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众的传统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之中,几千年的生活积累,经验总结造就了传统文化对线的研究和运用。
从远古彩陶的制作及图样的描绘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线有了较深的认识,在线描想象中倾注了创造的智慧与才气,也从这时,线的运用就不太受到自然造型的约束,模仿自然形的认识方法在人类初期就显示出来了本能的习惯,在原始祖先用线描绘彩陶时,就把有意仿物态线的创造灵活对待,有时模仿,有时放弃,表达想象比物体的形似显得重要。古人可能觉得线描像自然形也好,不像自然形也可以,都是艺术行为。线的运用中形似不再束缚描绘的过程,但影响着作者的想象,线的描绘方法又极不情愿地受影响中依自然规律发挥个性特征。
毛笔的产生丰富了线的变化,因为远古人们为了理想的控制线的粗细变化而发明了毛笔,有了毛笔又追求更多的线的形态美感,笔墨的运用又促进了语言文章对审美的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毛笔这种工具起了很大的作用。
外国文字就没有中国书法那样的审美形态,文字屈就于口语而存在,法国洞“野牛”就不像中国彩陶那样活泼,充满想象和乐趣,线的运用帮助中华先民完成了文字的发明、运用,又使先民具有了模拟自然现象的能力,展示无穷想象力的广阔空间,模拟自然惟妙惟肖,使线条美感独立生成图案,书法等抽象因素使赏心悦目的文字既转化为形态表达,又是传情达意的符号,又因为书写者描线的能力,使字体达到与内容情景交融、表达充实丰富,像一幅内容丰满的画面,使人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忘怀。中国的儿童在欣赏线美的活动中,学会写字,达意,由不好看到好看,这种困难的克服使手的运用灵便而自信。
书法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线文化意识,书法的语言作用更促进了线文化的发展,书法的构架作用也促进了中国建筑,如桥梁等设计时框架的运用。外国人为什么造不出中国那样复杂的木架结构的房子呢?
中国人对线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地步,木工将线形的结构和线的美感在建筑、家具、家饰、窗格、隔段和木刻图形结合,创造出很多美不胜收的工艺作品,发挥出了非常辉煌的创造能力。这都是线的运用、想象、创造的直接结果。
近代西方文化推广的结果,用素描改造中国画,使线描被素描冲击到可有可无的地步,但谁又能彻底摆脱线呢?
在用笔由点到面还是到线的艺术培养过程中,线总是引导想象力快速发展,很快将想象的意图体现出来,一个面很难说明什么,但一根线却能体现各种形态的外轮廓,面的边缘,这就是线的优势。每天,有多少人在用线工作呢?从国家领导、设计人员、司机到建筑工人,无法统计。
线文化持久、蓬勃发展是必然的,线总能记录和启示我们的想象,能在艺术创造中展现魅力。创造美的设计者,为了美的探索,必须懂得这一点。
(第一节)原始彩陶对线的发现和运用
一、重视线的装饰性和运动感,为三鱼纹彩陶盆,并不重视鱼的体积感表达,线作运动美化处理。
二、表现形象的图案化,人面鱼纹彩陶盆中,人在水中只露头部,人吃鱼留刺,鱼疾去。
三、花瓣纹、涡旋纹、舞蹈纹重在表达线的韵律和节奏,直接表现线条的弧线排列与重复。线条美感成为表达的主要因素,对线条的喜爱超过了对物体的刻画。
(第二节)画图文字的运用
一、古人结绳记事是在草织为绳的基础上,将线的结构进一步发挥的结果,也是由彩陶纹理的面形向立体结构发挥的重要一步。彩陶纹样的抽象形态直接带来画图文字的运用。甲骨文将画形文字规范化,并将一些图形符号固定下来,由篆书的结构看,古人对文字符号的运用传承,受到象形自然的约束和检验。超越了语言的限制而可交流思想的文字,只沿着“象形”的途径发展下来。
古人结绳记事和画形文字体现的执着和认真,证明了古人深知各个人之间发音的不同容易造成误解,相信了画形的可靠,并坚忍不拔地发展继承下来,并以此作为传达智慧的标志,线的运用生活化,成为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并被不断发挥和创造。
二、毛笔的运用丰富了线条的表达能力
毛笔的产生和运用于生活,使线造型在生活中记录和传达信息与智慧便利而轻松。为什么古人没有像外国人一样用羽毛去书写呢?恰恰是与大陆广袤的森林息息相关。森林大火烧掉了大片山林,启发了先民火石敲击取火和钻木取火的智慧,木生火这样一个道理。火生成的烟灰作为用以涂写的颜料,兽毛无疑是最理想的蘸色工具,毛笔就产生了。毛笔的掌握和运用的技巧又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占据了国人的审美空间。毛笔的粗细和墨的浓淡变化,难以驾驭但又变化多端,使人的感情(情绪变化)和身体及手的运动能力(线的运动)都明确无误地被记录下来。这种思想感情和身体机能高度统一的心理轨迹,是想象力与自然形态完美统一的高度体现,也使得书法的形态和自然形态及动态(动物运动)的密不可分,是自然高度概括的结果。毛笔的运用过程,由点的运动到线的完成,线的组合、搭配,线在通篇空间的呼应、协调、完美,创造都出于手执毛笔的人在自然生活中的感悟、理解的结果,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和聪明智慧,对自然规律及生活感情的阐释。生活是复杂的,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书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恰是柔软的毛笔帮人们记录了这一切,这是笔墨线描带来的意外收获,字外的智慧使人的精神与自然中人的生存条件、地位合而为一,人对自然的理解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接继着无限的智慧发展。这种无限智慧的探索使人对精神的倍加重视,将人对自然的理解、感悟,看得比利用自然还要重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感悟自然、欣赏自然就是完美的生活状态。
三、宣纸的发现、制造、发展使线的表达能力迅速扩大。宣纸的发现来源于自然形态,纸张的制造和原料的丰富使毛笔的特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使普通人群都能够运用毛笔和墨随意书写和绘画。宣纸的性能,记录书写的痕迹,使人的心理意念和动作语言轨迹丰富和生动起来,心灵感悟得到释放,精神得以表达,天地神畅,精神意识得以体现。这时的人们不再将书写、描绘看得非常壮重,随意挥写,洒脱奔放,感情和理解生活巳经不能满足需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新的立足点。“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追求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气韵生动的要求被提示出来,情景交融的韵律感酝酿而生,“物我相忘”“我为山川而言”的新美学成为焦点,诗情画意使线的动力得到充分扩展。
随之而来的书法美感的追求使线条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导致了绘画也将追求线的美感作为奋斗的目标,使线条在与自然严密地结合中研究发展起来。
(第三节)绘画以线为骨的特征
长期地使用毛笔的经验,使得中国绘画中线的运用和以线表达形体成为造型思考的基础。线的寓意,线对形的体现并不以形的副产品去对待,而是以线自身的启示和形态的特征意味去思考形的建立,立体的形在这里是线组织中线的代表成分和线的组织、线的呼应关系。抽象意念产生的形,是由抽象的代表性符号与物态简化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为丢掉线的个性及其重要性去完成这个伟大的后来物——形。线在国画中,每一个都是生动活泼的个体,有着严格地代表性的生命活体,此根线绝不能挪作他用,因其有着严密的形象逻辑,形式的寓意,它的结构整体并不以牺牲个体特质屈就意识和偶然的意念,而是组织和发挥着个性特长。
线的个体物质建立起来,这条线和同质的其他线组成完美的形象表达,才能和谐、自然、美丽,符合自然美感的总特征,“道可道,非常道”。不是一般的,无表达能力的线能够完成此种任务。绘画以线为骨就不显得言重了。一根线何以表达得如此神奇,人的思想、精神、灵感、聪明指挥了这一切。想象力的发展、成长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凡是上学识字开始,线的描写便伴随着人的成长,毛笔运用促使他无法避免地将精神、气质、情绪表达出来。不只作为画符号的工具,将线符号化的同时也否决了人对线的感知和由此引起伸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线奠定了中国画结构造型的目标。
线产生于人用手借助工具画线的方便,用线组织成面远不如用线表达一种物象来得快捷和方便,用线能使人的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迅速提高,能使心中想要的物象特征很快传达出来,避免过多的干扰,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一下笔就表达感受,一根线就建立画面风格,表达方法即审美要求。一笔定乾坤,后来者为补充或副笔,或积千万笔,都随从了第一笔的要求。
因此,第一笔线在一幅画中已经奠定了造型的目标,中国画的结构,线的多寡都可以,但须每一根线都恰到好处,恰当表达造型的终极任务,绝不能有添补的痕迹。否则,既失形,又伤韵。这些线的内在结构是严密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不能多亦不能少,配合恰当,相互关照,有力地表现画家的意图。
国画在建立了这样的线组织形态之后,型或形都巳经无法动摇它的基础,染色的过程更受制于线的需要,而减轻了造型的压力和束缚,美感的追求成为第一任务,由想象变为现实。如果画者由于经验的不足,每幅画以同样的线条开场,就会出现形式感觉重复的画面。如果画者以同样的线条去组织,就会出现同样的物象形态,同样的意境。雷同巳经无法避免,灵感,生活感觉已脱壳而去,画者巳无能力可言。
因此,画面形式美感、画面内容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依一种美感风格去要求画家去遵守,就如束囚于牢房。画家已经无法动用想象力去创造,对社会而言,将囚禁整个地域的社会创造活动。
二、线的体验导致绘画追求神韵与节奏。
线在国画中是一个生命的完整载体,已经脱离了西方概念中线段的概念。这样,线也是一个点特征,或一条线形物构的基本表达,线和其他线的关系是要构成形体的一个构件和空间整体的关系,和书法概念是一致的特征,整体的线组织和个体形态不存在矛盾。这种线的教育贯穿于整个社会和一个人生命过程的整体观念,线代表一,也代表十,也代表全部。因此,线的体验随着生命的幼体成长,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方法的建立也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长为生活经验。线思维因为人的生活与环境的规律性归于一致和统一,若即若离,乱而不乱,齐而不齐,在呼应和谐中相互关联,相互兼容,合情合理中又发生变异,处于和而不同的照应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存在于传统哲学和人文史观,一的发挥是整体的需要,个体的创造服务于整体环境中,意象的建立和对待形的观念,是不迷信也不抛弃。神韵的产生存在于这种松散的搭配,气势由线的构成而形成节奏,节奏的整体趋向随之产生韵律,节奏和韵律的凝结使绘画有了形而上的要求,线起于形而达于意,直接追溯心灵的表达。依现代术语即为自我表现,但传统观念之表现或为畅神,是人对自然的总感觉,心灵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不同于现代之征服自然。物我同属于自然的“自我表现”,从遵循自然规律着想,是画者与环境的共同目标,这种共荣观念使气韵生动的韵律,节奏便呈现为最高境界。
三、线的功能不断被发现使中国艺术摆脱或试图摆脱自然形的束缚,转而发现并追求的不同的美感,将观念的想象和智慧纳入了创造者的行列,使美感创造成为大家共同的任务。
线的发现是由抽象而产生的,由于生活的需要而运用了线的图案,由于生活的需要产生了线组成文字,文字的书写功能使绘画融合书法的线条,由线条构成形态的自然特征在韵律和节奏的追求中,线的功能不断被发现,表达力被强化,使产生线的自然物模仿因素逐渐削弱。摆脱自然物的束缚的理论早到魏晋时期就产生了,但事实证明,摆脱自然物的纯抽象创造是不存在的,自然物形质是观念欣赏艺术形象的唯一介质,艺术对人的感情远没有自然与人情感的深厚,人生存于自然而不是生存于艺术。自然是人生存的唯一条件,人是艺术生存的唯一条件。艺术是人智慧的积累和结晶,是人生活经验与生存愿望的不断发生和发展的必要过程,人不断提出需要,也不断创造需要,这种创造使自然又多了一份存在,存在物的再创造使人造的第二自然物种类猛增,但又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永远属于自然,而不属于人造物。所以,任何摆脱都是徒劳的。
于是,在纯粹感情表达面前,人类是乏力的,感情是建立在自然之中的,绝不会驾驭自然之上。转而似与不似的美感因素浮现出来,既不能摆脱于物象的检测使人们无法理解,又不能成为自然的翻版,使人的创造与智慧的体现无所适从。智慧传递与想象力的交流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怎样去传达和表现个体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使人除过劳动生产之外去研究生存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人类的共同任务,科技的发展也促使了这种研究的迫切期待。大众的参与、想象、
智慧的酝酿、讨论总需要一种媒介去表述和提出。创造是共同的任务,美感的享受和创造及其完善是大家一致努力的结果,绘画无疑是最佳选择,它使生活需要的感想或突然生成的灵感不至于被忽略和遗忘。
四、魏晋时期将线对山水的感情和表达与启智直接联系起来
画家宗炳主张‘‘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观察和欣赏自然之形,不能抱以固有的观念,取消任何偏见,全身心投入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感所在,理解自然之理,了解其规律,透过现象了解其本质,只有通过观察和体会自然之山川形成,草木生长,风云变幻,掌握和具备地理、生物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真谛,理解美的道理。宗炳这里将自然美和人工创造美与理性生物知识连接起来,是想说明什么呢?我觉得他隐性提出了人类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通过自然规律的掌握利用,改善生活条件。
从被动地欣赏、描绘自然风景,联想到利用自然的特点造福生活。这和现代人的科学探索目标是一致的,春秋时期先哲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气地理的美丽是自然存在,我们观察欣赏的目的不是看看而已,而是了解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的道理,探索其之所以是这样不是那样的原因,了解其共同的生长规律或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