消渴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是引起消渴的病因。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淤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淤滞。血淤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淤密切有关。
【临床表现】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着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诊断】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着,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2.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法。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淤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3.分证论治
(1)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2)中消
[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淤,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3)下消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白,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
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淤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淤点淤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淤血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淤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淤,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淤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血脉淤滞,痰淤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淤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淤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西医治疗】
糖尿病
强调早期、长期、积极而理性、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目标为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防治应该是全面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除积极控制高血糖外,还应纠正脂代谢紊乱、严格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例如阿司匹林)、控制体重和戒烟等,并要求达标。
(1)医学营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