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人物画中,这种风格增加了写实基础上对人物个性的塑造,也使传神写意浮现出来。在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宫廷画中,描绘时夸张运用也还只在情态与衣褶上有所表达。唐代的《捣练图》《沾花侍女图》就是例证,但和顾惶之的《列女传图》比起来,就显然增加了写实能力的表达,主体感增强了,而夸张气势的主观性少了,也是西域文化传入的影响造成的。而《列女传》中的人物形象,动态生动、人物高古朴素、衣纹飘逸、个性潇洒,继承着汉代文化的气势和精神。二者比起来。唐代的人物画在人体结构,五官透视与比例,衣纹表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在人物写实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贴近生活,接近真实。但却没有《列女传》中顾恺之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时代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唐代继承了魏晋时期对形象的刻画,对衣服刻画充分运用了高古游丝描的特点,衣纹的刻画更加贴合人体的形体变化,唐代形象展观给我们的是生活得适宜,而顾的作品给我们看到的是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的初醒。《洛神赋》《列女传》都看到个人命运对社会的趋从,君主到平民都不能违背社会的意志,士大夫到平民,都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需要这样一个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开拓疆土,建立大中华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这时候的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的探索发展,才迎来唐代的繁荣与强盛。秦汉时代应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
以此观之,中国在近代的发展应该还是20世纪初期由探索到追求的发展时代,到七十年代的由弱到强的发现,创造,纠错等探索时代,是崇尚英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全体人民牺牲个人幸福,悲壮创造奇迹和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精神面貌和汉魏时代有相似之处。这两时代的人们积极探索,奋勇进取。不惜生命与幸福,艰苦卓决地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汉代国家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探索过程,集体主义理想毫无保留地印证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
夸张抽象概念的建立,是精神理念探索得到张扬的体现,是精神文化得到研究发挥的标志。这种探索的基础,是集体主义哲学理念发挥作用的结果。三国演义是个人主义到集团利益,再到集体智慧战胜个人智慧的演义和总结,是哲学政治发展的典范说明。宗炳《画山水序》中谈到“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画山水以形媚道,而贤者乐”。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从一切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某种规律和法则,它能够为大多数人的反复利用。宗炳通过绘画而想到,具体事物中隐含抽象规律和法则,这种抽象即为概括,“法”是创造的意思。宗炳在这里将山水画的创作目标设定在对自然规律或法则的认识和揭示上面,画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规律,向大自然学习。
与宗炳同时代的王微在《叙画》一文中将绘画同精神智慧、思想创造联系在一起,“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山水画本意于山之形势,然而融于人的心灵创造和精神世界时,夸张、改变的愿望就有了。要以美的规律去创作和安排构图,给人的不是山之形态适用,是精神思想的文明与创造。“孤岩郁秀,若吐云兮”!耸立的山峰松林郁翠欲滴,仿佛倾吐着绿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画家在山水之间,心旷神怡,想象力随云遨游天际而鸟瞰大地,想象空间的开阔,思维得到自然的启发和洗涤,智慧有了新的观念充实。在春风拂柳中能体会到精神的解放、神情浩荡、天地神畅的状态。宗炳的“畅神说”,也出现对这种认识境界的思考。“万趣融其神思”,画之趣在于引起人的思考。思考的第一要素是“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光焉”这里的“畅神”许多方面认为是心情愉快,我认为是精神解放,人在精神解放、思想开朗之后,心情应是另一种感觉。
精神豁然开朗,对思考有了新的认识。是人智慧的发现和觉悟,有了新的观念和新的设想。这种突破是远远超出绘画技巧范畴的,夸张抽象的线条运用在这一系列表达中,正好弥补了对具体形象线条的依赖,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精神状态的思考,开拓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世界。
抽象是对内容的具体概括、提炼的过程。抽象形元素和具体事物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种抽象是自然形态的一步步深化的结果。抽象不是一次到位的,是逐渐的渐进方式演化生成的,认识在继续,抽象形态的高度也在提升,由繁杂到简单,由象形到意象。
抽象线的提炼和运用,是非常复杂的精神劳动过程,包含了人来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绝非现在人们习惯于西方形体观念去做出的解释。西方的形体分析方法的结果,是将具象与抽象分裂对立起来,以观念去把握创作的方法,绘画的基础是建立在概念与主观意识上的,才有了现代西方艺术家们宣布取消架上绘画的要求。而中国的绘画观念却将绘画与似与不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艺术的完美就存在于此,“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是存在与自然物质中的形态被人观察认识,被人赏识而选择运用于精神生活的一种活动,物质世界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人可以有条件的观察欣赏与不欣赏,不喜欢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价值,喜欢也不可能到极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世界的感情联系就是合理地去运用它,去适应自然生态的生长规律,并联系到自己的生存的许多因素,所谓艺术就是生存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现在的人们善于用西方分析方法在“似与不似”之间做文章,却不从认识方法上去做探讨,所以总是在古人与现代人之间徘徊。不从认识自然世界的源头去找回人类进步的信心,就难于有所创造。以宗炳的观点,大自然有许多人类未知的奥秘,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澄怀味象”,不抱任何成见地观察体味自然世界。
用成见去认识世界,我们今天却正是这样做的,在孩子们还拿不稳铅笔的时候,就规定了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用什么方法去画,一切均成为既定的程序,怎么能够再听得进去观察、认识世界呢?小孩子认识世界是通过书本、电视、多媒体、电脑去观察生活的。但书本知识、电视、电脑却没有自然生存中出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特殊性。生存的奋斗就是一本教科书,问题和困难,这样那样的困难迫使你不得不放弃诸多的幻想去迎接困难。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孩子将获得对自然生活更多的了解。面临问题,是几乎每个人最多遇到的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办法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在日常信息中我们知道的是千奇百怪的问题和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这些现象在不断得到和淘汰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不断总结体验,得到新的放弃旧的和错误的,为这些问题动脑筋在小孩身上是抽象而不具体的,会产生审美疲劳,得到的是不自信,是排斥态度的产生。
观察自然是条件的问题,古人观察自然的状态和我们今天是截然不同的。古人在科技十分欠缺的状态下“畅神达意”也好,想象与情感也好,都是渴望对自然的认识,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灾难,这些灾害造成的困难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有利的一面是,人很容易地直接面对自然,观察和体会自然的规律和力量,所以“直抒胸意”,在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成为后代认识世界的线索和知识我的种类和形式美感、将人的聪明智慧集中到解决具体的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天科技发展的成果,使人们利用机械改造自然的可能性大大加快,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去创造已经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生活的方式很快得到变化和发展。在运用自然的资源中正所谓“神之所畅,孰有光焉”。在科技创造的帮助下人们用来观察自然的方法和条件已延伸到遥远的宇宙空间,也正实现着古人之所想。
正是这种快速的变化,才使人们亦不会以前人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而是“神之所畅”,万般无阻,能够通过科技达到任何想象得到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人的自信和能力已经“直抒胸臆,无限扩张”的地步,已经忽视了自然的存在,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忘记了人对自然的有限性这条原则。
夸张抽象是现代人最欣赏,运用最多的语言,在心理上,人们已不可能再回到古时候那种面对自然亦步亦趋的局面。人造物的不断被创造出来,
使得人们的观念,已经敢创、敢干半个世纪,观念革新不断得到鼓励,新思路新设想不断产生,实现着有限的资源,达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但难于达到古代那种资源再生和消化垃圾的能力,就是对自己创造的行为负责的能力,任何不能对后果负责任的创造就将被后代唾弃。
(第四节)传统人物十八描的淡去和铁线描的普遍应用
传统人物画十八描概括总结了从古代到清代所有线描人物画发展的成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十八描的创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流传下来的作品为我们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聪明才能。古代线描是在柔软的毛笔运动中探索研究出来的,且是水墨在宣纸材料上取得的笔迹效果,使我们今天能观察到古人的思想和手迹,手执毛笔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在书画过程中发生着最直接的关系,最真情的展现着古人的生活情景及生活感受。但是,毛笔的运动随意性和线变化的可能性之大,使控制毛笔成为最大的难题和障碍,使得现代人对其运用成为克服不了的瓶颈。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一切都可能成为他表达思想到预期目标的工具,工具的创造与改善是自然的,何况毛笔呢?
人物十八描其内质也就是毛笔线对古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的表达,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条件形成的,且毛笔是当时最先进的画线工具,也是人们突破毛笔画线能力创造的结果。那漫长的年代,人不可能再用其他方法去表达对自然形象的记录和感观,只能依赖毛笔去展现自己经历的事件。今天,许多人习惯于用“落后”称呼过去的一切,这实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假问题,人只要不脱离自然去生活,过去人们的实践和创造,就不会是落后的。审美不是一个固定的动词,在生活的场合中,人的各个社会条件的特殊性永远是研究生活的基础话题。将审美定位在某一个时代,是所谓创造者自我夸张的前提下注视他人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没有可比性的,只是一个两三年或稍微长一点时间的短暂瞬间,正所谓“你方唱罢他登台”,是商业广告的鼓噪而已。
丝绸的审美和穿着没有抛弃,化工产品制出了比丝绸绫罗质地更漂亮、柔软的请纺丝织品。围绕丝绸的审美文化,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般质感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享受快感的来源。西方古典裙饰是以竹或钢丝做裙撑扩开来的,但在中国古代服装的启示下,也追求起衣襟流畅,行云流水的感觉,生活的审美不会以时间去定位的,人在创造探索的长河中,面对自然的存在规律性问题,是没办法回避的。审美标准,审美取向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适应着,协调着人们审美中的矛盾,但这些标准和趋向是人为操纵的结果,他们在穿牛仔时,自然要说牛仔的衣服好,其他的衣服就要被这种赞扬而不意的贬低,过了这个时期,还是会回忆原来的模样古代人物十八描自然地体现了各种服饰质地形成的现象。今天人们习惯的以明暗去理解衣饰的变化,明暗立体表达衣料质感有其概念中的缺陷,永远无法画出线描行云流水般的舒心和愉快,因为衣服的飘扬、流畅就是线形的感觉。人体是美的,人对人体的欣赏是关注自我的表现,不管人物形态是多么的俏丽美观,却都脱离不了人对人体的审美和热爱,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人的体型是欣赏的主要因素,突出的表现人体美是衣服的主要功能。摄影、绘画、服装设计都是离不开对人的研究。服装作为体现人体美的重要对象,就不能以体积的形态去判断人体的展现。而线形的柔贴适意,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人体的运动带动了线的运动,服装上的线或质地形成的线纹,随着行动姿态的变化,形成优美的变奏乐章,这种欣赏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