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价值重估与重建
20世纪,是一个价值观念异常多元、价值体系极度纷杂、价值冲突格外尖锐的时代。那些曾处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先哲们,在喊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的振聋发聩的口号时,似乎在宣布人类历史的重新开始。一百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世纪一21世纪。对于有幸经历这一伟大时刻的人们来说,本该是幸运的。然而,当站在这一伟大的交界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时,人类却不仅仅充满自豪感。20世纪过于剧烈的精神震荡和太多的价值反差,使得人们审视历史时带有过分的怀疑精神。人们对于过去充满留恋,但也若有所失,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但也有着迷茫。价值的失落感和意义的丧失感,自从“价值重估”后就不曾中止,它伴随着价值意义重估和价值系统重构的全过程,至今仍然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世纪初以反传统的姿态开始出现的现代主义思潮,到世纪末已被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取代,这其中最充分地体现出价值系统的巨变。如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价值多元现象和各种价值冲突益发激烈,正如马斯洛早就指出的:“价值观的丧失是我们时代的最终痼疾……而目前的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危险……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不但其变易发展受到这种氛围的浸染,而且对它的意义的估价也颇受影响。已成历史的20世纪文学如今也面临着如何评价其价值的历史性课题,由“价值重估”开始的历史自身也到了被重估的时候。
20世纪的世界文学,以其对传统的反叛姿态和不断的变革意识而有着不平凡的历程,世纪初由具体文学派别的标新立异最终引起文学风貌整体变革的态势至今仍在继续,不安分的情绪和思变的意识似乎充满了这一世纪的每一个时空。创作上的纷繁复杂和理论上的不断趋新,好像有着无止境的深层动因在驱使。从现代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再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不但使人类既往文学史上那种层层递进的历史步伐和规律完全被打乱,而且使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精神财富、思想体系,包括文学观念受到釜底抽薪般的动摇。文学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对文学有着什么样的需要?文学能够和怎样去满足人的需要?在这些方面探讨和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受到了空前的怀疑和挑战。这些现象,构成了20世纪世界文学与过去十几个世纪文学的极为鲜明的比照和反差。
与此同时,20世纪世界文学本身又形成了同样鲜明的比照和反差。从时间来说,前后矛盾、相悖互逆、今日否定昨日的文学现象伴随着20世纪文学的整个过程;从空间来说,最新式的和最古老的、最时髦的和最传统的文学精神、样式、方法,在不同的区域此起彼伏、相互映衬而又各得其所。人们曾经呼唤、至今仍在“走向”的“世界文学”,是由一个个大小不等、色彩斑斓的动态“板块”组成的。对于这个世纪的文学已经不能用传统研究方法和角度概括,不能再如以往把某个世纪与某种文学思潮简单联系。文学现象的这种变化,使得理论界的趋新变为一种现时的急需而不大鼓励对终极理论问题的探讨,这又构成了另一极为显眼的文学景观。
所有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可以找到其具体的原因,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解释,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每一现象背后都有人对文学价值意义的某种追求,哪怕它是以“反”价值、“非”意义的姿态出现的,因为价值关系是功利关系也是利害关系。对于那些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无益的事物,人们是不会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实践过程的。反叛,寻求,变异,创新、“回归”等诸多文学现象的直接动因,都包含着某种新的文学价值要素的出现和价值意义的确立。不断的价值重估和价值构贯穿于20世纪文学的全过程。20世纪世界文学系统的概括和区分,最终将不能绕开文学价值系统的分析。或许价值分析能更为内在和直接地把握这个世界文学的内在特质。价值重估无可回避。
那么,在这样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是否存在着一种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可以称之为20世纪文学精神的价值体系呢?从理论上说,人类有其最基本的共同的特性,有最为基本的对于文学的需求心理,而且同处于20世纪这一时间内,应该说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包含着某些跨文化的、普遍的文学精神和价值要素。“应该有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人类标准,这些标准超越各种文化,并具有更普遍的人性。没有这些标准我们就失去了批判的尺度。”,但是,要对这种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文学精神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从人类普遍的精神需求与具体的文学实践及其关系着手,而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梳理。它所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20世纪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它在整个人类文艺史乃至精神史上的意义。然而,即使这种假设可以成立,其结论已为人们公认,它也不能直接作为对具体文学价值体系进行分析的现成尺度。因为人类的需求和价值目标有其共同性,同时又有差异性,何况这个世界本身千差万别。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指出,我们应该具有以人类共同的、基本的、本源的精神需求为内在尺度来理解文学价值的意识,避免以狭隘的时空观念来坐井观天。具体时空范围内的文学价值系统的研究,应该注意到20世纪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和价值体系。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研究,将以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作为参照系统,以人与文学的价值关系作为焦点和内在线索,探讨中国文学在这个世纪价值取向的变动与价值体系的重构,揭示文学价值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文化精神因素。
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作为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重建的构成部分,是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它既有文学本身变革的内在动力,又有无法抗拒的外在力量的驱动。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的悠久和成就的辉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取决于这个系统内部不断地自我调个层面之间都有机相融而又能灵活调适。这种自我调节、自成系统的状态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文学系统基本上适应着更大的系统-社会历史系统的需要,也大体适应着中国古代人的精神需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文学如它赖以存在的社会一样,虽然越到后期越缺乏内在活力,难显昔日的辉煌,却仍使任何形式的反叛和革新终归只起到内部调适的作用,均不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近代“文学改良”虽未根本改变这种局面,但是近代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动却在促使人们对文学重新进行思考,并向一个根本的问题,即人与文学的价值关系的重新调整接近。梁启超在世纪初提倡小说革命,提高小说的价值,也是提高整个文学的价值。他在一个新的世纪开始时把文学有现实效用的观点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与传统儒家文学价值观有某种深层联系,而这个观点影响深远,五四之后的文学观及其嬗变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王国维受西方哲学影响,其美学思想和文学价值观与梁启超大相径庭,认为文艺的意义在于人生精神痛苦的“解脱”,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描写怎样的“解脱之道”,文学使人“拒绝生活之欲”和“离此生活之欲”,从而达到对现实的彻底超脱。王国维的观点使我们多少想到它与传统道家美学思想的关联,但这不是道家哲学美学思想简单的在现代的延续和变革。王国维来源于西方影响的美学思想,在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中没有发展的机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人的发现、个性的解放、价值的重新估定,使先驱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价值系统和人的合理正常发展和历史进步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因此,全面变革和重新调整文学与人的价值关系,重建文学的价值系统,就成为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一翼的五四文学革命,揭开了中国文学崭新的一页,“先驱者们的勇敢和坚定,正象征了一个时代中国的前夜,的光景”①一不再重蹈历代诗文革新家的覆辙,不再是个文学别问题上的革新和局部的改良,也不在“体用”关系上多纠缠,而是彻0底扬弃旧的文学系统,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需要为准绳,重新理解和估定文学的价值意义,重建文学的价值系统。这是五四文学革命先驱者们所开拓和试图建构的一项历史性的宏伟工程,也是中国文学由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变的逻辑发展和关键所在。可以说,整个中国20世纪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价值系统重构的历史。几代文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都曾为此作出过积极的努力。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这个世纪的某些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被淡化和遗忘,但是,这个世纪的文学在整体上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却永远不会被抹杀;即使出现某些反复、悖逆、矛盾、冲突,甚至否定现象,也无法改变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人的价值关系、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中国文学在这个世纪试图完成一次历史性的转换。它的前半叶尤其如此。
那么,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建构了怎样的文学价值系统呢?它与中国社会历史和人之历史发展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作为文学活动的成果,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负载着怎样的价值潜能、蕴蓄着怎样的精神特质呢?价值系统的调整,引起中国文学整体和深层的哪些变化呢?文学价值实现的状况如何呢?这正是作者试图回答的主要课题,也是文学价值论研究的特点所在。为此,首先需要对以下有关概念进行理论的界定和规范。
文学价值论研究的特点和范畴
文学价值论的研究,是运用价值论学说、借助系统论观点,对文学整体的价值要素及其层次和结构特点等的综合、系统的研究。
价值论是哲学的分支,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说形成于20世纪初。我国价值论研究的兴起,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价值论本身还存在许多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但其理论意义已日益显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发挥作用。
一般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需要所构成的一种效应关系。价值体现在客体对主体的有用上,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价值构成的两个基本方面,事物越是表现出同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相符合,它就越有价值。价值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本质在于使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更趋完善。价值具有相对性。
价值论主要研究价值的本原、本质、构成和评价标准等,其现实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方面,分析、评判各种文化思潮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克服价值冲突和价值危机;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变化,建立合理科学的较为严整的价值体系,并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社会共识。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精神实践活动,文学作品作为作家基于一定的价值意识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它的价值属性是多方面的,可以与主体构成多种形式、多个维度的价值关系。但是文学的世界是作家经过创造构筑的艺术世界,在根本上是体验的世界、审美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它主要在于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作用于受众的心灵、情感、意志等精神方面,满足人的精神上的特殊需要,进而促使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因而文学价值不同于哲学、宗教、历史、新闻、法律等一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价值,“在文学艺术等精神实践中,价值观念高于存在法则,心灵体验大于事实知识,情绪感受重于逻辑”。“文艺的发展,就是人类自觉价值意识逐步成熟的历程。”①文学既是存在的特殊反映,也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文学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也有对不可理喻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文学的价值体系是由多种价值要素、按多种方式构筑而成的,在其中可以发现哲理、政治、历史、伦理、法律等要素,但是其各种要素是经由审美中介所“外化”呈现的。更重要的是,艺术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想象性、假定性、超现实性等特点是构成文学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
文学价值论的研究,是哲学价值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从价值本体论的范畴对于文学现象进行的研究。这里强调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是因为:第一,从根本上说,价值论是哲学的分支,它有自己的范畴、对象和方法。既然是文学的价值论研究,就必须遵循一般价值论的理论前提,必须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以改变那种借用价值论术语而没有哲学思维和哲学深度的现象,使得文学价值论具有哲学价值论的特性,以揭示文学的哲学意蕴。第二,哲学属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当然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的把握,它所追问的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而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与世界的多维联系,特别是文学的价值问题,文学的真、善、美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精神文化界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只有在哲学高度,运用敏锐感悟又高度思辨的整体思维形式,才能切入要害。也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才能真正触及文学“缺乏价值积淀”的根源,因为“作为世界观和主体论的哲学意识在文学中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既决定着文学的价值选择与思维方式,亦决定着作家的生命感受与审美精神。可以说,哲学意识的变化每每从核心层改变着文学的面貌”。“文学与哲学有着最深刻的贯通一哲学作为文化思维的核心,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价值根基,这是文学介入社会历史的立足点之一。”,虽然文学研究不是哲学研究,哲学研究不能代替文学研究,但强调文学价值论研究中的哲学高度,有助于深入解剖文学活动中价值关系的深层状况。另外,哲学作为批判性的理论,它不仅要批判日常的流行观念、既存原理,而且要对自身进行前提批判,而当前文学价值论的研究非常需要对前提的梳理和批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研究和批评范式、一种普遍认同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新的学术发现和探讨。