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的老同学来串门,两个人坐在客厅聊天,张兰12岁的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知在捣鼓些什么。
聊着聊着,话题转到各自的孩子身上。张兰说:“还是你好,女儿就是省心。”老同学说:“不一定,我看你儿子挺懂事,这么半天了,人家都在自己房间里。”张兰摇摇头:“唉,你就看他这一会儿老实,不定在屋里干嘛呢。我天天不知得为他操多少心。”接下来,张兰就开始和老同学数落儿子怎样的不乖:在学校上课爱接老师的下茬儿,做作业不仔细、老是小错不断,成绩不够优秀、总不能考双百,还带着同学上树掏鸟窝;在家总是看电视,就爱看些恐龙、科幻、侦探的闲书,摆弄恐龙模型之类的破玩意儿,练琴、练书法一点都不上心……张兰越说越起劲儿,好像要把对儿子的不满全部倒给老同学。却没有注意到,原本在房间里看书的儿子,脸色越来越难看。
不一会儿,儿子的房间里传来“叮当、叮当”声。张兰走到房门口,看到儿子在桌子上摆开了恐龙阵,独自演绎着一场恐龙的战争。碍于客人的情面,张兰压低嗓音对儿子说:“你怎么回事?没看到妈妈在和阿姨聊天,还弄出这么大的声音。”儿子仿佛根本没有听到张兰的话,反而开始“嘿”、“嗨”地为恐龙战争配起音来。张兰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喊:“马上把你这些东西收起来。别以为有客人在,我就不会说你。”
儿子慢慢地从恐龙战争中抬起头,瞥了妈妈一眼:“说就说呗,反正我也不是个乖孩子,无所谓。”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天生就该听话。所以,父母对他们的优点、长处总是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一些缺点、不良行为却格外注意。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暗示对人的观念、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和不良行为上,并反反复复地批评他、指责他,其实就是在放大、强化这些问题,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暗示——“你是一个不乖、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对你非常的不满”“你是改不好了”等。父母总是忍不住在亲戚朋友的面前数落孩子的缺点,而不顾及孩子的体会。使孩子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他的缺点和不良行为却更加根深蒂固。有时,“坏孩子”或许就是这样被父母“造就”出来的。肯定、鼓励和良好愿望的暗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也是最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成长的力量。
在孩子在场的同时,当着外人数落孩子的不是,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损伤,会使孩子因此而怨恨父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故父母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去数落孩子的不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好行为,看到他的长处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肯定。而不要总是数落他的缺点,特别是在外人面前。
不断地给孩子提出新的、更高一点的要求,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信任中含有期待。
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良行为,不要只是笼统地说“你真不听话”“你怎么这么不乖”等,而要明确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不对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