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价值论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是要对文学价值的本质、构成和特性进行研究,解释何为文学价值,树立开放的符合文学特性的文学价值观念,形成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价值评价标准,建立相对稳定的文学价值体系和评价机制。在文学价值论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它首先要切入的角度是,文学作为客体,其属性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人对这些属性的认识和把握的状况如何?人作为主体,对文学有什么特殊需要,这些需要的不断变化对构成人与文学的价值关系起了何种作用?进而在主客体关系中对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分析与判断。文学价值论研究,既不离开作者的“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也不离开读者的“需要”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随意定性,而关注文学创作和接受中的主客体关系。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价值论可以深入到文学活动主体的需要与文学客体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层面,深入到社会存在对于主体需要的规定及其对认识文学属性的制约的层面,对于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对其“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作出深层阐述和科学的价值评价。在文学批评中,面对当前文学价值观念尖锐冲突,文学价值分歧日益严重的情况,价值论的研究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澄清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和规范,构成较为严正的价值体系,以成为文学活动的基本准则。
文学价值论,更重要的还是对文学介入社会系统的价值意义的研究,探讨文学以审美为中介对社会的价值评价系统、信仰系统、知识系统、意识形态系统等所具有的作用。这就涉及近年来人们常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即“文学价值体系重建”。切入文学价值体系重建这一课题,文学价值论研究就将包含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着眼于文学本体,研究文学作为具有自身特性的精神现象,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及其不断变化,考察和分析由此构成的文学价值观念、文学价值创造、文学价值实现的完整体系;一是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研究其介入社会大系统的价值体系重建的状况及其演变。
每一文学系统的重建,都是针对“旧”的系统而言的。用价值理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就意味着把这个时代的文学活动,看成是主体(群体或个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有目的地进行精神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则是具体实践着的人以文学的属性为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以人的需要为价值形成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去追求一定价值目标的结果。而文学的被阅读欣赏,被读者接受,则是文学价值的社会实现,也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但受社会制约,而且在作为成果问世后还要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人之历史”及其发展与文学的关系,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点上所展开的对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研究,包括作家的创造过程、作品的价值潜能、读者的价值实现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些环节属于文学系统的几个子系统,一个是价值创造系统,一个是价值实现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之外,还有一个“无形”然而却影响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系统,既价值观念系统。这样,“文学价值观念系统”、“文学价值创造系统”和“文学价值实现系统”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整体。
一、关于文学价值观念系统
价值观念,是主体以其需求为价值评价标准和基础,对客体存在意义的系统看法,评价和态度,它与主体的理想,需要,志向等密切相关,并根植于社会心理深层。文学价值观念,是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以自身的文学“需求系统”为标准,对文学的客观属性及它与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整合而成的观念形态,也是对文学意义和对文学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思维框架。文学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一是主体如何认识理解自身对文学的需要,一是如何理解认识文学在满足人的需要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对“需要”的意识与对文学的意识,对主体需要理解的意向与对文学属性理解意向的契合,构成某种文学价值观念的特点,并体现在关于文学价值构成、文学价值定向、文学价值评价标准诸方面。文学价值观念体系架构中有这样几层关系(一)人向文学“要什么”一一人对文学的需求;(二)文学“能满足什么”一人对文学功能的意识;(三)满足“谁”一文学价值实现者的主体归属意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然而最难定义的关系,这就是(四)怎样才是“有价值”一人的历史实践与文学实践的一致性,即看文学在总体上是否促进人的历史发展。
文学价值观念既是历史的,具体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形成及嬗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建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需要把握好人的“内在尺度”和文学的“客观尺度”。所谓人的“内在尺度”,是指人对文学的不断增长的客观需要,人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达到价值目标的能力等。它由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所规定,以主观欲求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从主体方面确定文学实践的范围、方向,方式和结果的准绳和尺度。所谓文学的“客观尺度”,指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它成为从客体方面制约文学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方式等,并且衡量其结果的准绳和尺度。要使文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不断增长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文学价值目标,就应尽量达到两种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一个不断运动、双向发展的过程。主体的新的需求刺激对文学属性、功能的发现,不断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契合。一种新的文学价值观念的建立,就是人的内在尺度与文学的客观尺度在新的认识和需求高度上达到新的统一。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一方面,人根据自己不断发展了的需求,不断地向文学“接近”,不断发现文学满足人的需要的更多的可能性,在文学“是什么”的向度上不断拓展认识领域。另一方面,通过人的能动作用,使文学不断向人“接近”,在文学“有什么用”的方面深化理解程度,尽可能使文学的发展变化同人的需要及其发展相符合,将文学满足人的可能性不断变成现实性。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念系统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和规律,着眼于这些方面的探讨自不待言,但对这一系统研究的难点却不在于此,而是影响或者决定对上述两种“尺度”把握的那些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弄清这些问题才能较明晰地认识文学价值系统的根本特征,认识它的历史意义和不足。
文学价值创造系统的研究,既包括作为价值潜能和创造的结果即作品的研究,也包括价值创造过程和创造者的研究。其焦点是探讨文学家在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经由怎样的创造过程使价值目标变为价值实现对象,以及实际上和最终提供了怎样的价值潜能和载体。
文学的价值创造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和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对于它的研究,不仅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具体的技巧(技术)性的操作,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无形的制约因素;不仅要注意作家反映和表现了什么,更要注意他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一种什么价值目标,融进的是什么样的意识和精神;不仅要看到他们对于现代发展的生活的积极的追踪,还要看到他们所保留的中国传统的心理文化结构的作用。另外,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的变革,在文学的价值创造中也有着复杂的反映。因此,将把重点放在对于现代文学与民族精神关系的探讨方面,力求在深隐层次考察现代文学与人的发展和历史进步构成的价值关系,考察现代文学价值的内在的意蕴和达到的深广程度。
三、关于文学价值实现系统
文学的价值实现系统,包括几个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作者的创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实现过程,这是文学价值的“自我实现”;读者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是最重要的文学价值实现,这是文学价值的社会实现;文学的价值实现的程度和向度要受具体时空的影响;文学的价值实现的状况和对价值的需求指向,反过来影响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创造所以说,文学价值实现不仅仅是读者单方面被动接受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其他文学子系统相联系的系统。
文学的价值实现的考察,应纳入文学整个的价值系统去研究,它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创造过程)一产品作品)一消费:价值实现)三个环节0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实现特别突出地证明了这些特征,对于它的研究将着重关注以下重要现象)新的读者群出现的意义、阅读领域悄悄发生的革命、惊世骇俗之作的意义、欣赏心理的定型与价值实现的向度、神圣与世俗的背反、价值实现中的冲突悖逆现象等。
四、“时空”和“存在”概念的意义
人有时可以忍受肉体上饥饿的煎熬,但却难以忍受精神上无价值、无意义感的折磨(同样一个文学作品,在某一时期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其价值的存在无可置疑。但是,换一个时空范围,人们却可以说它无价值,说它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那么,这到底是文学作品本身无意义、无价值呢,还是人变得认为它无意义、无价值?显然,是人的需求的变化导致了评价的变化,而不是作为已经物化了的客观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变化。人们过多地去指责一些已成历史的文学作品的无价值,却不去正视自身存在的无价值感。当无意义感、无价值感折磨自己时,一切都会失去原先的价值,而文学的价值贬低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